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怪不得许知远能火,终于破案了

滚君 摇滚客 2021-08-10

今日BGM,《私奔》,郑钧


大家好,我是犀牛。


前不久我给大家分享过一档新节目叫《我的青铜时代》,无论是罗翔,还是许久未出山的陈佩斯,从他们的言语间,我打开了新世界。


最新一期,《我的青铜时代》对谈的嘉宾是罗永浩。


面对主持人陈晓楠,他对自己做了一次剖析,这和他以往示人的形象有很大区别。


和《十三邀》不同,陈晓楠的《我的青铜时代》用一种十分细腻的问答方式,触及你的内心。


但是它和《十三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有着共通点。


深度与温度并存。


这是腾讯新闻的采访节目的共同气质。


我记得,三年前,一篇标题为《腾讯没有梦想》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


里面提到这样的观点:


“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变成一家投资公司。”


彼时,大家一致认为,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 腾讯在商业和内容上的呈现有失偏颇。


如今三年过去了,回过头来审视这个问题。


腾讯新闻出品的视频节目,质量还是颇受认可。


而许知远之所以能够通过《十三邀》走红,背后也离不开腾讯新闻的幕后支撑。


从《十三邀》到《我的青铜时代》,腾讯新闻出品的一系列人文类节目,无一不是精品。




两年前,腾讯新闻出品推出全新Slogan:


眼界即人生。


这五个字体现了腾讯新闻的深度与温度。


而这背后离不开一群有情怀的主导者,李伦正是其中之一。


作为腾讯网的副总编,李伦对腾讯媒体内容输出起了主导作用。


他做内容有个准则,对准最真实的社会需求。


这份执着要从央视说起。


担任腾讯副总编之前,李伦已经是央视综合频道综合部副主任。


就职央视二十余年,他对这个社会有很敏锐的观察力,当年在央视,很多选题都是从报纸夹缝中寻来。


大家最熟悉的要数《看见》和《生活空间》。



柴静主持的《看见》,李伦是重要的幕后推手。


从这档节目,我们看到了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同时也是一个审视自我的过程。


2015年,李伦从央视离职,正式入职腾讯网,着手打造一系列视频节目。


从媒体到内容,他依旧坚持着一份人情冷暖,一份思想与感知。


任职腾讯后,李伦制作的最具影响力的节目要属《十三邀》。


《十三邀》这档节目,我从第一季追到至今,对于我来说这是一口难得的精神食粮。


2016年,第一季开播,他们把视角放进当下文娱圈最活跃的几位人物,从冯小刚到贾樟柯、从姚晨到俞飞鸿...


每一次对谈,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打破对人的固有偏见。


记得当年采访姚晨时,许知远是带着偏见去的,直至开机前,他对姚晨还是持着有色眼镜相待。


一个靠微博走红的演员,许知远显然对姚晨的思想深度带入了主观定义。


采访的前半段,很糟糕,用许知远的来说,就是没问出什么内容。



李伦一眼看出了问题要害,跑来找许知远,几句话点醒了他。


李伦说要从姚晨的访谈中找到属于《十三邀》的东西,但是许知远没有给到。


这就意味着,这个节目失去了诚实感。



我们不能因为姚晨的出圈方式,而对她持有偏见,从而不重视这次访问,这对姚晨不公平。



和李伦聊完之后,许知远决定重新审视与姚晨的整个过程,最终他们约了第二见面。


这一次,许知远对姚晨有了新的认知。



让交谈回归真诚,回归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接受他人的过程。


通过短短四十几分钟的交谈,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这正是《十三邀》的绝妙之处。


罗振宇的那期,是两种思想的碰撞,尽管价值观不同,但是两个文化人在彼此的世界认知里得到了认同。


采访张楚时,则是两个圈层中共同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微妙的碰撞。


可是这样一档给人强烈的思想冲击的节目,热度并不高。


但只要有人需要它,这个节目就会坚持办下去,因为无论这个节目火不火,它始终是一群人,极其渴望的精神食粮。


如今,《十三邀》已经走到第五季,李伦以及许知远等这一波人依旧坚持着,在流量的洪流冲击下逆流而上。


就像李伦所言:


“我们不知道《十三邀》何时火,但我们坚信,满足用户真实需求的内容,就一定会火。”




圈内流传着一段对李伦的评价:


“李伦是老文艺青年。他最挂在嘴巴的是:关注人、研究人、报道人。他认为人是最核心的东西。”


以人为底色,是腾讯新闻的内容核心,人能否成一种底色,意味着内容是深度,即:


“认识自我,理解他人。”


即使在当下媒体面对互联网流量的冲击下,怎么做好“关于人的内容产品?”


这离不开腾讯新闻的其他几位资深媒体人,朱凌卿、陈晓楠、何润锋,他们对好内容有一致相同的看法。


“人”,不局限于文娱圈的名人,那些光环之外的普通人的生活底色,或许才是我们真正该了解的世界。


最具代表的就是陈晓楠主持的《和陌生人说话》。



从凤凰卫视离职后,陈晓楠带着新的探索来到腾讯。


2017年,她主持新节目《和陌生人说话》上线,这是一档聚焦于普通人的谈话类节目。


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名人大咖,每次的谈话对象都是那些苟活于世的底层,是我们未曾接触过的群体。


他们其中包含死刑犯、PUA男、雇佣兵、换肺女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过一次又一次访谈,这档节目呈现给我们的是社会中丑陋、黑暗的一面。


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对“不良PUA”的采访。


这一期播出后,震惊大家的三观和认知,这个社会上竟然存在着这样的群体,而且数量极其庞大,在多家知名网站上,PUA学员已达182.3万人。


这些人可能就隐藏在你的生活当中。



他们以玩弄他人的感情为终极目标。


一步步PUA、摧毁两性之间的关系。


没有爱情,没有人性,只有伤害。


节目对谈的对象林晨(化名),一位前“PUA课程”课程学员,他玩过无数女性,甚至有女生为他自杀。



陈晓楠与他对谈了近四个小时,期间不乏提到了不少PUA女生的细节,这些是常人不能容忍的。


她的眉头紧锁,陷入了恐惧和沉思中。


是对人性的质疑,是人类底线的再一次跌破。



至于为什么把节目对象锁定在这个群体,因为只有让大家知道恶的存在,才能识别这种恶。


节目中,陈晓楠说: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很有限的,点到即止的曝光,也能够引起你们足够的警示、提醒。”



如果你没有得到这次警示,不了解其中的内幕,你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受害者或者加害者。


这个社会,有太多我们不为人知的丑陋和阴暗。


和陌生人说话,无论是善的一面还是恶的一面,最终的连接点还是“人性”。




除了“以人为中心”,腾讯新闻这帮人还有一个共同的愿景,是对用户精神世界的创造。


李伦说:


“我自己是属于经历了精神整容的一代,人文精神或者说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对我来说是因为某种需要‘用’而学习来的工具,是加装的配件义肢。”



当年和他一同从央视来到腾讯的还有《十三邀》制片人朱凌卿,从央视跳到互联网公司,他们有共同的愿景。


即:“做精神产品。”


起初和李伦共同制作《十三邀》时,他们就达成了一致目标:要将内容做得更自由,更个人,更放松,更深入,更具思想乐趣。


纵观这几年,腾讯新闻出品推出了很多深度对谈节目,《一线》《巅峰问答》《十三邀》《我和我的时代》《少年π》《酌见》...


每一次对谈、每一次和不同的人会面,总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十三邀》第五季,第一个受邀嘉宾罗翔,短短四十分钟的视频中,我们认识到了不一样的法学老师。



此时,他不再是个b站网红,而是个值得人尊重的哲学家。


后来陈晓楠的节目《我的青铜时代》再一次将镜头对准罗翔,这一次我们看到的是罗翔对人性悲悯的那一面。


两次对谈,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何润锋的《巅峰问答》有一期对谈的对象是郑钧。


此时郑钧刚参加完综艺《我是唱作人》,通过何润锋的问题碰撞,郑钧面对流量、面对音乐市场,有了新的感触。


有一段对话有犹记至今,何润锋问道:


“摇滚一定是愤怒的吗?”


“绝对不是。”

“摇滚必须是反抗的吗?”

“真实的愤怒和真实的反抗,我觉得是对的。但真实的不愤怒和真实的不反抗,也是对的。”


简简单单的几句对话,让我们看到了郑钧这几年的转变。

那个曾经怒骂排行榜上的歌都是屎的老炮,如今对当下音乐圈的年轻人有了另一个层面的认识。

而这对于屏幕面前的我们来说,也就是李伦口中的“用户”,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另一个窗口。

我们能够通过他们的对谈探索了更丰富的精神世界。



其实回归到现实,腾讯新闻出品的大多数访谈综艺,放在市场中并不讨喜。

当年陈晓楠做新节目《和陌生人说话》时,其实很纠结。

一边是数据,一边是流量,到底怎么衡量。

她有自己的底线:

“我不会为了流量去做我不喜欢或者我认为不对的东西,但是在我做了一个我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的时候,我一定要用足运营推广的技术手段,让更多的人看到它。” 

数据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除了流量,还有一个节目蓄积起来的口碑、信任度和不可取代性。

为了更好得探索人物的内心,她每一次采访时长其实都长达三到四个小时。

即使最后节目剪辑的成品才不到半个小时,她依旧坚持。

她说:“我没办法做那种只取所需的高效采访。”

作为腾讯新闻的核心人物,陈晓楠也好、李伦也好,他们的初心是在这个流量时代里,坚持寻找真正的好内容。

也许放在琳琅满目的娱乐综艺中,他们的节目早就被淹在了流量的浅滩里,但这些都不能改变他们做好内容的初心。

我的视频号开通啦
大家快来关注吧
每天都会给大家带来各类精彩音乐视频



犀牛 | 策划
犀牛 | 撰文
犀牛 | 排版
喜欢这篇文章的,点击下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