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情神话》与上海男人,以及25年前的一场“辱沪事件”

肖浑 肖浑 2023-08-10


这几天我关注的所有人,但凡看了《爱情神话》的,全部都在那里交口称赞,无一例外,撩拨得我心痒难耐,终究还是去电影院看了。

 


嗯,确实就像大家夸的:鲜活又机锋的沪语对白,市井又洋气的上海生活景观,中产阶级的审美品味,轻盈有现代感的男女关系。

 

我对电影的评价标准非常简单,就是能否牢牢把我吸在座位上,不会频频不耐烦看时间。《爱情神话》做到了,以至于电影结束后我们的感觉竟然都是:怎么这么快就完了?

 

但也不是没有失望。不是说好的女性群像吗,怎么戏份最多的却是徐峥?三个女演员的戏份怎么那么少,根本不够看啊!而徐峥,他那个大肚腩也太瞩目了吧。



我很难相信清爽干练的马伊琍会和他约会一夜情,美艳不可方物的倪虹洁会主动撩他而且也疑似一夜情,只有演前妻的吴越勉强可信,因为吴越本人的前男友陈建斌差不多也是那个身材。(对不起我是不是太八卦了?)


俗气的我还是更想看漂亮姐姐和小狼狗之间的故事,怎么办?

 

我后来看了一篇导演访谈,邵艺辉导演的解释是,虽然她是年轻女性,而且也有比较现代的性别观念,但她从小热爱文学,小时候看的那些著名小说几乎全都是男作家以男性视角写成的,于是她也就习惯了将自己代入到男主角,去理解整个故事。拍这部电影时,她也没想要改变这种习惯,因为这样可以透过男主角的眼睛去观察那些现代女性,而且方便男观众自我代入,去理解女性。

 

▲邵艺辉导演,她不是上海人而是山西人


这个解释有点奇怪,但姑且就这么接受吧。我估计她没说出来的一部分因素是,徐峥毕竟是这部电影的监制,是组局的人,相当于带资进组了,他还有一定票房号召力,戏份当然越多越好。而且看看这个年龄段的上海籍男演员,除了他还有谁适合这个角色呢?陆毅可能演不出那种市井味道,想来想去好像只有王志文可以试试,但我也不确定王志文的上海话说得怎么样。

 

徐峥除了肚子大了点,他在电影中饰演的老白还是有挺多优点的:多才多艺,画画、写诗、打鼓;更重要的是,他对女人好,温柔耐心,低眉顺眼,平时经常自己买菜做饭;虽然不免还是有一点性别刻板印象,比如反对儿子化妆,但总体而言,直男癌属性已经低过90%的同龄人。

 


老白这个角色,应该就是冲着典型上海男人的形象去塑造的。而这个男人被动、女人主动、轻松诙谐的爱情故事,也只能发生在上海,换成其他任何一个中国城市好像都会显得悬浮突兀。

 


上海一直都是在性别平等问题上走在最前列的中国城市啊。

 

但是在过去,至少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大家对上海男女关系的看法可不是这样的。很多人在谈起上海男人时,总会带有恶意,嘲笑上海男人软弱,阴柔,婆婆妈妈,不像个男人,没有阳刚之气。长期处在北方文化霸权支配下的那些电视小品中,只要有上海男人的角色,也总是会夸张表现他们的手无缚鸡之力、鸡毛蒜皮斤斤计较和怕老婆形象,以博人一笑。

 

▲巩汉林经常演这种上海小男人


很巧,我刚刚读完一本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书,叫《美丽的权利》,是她二十多年前在报刊上谈论女权问题的文章合集,其中有一篇,叫《啊,上海男人!》,写的是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去了几次上海之后,观察到很多上海男人平时生活中会经常下厨,会和老婆分担家务,而台湾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是很普遍的大男子主义,家务活都是女人包揽,她就觉得很新鲜,赞美了一番上海男人,甚至觉得上海的性别平权在全世界都是最先进的,因为她待过的一些欧洲国家比如德国,当时也是以“男主外女主内”为标准模式,女权运动还在进行过程中,远未取得胜利。

 

文章其中一段是这么写的: 

上海男人竟然如此可爱:他可以买菜烧饭拖地而不觉得自己低下,他可以洗女人的衣服而不觉得自己卑贱,他可以轻声细语地和女人说话而不觉得自己少了男子气概,他可以让女人逞强而不觉得自己懦弱,他可以欣赏妻子成功而不觉得自己就是失败。上海的男人不需要像黑猩猩一样砰砰捶打自己的胸膛、展露自己的毛发来证明自己男性的价值。啊,这才是真正海阔天空的男人!我们20世纪追求解放的新女性所梦寐以求的,不就是这种从英雄的迷思中解放出来的、既温柔又坦荡的男人吗?原来他们在上海。

 

看上去就是对上海男人的一曲颂歌对不对?可无比诡异的是,这篇文章当时在媒体上竟然引来一番轩然大波,让龙应台陷入了笔战的围攻,而那些攻击她的人,就是以上海男人为主的。

 

▲台湾作家龙应台


这篇文章1997年初登在上海本地的报纸《文汇报》上,很快就冒犯到了一批本地的上海男人,纷纷写信到报社批评龙应台,说她丑化上海男人的形象,以她所见的有限人等代表全体上海男人,会加剧地域上的刻板印象。

 

后来文章又被各种转载,传到了国外华人群体中,又是一轮争议。最荒谬的是《文汇报》还收到过一封从加拿大蒙特利尔寄来的抗议信,信上说他就是上海男人,觉得龙应台那篇文章是在“侮辱调侃上海男人,有明显好恶倾向,不仅有失公正而且严重损害了家乡父老尤其是上海男人的感情!同时也深深地伤害了许许多多在海外的上海男人的心!”,还说要在网上组织一群海外上海男人联合起来声讨《文汇报》,要让上海的家属停止订阅《文汇报》……

 

这些反应大大出乎龙应台的意料,她写文章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读者的理解和自己的本意完全是相反的,过于诡异的反馈情况让她又写了几篇文章为自己辩护。

 

我完整看了龙应台和读者之间的几轮辩论,这些都能在《美丽的权利》这本书中找到,这本书的编辑思路也挺清奇的,龙应台本人的文章只占一小部分,还有一大半都是别的不认识的人对她的笔战征讨,但那些人都明显不是她的对手,文笔和逻辑都是一团糟,所以这本书也就创下了龙应台作品豆瓣最低分记录。

 


整个看下来,我也理解了他们为什么会觉得龙应台是在侮辱上海男人,因为双方的文化背景和性格都不一样,很多上海男人早就活在外人的侮辱歧视中了,电视上的喜剧表演、外地人的调侃、整个社会所谓的正统性别标准……都在对他们构成压力,让他们对这个话题变得敏感,一点就着。而龙应台的文章风格呢,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是很辛辣犀利的,哪怕是在赞美一件事,行文中也会忍不住调侃几句,俏皮一下,比如《啊,上海男人!》中就调侃某个上海男人不声不响把女客人的内裤洗了,还听说某些上海家庭里丈夫长期活在妻子的虐待之下,甚至连夫妻生活都是妻子逼着丈夫完成的,这些段落都会让那些敏感而缺乏幽默感的上海男人有被羞辱的感觉。

 

至于龙应台在上海所感受到的“男女平权”,在上海男人自己看来,也很难对应得上,他们那时可能根本就没有那根弦,也不懂什么理论,只是发自本能而已。

 

为什么上海的男女地位看起来会比别的地方更平等呢?龙应台的推论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因为新中国一开始就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嘛,女性也要外出劳动,她们的性别特征都被抹除了。

 

这个因素不能说没有,但应该只是一小部分原因,否则不能解释为何同是社会主义,中国别的地区就不像上海那样性别平等。我看了一些上海本地知识分子的分析,归纳一下还有这几条原因:


1,江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所致,崇尚文人气质,斯文秀才更受女性欢迎;


2,上海经济发达,城市化、工业化程度高,建国后双职工家庭发展得比较迅速,男女都对家庭经济有所贡献,地位相应也就趋于平等;


3,上海人比较务实,较少受抽象观念的束缚,而经验证明,男女平等就是最有利于家庭和谐的,大男子主义却容易制造家庭矛盾,所以男人干家务活也可以看作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4,上海是中国最开放最国际化的城市,国外的女权思潮肯定也是最早影响这个地方。

 

这种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吧,最后就造成了上海在男女平权上大步领先于中国其他城市,甚至曾经领先于欧洲那些发达国家。龙应台书里还说《啊,上海男人!》的英文版发表后,英国BBC对文章很有兴趣,邀请她到电台朗读这篇文章,结果英国听众的反应非常好,都夸上海男人优秀、先进,因为太受欢迎,这篇文章在BBC国际电台连续播了三次。

 

有个英国男读者在广播里说: 

“我太吃惊了。到今天我才知道,原来我是‘上海男人’!龙应台描写的根本就是我嘛。我和女朋友同居好多年了,她是个记者,比我还忙。我什么都做:买菜、烧饭、洗衣服——也洗她的衣服,当然洗她的内裤。我从来就没觉得这是女人的事,她也认为天经地义,并不因此认为我是什么特别的好男人。


做‘上海男人’我觉得很舒服,怎么说呢?因为我没有非做大男人不可的那种压力,所以轻松多了。我事业可以失败,我可以懒惰,可以不拼着命上进,可以不竞争,可以哭,可以软弱,可以我行我素、自然潇洒。做大男人,多累啊!”

 

如果那些向龙应台抗议的上海男人,知道了这个英国男人的反应,他们还会觉得龙应台侮辱了他们吗?还是忽然发现身为上海男人还可以骄傲一下?

 

想想还真有趣:同样是爱做饭、做家务、怕老婆的上海男人,从某个角度看是男性之耻,换一个角度看就是男性之光,而且那光芒还曾照耀西方世界。

 

25年前由龙应台文章引发的一系列反应,现在看有些啼笑皆非,同时又有些似曾相识,和现在层出不穷的各种“辱华”事件是不是有点像啊,只不过那个不叫“辱华”,而是“辱沪”。

 

对了,《爱情神话》里对“辱华”也有小小的调侃。

 


不管是辱什么,说到底,常常都是因为每个人固有的文化背景、经验、观念都不同,所以对同一件事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沟通交流真是费力又麻烦啊。

 

好消息是,现在说起上海男人,已经很少会有嘲讽的声音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人也理解了这种男性形象的先进之处。

 

而坏消息是,也依然还有人执着于所谓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依然有针对“玫瑰少年”的霸凌现象。《美丽的权利》这本书中还有这么一个信息:1998年5月10日,由上海市少工委主办的上海市首届“男孩节”拉开了帷幕。举办男孩节,旨在彻底改变上海男孩中较为普遍的软弱、胆怯、豪气不足的弱点,塑造男子汉应有的阳刚美和社会责任感……给男孩子们设立“男孩节”,上海市此举在全国尚属首创。

 

是不是觉得非常魔幻,你现在看到的种种现象,二十多年前早就都经历过一轮了。现在上海男孩都变成阳刚男子汉了吗?恐怕没有,但是那种对阳刚男子汉的焦虑,好像已经扩散到全国了。

 

上海男人,还能继续引领“男性之光”吗?


END

你还可以继续阅读肖浑的文章:

王力宏身上的七重撕裂

贾静雯VS林心如,这一局,林心如输了

韩国还有罗文姬,可我们再也没有赵丽蓉了



一个够销魂的

轻文艺公众号


肖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肖浑

公众号ID:wohenxiaohun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beibeijia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