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榨干热度的“小马云”,谁在关注他命运?丨九派时评

邓海建 九派评论 2024-06-28




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小马云”当然不是马云,他有自己的名字,叫范小勤。只是因为撞脸了马云,舆情风口的范小勤实现了命运的第一次逆袭。走红网络、邀约如流,这个小小的农村孩子,就这样被镁光灯簇拥着迎接猎奇目光的“定价”。

                                                                     

近日,网传江西吉安永丰县男孩“小马云”当街拦车要钱。视频显示,“小马云”站在马路中央,挥手拦住正在行驶中的车辆。
 

网络视频截图
 
今天的“小马云”和古文里的“小仲永”,命运的逻辑走向是相似的:都被“物化”,成了“工具”。
 
永丰县民政局工作人员的说法是:经过了解核实,是“小马云”的家里人让他拦车要钱,“小马云”本身属于“二级智力残疾”,“他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更让人愤懑难平的是,目前,“小马云”一家每月共计有2400元的低保金,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个说法还不是单一信源:永丰县妇联工作人员介绍,视频拍摄于2022年年底,“现在(他家)有各类帮扶,很困难是不存在的”。
 
“小马云”当然不是马云,他有自己的名字,叫范小勤。只是因为撞脸了马云,舆情风口的范小勤实现了命运的第一次逆袭。走红网络、邀约如流,这个小小的农村孩子,就这样被镁光灯簇拥着迎接猎奇目光的“定价”。有人为了自我营销,找范小勤做网络直播;有人为了噱头带货,蹭他“小马云”的热度;还有公司摇身变成了“公益志愿者”,要带他去大城市悲情募捐……只是,热度总有“限额”,猎奇心也有尽头。过度曝光与恶意消费的结果,就是“哄客”散场,一切被打回原形。解约、返乡,范小勤在繁华喧嚣的染缸浸透之后,又回到了农村的原点。一切经历,必有代价。这个小男孩所付出代价的一角,就是病未好、学未上。
 
如今的“拦车要钱”,似乎真假莫辨。一说,是家长怂恿的。这也是网络滔天民意累积成愤的逻辑起点。果真如此,作为监护人的双重责任确实值得追问:情理上说,范小勤仍是未成年人,不管残疾与否,生养之后,总该教化。退一万步说,即便没有主观怂恿的恶意,所谓“有时他家里人忙,顾不上他”的理由,也实在摆不上台面。该治病就去治病,该上特殊教育学校就去特殊教育学校。在财政帮扶尽责尽力的前提下,实在没有推诿塞责的理由。再不堪、再不济,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法理上说,“拦车要钱”涉嫌违反刑法。当然,孩子还小,法不责“幼”;不过,别忘了刑法中还有“间接正犯”的概念,真拿残疾孩子“拦车要钱”发财,法律估计也不会袖手旁观。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小马云拦车要钱”的短视频传播。是“只拦车”还是“拦车又要钱”,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但缺乏权威信源的短视频,偏偏是第三者视角的“定论”。更可疑的是——该账号从2022年9月开始发布“小马云”及其家人的生活日常。一个倾心关注范小勤的账号,若是真心帮助这个孩子,假使他当真拦车要钱了,怎会“善意”到拿着小喇叭恨不得全世界皆知?帮助这个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卖惨”的同时夹带私货绝不是正途。
 
先有真相,后有真理。先有真假,后有是非。在这个断章取义习以为常的社交网络中,常识性回归是最朴素也是最高阶的逻辑。客观地说,“拦车要钱”事件,句号不能轻易画上。最后想说一句:不管是任何利益或者利害相关方,都请不要成为“消费小马云”之恶的力量。放过孩子,也是一种救赎。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更多时评 / 关注我们


往期推荐01  防疫物资价格回归,也是理性的回归丨九派时评
02
   核酸亭再利用,可以听听周边居民意见丨九派时评
03
   “羽绒内胆”是“棉服”?玩弄概念,套路满满丨九派时评


九 派 新 闻

出品编辑  文和刀


其他平台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分享、在看与点赞都在这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