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三大男作词人,为什么都不直?

肖浑 肖浑 2021-06-11


港乐虽然衰落了,但说到作词人,恐怕多数乐迷第一反应还是香港那几位:林夕,黄伟文,再加一个周耀辉。由他们构成的所谓“香港三大作词人”,至今依然是华语音乐作词领域的天花板。你最爱的那些歌词,应该至少一半都出自他们之手。

今天要研究的却是一个很多人都没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但仍然迷惑不解的问题:这三大作词人的性取向,为什么都不太直呀?


先说林夕。三年前,香港著名专栏作家蔡澜老师竟然为了39元出卖了林夕的性取向这事,你知道吗?


蔡澜老师在微博问答界向来都是以敷衍了事骗钱著称,想不到也有这么实诚认真干货满满的时候。这个答案在一天之内,就吸引了超过1500人围观打赏。夕粉和港乐迷可能觉得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夕爷是弯的早就不是秘密了吧,可实际情况是,林夕从来没有向大众公开过自己的性取向。常有人提到林夕曾在杜琪峰的“逼问”下在电台节目表示“我写词的时候当自己是女人”,但这种说法太过含糊委婉,并不算是出柜。

有围观群众兴致勃勃猜测蔡澜这次大嘴巴会不会惹恼林夕,我觉得应该不会,一直以来林夕对出柜的态度不太像是掩饰抗拒,而更像是低调默认:不想主动说,但你们知道了我也不care。

作为“金山词霸”,林夕在华语歌词界的地位无需多言,他若自称第二,没人能抢第一。有媒体评了个21世纪头十年华语十大经典歌曲,第一名是《十年》,第二名是《至少还有你》,都是林夕作词。这些年华语歌坛但凡有点名气的歌手,恐怕没人没唱过他写的歌。因为存在感太过强烈,自然吸引了一众粉丝,粉丝对偶像的感情八卦有天然需求,而夕粉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和黄耀明的那段孽缘。


这是一个冗长而悲壮的故事,借由圈内人的消息外泄、林夕作品中的蛛丝马迹,还有粉丝间的口口相传和集体脑补,故事慢慢发展得枝繁叶茂、风云激荡、千回百转,足够写一部八十集苦情剧的剧本了。故事的梗概就是林夕爱黄耀明,但黄耀明不爱林夕,虽然黄耀明不爱林夕,但他又很欣赏林夕的才华,于是两人成为朋友和工作伙伴,在这过程中,林夕继续爱黄耀明,黄耀明依旧不爱林夕,两人你进我退、若即若离,林夕将满腔炙热的爱化作一篇篇锦绣词句,在痛苦中对艺术进行自我献祭并攀向高峰,而黄耀明呢,将对方的艺术果实照单全收并拒绝了对方的爱,丝毫不妨碍自己的感情生活。

虐不虐!我就问你虐不虐!

有了这条背景故事线,林夕那些暧昧精微的词作,在粉丝眼里就有了具体的指向,有些甚至根本就是剖心之言,是情书,更是长久的梦想与冀望。

比如写给杨千嬅的《蓝与黑》中有句:“然后得到这姓黄伴侣,红着脸背着黄灯浅睡。”

写给何韵诗的《忘》中有句:“黄是你的姓,红是你爱的。”——据说黄耀明说过自己最爱的颜色就是红色。

还有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你掌心的痣,我总记得在哪里。”——黄耀明的手心刚好就有一颗很明显的痣,有照片为证。


甚至还会把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写到歌词里,其中有件事可以作为这段虐恋的最高潮部分,也就是两人多年前同游东京。他们在旅途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感情纠葛:骤然的亲近,却又很快产生摩擦以至于爆发争吵,回程时互相的感觉都不一样了。那之后,林夕就在无数歌词中提到了东京之行的一系列意象,将这段回忆当做一眼取之不尽的灵感之泉,哪怕回忆起来总免不了感伤。这做派,无异于舍身饲虎的自残了吧。

这些有关东京的歌词包括:《再见二丁目》、《下一站天国》、《迷失表参道》、《如果东京不快乐》……以及最有名的那首《富士山下》。东京的景点和街道在林夕歌词中出现了太多次,由不得大家会左猜右想。

还有一首大热金曲,事后证明也和东京有关,那就是《你的背包》。林夕还专门写文章讲述过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在异国他乡的旅程,他和另一个他各自背一个包,因为自己买的东西太多,就将部分物品放在了对方的包里面,同时又担心对方受累,于是他一个人扛起两个包走了一路,直到回家,他把包还给对方,然后便后悔,没有在那一刻要求把背包留下来给自己作纪念。林夕在文章里写道:“我的东西,占据过你的空间,像短暂的同栖,那暧昧的满足,是如此充实又卑微。直到捡回属于我的东西,把背包还你,两个人又各有所属般,你的我的,分得清清楚楚,再也没有下一次纠缠不清的机会。”

知道这些后再去看歌词,是不是就会有更特别更细致的感受?第一句“一九九五年,我们在机场的车站”——林夕和黄耀明同游日本,恰好也是在那个时间段啊。

对黄耀明的情意,林夕似乎从未想过要遮掩。他出过一张个人作品集——《林夕字传》,在三千多首词作中挑出几十首,其中写给黄耀明一个人的就有五首之多,所占分量最重,而且专辑的第一首《春光乍泄》和最后一首《下一站天国》,都是写给黄耀明的。


对林夕投来的情意,黄耀明似乎也未想过要遮掩。2007年的平安夜,黄耀明在上海开演唱会,林夕在台下捧场,演出中途,明哥忽然向观众介绍起林夕,讲了一番两人相识的缘起,然后说要唱一首歌向林夕致敬,然后就唱起了《爱人同志》……这首歌的作者并不是林夕,而是罗大佑,为什么要用这首歌致敬,黄耀明的意思不言而喻了。

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关系,不知道是要心疼林夕,还是要庆幸由此而带给他的无尽表达欲和宣泄欲,如此才有了华语乐坛那些撼动人心的经典作品。

------------我是虐心的分割线------------

在香港词坛,可以和林夕相提并论的就是黄伟文了。这两人缘分也颇深,有好几个共同点,除了都是大词人、都叫“伟文”外(林夕原名“梁伟文”),第三点应该就是性取向了。

共同点还不止以上这些。和林夕一样,黄伟文也未曾正式出柜,也对性取向采取默认态度,在歌迷中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最近这几年,他活得越发松弛自我,该发声的时候从不避讳,曾在社交账号上声讨香港一名基督教牧师的恐同言论,还亲临同志游行现场挥舞彩虹旗。


除此以外,他还是香港乐坛最热衷写同志题材的词人,比如《劳斯莱斯》、《露丝玛莉》、《男孩像你》、《命硬》、《红屋顶》、《黄色大门》……

和自我认同的高调姿态相对应的,是他处理感情的低调,迄今曝出的八卦新闻,就只有与某男性友人一道逛街购物的消息,其他细节一概欠缺。倒是和杨千嬅之间的闺蜜情深,其间的曲曲折折、渐生嫌隙、重归于好,及至在演唱会上抱头痛哭,都让歌迷津津乐道。


《新扎师妹》中黄伟文客串的角色就是典型的gay蜜形象,看到杨千嬅感情甜蜜,他比姐妹还要开心。


黄伟文还有一个gay gay的特点,就是又潮又骚,对或靓或怪的衣服着魔,堪称香港最有说服力的“时装精”之一,还将时尚专栏结集出过书,书名叫《生于天桥底》。


------------我是骚浪的分割线------------

香港三大词人最后一名,就是词作不算多但风格更加鲜明的周耀辉。

这三大词人的风格,如果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或许可以是这样的:林夕,是凌空蹈虚的“词仙”;黄伟文,是放肆跳脱的“词怪”;周耀辉,则是哀感顽艳的“词鬼”。就像唐朝的诗鬼李贺,周耀辉在大众中的声名相对小很多,但在圈里却同样不容忽视。更何况,除了那些晦涩的词作外,他也有流行大热的金曲,比如李荣浩的《模特》、萧亚轩的《爱的主打歌》,还有我最爱的那首莫文蔚的《忽然之间》。

和“词仙”、“词怪”一样,这位“词鬼”,也是弯的。


而且他弯得更铁板钉钉,因为有详细的旁证——早在几年前,香港有个名叫何式凝的女性主义学者,在自传《我是何式凝,今年五十五岁》里详细披露了她和一个男同志漫长而另类的爱情,当时掀起过一阵话题。书中的那个男同志名叫“辉”,是个作词人,虽然没有写全名,熟悉他们的也一望而知,就是指周耀辉。


何式凝说,三十多年前她和周耀辉认识后一见倾心、相谈甚欢,后来就确定了恋爱关系。但这个男友很特别,对女人的身体毫无兴趣,跟她定下各种奇奇怪怪的规矩,比如牵手数到50就要分开,用玩游戏代替拥抱接吻,只能进行精神上的沟通,而不可以有肉体上的性爱。四年后,男友终于向她坦白,自己其实是同性恋者,但依然爱她,两人的关系并未中断。后来男友有了他的男友,他们一起去了欧洲,留下何式凝在香港守候,两男一女的关系就这样持续着……

黄佟佟在《南方人物周刊》写过一篇何式凝的采访稿,如此描述了这段关系中的细节:“她打昂贵的国际电话和他聊天,她为他的填词事业刷尽她的人情卡,他说一句病了她就放下一切穿洋过海坐飞机去看他,她在他的爱人面前假装是他的普通朋友,她夜晚被他们做爱的声音吵醒,伤害无处不在,最直接的伤害就是他始终不愿意和她有任何身体接触,那种嫌弃让她几乎跳楼。但为了延续这独一无二的关系,她仍然愿意持续这来之不易的友谊。”

最后的决裂发生在一个饭局。2007年,她照常出席周耀辉母亲的生日宴会,周的男友也到场了,就坐在她平时坐的位子上,周耀辉母亲甚至给他夹菜。“我以为她年纪这么大不能接受,其实她已经接受了,是你自己自作多情。”她一路哭一路回家,连最后的名分都失去,这段延续30年的关系才终告结束。

这样卑微而盲目的爱,必然会是痛苦的折磨,但也让何式凝有了一项自己的收获:她开始对同性恋领域好奇,慢慢去探索,然后,她成为了一个以同性恋为研究方向的社会学者。

但另一当事人周耀辉却始终没有对此事表态,不知道事情会不会还有另一个版本。但可以确定的是,周耀辉从出道开始就没有刻意隐藏自己的性取向。他发表的第一首词作,是写给达明一派的《爱在瘟疫蔓延时》,反映的是当时刚刚出现的艾滋病议题。同一张专辑中还有一首《忘记他是她》,表达的则是“爱可以不分性别”。后来他还陆续写出《酷儿》、《自己人》等同志题材歌曲,也算是同志运动的先锋式人物了。


周耀辉与何式凝之间的爱情,相比起林夕黄耀明的虐恋,似乎要更加奇特耸动一些,但你也不能去责备谁,毕竟这里面不存在欺骗和背叛,即便一开始有隐瞒,后来也都说开了,何式凝知道真相还依然选择跟从他,这能怪谁呢?只能怪“爱”这件事情太过幽微难测吧。

--------------我是奇情的分割线------------

林夕、黄伟文、周耀辉,这三个人,联手写下了香港乐坛二十多年来的一半以上歌词,称他们是整个华语乐坛最优秀的几个词人也不为过,毕竟台湾和大陆乐坛在歌词上并没有特别细致的分工,也少有专业的填词人,这三大词人近年来也将触角全面伸到了两岸三地大大小小的歌手身上。

可以下结论了:现在在华人中最流行的那些歌,一多半都是由几个gay写的词。他们的文字影响力无远弗届,彻底跨越了性取向的沟壑,可以引发最广大范围的共鸣。

可光有结论不够,我还想问问: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这只是巧合吗?恐怕没这么简单。

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原因促成这种现象。首先,香港在长期的殖民历史后,整体社会气氛比较开化,更接近西方,这从香港明星的出柜情况就能看出来。这么多年过去了,两岸三地还是只有香港明星接二连三地出柜,台湾和大陆加起来也只有一个蔡康永。在台湾和大陆的词坛,或许也有不少同志作词人,只不过碍于环境限制,他们暂时还不能暴露性取向。

另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香港乐坛分工的专业化。我记得黄伟文好像说过,自己开始写词就是因为林夕的影响,看到这么一位同志前辈可以在乐坛站稳脚跟,自己也就跃跃欲试了。香港圈子又小,很容易产生一个传一个的集聚效应。


但是上面两点都没有说到根儿上去,还得继续深挖。这现象的核心问题其实是:为什么同性恋比较擅长写歌词?

一定会有人说,同性恋的心态比较多面,既可以用男性的视角写社会苍生,又可以用女性的视角写情爱体悟。这一点林夕自己也承认过,他写的情歌最受欢迎,同时也有不少政治、社会甚至宗教议题的作品,比如《太平山下》、《难念的经》、《不来也不去》。

这当然说得通,另外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所谓的gay icon,同志偶像,几乎全都是歌手,特别是女歌手。相比较起来,把电影明星当成偶像的同志就要少很多,即便有,也只是路人粉,程度比较轻微,而不像对歌手几乎要顶礼膜拜。

这是因为,音乐,特别能激起同志的内心情感,对于同志来说,音乐通常是必需品,而不只是娱乐消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音乐的两个特性:既肆意外放,又暧昧模糊。

作为一个同志,内心常会有种种骚动想要释放发泄,可是好多释放出口都是有风险的:你想直接对身边人畅谈内心,可能会遭白眼冷落甚至恐同暴力;你想写成日记,也得防着被别人看破秘密;要不然看个电影或小说吧,可这些内容都太具体,还是得做好保密工作……只有音乐,既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又不用担心被人看破,暧昧模糊的歌词可以写尽你的所思所想,同时又不会将秘密泄露分毫。每一个青春期陷入自哀自怜与迷茫挣扎的同性恋,应该都会在歌词中寻找到安慰吧,那些安慰,就像一片片将我们从溺水中解救出来的浮木。

大多数同性恋只是热爱别人创作的音乐,而这其中一定会有极少数人,忽然有了自己创作的想法,然后开始实施、练习、投稿,最终脱颖而出。

上面提到的那些同志题材歌曲,如果看歌词,其实也同样是模糊暧昧的,既可以解释为撑同志,也可以做其他解释,比如不理会世俗眼光。林夕写给张国荣的《我》就更是如此了,同性恋从中可以得到勇气,其他异性恋听了也可以找到属于他们的共鸣。

也许对于林夕来说,暧昧、微妙的表达已经成为本能,一旦点透反而会失去自己。他写给蔡依林的那首同志主题歌《不一样又怎样》就过于直白,在他的作品中算是比较差的了。后来他又为尚雯婕写了首《单身男孩》,也是点明同志主题,就更是一言难尽没眼看了……

想到这里有点莫名感伤,当我们终有一天进入期待中的大同世界,同性恋不再被另眼相看,那时候的我们,是不是就没这么热爱音乐了?同性恋写词的天赋,是不是也没这么明显了呢?

END

你还可以继续阅读肖浑的文章:

17岁女生怎样聊性话题?

成为作家林青霞

陈凯歌和郭敬明:乍看天与地,细看心连心



一个够销魂的

轻文艺公众号


肖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肖浑

公众号ID:wohenxiaohun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beibeijia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