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偿删差评:“差评用户”的信息是怎么卖出去的?|九派时评

九派评论 2024-06-28




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俗话说,“批评不自由,赞美无意义。”于是水军横行的好评榜,在信用层面早已斯文扫地。我们其实可以问一句:你有多久没有给过差评了?又有多久没看到真实的差评了?

                                                                      

一头主动联系有差评的商家,收费删差评,一头购买打差评消费者的信息,取得联系后诱导其有偿删差评,继而从中赚取可观的差价。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破获一起侵害公民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2人,查获公民个人信息数万条,涉案金额达200余万元。


“我待客户如初恋,差评却虐我千百遍”——很多人说,天下商家苦差评久矣。于是,除了虚假好评如火如荼,“删差评”也成了一门好生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过,网购消费评价机制,是市场信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说白了,就是普通消费者很大概率是看了中差评才决定要不要在此下单。正因如此,铺天盖地的好评有时不如一条小小差评的颠覆意义。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些商家采用隐藏差评分类、删除差评和诱导好评等方式,使差评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俗话说,“批评不自由,赞美无意义。”于是水军横行的好评榜,在信用层面早已斯文扫地。我们其实可以问一句:你有多久没有给过差评了?又有多久没看到真实的差评了?


差评的消逝,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差评交易”。“查获公民个人信息数万条,涉案金额达200余万元”的背后,是无数真实差评在“花钱搞掂”逻辑下的非正常隐身。无独有偶,据“中国警察网”公众号消息,2021年8月中旬,浙江义乌警方收到群众举报,称其在某购物网站上购买商品时,因质量问题给予了差评,但随后他发现自己的评价信息被删除了。于是,一条定向推荐有偿删差评等非法业务的商业链条浮出水面。


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每个网络灰黑产交易的背后,都对应着公民个人信息的失守。我们固然要关注“消逝的差评”,同样要关注的是,“差评用户”的信息是怎么卖出去的。理论上说,《民法典》规定了个人生物信息的采集必须符合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也都已明确表示,商家通过用户赋予的权限获取用户信息时,要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不仅不能越界,更不能“卖猪仔”。但问题是,类似“差评用户”这样的精准信息,还是动辄以“数万条”的体量翻墙出来。删除差评固然要入罪,滥采滥用公民个人信息更不能轻易放过。


据称,是“业务员”通过非法手段购买做出差评用户的个人信息的。那么,路径在哪里、暗网在何处、触角有多深,这些核心问题都值得好好深挖。这让人联想起近期的蛋壳公寓事件“第二季”:多名租客意外地收到了自称蛋壳公寓的电话和短信,声称可以返还租金了,但需要先注入一部分资金到固定账户。同样值得追问的是,被蛋壳公寓欠费的这些用户,信息是如何批量被泄露出去的?到底是内部数据牛栏关猫、还是外部人员手眼通天?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妨就从这些铺天盖地的信息泄露事件抓起。


总之,个人信息买卖这样的“交易”,是该有个退网的倒计时了!




更多时评 / 关注我们


往期推荐01   健康码更要讲“法”,法治社会应有敬畏、知行止|九派时评
02
   谷歌研究员坚称ai已具备人格:上帝真的是一位算法高手吗?|九派时评
03
   这场“教科书式”120急救,让我们看到了什么?|九派时评


九 派 新 闻

出品编辑  清来


其他平台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分享、在看与点赞都在这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