“求是墨韵——‘浙大先生’书画展”主题沙龙回顾(内含直播回放链接)
时间:2022年5月30日 9:00 - 11:00
对谈嘉宾:鲍贤伦、白谦慎、徐天进、池长庆
主持人:陈雅飞
主办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扫描文末二维码,即可查看沙龙回放。
2022年5月18日,“求是墨韵——‘浙大先生’书画展”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作为对浙江大学建校125周年的献礼,受到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和高度赞誉。展览共有157件书画作品入选,作品皆出自曾在浙大求学任教、为学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93位已故先生之手。其中既有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中举足轻重的书画大师,也有一批在书画艺术方面同样具有极高造诣的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人文、科学与艺术虽属不同领域,但在他们的手中皆能信手拈来、融会贯通,呈现出宽厚的学术内涵,他们是浙江大学办学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大先生”。展览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鲜明的艺术个性和丰富的美术语言,集中展示了我校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发展理念。
5月30日上午,我馆特邀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鲍贤伦先生、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白谦慎教授、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教授、策展人池长庆教授举行对谈。在艺博馆宣教部部长陈雅飞博士的主持下,四位专家就浙江大学的文脉传承、传统文人的书画修养、高等院校的书法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线上的观众共同开启了一场充满思辨的文化之旅。
鲍贤伦先生于1982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早年师从徐伯清、姜澄清先生学习书法,长期在浙江省教育、文化、文物部门工作。曾任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兼职教授。
鲍先生回顾了个人的书法经历,1981年,他与白谦慎、曹宝麟、包俊宜等荣获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此后一直深耕于中国书法领域,从艺术实践到行政管理,见证和经历了中国“书法热”的全过程。本次展览中,诸位浙大先生书画风格的多元面貌成为他思考的重要线索。结合中国书坛发展的整体态势,他提出一系列问题——与过去相比,当今的书法生态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如何探索健康发展的前景?书法家如何评承载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艺术?今人如何学习书法?古人把书写视为修身养性的手段,而他们的道德和学养又反哺着书法。书法界的努力不能仅仅沉浸于书写技法的传授,而更应聚焦在学问与心性的培养。
白谦慎教授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6年赴美国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1990年转学至耶鲁大学攻读艺术史,师从班宗华教授。曾在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任教将近二十年,2015年作为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入职文化遗产研究院。2019年被学校聘任为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现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
书法是汉字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审美书写体现,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内容。近三十年的海外经历让白谦慎教授对书法的内核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出发,回顾中国书法在海外的生存与发展,分析中西方对书法艺术的不同认知与定位缘由,并为观众简单介绍了西方世界书法研究的主要学者及其研究现状。他特别指出,中国书法有别于西方艺术经验的重要特点是书写的日常性。本次展览的许多作品看似并没有特殊的艺术构思,有的是信札,有的是批注,但这恰恰体现了中国书法的独特性。从古至今,书写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艺术理论来研究中国书法。白教授说,这次展览是在精神文化的层面上呈现浙江大学的发展简史,也让我们感受到学术本该具备的自然融通:知识与实践、传统与当代、风格传承与独立审美、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
徐天进教授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导、教授,现任良渚博物院院长、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名誉馆长、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专家委员会主任。曾任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徐教授的身份多重,他不仅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同时曾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是一位多领域跨界的学者。
徐教授从考古工作者的角度提出,文字本身的史料意义或许大于审美价值,但仔细品味金文、甲骨和碑碣文字,可体会到中国书法的精妙。他表示,作为学者,对浙大先生的展览极具“亲切感”。无论是呈现空间美学的挂轴,还是书稿、信札或眉批,都存在日常书写的目的性。当今的书法发展出截然不同的个性与风格,也出现了由著名书家引领的流行书风。回顾个人的观展体验,不难发现,有部分书法趋向表演艺术。当书法回归日常,才更能焕发蓬勃的生命力。当代人的信息交流越来越依赖社交软件和表情包,传统的书写也面临着尴尬的处境。正因如此,当观看“浙大先生”这样的展览时,大家品味的不仅是大师的书画作品,更是名家的学问造诣,也是文化传承的时代命题。
池长庆教授是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美术系主任、浙江省书法研究会主席。池教授于1997年四校合并前后,受学校委托,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筹建杭州大学艺术学系和浙江大学艺术学系,后担任该系副系主任。池教授在浙江大学任教36年,于艺术教育领域深耕细作,育人无数。
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池长庆教授分享了策展缘起、展陈思路和幕后故事。他谈到,展览从提案到立项、策划,获得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校内外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得以顺利举办。这些“浙大先生”不仅富有宽厚的学术内涵、高屋建瓴的教育理念,也拥有君子不器的气质品格,在书画艺术方面展现出极高的造诣。这个展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浙江乃至中国近现代书画界的盛会,也可一窥中国高等教育史的面貌。展览有对联、条幅、信札、尺牍、扇面,内容涉及书稿、诗稿、题跋,很多作品都是首次亮相,特别是有些珍贵档案和古籍题记,既有档案和文献价值,同时也呈现出极高的书画艺术水准。让这些档案和文献活起来,既可以重温校史,又可实现美育功能。池教授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结体”不同于西方谈的“线条”和“空间”的概念,有更深层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而是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层面的东西。古代君子讲究“君子不器”,讲究“通才”,元明以后,“诗书画印”已经作为中国的一个艺术综合体存在,坚守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守我们中国的传统道路。
主持人陈雅飞博士感谢四位专家的精彩对谈和思想碰撞,为“求是墨韵——‘浙大先生’书画展”开启了多样的观赏维度和思考方向。以书画艺术为重要代表的文化传承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联,培育了浙大人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举办这一展览,将引领广大师生更好地感受先生风度、体悟浙大气韵。让我们共同领略浙大先生们琳琅满目的翰墨手泽,缅怀先生们的宽厚学识与艺术风采,进而推动浙江大学的美育工作,以此来呼唤新时代的“大先生”。
长按扫描二维码
查看沙龙回放
文 / 卢紫祎
摄影 / 朱于心
编辑 / 方心怡
众多书画首次面世,从这个展览认识一群别有才情的“浙大先生”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
(16:30停止入馆)
地址: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蒋墩路学军中学对面)
公共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