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分享丨好父母,都懂得认真回应孩子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钱志亮工作室 Author 钱志亮
我曾多次见过这样的场景:
外出旅游时,餐厅吃饭时,日常在家中,孩子兴致勃勃地跟爸爸妈妈说着什么,爸爸妈妈并不搭理,或是冷漠地敷衍过去。
孩子的话语和情绪,得不到回应,寂寥地消失在空气中。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静止脸实验。”
实验之初,妈妈与孩子正常互动,积极回应孩子的各种表现,孩子很开心。
静止脸实验开始,妈妈一直保持面无表情。孩子发现了,开始想办法引起妈妈注意。
孩子继续尝试让妈妈与自己互动,然而不管孩子怎么竭尽全力逗妈妈笑,妈妈仍然面无表情。
最后孩子受不了了,开始崩溃大哭。
几个月大的孩子尚且如此敏感,更何况是再大一点,更加懂事的孩子。
精神分析学中有句话叫作,“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不懂得及时、正确回应孩子的父母,常常忽视孩子的感受,或是觉得孩子的感受不重要,给孩子心理造成伤害却浑然不知。
为什么父母的回应对孩子这么重要?
英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鲁道夫·谢弗,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说道:
简言之,父母对孩子的回应,决定了亲子关系的质量。
孩子越是年龄小的时候,越是依赖来自父母的回应。
不管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总是想让父母知道,希望得到来自最爱的爸爸妈妈的关注和认可,渴望与父母建立情感连接。
父母及时、积极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和被看见,内心充满了安全感。
每一句话,都能得到重视,每一次的情绪,都能被接纳,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进而产生自尊、自信、自爱。
这是孩子日后各种能力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
有一次坐高铁,邻桌是一位爸爸带着女儿,爸爸在看书,小女孩一路上看着窗外的景象很兴奋,小嘴一刻不停地说着话,问爸爸各种问题。
难得的是,这位爸爸每次听到女儿说话,就合上了书,认真地听着,并耐心地回答孩子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兴致勃勃地和孩子讨论着哪怕很无聊的小事情。
过了好久,女儿大概是累了,躺在爸爸的腿上睡着了,这位爸爸这才拿起书看了起来。
我看到这样的一幕,打从心底觉得很美、很感动。
好父母,就是应该要懂得认真回应孩子。
生活中,有些父母喜欢用“不理孩子”作为一种惩罚手段。
比如孩子犯错了,就把他关在门外或一个小房间,任凭孩子怎么哭喊也不理。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回应尽是否定和打击,不管孩子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总是能从中找到可以指责、否定的地方。
-“妈妈我长大想当科学家。”
-“就你,成绩这么差怎么当?”
-“老师今天批评我了。”
-“你又闯什么祸啦!不能让我省点心吗?”
-“妈妈你看我画的画厉不厉害?”
-“你这画的啥啊,像鬼画符。”
忽视型、否定型回应模式都是不对的,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造成低自尊,愈发沉默、内向。
还有的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回应,可能就会做出一些不良行为,比如沉迷游戏、厌学逃课、故意惹事闯祸,目的其实还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心。
正确的回应,应该是及时的,能让孩子感觉到被爱和被尊重的。
不要忽视和否定,而是懂得共情,真正地去感受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接纳他的情绪,与孩子“同频共振”。
比如孩子激动地和你谈论看到的景色,那就顺着他的视角,去好好观察和欣赏那些事物,产生共鸣:
孩子沮丧地告诉你他被老师批评了,那就站在他的角度,好好体会他的心情,思考他此时最需要的是什么,表达关心和理解:
孩子的情绪、感受得到理解和承接,在这种良好的互动体验中,会与父母建立亲密的情感链接和安全型依恋模式,增进亲子关系,孩子的情商也会更高。
把3个孩子都培养进斯坦福大学的妈妈陈美龄,就曾经讲过,自己在孩子问问题的时候,决不会说等一下,哪怕有时候在做菜也会把火关掉,认真及时地和孩子讨论。
父母的回应,就像一束光,照亮孩子的心理世界,让他感到安心、温暖、被重视,于是可以自信地探索、勇于挑战,得到更好的成长。
多给孩子正面、积极的回应,孩子也会给父母带来更多惊喜。
—《END》—
来源丨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作者丨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市教委观点。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