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9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武汉又犯了个什么错?

秦呛呛 洪七独立评论 2020-09-15

来源:21世纪新思维综合环球时报、夏斐君、媒体炸鸡等网络媒体



2月24日,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一则通告(第17号令)提到,滞留在汉外地人员(以下简称出城人员)可以出城”


但随后,这则通告仅发出了三个小时后,就被新发出的第18号令宣布无效。

关键时刻武汉的几个不应该

首先,武汉市是全国疫情防控关键所在,一举一动牵动太大,通告发布决不能朝令夕改。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

武汉市的疫情通告发布不是小事,人命关天,马虎不得、懈怠不得,务必慎而又慎。


24日发出这样一份通告,尽管已经更正,但对疫情防控工作的严肃性已经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教训深刻。

其次,通告内容与疫情防控大局背离。


就在前天(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上明确指出:


“要毫不放松外防输出,继续实行严格的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


话音未落,就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是绝对不应该发生的错误。

此外,由此反映出来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不仅前期存在的严重问题,应当迅速解决。在接下来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也决不能再有任何麻痹、侥幸和松劲的情况出现。


据了解,此次通告是由武汉市一名副市长直接签发,未经指挥部研究和主要领导同志同意。

武汉不能忘了曾经最后的机会

中国疾控中心的一篇论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最近开始被媒体普遍报道。此前,它被淹没在浩瀚的信息中。


这是疫情至今最最重要的一篇论文,署名中领头的是中心副主任冯子健,高福的名字这一次没出现。


它披露出多个重大信息,也呈现出了隐藏在当日市民普通生活中令人恐惧的事实,它首次披露,在1月10日之前,全国20个省份已出现病例!


下方的流行曲线说明,新冠病人发病时间在经历12月到1月初的缓慢发展后,在1月10日开始陡然上升,随后开启了几乎无法遏制的增长态势。



12月31日之前,可能出现了104名感染者;1月初的10天增加653人;但在1月11日到20日钟南山宣布人传人之间,暴增5417例,随后彻底爆发;最后在2月5日达到流行峰后缓慢下降。1月10日到2月5日,差不多是两个潜伏期。


医护人员发病时间规律亦如此,也是在1月10日之后陡然增长,至今,超过3000名保卫民众生命的医护人员不幸感染。



让我们记住2020年1月10日,那也许是武汉错过的最后一次机会:


• 1月10日,中南医院ICU隔离区特意为不明肺炎病人预留的床位被住满,主任彭志勇忧心忡忡,他一再向领导反映可能存在高度传染性的病毒,院领导也向武汉卫健委进行了报告,随后,卫健委的专家组来到医院调查,专家们的言论让令彭志勇非常气愤,因为他们仍然坚持12月31日国家专家组第一次来武汉时搞的诊断标准——得有华南市场接触史、做全基因组测序。临床医生彭志勇认为,这个苛刻的标准会漏掉真正的病人,忽视人传人的可能。

 • 1月10日,眼科医师李文亮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此时,他所在医院已出现一些疑似感染者。

 • 1月10日下午,武汉同济医院调到发热门诊支援的急诊科医生陆俊住进了医院。

 • 1月10日,新华医院医生李云华累计看到了30个肺部CT案例,都是肺部磨破玻璃状,他说,从来见过增长这么快的病,每过几天翻一番,随后,该院出现第二例医护感染。

 • 1月10日,专家组成员王广发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病人的病情和整体疫情处于可控状态。但就在第二天,感染发病的曲线开始陡升。王广发那一批专家组是8号来到武汉的,16号离开。

 1月10日,一位在武汉居住的女士在当天坐车回到河南安阳老家,回家后两个多星期内没出现感染症状,但她的父母和另外三个家人却相继确诊。

 • 1月10日,有一家四口人当天在武汉办理赴欧签证,还在华南海鲜市场附近吃了饭,后来他们从法国飞回上海,被作为疑似病例隔离,一家四人先后被确诊感染,飞机上29名密切接触者中,有3人被感染。


假如那一天,基层医生的意见得到重视;假如那一天,北京去的专家能基于事实做出准确判断;假如那一天,疾控的信息通报机制是顺畅透明的;假如那一天,有人站出来呼吁武汉市民戴上口罩;假如那一天,地方官能负起责任,采取了适当的措施……


也许,疫情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损失,不会有那么多家庭因此破碎。



我们还应该思考什么

这场疫情,让我们心痛的是被病毒夺走的同胞,让我们扼腕的是一些官员的低效麻木和不敢担责,让我们警醒的是一些国家的落井下石。

 

一场疫情,有太多东西值得思考,我们要以冷静的战略思维去透视、去观察,才能得出前瞻的判断。


一、以战争思维透视疫情,才能看到本质

 

疫情战争一个月的经历,远超和平时期的三到五年的紧急动员。过去十多年来,唯有本次防控疫情人民战争最接近实战状态。中国和平太久了,我们已惯用和平思维看世界了。事实证明,国虽大,忘战必忧,知战才能止战!

 

二、对疫情期间组织动员能力的战略思考

 

中国力量的本质不在GDP,而在组织动员能力。只要组织力不散,中国就不可战胜!这次我们展示出的超级动员能力,将促使一些国家的战略研究机构深入检讨、重新审视其对华策略。未来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将螺旋上升,更加激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破局之道,四个字——战略主动!
  

三、爱国声音需要有强大的平台支撑

 

这次网络舆论场出现一种怪现状,爱国被嘲笑、被围攻,造谣反而受追捧。这一怪现状的背后,是激烈的话语权争夺战。由于一些大的话语权平台掌握在别人手里,爱国声音要借助他们才能发出,因为没有自己的平台,结果处处被动。

对方舆论战的高明之处,在于懂得裹挟、绑架许多合理诉求或群众呼声,这种战术非常有杀伤力,攻势凌厉,难以招架。好在这次许多民间爱国自媒体及时发出声音,有力遏制了其嚣张气焰。
 
此次疫情攻坚战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人民群众一边坚定支持政府的决策部署,一边保持强大的社会监督,对地方一些不力措施的批评甚至批判,贯穿于整个战役。此次如果促成健康的社会监督,将是另一个重大收获。

 


四、疫后国家治理的几个隐忧

 

此次疫情严厉的行政问责,会使一些基层官员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谨小慎微,事事请示恐成常态,出了问题也有大个子顶着。 这意味着,今后一些行政部门可能将决策权“主动上交”,更高一级将面临巨大的决策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决策负担,可能会超出他们的精力。

五、节制资本冲击民生领域的公有制

 

通过这次疫情,很多人清醒地认识到,公办医院和民营医院表现的两级分化,必将促使疫后进一步节制资本,遏制国计民生领域的市场化。


六、警惕以SCI论英雄


国内已有专家指出,我们的科研资金、方向正被SCI所支配,我们的科研人员贫于创新、贫于思想!与愈来愈巨大的投入相比,我国科技界的实际成果并却不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突出,在国际上的实际地位也难以令人满意。


科学研究到底给我们的发展做出了多少实际贡献成了问题。巨额投入带来了低产出,以SCI论英雄、论人才、论业绩,这类量化指标的局限性、欺骗性已开始暴露出来:


1)科技人才价值观被扭曲
现在我国有了大量具有各种头衔光环的人才。论文数量和发表杂志的“档次”,特别是SCI类的论文,已经成为部分学者衡量自己价值、地位的象征及自己拥有的资源。
论文成为他们思想深处的价值坐标系。在这种坐标系下,热衷于写论文特别是SCI论文的学者愈来愈多。
而一旦项目得到批准,负责人将项目一分解,课题费一分,实际上没有了团队,各干各的。当主角的愈来愈多,很少有人甘当配角、愿意做好辅助工作了。
学者们被论文“绑架”了,甚至成为文章的奴隶。
2) “紧跟”与照搬“国际前沿”学术思想固化在国外的框架与模式之中
不少学者至今仍然称“国际一流”与“国际热点”,有些学者将外国人的研究方向奉为自己的方向,研究领域、科学问题、研究思路等大都是从别人那里“引进”的。今天我们对SCI的迷信甚至比国外更有过之而无不足。
3)科研有机体(科研院所)普遍“超重”,内部组织涣散,缺乏创新活力
论文数量和发表杂志的“档次”等指标,已经成为研究院所、大学及其院系争取资源的权利和工具,许多单位不断扩大原有机构的规模,持续增加职工人数。科研有机体“超重”已相当普遍。
一些大学及院所内小机构林立,各自为政。三人一“中心”,五人一“学院”。院长、主任“满天飞”。这样组织起来的团队,经常处于变动改组中,形不成人才结构合理的梯队。
4)脱离实际,离开国家需求
不少单位只是表面繁荣。一些国家发展急需的课题,被一些人认为没有理论,不能发表论文,或该领域的问题不是“国际前沿”等,得不到重视,进展很困难而缓慢。学者们热衷于各种各样机理的揭示,喜欢在微观世界里孤芳自赏。他们写了大量的科学论文,最后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甚少。
5)科学工作者的民族自信心受到严重损害
据说有少数科学家为了得到外国同行的好评,竭其热情,尽其谦卑。而一旦得到外国专家的几行好评,拿回国内,就以“资源”与“资本”加以利用。
一些机构与学者专家,怎么也看不起中国自己的学者与专家的发明创造。
6) 我国科技界的人才选拔与资金投向是否受到SCI的间接支配?
国外某些科研制度与SCI标准的移植,使我国科研队伍逐渐丧失了对他们模式的鉴别能力。
各种项目的立项、验收、评审与奖励,各种头衔人才的选拔,其中包括最高学术头衔的选拔评审和无数重大项目立项与成果评审,这些关系到我们国家命运的科学事业的大事,使用的是国外的方向、理念框架、标准、外国专家做的评价。
这难道还没说明:SCI及国外杂志的编辑部,远程间接操纵了我们的人才选拔,间接支配与操纵了中国大笔资金的投向?


武汉昨天和今天犯的错误,背后其实是“人”出现了问题。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延伸阅读:


如果不是国家及时出台严厉措施,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人毫无疑问现在面临的都将是浩劫! 只是想想,我们就后怕!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疫情已经爆发,经济受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能看到明确的修复可能,就没必要自乱阵脚。在这方面新加坡现在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以金融来看,新加坡已经是亚太地区的中心,竞争对手不过香港、东京,或许还有上海。但这几个对手能构成的威胁本来就不大,香港还在退化,而且都是疫情灾区,无法动摇新加坡的地位。即使疫情有所扩散,事后人们还是不得不选择新加坡,信心修复只是时间问题。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这几天有一话很流行,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可惜真实的世界远比我们想像的残酷,张定宇这个为我们抱薪者,注定要渐渐冻毙于风雪!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邓老在采访中,给我们介绍了他领导的中医团队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的光辉战绩。他所在的广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到了四个零,即零死亡,零转院,零感染,零后遗症!确切地说,我们把抗击非典的头号功臣封给他也一点不为过。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武汉赢则湖北赢。湖北赢,则全国赢!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恐慌的危害,可能比病毒本身还大,当武汉封城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反而开始更加孤注一掷“逃离武汉”,当人们在传播病毒危害、医疗物资紧张的时候,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医院,普通的头痛、发烧、咳嗽,也非要挤到武汉各大医院的发烧门诊去看病,这种情况下,没病也要招出病来。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快刀洪七其他热文
快刀洪七自述,四十不惑,没有别的追求,只是看看文章,写写文章,希望自己能坚持,而刀友的支持与分享更是自己坚持的无限动力。
第1篇:别难为塑料了!真相在这!近亲繁殖的娱乐圈,还能结出什么瓜
第2篇:如果欧洲变成了乌克兰
第3篇:突发!惊天变局,世界能源格局和定价权将向东移!中国剑指天然气人民币!
第4篇:为什么是中国?人类经济史上最为壮观的历史事件!这篇终于说清了中国崛起的秘密!
第5篇:最难赚的是第一个100万,最难买的是第一套房!
第6篇:铁血四百年,暗布必杀局!意外失误竟让中国练成金手指!逆风翻盘!
第7篇:倒逼!为什么特斯拉大降价?夺天地造化,问鼎全球科技转化中心!
第8篇:中国人在此!血肉之躯硬撼工业暴力,惊天对撞!美国人的痛!1950年的长津湖和汉江雪!
第9篇:波音空难的蝴蝶效应
第10篇:黑匣子喋血记
扫码推荐关注:洪七独立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