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道、巨富、国贼:蔡康永背后的大佬,和台湾电影失去的十年
“历史不时表现为,
一团乌七八糟的偶然事件,
像急转的洪流一样。”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逝于1969年2月26日」
代表作品:《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
关于台湾,历史上发生过两桩惨案。
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接管台湾,政策高压。1947年2月,台北,缉私队将买烟的守寡妇女林江迈打得头破血流,引起围观群众暴怒。缉私队员开枪后,误杀群众。28日,市民向政府请愿,要求严惩凶手,却被开枪射击,最终引爆为全市反专制、反独裁的大游行。起义群众与军警流血冲突。
随后,对政府机关的冲击,进一步发展为台湾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冲突。本地流氓和为日本当过兵的人遇到不会日语和闽南语的,上去就打。由于军力不足,局势迅速失控。史称“二·二八事件”。
见势不妙,行政长官急向南京求援。蒋介石果断采取措施,派兵前往镇压。驻守上海的部队赶往台湾,对起义群众开枪射击。半个月后,“二·二八起义”失败。大批市民遭到屠杀,死伤、失踪者不计其数。
为安抚局势,蒋介石又派国防部长白崇禧前往台湾,做善后工作,安定民心。
「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对台湾民众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而就在一年多以后,一艘从上海开出的巨轮与基隆驶出的“建元轮”在海上相撞。吨位较小的建元轮5分钟后即沉没。另一艘巨轮迅速进水,最终上千名乘客葬身大海,生还者仅剩36人。无数家庭因此妻离子散。这艘大船,就是“太平轮”。
1948年,实力并不强的中联公司花每月7000美元租下这艘巨轮。因为是年关前最后一趟去往台湾的巨轮,无数人花重金登船,导致其超载近700吨。彼时,国民党节节败退,船上坐着不知多少政商名流,其中就有蒋经国好友俞季虞、袁世凯之孙袁家艺、日后神探李昌钰的父亲上海富商李浩民…
这些名流,最终都葬身海上。
“太平轮”沉没后,保险公司恶意潜逃。中联不得不担起赔偿责任,导致总经理周曹裔倾家荡产。最后公司无力赔付,旗下两艘轮船被铁链锁在高雄港扣押,锈成了两坨废铁。当时中联有位叫蔡天铎的股东,亏得近乎破产。到台湾后,不得不重操旧业,当起了律师。
「上海报纸关于“太平轮”的报道」
多年后,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身在美国,想把自己的小说《谪仙记》拍成《最后的贵族》,便找来一位学电影的青年改剧本。青年一看小说背景,正是“太平轮事件”,惊得说不出话来。因为这艘巨轮,是他们家的。
这位青年,就是蔡天铎的儿子,蔡康永。
不过到头来,蔡康永并没能成为导演。回台一番折腾后,他果断离开电影圈,投身综艺界。这一切,还跟一位叫侯孝贤的导演有关。
1988年,侯导根据“二·二八”拍出《悲情城市》,为台湾捧回威尼斯金狮。但与此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蔡康永的美梦。作为台湾移民后代,虽未曾亲历“二·二八”和“太平轮”的悲惨,历史的震荡,最终还是穿越茫茫时间,影响了蔡康永的人生和选择。
而这,似乎也是台湾的宿命。
02.
1982年,是台湾电影的分水岭。
当时以琼瑶小说为基础的“三厅电影”已经把人看腻了。商业电影迟迟没有突破。就在这时,在中影的扶持下,台湾出现了一批青年导演,其中包括侯孝贤和杨德昌。在他俩带领下,台湾掀起“新电影浪潮”。
这两人主拍文艺片。尤其侯孝贤的作品,又长又闷。导致他砸了几百万拍的电影票房都黄了。1986年,侯导拍出《童年往事》,享誉国际,却被台湾视为“票房毒药”。投资人都躲着他走。偏偏侯导的好基友詹宏志力挺,还撰文告诉大家,投拍侯导的电影,其实比投拍成龙的电影安全多了。
此话一出,连侯导御用编剧朱天文都觉得是胡扯,称之为一个“美丽的乌托邦”。
「一张著名照片,最右边就是詹宏志」
詹宏志是跟侯、杨一起登上历史舞台的文化战将。做过新闻出版,当过滚石唱片经理。罗大佑第一场个唱,就是他给办的。
1987年,为帮侯导筹钱,詹宏志找到一个叫邱复生的富商。邱老板是台湾年代集团董事长,80年代做TVB和迪士尼的录像带代理发了大财,成为一代媒体大亨。
为了说服邱大佬,詹宏志陪着他吃了一年早餐。后来邱去戛纳,看到侯的电影很受欢迎,就回台跟侯一起成立了“合作社电影”。
恰好1987年,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宣布解除长达38年的戒严令,台湾“戒严时期”就此告终。这为《悲情城市》拓展了叙事空间。
本来头两年,侯导就准备跟香港嘉禾联手拍个电影,请周润发来演。故事涉及“二·二八事件”。电影名字是在杨德昌家听《悲情的城市》定下的。监制请的蔡澜,还有成龙老婆林凤娇帮忙。一堆人劝他别冒进,二·二八你也敢拍?电影迟迟没能上马,侯导很苦恼。
万万没想到,台湾给解严了。
这下侯导干脆把故事扩展到整个家族上。因为和TVB的关系,邱大佬需要安插一名港星。侯导想了想说,那就让梁朝伟来吧。梁朝伟不会说闽南语,就把他的角色调整为了聋哑人。拍戏时,伟仔很郁闷,因为很多闽南语台词都是吴念真他们现场即兴的。
开拍前,侯导给邱复生做预算,说要1700万。邱复生很不爽,问怎么那么高。侯导脾气火爆啊,觉得你这么小气,老子不拍了。后来,邱复生的女朋友打电话问他,他说不合作了。结果没几天,邱大佬把侯导叫到办公室,说要给他介绍一名监制。侯导一看那人模样,就知道邱大佬是来震慑他的。
这位监制,就是鼎鼎大名的杨登魁。
「歌神与杨大佬」
杨大佬出生于屏东农村,年少进城谋生,擦过皮鞋,当过舞厅打手。1963年因杀害“基隆戏院帮”头目入狱。出狱后,开始掌管蓝宝石歌厅,跟高凌风、猪哥亮等艺人熟识,此后投身演艺圈,成立“登魁影业”。1985年,他又因“一清专案”入狱绿岛。
后绿岛监狱暴动,他出头把手骨打断,获取保外就医机会,用石膏将消息带出监狱,一下子在黑道中获取至高江湖地位。
二次出狱后,杨大佬继续搞他的娱乐业。一方面投资节目、电影赚钱,一方面还保有帮派角头身份,与黑帮过从甚密。90年代,杨大佬又成了“天道盟”的高雄头目。在台湾黑白通吃,是呼风唤雨的人物。
1982年,杨大佬投资过朱延平导演的《粉红兵团》,主演是林青霞。后来又把钱砸到香港,砸给一个叫李修贤的。那时李修贤在香港独来独往,没人敢惹他。就因为杨老板是靠山。1988年,李导拍了一部《霹雳先锋》,挖掘了一个龙套小子,帮他拿了金马奖最佳男配,恐怕也是拜杨大佬所赐。
这个龙套,就是周星驰。
另外,让黄秋生拿了影帝的那部《人肉叉烧包》,也是杨大佬投钱拍的。
90年代,杨大佬还帮过李连杰,因此搭上了蔡康永。此乃后话,下面再说。
「“联登”的老板,就是杨大佬」
先说邱复生把杨登魁介绍给侯孝贤后,就派他做了《悲情城市》的监制,生怕侯导黑他的钱。片子开拍后,预算眼看超了1700万。侯派人去杨大佬那里领钱,被撵了出来。侯导亲自去,这才把钱领到手。
最终,片子花了2400万,赚了一亿多。
但电影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03.
因为是台湾解严后首部触及“二·二八”的电影,加上侯孝贤宏大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悲情城市》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声誉。那年影片去威尼斯参展,评委之一正好是谢晋,对这部电影简直赞不绝口。
不出所料,电影勇夺金狮奖,令侯孝贤跻身国际大导。返台公映后,又以3491万新台币的票房成为当时台湾华语电影票房第二名。
如此盛景,顿时激发了邱大佬的投资欲。
成立“合作社电影”时,邱跟侯导签了三部片约。之后的《戏梦人生》,就是邱大佬投的。后来两人虽然闹掰了,但侯导自认为他帮邱复生博得了一个好名声,不然日后TVB也不可能跟他深度合作,开办电视台。
另一个深度合作,便是经侯孝贤介绍,邱复生认识了张艺谋。邱大佬自认不懂电影,但他相信国际大奖的判断。老谋子《红高粱》捧得柏林金熊后,邱的“年代集团”就砸钱给他拍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活着》。前一部直接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后一部在戛纳帮葛优拿到了影帝。
「侯孝贤拿奖的外媒报道」
以当时的两岸关系,资本是不能进入大陆电影圈的。邱复生就到香港注册了一个“香港年代公司”,这跟徐枫在香港注册“汤臣影业”给陈凯歌投《霸王别姬》是一个路子。中国影史这两部神片,都是港台同胞帮的好忙。
可惜的是,邱大佬眼看《悲情城市》获奖大卖后,希望复制传奇,匆忙就把影片拿去了戛纳。结果广电总局以私自参赛把《活着》给禁了,内地影院一分钱都没卖到。戛纳评选,给老谋子留了位置,老谋子没敢去。
《活着》被禁,并未挫败邱复生的信心。台湾解严后,与大陆关系缓和,双方开设了许多沟通渠道。《悲情城市》的成功,让他看到了台湾电影业新希望。如果可以进一步与大陆方面合作,市场将不可估量。
所以在1990年,他就发起了“两岸电影艺术协会”,想方设法促进台湾与大陆的电影交流。先后把《大红灯笼》和《活着》推向国际大奖舞台后,又联合台湾“新闻局”在北京举办“海峡两岸影艺界交流座谈会”。时值汪辜会谈,两岸影人首次互动,分外亲热。后两年,他举办“海峡两岸电影展”,双方各自推荐作品巡展,还有代表团互访。
李安的《推手》,也位列其中。
「《电影评介》上关于两岸影展的报道」
在邱大佬看来,如果两岸电影创作和市场互相开放,必将改变台湾影史。
毕竟从80年代初以来,在香港电影火热的攻势下,台湾商业电影已现疲态。本土投资热情不高,很多创作者也兴致寥寥。而90年代,转型期的大陆电影又急需外来资本注血。若能架起桥梁,对双方都是一件好事。
然而很不幸,1995年,第二届“两岸影展”一办完,两岸关系就跌回冰点。
这一跌,就是许多年。
邱大佬的电影梦,就此灰飞烟灭。
而罪魁祸首,就是李登辉。
04.
1987年对台湾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不光是戒严解除,那年国民党中常会,蒋经国主持会议,首次坐轮椅到场。是年“双十节”,他上台致辞,前后只说了106个字。次年1月,蒋经国恶心呕吐,抢救无效,驾鹤西去。
在位时,蒋经国一直奉行“一个中国”,不愿做民族罪人,晚年开放了台胞探亲通道。惊闻其去世,中共专程发去吊唁。只是谁也没想到,历史在此埋下伏笔。
蒋经国在位时,“家族继承权利”一事便被搁置。蒋孝文有顽疾,蒋孝武因“江南命案”被遣往新加坡,蒋孝勇资历尚浅,也无心从政。
最终,李登辉依“法”继任。
「李登辉(岩里政男)的血志入伍书」
李登辉早年在日本留学,精神上自认是日本人,连名字都改过。他是学农业出身,回台后,复兴农业,被上层器重。靠着伪装,一步步做到高层。继任最高领导人后,李登辉头两年明面上继承蒋经国“遗志”,暗地里排斥宋美龄派,四处安插亲信,一步步掌控了最高领导权。1994年,终于露出獠牙,开始无视大陆和台湾的历史血缘,言称要带台湾这片“化外之地”开创新篇章。
1996年,台湾当局对大陆“紧缩外交”,开始制造“一中一台”。时至1999,李登辉对德国媒体直接抛出“两国论”,明目张胆搞“台独”。紧接着,他又造成国民党内分裂,迫使赵少康等人出走。随后,宋楚瑜遭其打压,脱党参选。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趁隙赢得大选。
国民党分裂,就此失势。
阿扁执政期,两岸关系继续恶化。
电影产业交流,彻底化作幻梦泡影。
而在两岸关系逐渐跌回冰点时,台湾的电影,也随之遭遇了一场“噩梦”。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悲情城市》“造的孽”。
所以日后江湖上流传着一句话叫:
“台湾电影是被侯、杨两个导演搞垮的。”
「《活着》的片头里,还有邱大佬的痕迹」
一切还得从1987年说起。
台湾解严后,外汇管制开放,新闻局取消外片配额。后为加入WTO,更是对外片大开门户。外来电影侵袭,加上本土商业电影没能找到突破口,导致了本土电影市场大面积滑坡。1987年,台湾电影年产量从120多部跌至85部。为刺激本土产量,新闻局廖处长去欧美找经验,回台后搞了个“辅导金”,为的就是提升台湾电影的质量和产量。
而囿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此计划颁布后,有一个明显倾向。那就是重点扶持那些能去国际上拿大奖的文艺电影。《悲情城市》的成功,对台湾是一种极好宣传。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输出,自然希望在国际上获得更高声誉。当年新闻局的公函里就明确指出,通过电影向国际宣传台湾,是最好的方式。
于是乎,“辅导金”多半倾向于侯孝贤、杨德昌那一类文艺电影,而对商业化、类型化的电影少做考量。这就导致大量学电影的人为了获得“辅导金”支持,投身文艺片。这些电影拍出来,台湾老百姓根本不爱看。
而那边,香港商业电影火热癫狂,深受市民喜爱。虽然在“辅导金”计划下,产生了李安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爱情万岁》,台湾市场却彻底失守。电影产量年年猛跌。
从1989年的103部,下降到1990年的82部,再跌至1991年的33部。时至1994,在台湾发行上映的本土制作只有29部。而与之竞争的港片,却多达137部。
后来连侯孝贤本人也感叹:
“台湾现在连商业片都拍不出来了,大家还拼命在拍参展片。”
本土创作匮乏,台湾投资人只能去香港砸钱,再搬回台湾卖。与此同时,台湾当局对大陆的态度始终不明朗,对于两岸电影合作态度摇摆不定。1988年允许电影出现大陆景观,上映时却被剪得乱七八糟。关于两岸演员、导演的合作,一直多加干预。所以邱大佬才跑去香港设了分公司。而后,邱大佬致力于两岸电影交流,希望拓宽环境,却又被李登辉搞死。
至此,台湾本土电影成了一片完全封闭的、很多年轻文艺导演靠“辅导金”出头的实验田。新出的作品,越发脱离群众趣味。
拿戴锦华的话说就是:
“台湾电影工业早已经崩盘,长期以来,我们接触到的台湾电影90%都是辅导金电影,都是在政府的文化扶植下出现的。”
「台湾本土制作的惨淡数据,引自北电学报」
在美片、港片大肆入侵下,时至2001,台湾仅拍了十几部影片。这些影片的票房,只占了台湾地区电影市场的不足1%。至于后来魏德圣拿500万“辅导金”拍《海角七号》博得了5.3亿元票房,成为台湾60年来最卖座的华语片。那都是“辅导金”频频改制的结果了。
如果没有当时李登辉一闹腾,随着“九二共识”和“汪辜会谈”的历史步伐,以邱老板为首的投资人如果能给两岸电影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更深远的桥梁,台湾电影说不定能获得一线起死回生的生机。毕竟在1996年,韩三平领导下的中影已严重意识到商业电影的重要性。
然而,两岸关系一恶化,邱大佬心也凉了。
转身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电视上。
「最右边这位,就是邱复生」
1996年,邱大佬和TVB合办的电视台开设TVBS-G频道。华视著名主持张小燕做总监,顺便把一位撰稿青年邀来。
并为他开了人生第一档节目。
那档节目,叫做《翻书触电王》。
那位青年,就是学电影的蔡康永。
05.
1986年,侯孝贤拍出《童年往事》时,一心在香港发展的李连杰导演《中华英雄》。可惜票房并不如意,只好远走美国。据传还开起了武馆。直到不久后,导演罗维请他回港拍《龙在天涯》,又被徐克相中,拍了《黄飞鸿》,李连杰才在香港迎来事业新春。
新春来了,危险,也跟着来了。
拍完《黄飞鸿》,李连杰和嘉禾闹起合约纠纷。结果李的经纪人罗大为非但没帮他,还出卖了他。因为罗母,就是嘉禾股东。李连杰迟迟拿不到300万片酬,就在此时,蔡子明出现,为李连杰保驾护航,以罢演倒逼嘉禾拿钱。没想到,李连杰拿到钱后不久,有黑道背景的蔡子明,就被枪杀了。
就在李大哥惊慌失措之际,一位大佬叫他不要怕,从容伸出了援手。此君就是前面提及的杨登魁。彼时,杨登魁有意香港市场,直接给了李连杰三千万,让他注册“正东电影”。李连杰便以金庸老爷子起的“李阳中”之名做起了导演,一口气拍了五部作品。
“正东”开山之作,名叫《方世玉》。
而《方世玉》的初稿剧本,就是在美国学完电影、在香港发展的蔡康永写的。
「李阳中,就是李连杰」
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蔡天铎60岁那年才有了蔡康永。一家人搬到台湾后,过的依然是上流生活。蔡家来往非富即贵。蔡康永小时候,整天有社会名流到他家打麻将。那时节,蔡家依然保留着旧日繁华的气息。母亲要穿考究的旗袍,祖母要吃考究的食物。外出看到什么新鲜东西,家里人都不觉得惊奇,说比上海的差远了。
蔡康永读再兴学校,同学都是政商两界要员之子。当年,他和一帮孩子唱京剧《四郎探母》,彩排时竟有记者拍照、采访,然后印节目单,并在千人剧场公演。其中“正牌杨四郎”和“候补杨四郎”各四位,蔡康永就是其中之一。演出结束后,向来王不见王的《联合报》老板王惕吾和《中国时报》老板余纪忠吩咐手下一起发了一篇报道。
孩子们的表演,是大佬们的社交。
两位老板虽然是生意上的死对头,可他们都是蔡康永父亲的牌搭子。
在学校时,蔡康永一度是风云人物,演讲、辩论都有他,还是班级干部。后来遇到外省学生,开拓了眼界,他才厌恶特权,走叛逆路线,撰文谈论“二·二八”。甚至在校刊上发《共产党宣言》。在台湾东海大学毕业后,他想去美国学电影。蔡天铎就托朋友找到大导演胡金铨,给写了一封推荐信,把他送进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电影学硕士。
读书一年半,蔡康永突然收到了白先勇的来信,希望他去给《最后的贵族》修改剧本。这部电影,是谢晋要拍,女主原本请的是林青霞,最后林美人还是没去。那是1989年,台湾已解严,但如上文所言,对于两岸合拍,官方态度摇摆,林美人根本不敢拿职业生涯开玩笑。所以是潘虹做了女主角。
「年轻帅气的蔡康永」
在美国,蔡康永接受的是正规的商业电影训练。每次交作业,他都满腹感情写镜头语言,比如怎么把杯子拍好看。但老师教的,是写凶杀、暴力,是类型片套路,而不是文艺实验。学满过后,蔡康永回台,在大学教了几天书,就被胡金铨导演的女弟子许鞍华请到香港,做了《客途秋恨》的制片经理。
我估计,这又是胡大导演给牵的线。
在香港,新导演没那么多机会。许鞍华有参拍《狮子山下》,他就跟着去打酱油,演了片中侯德健的助理。《客途秋恨》戛纳提名,许鞍华诸事缠身,他又代替出席。回来后,他爹的朋友周乃忠,又砸钱给他拍了电影《阿婴》。是许鞍华的弟子关锦鹏给策划的,女主演是他的台湾老乡,王祖贤。
时至1992,蔡康永已经在电影圈摸打了一阵,又接下许鞍华的指派,写了《方世玉》的剧本。但人家要功夫喜剧,他的故事不好笑。最终李连杰就没用他的剧本。故事的大框架不改,但细节只能推翻重写。
这么一路走来,蔡康永对电影有点兴味索然。他亲眼看到胡金铨拍《华工血泪史》的艰难,又看到关锦鹏拍《红玫瑰与白玫瑰》聊的时候和拍的时候完全两样。
彼时,香港商业片癫狂,怕是不合蔡康永的文艺口味。台湾导演要在香港立足也不是易事,哪怕他老子是蔡天铎呢。回到台湾,电影工业已崩盘,本土创作环境大不如前。
「《狮子山下》里的蔡康永」
蔡康永后来自己也说,要让他像李安一样等6年,这种事他是干不出来的。
于是乎,蔡康永果断放弃了导演梦想,回到台湾,投入了其他文化领域。
好巧不巧,1993年,台湾电视改革,民营资本可以成立电视台,与原来的老三家(中视、台视、华视)一起竞争。此法一经颁布,一位富商便联合香港TVB在台湾成立了第一家民营电台,叫做TVBS。
这位富商,正是邱复生。
而TVBS时任副总经理,就是日后有“台湾综艺教父”之称的男人,王伟忠。
蔡康永就这么赶上了好时代。
06.
王伟忠的背景,就没蔡康永那么硬。
和许多台湾名人一样,王教父也是眷村出来的。1949年,19岁的王志刚带着16岁不到的未婚妻孙绍琴来到台湾,8年后生下他。在国民空军系统里,王志刚不过是个在机场开车的无名小卒。王教父小时候住的是大杂院,天南海北的人都在一起。所以无论天津话、四川话、湖北话,他都很熟。
60年代,眷村里最吸引孩子的东西,就是电视。对王伟忠而言,电台的新闻女主播就是“神仙姐姐”。为此,他考入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那时心比天高,新生报到第一天,他站在阳明山上,看着山下夜景发誓:
“有朝一日,要让这万家灯火通通认识我!”
然而,大二去华视做实习生,王伟忠看到了现实的残酷。彼时,全台湾就三家电视台,不是一般人可以进去的。台里的岗位都是给那些政商要员的子女准备的,你一个大杂院的小子也配?在华视节目部,他从不起眼的小剧务做起,写剧本、扛机器、接明星,任劳任怨,也未必能博得一个机会。
可偏偏就在1979年,王伟忠服役回来后,台湾电视第一次改革,搞起了“制播分离”。
恰好他的老师江吉雄,在一家节目制作公司当老板,就把他叫了过去。
「眷村的孩子,王伟忠」
江吉雄这个名字,大家不熟悉。但对大陆观众而言,他做的一档节目都知道。
当年火爆的《正大综艺》,就是他策划的。
在节目制作公司,王伟忠经受系统制作训练,一边挨骂一边学习各种制作流程,天天在脑子里攒创意。一个创意不行,打回去重改,一直改到通过。熬夜于他,简直家常便饭。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抱着闹钟睡觉。
凭借源源不断的创意和出色的制作能力,王伟忠迅速引起业内注意。当时除了江吉雄的丽群公司,媒体大亨邱复生也在砸钱搞制作。但这次,邱老板并没有自己出面当老板,而是把大Boss的重任交给了女朋友。
诸位还记得上文说拍《悲情城市》时,因预算过高,邱老板不爽,侯孝贤差点罢拍,是邱大佬的女朋友给侯导打了个电话么?
这位女朋友,名叫葛福鸿。如今江湖人称葛姐。在台湾演艺圈,葛姐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郭富城的机车广告是她策划的,金城武是她推荐到陈升那里的,罗志祥舞王头衔是她打造的,凑齐F4的柴智屏是她提携的…
「葛大姐跟爱奇艺合作」
后来,葛大姐到内地发展,跟爱奇艺合作,并带着一位如今更顶流的鲜肉,名叫蔡徐坤。当初粉丝们气愤葛大姐迟迟不给他们家坤坤发片时,葛大姐悄无声息地就把Prada全球代言人的星星摘给蔡徐坤做礼物了。
而上一个拥有它的,还是金城武。
1979年,邱老板出资给这位红颜知己弄了个“福隆制作”,帮老三台之一的华视做节目。后来遇到王伟忠,将其收入麾下。就这么着,两人合作了《老实树》《连环炮》两档广受欢迎的节目,还捧红了胡瓜。
没几年,在澳洲差点做程序员的马东出门租录像带,偶然看到胡瓜主持的节目,突然决定回国做电视,这才有了湖南台的《有话好说》。
《有话好说》被弊后,他才去了央视。
至于和蔡康永相遇,那都是后话了。
07.
1993年,台湾电视改革。邱老板见势,赶紧拉TVB一起成立了台湾TVBS。跟着葛大姐混出江湖地位的王伟忠,当上了副总经理。
第二年,蔡康永回台找事做。电影不搞了,开始写专栏。前文提到《中国时报》的老板余纪忠,是他老子的麻友。蔡就跑去《中时》写文章。那时跟他一起写专栏的人也不是特别有名,一个叫龙应台,一个叫南方朔。
1996年,邱老板眼看电影产业无望,又增资开设了TVBS-G台,专门做娱乐。总监请的是华视的金牌主持,张小燕。
好巧不巧,张小燕也是名门之后,昔日繁华大上海张家的后人。张小燕的外公,与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为龙凤双胞胎,也就是说张小燕的外公,是张爱玲的舅舅。
上海大富翁蔡天铎能不认识吗?
「蔡康永他爹还上过张小燕的节目」
就这么着,张小燕找到了已在文化界闯出名气的蔡康永,给他开了节目《翻书触电王》。当年,蔡康永是坐在马桶上主持这档节目的。
没多久,葛福鸿找到蔡康永,给他开了另一档节目。也就是日后令其声名鹊起的《真情指数》。蔡康永很长一段时间闹不清为何找他一个新人委以重任,让他采访各界名流。后来单独和邱复生吃饭,问及此事。邱老板说:
“我发现这么多主持人里,只有你讲话时,是一直看着对方眼睛的。”
1996年,TVBS-G台诞生后,急需娱乐节目。这时,我们王教父出马,一边想创意一边挖掘新人,做出了著名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顺便还带出了吴宗宪、大小S和詹仁雄。詹同学,就是日后《康熙》的制作人。
这些人聚在一起,成了“伟忠帮”。
那时候,大小S还不是“伟忠帮”的正式成员。姐妹俩还打算当歌手。结果唱片始终不红,还跟老板闹起合约纠纷。在港台,一旦明星闹了合约纠纷,总有一些热心的有黑道背景的大佬会出手相救。比如之前的李连杰。所以这次,热心肠的杨大佬又出来了。不但帮忙摆平纠纷,还认大小S做了义女。
「认干爹,在娱乐圈很正常的啦」
电影不景气,杨登魁当初很多投资都在香港。可惜香港明星很团结,频频要求提高片酬。搞得杨大佬很头疼。邱老板为两岸电影交流添砖加瓦的时候,杨大佬也以为看到的希望,以为可以到大陆搞电影呢。
当年杨大佬去上张菲的节目,提及香港商业电影对台湾的欺压,愤愤不平说:
“现在台湾电影的机会来了,随着两岸开放,我们一年可能先来个十部的交流,以后我们可以去那边拍戏,他们也会来我们这边。”
结果,1996年,台海危机,呵呵。
次年,杨大佬也去搞电视了。
「当年杨大佬和邱老板一样有美梦」
杨大佬紧跟着邱老板的步伐,开了一家“八大电视台”。第一部戏,就是拉张卫健拍《小宝与康熙》,紧接着又跟TVB合拍了《齐天大圣孙悟空》,把张卫健捧红了。
后来八大的自制剧,在台湾和大陆都很红火,其中包括并不仅限于《斗鱼》《恶作剧之吻》《公主小妹》和《终极一家》…
多少妙龄偶像,都是杨大佬捧红的。
综上所述,总而言之,要不是以邱老板和杨大佬为首的资本,放弃了电影这块阵地,将大量精力和银子注入到电视业上,台湾也不会诞生那么多综艺和青春偶像剧。大陆的80、90后们,也不会有那么多下饭精神食粮。
两岸风云变幻,间接影响了一切。
而时至今日,这影响还在继续。
08.
很多人认识蔡康永,是因为《康熙》。
要说《康熙》,又不得不说回《中国时报》。
《中国时报》创刊于1950年,与《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并列“四大报”,是台湾报业龙头之一。《中时》创办人是余纪忠,董事长是“旺旺集团”的老大,蔡衍明。
抗战时期,余大佬曾为胡宗南幕僚,当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东北特派员,后来又做了国民党中常委。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时报》一直富有深蓝色彩。余纪忠是个老派的中国人,本人对大陆感情极其深厚。2000年曾亲撰长文,呼吁台湾当局清醒,务必与主张“两国论”者划清界线,强调中华民族不能分离。
而蔡大佬那边呢,也是92南巡后,第一批来大陆投资的台商。当年“旺旺”到湖南设厂时,湖南连出租车都没有。他以“第一家投资湖南”的台商身份,获得领导大力支持,得到巨多优惠,令“旺旺”在大陆营收倍增。
对于绿营那帮人,蔡大佬也相当地看不惯,觉得他们搞坏了民族感情。
2001年,余纪忠退休,由其子余建新接手《中时》。一上场,中时集团买下国民党旗下的中视,加上此前独自收购的中天电视,成为同时拥有报业、收费电视、无线电视的跨媒体集团。此后,中时成为了台湾唯一跨平面、网络、电视媒体平台,以及跨文化、娱乐、新闻、资讯内容服务,跨传播、休闲艺术、科技产业的全方位媒体集团。影响力巨大。
而《康熙来了》,就在中天娱乐台播出。
如上所言,《中国时报》一直保有深蓝色彩。陈水扁执政期间,多次被检查搜索。作为中天旗下的节目,《康熙》自然也要染点颜色。否则国民党的马英九、连战怎么会给面子上节目?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最高领导人,国民党再次执政。没几年,土豆和爱奇艺就先后拿下了《康熙》的播放权。
「有旺旺标志的《康熙来了》」
在台湾,综艺节目是不能冠名和植入广告的。所以那时节,大陆观众看的《康熙》是特供版,片头插了一堆旺旺集团的标志。
通过《康熙来了》,小S和蔡康永在大陆收获了不计其数的粉丝,也为大陆观众提供了不计其数的欢笑。然而,天下无不散之宴席,2015年10月,蔡康永突然在微博上公告要离开节目,小S也发微博跟进。12月2日,节目进行最后一次录影。那段时间,正是台湾新一届领导人换届的“斗争期”。
历史在时间上,还总有些巧合:
2016年1月16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赢得选举,成为了台湾地区的领导人。
而就在1月14日,《康熙》正式停播。
轰轰烈烈的历史,还在往前滚动…
2020年7月30日,李登辉病亡。
就在半年前,蔡英文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
「中天一直被视为深蓝媒体」
2020年11月18日,台当局“通讯传播委员会”审查中天新闻台,驳回其换照申请,一个月后,因民进党当局通讯传播主管部门(NCC)不准换照申请,台湾中天新闻台于12日凌晨关台。这一决定令全台舆论哗然。民进党当局首创“关闭新闻台”,引发摧毁台湾新闻自由的争议。
对此,网络民调表示:
高达75.6%的人认为:一定有政治力介入。
停播之际,中天发表声明:
“这宣告台湾一言堂时代来临,是解严以来台湾民主最黑暗的一天。”
09.
1992年,葛大爷的演艺生涯迎来转折。多亏“香港汤臣”投资《霸王别姬》,他演了一回袁四爷,让大家知道他不仅能演喜剧。随后,邱老板投资张艺谋的《活着》。老谋子没做第二人想,又找到了咱们葛大爷。
坊间传闻,经张导点拨“多要钱”,葛大爷一咬牙,狠下心来问邱老板要了70万的片酬。结果投资方微微一笑,当场就把合约签了。
因为人家准备的是300万。
那时候,咱们哪儿见过钱啊?
20年后,康熙时任制作人陈彦铭听说大陆的综艺一集就能投入上千万时,感叹的声音都没了底气。2013年,《康熙》庆典,请了100位常上节目的通告艺人来参与庆祝,没有酬劳,全凭义气。最后32位艺人到场,参与抽奖,奖品有“2014年上5次康熙”“陈汉典签名照片”和“陈汉典代言泡面一箱”,以及现金大奖:台币10000块(约2000块人民币)。
当初陈制作想找金城武上康熙,可机酒梳化费不少于30万台币,就算了。这档全台湾预算最高的谈话节目,一集只有50万台币。
「王伟忠们,赶上了好时代」
1993年,遭遇好莱坞电影入侵和对大陆政策摇摆后,大量资金热钱都涌入改革后的台湾电视业。“老三台”最终变成100多个电视频道,争夺全台湾2300万人口的市场。而每月每户只需缴纳600台币,就可以全数收看这100多个频道。后来,电视台不但萎缩广告费,还要搭一些特殊时段往外卖。
什么叫内卷啊?同志们。
更要命的是,中天购买《中国好声音》的版权后,首周收视率达到0.88,直接击败当周平均收视率0.72的《康熙》。中天的人跑去湖南卫视做调研,发现《爸爸去哪儿》每一集拍摄的摄像机数目,快顶上他们一个台了。
外来优质节目越搞越好,本土人才开始流失,本土制作且战且退,大的经济环境又不景气,加之官方拒绝两岸文化交流。未来的台湾综艺,会走电影的老路吗?
2014年,《GQ》采访王伟忠,问:
“《康熙》最好的时候,是不是已经过去了?”
王教父沉思半晌,才回答道:
“你可以这样说,但作为这个节目的制作公司老板,我不能这么说。”
不知道某天这个问题会不会变成:
“台综最好的时候,是不是已经过去了?”
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在《奇葩说》里看到蔡康永。《奇葩说》搞了7季,其他嘉宾来来往往,只有康永哥不忘初心,一直还在。回望前尘,他在美国学完电影,回台却无用武之地,后来赶上好时代,成了台综红人,又赶上马帅哥执政,才顺利过渡到大陆收获万千拥趸。这背后,无一不有历史变幻。
哪怕富贵人家子弟,不也逃不出这变幻。
又更何况那一个个平凡人。
历史潮水中,谁不是在大船上呢?
你以为你是风,其实你是草。
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动。
要说还是咱们祖师奶奶看得透彻。
《十八春》里张豫谨是怎么说来着?
后记
此前我写过一篇「港台群星混战30年」,文中梳理了台湾影视、文学、音乐等各文化领域战将的故事,从民国上海滩一路写到侯孝贤拿金马终身成就奖。人物包括并不仅限于胡兰成、朱天文、李敖、三毛、林清玄、李宗盛、罗大佑、张艾嘉、杨德昌、蔡琴、琼瑶、白先勇、林青霞、秦汉、胡因梦、刘家昌、余光中等等…
由于篇幅有限,蔡康永这条故事线没能陈列其中,加之那篇文章多写文化圈而非娱乐圈,就把蔡康永先摘出来了。这篇文章以蔡康永为线索,单独讲了一下台湾电影和台湾综艺的故事,可以算作那篇的番外。要看那篇文章的读者,请看下面的「拓展阅读」,获取文章。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白崇禧和台湾二二八事件》,白先勇
[2]《侯孝贤专访:张艺谋的笔秃了,想回也回不来了》,新京报,时光网
[3]《詹宏志解读台湾新电影30年》,新闻晨报
[4]《“全民康乐股长”王伟忠》,南方人物周刊
[5]《王伟忠成长史》,中国新闻周刊
[6]《岛上的康熙:手攥着流沙的贵族们》,GQ杂志
[7]《鲁豫有约:蔡康永》,鲁豫
[8]《杨澜访谈录:玩家蔡康永》,杨澜
[9]《蔡康永:如果我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就应该把「康熙来了」给停了》,人物
[10]《影视大亨杨登魁专辑》,台湾启示录
[11]《邱复生:张艺谋走向国际的重要推手》,梁良
[12]《蔡徐坤和金城武背后的女人 》,毒毒的树洞
[13]《李登辉上台前后权力斗争内幕》,华夏经纬网
[14]《中天新闻台确认停播,台媒体人:民进党肆意妄为败坏社会基石》,央广网
[15]《台湾电影辅导金的跌宕史》,时代周报
[16]《台湾辅导金政策的嬗变》,北电学报
[17]《“辅导金”笼罩下的台湾电影》,朱延平
[18]《打捞“太平轮”记忆》,三联,李菁
-
END
-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