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战“疫”⑬丨积极心理,健康生活

重庆教育 2020-09-0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人数的攀升,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困扰。尤其是在活动范围有限的环境中,人们往往缺少理性思考,引发了一些社会心理问题。如:过度恐慌,心态崩溃;过度关注并收集负面信息,产生恐怖性幻想;过度防护和担忧,采取不科学不理性的行为进行疾病预防等。因此,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双管齐下,既需要采取医疗救助、物资支援等有形手段,也需要加强建设人们的积极心态,通过这一无形手段引导人们的心态朝着有利于疫情防控的方向发展。



坚持居家隔离

充满安全感

坚持居家隔离可以让个体处于可控的安全之中,获得物理上和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在家隔离的个体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增强心理上的安全感。


(1)确认掌握疫情相关的知识。关于“科学防护疫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普通感冒的区别”、“寻求医学治疗和心理帮助的途径”等方面的知识看似与安全感无关,但实质上很多心理困扰与解决现实困难紧密关联。因此,确认掌握疫情知识能有效缓解个体当前的应激反应,给个体带来安全感。居家隔离的个体除了主动学习疫情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问答、讨论、图画等方式再一次确认自己真正掌握了疫情知识,给自己吃下定心丸。


(2)成立心理互助小组。个体可以和家庭成员、好朋友、陌生人等组成心理互助小组,成员间可以在线上或线下相互支持、提供安全感。当某个组员缺乏安全感时,可以在小组中自由倾诉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等,然后通过整个小组的力量找到导致组员安全感降低的原因、探讨出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协助组员开发自身的积极资源,提高安全感。




看到所有努力

充满希望感

高希望感的人不仅相信未来会比现在更好,同时也相信自己有一定的力量去实现这一点。那么,如何保持抗击疫情的信心、充满希望?


(1)看到外部的努力,提升希望感。在抗震救灾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此次疫情也不例外,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方力量汇聚,共同抗击疫情。我们应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信心总比灰心强,希望总比失望大。例如,通过阅读、看视频等方式观看他人在抗震救灾中的励志故事,不仅可以学习到间接经验,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鼓舞自己在挫折中仍要保持信心,充满希望。


(2)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希望感。实质上,希望感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个体为达成目标而激发和维系的动力以及在此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个体可以通过以下思考过程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提升希望感:


a. 找到让自己兴奋的事情作为目标(比如,如何顺利克服疫情);

b. 明确为了实现目标,可以有哪些路径;

c. 思考在这些路径上分别可能遇到怎样的困难;

d. 思考如何能够绕过这些困难或者寻找可替代性的方法策略。




过有意义生活

充满价值感

当人们感觉生活缺乏意义时,会感到空虚孤寂;当人们进行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时,会感到真正的幸福。因此,不出门的生活更需要一种姿态。


(1)善待身体,保持健康。首先要规律作息,如每天按时睡觉、按时吃饭、早睡早起;其次要合理膳食,如多吃蔬菜多喝水,拒绝辛辣油炸食品;最后要坚持锻炼,保持充沛的精力,如练习瑜伽。


(2)珍惜时光,增进亲情。人们可以自由地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家人身上,这不仅可以增进亲情,还为平日里没有时间照管家庭的人们提供了一次弥补的机会。如主动承担家务不仅可以分担家里的事情,还可以体现自己在家庭中的价值。


(3)设置目标,实现自我。个体的精力和时间都需要被消耗,如果不对外消耗,那就会转入与自己的斗争之中,使个体陷入自我怀疑和迷茫之中。因此,确立有价值的行为目标和为达到目标而努力的行动过程,不仅会帮助个体提高学习和工作绩效,还会帮助个体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带来价值感。



作者丨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郭成



教育系统疫情防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