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下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扒一扒加拿大的真假富二代留学生

2017-08-30 这就是加拿大

据说点击上方   蓝字关注这就是加拿大的人颜值高于普通人





每一个好看而有文化的人

都置顶了“这就是加拿大”



出国以后,发现身边的留学生富二代真是不少,

动不动就宝马奔驰的开,几千刀的衣服鞋子包包摆满衣架,


每天朋友圈里都是逛吃逛吃,

但是这些富二代真的是家庭富裕的后代吗?


身边有“假富二代”吗?

我们先来看看真富二代的生活和学习吧


举个例子,小姜的父亲是房地产公司的老总,我们通过笔试面试层层选拔以后才能被录取,而小姜是被父亲用豪车送来的银行,行长亲自接见,并恭恭敬敬将父女两人请进了办公室。


“商谈”半小时以后,小姜被送进了普通员工要拼业绩加班加点也不一定进得去的部门工作。在英国读了几年书,每当被问起某个单词或句子用英语怎么说时,小姜从来都是吞吞吐吐不知道怎么回答。


这是我在国内接触的典型富二代,当时很困惑他们的留学生活都是怎么过来的。


现在身在加拿大,亲历身边富二代同学们的学习状态,似乎对原来不解的问题有了答案。


期中考试结束,半个学期过去了,Sam第一次走进专业课的教室。看到我和同学是中国面孔,径直坐到了我们对面。


坐定后,Sam说:“你们是中国人吧?” 刚听到我还是有点意外的,因为在学校里,哪怕觉得对方有可能是中国人,礼貌的同学们还是会用英语先问对方会不会讲普通话或广东话,若是对方乐于讲国语,大家再用中文交流。


Sam倒是直接,我们点点头,Sam便自来熟地跟我们倒起了苦水:“靠,这是我第三次学这个课了!之前挂了两次,都怪我以前的同班中国同学太垃圾,每次问他题都不告诉我,自己考了A+,让我挂科,简直不是人…”



“同学让你挂科?不能吧…” 我很纳闷,学习是自己的事,考不过学不好怎么会赖在别人头上。


“我给他钱,让他帮我做作业,家伙钱收了,作业就给我做到及格。我还指望靠作业加分呢!”Sam继续愤愤不平地说。


聊了一会儿我大概了解了:这门课考试和作业分数各占一半,Sam花钱让同学帮他做作业,想作业拿到满分,会得到50%的分数,考试的时候他自己随便蒙一下,只要拿到10%,这样加起来60%,这门课就能通过了。


可惜他找的这个同学不给力,作业只做到了及格,也就是30%,这样Sam考试时也要做到30%,两部分加起来才能通过。平时不来上课课后也不自学的他,当然考不到30%,这不挂了科,就把错误归咎在同学头上了。


Sam见我身边的中国同学对他不理不睬,这次把目标放在了我身上,要了我的联系方式,以便日后抄作业,然后就离开了教室,开着豪车走了。



跟Peter是注册报到当天认识的,大家一起选了课,互相留了联系方式。


某个周三,Peter连发了几个信息让我去学校替他取书,由于没及时看到信息回复,他还打了好几个电话给我。原来是选课时看到我周三休息,就想让我替他跑一趟学校。以为他有什么急事,后来追问才知道他和同学约好了打游戏。


这种行为让我很无语,这是被宠溺惯了吧,自己有车不开,有学不上,有时间穿名牌吃豪餐打游戏,作为全日制学生,却没时间去学校取书,简直笑话。



那并不是唯一一次,Peter找了我好几次,每次都是不论什么时间,只要他需要,就会连发好多条信息,打很多个电话,不是找我帮着写作业,就是替他做题,更搞笑的是有时让我帮他把英语翻译成汉语…身在英语国家学习,连起码的语言都要找人翻译,真不知道他上课是怎么听讲的。


最让我气愤的是Peter从来不尊重人,大家都是同学,他却习惯性地使唤人指使人做这做那,在他的观念里,只要他有什么要求,其他同学就要不论时间场合无条件满足,这不像同学间的打交道,活像个少爷召唤自己的管家。



Darina没毕业的时候,父母已经给她全款买了豪车和豪宅。


现在已经毕业半年了,有意愿留在加拿大的同学们都在努力找工作或者已经找到了工作,Darina不着急,虽然也想留下来,但是如果留不下回国她也不怕,父母早就在当地联系好了人脉,为她留好了后路。


所以,现在她每天除了和姐妹们逛街买包吃美食旅行,似乎也没什么可做的。Darina说,她妈妈建议她玩几年再说,不急着工作,以后工作时就没机会这么放肆地玩了。母亲大人都发话了她当然也照做,玩的不亦乐乎。




以上几个是我平时接触相对多的,观察了身边的其他富二代同学们,绝大多数的留学生活都是这种学习状态。


他们看到身边有努力的学习好的中国学生,锁定目标,跟你亲近,然后遇到学习问题时会不假思索地找到你,抄作业的时候精力相当旺盛。


很少见到他们和外国同学一起游玩,当然他们也不会跟教授交流问题,圈子基本还是中国的富二代们。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同学留学几年英语却讲不出几句的原因了。


有那么好的财富资源,却只会买豪车豪宅奢侈品;在加拿大有这么好的教学资源,却不努力学习知识而是浪费大好青春时光。难怪许多人笑称这些有钱人是土豪而不是富豪,只有口袋鼓起来了,脑袋却依然贫瘠。


当然,在他们看来应该不是浪费,享受生活及时行乐就是最好的人生。


但是他们每个人背后的家庭真的可以支撑他们那样奢侈的生活吗,真的很难讲。那么富二代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开超跑穿SLP脚踩椰子?主页君表示,请不要被他们的外表所迷惑。有一些人,付着月租,开着梦寐以求的超跑,织作茧自缚的网,编终究要被捅破的的谎。自己给自己砌了一座永远越不过的自我膨胀的高墙。


租个车,首付再分期,更简单的打个嘴炮,说自己等着已经付了定金的超跑,全民迈凯轮法拉利。999买一件“高端版本”slp烟花,888买双“顶级”黑钻cl,333买个vetements,222买一套“原厂”tb,再送件“青山”出品克罗心,全民潮王。10个椰子里5个不对版,3个不对色,还有一个是借来的。暗黑教主戴口罩路边一合照,北京上海首富天团就出道。


这个年代,全民都是“富二代”。别真信了。


我很久前就认识一个挺逗的男的。为什么说逗呢?因为从我认识他开始,就听闻他扬言自己要买航母。没错,不是模型,人家要买的就是航空母舰那个航母。


航母哥从高中开始就宣称自己特别有钱,每天走在学校里都是一副小心我用钱砸死你的气势。当时级花都闻此神人,可能也是信了,居然主动跑来暗示他说:


“你能追到我,我就和你在一起”。


大概级花当时心里想的是——只有这种能买航母的首富,才足以与我相配。 后来航母哥来了美国某著名的没车就会死的城市。既然要买车,当然要买个配得上他首富名声的,再加上他当时去赌场赢了点小钱,于是他就买了辆迈凯轮。这一下众人皆知,航母哥下手阔绰啊,果然不是虚的啊。



可是接下来一年,基本没人见过航母哥开车出门。只要还有别人在,他就永远是坐别人的车,叫别人来接他。大家琢磨着,怎么买了新车从来都不在别人面前开呢???


后来有天,有人终于坐进去了,才发现了航母哥的惊人秘密——这“几乎没有坐过人”的迈凯轮里程表上已经快3万多mile了。航母哥买的是辆12年的二手车。


所以不敢开出去,也不敢让别人坐。



航母哥还有几个好朋友,并称该城市的著名f4富少团。回了国内在夜店门口一溜儿蹲,黑口罩gvc cl天团,生了锈的克罗心戒指手链手能砸死人。回了美国每日必备行程溜达去比弗利,一个比一个能吹一个比一个首富。 比如买手表,法兰克穆勒,百达斐丽,每天挂嘴上,每天进专柜转悠,进店时候姿态必须是“老子是你们资深vip”,张口就是“噢这个是今年新的限量款”,“噢你拿的这款没有那边那款贵”,就连每个表上镶了多少颗零件都能背出来。


sales可能也觉得来了大头了,也许是没见过的别的城市来的vip,赶紧点头哈腰恭恭敬敬跟在后面赔笑脸。陪了快一个小时,等航母富少团把款都试了个遍之后,富少们说:“今儿天色已晚,走!”就这样留下一脸懵逼的sales,他们潇洒走出了店门。走的时候还不忘牛逼地指着最贵的那限量款手一挥:“下礼拜我就过来把这款拿下!”


就这样,下礼拜下礼拜下礼拜下礼拜下礼拜,下了半年也没见个人影去拿下。 航母哥后来追一个女的,得罪到了某城的另一位公子。航母哥心想,谁能有我富,也就是个穷逼。飞过去就要当面干那人。谁知道人家一个个座驾是货真价实的劳和兰博,手上戴的也都是货真价实的法兰克穆勒百达斐丽,航母富少团当场被暴打一顿,一代传说就这样,团灭了。


为什么中国某些家长的教育把孩子弄成嫁富二代了呢?再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故事


作者|青榄君

来源|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


每个周末的清晨,我都会去小区后面的一颗大榕树下晨读。经常能看到这个小男孩,帮他做环卫工的母亲打扫街道。



打扫完了,母子俩还会一起歇一歇,说说话。温情的画面令人感动。


小男孩和母亲穿着同款的运动鞋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情不自禁联想到前不久发生在上海的一则新闻:


一名体型较胖的年轻女子,用手狠狠地拽着一个环卫工人的头发拖行数米,旁边其他环卫工急忙上前拦架。记者一采访才知道,原来是女儿在向母亲要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33vvsp6n&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位母亲已经48岁了,做环卫工10多年了,一个月才几千块钱。她的女儿孩子都有了,还隔三差五伸手向母亲要钱,不给钱就辱骂、吵架、打架……


同是环卫工的子女,为什么这个小男孩这么体恤母亲,那个年轻女子却成了“白眼狼”?


01


我问小男孩的母亲:你家孩子真懂事,是怎么教育的?


这位外地来的女环卫工不善言辞,说不出太多的教育道理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我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




这句众所周知的俗语,没有满足我的好奇心——穷人的孩子中,有很多很懂事,也有很多很操蛋。我相信,一定存在某种因素造成了这种区别。


这种因素究竟是什么呢?看到下面的故事后,我恍然大悟。


某君高中时沉迷网络,时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一日他照例翻墙,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归,面色古怪,问之不语。从此认真读书,不再上网,学校盛传他见鬼了。后来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学问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说,那天父亲来送生活费,舍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有没有被这个父亲感动到?可是假如这个父亲的艰辛,没有被调皮捣蛋的儿子意外发现,儿子会洗心革面、改邪归正吗?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他们只有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和苦难后,才会对父母心生感激,进而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相反,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艰难困苦,都向孩子进行过滤、屏蔽,为孩子刻意营造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又怎能奢望他们知父母恩?蜜里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02


当下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穷人家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有不少父母,不顾家庭资源禀赋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夫妻俩加上四个老人,六个人面对一个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真是含在心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放在过去的确是成立的。上学时,我拼命地努力,想通过学习,去争取更好的生活。我从来不大手大脚地花钱,因为我知道,父母供我读书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都是他们的血汗钱。


不仅是我,那个时候,我身边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这样。我们从小目睹父母辛劳、体验生活困苦的孩子,懂得“热爱生活”的道理,有着奋斗与吃苦的自觉。


现在,一些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觉得亏欠了孩子,担心孩子被别人家孩子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娇惯、宠溺孩子。


大多数的孩子都过着一种极其享乐的生活,热了有空调,冷了有暖气,家家都有零食吃,人人都有新衣服穿。父母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


父母的“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孩子们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体贴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还滋生了很多虚荣、懒惰、不学无术的坏毛病。


03


我一侄子今年参加完中考,接下来就是一个长长的假期。他爸妈让我帮忙,介绍到我家附近的奶茶店打工,体验生活。



第一天,他回来跟我们汇报说:老板教了各种技术,学会了做好几种饮品,也能炸鸡排和薯条了。还没忘自夸,原先的厨艺不是白研究的。


第二天,又向我们说:“这奶茶店可真是太赚钱了,那么几勺糖粉,加上点水,加上一块柠檬片,就要卖五块!以后,我看开这么个店儿不错!”


后来,我跟他分析了各种费用,他一算,看来,钱也不好赚。


每天回来,都有新的话题,要么是告诉我们一天做了些什么,要么就是店里来了些什么人,还知道了一些送快餐的骑手和一些业务员的事儿,说的头头是道的。


有一天我问他:上班容易不?


他说:也容易也不容易,我这上班这几天,把一辈子的哥姐都给叫了,脸都笑僵了。


我问咋回事儿?


于是,他给我来了以下表演:


“哥,来啦!喝点什么?”


“好咧姐,你稍等,坐一会儿,马上就好!”


“哥,进店来坐一会儿吧,有免费WIFI,有空调!”


“姐,你是喝橙汁还是喝奶茶,

姐,糖要多加还是少加?

姐,两勺糖够吗?”


“姐,味道怎么样,多提意见,姐!”


“姐,你慢走,没事儿过来玩儿啊姐!”


“哥,你走好,哥欢迎再来!”


“姐,带着朋友来玩儿啊!”


他吧啦吧啦,一口气说了一大串,笑得我直不起腰来。


我说:“真是不容易呢!等你发了工资,你就拿着这钱去旅游吧!好好犒劳一下自己!”


他说:“算了吧,我不想去旅游了!”

我说:“为啥?你不是早就想去了吗?”


他说:“我还是拿这钱到时候孝顺孝顺我爸妈,孝顺孝顺我奶奶,给他们买点东西吧!”


我把这话转告给他爸妈,他们倍感欣慰。


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正如曾国藩所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时,创造物质的脚步自然会停歇。


反之,给孩子真实的成长,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教孩子珍惜馈赠与财富,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努力,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04


有父母担心,当别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时,要求自己的孩子勤苦俭约,会不会让孩子感到变得自卑、压抑,影响健康快乐成长?



我们要求孩子勤苦俭约,不是说要像祥林嫂一样,天天跟孩子诉苦,抱怨“我们很穷,买不起东西”,唠叨“我每天起早摸黑地干,还不是为了你?你如果不成才,你还有脸吗?”这么做,当然会把贫穷感和自卑感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中,挥之不去。


在生活的艰苦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另一种是坦然面对,自立自强。父母的选择与示范非常重要。


我认识一个母亲,虽然家里很穷,但总是穿着干净而陈旧的衣服,很早去捡瓶子,又很早回家给女儿做饭。她的脸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情绪,洋溢着淡淡的知足和随遇而安。


而她的父亲也是那么平和,哪怕每天回家汗流浃背乃至脸色通红,依然平和得没有一点脾气,开开心心地和家人一起吃着粗茶淡饭。


从他们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种在困境中仍然充满希望,在贫穷中依旧保持坚韧的意志品质。这样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即便生活在贫穷中,也不会养成寒酸、刻薄、拘谨的习气,相反还能直面现实,锤炼内心,进入曾国藩所说的“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的境界。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这是我们应有的生活观和教育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永不止息。深信再大的磨难,只要人活着,肯勤劳,就有转机。


后台回复“热文”查看以下几篇热门文章




*一边怀二胎,一边当霸气CEO,扎克伯格老婆真的开挂了


* 生于妓院,15岁斩获奥斯卡,最终还是沦为最大红灯区头牌?!


*他从梁思成骂到市委书记,“狂妄”无比不思悔改!失业隐匿7年,却震惊了全世界……


*30岁生3娃的辣妈边喂奶边练瑜伽,画面震撼了无数人!





加拿大餐饮公司紧急招聘



要求:五年以上厨师工作经验,

精通中西餐或者粤菜

年龄40岁以下

会粤语,基本英文对话

身体健康,吃苦耐劳

面试合格后可办理移民

有兴趣者请后台留言发个人简历


更多雇主担保移民机会欢迎后台发简历评估,

量身订作适合您的移民方案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



关注这就是加拿大,及时掌握靠谱的海内外价值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