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挺起了民族脊梁!

新华社记者 重庆教育 2021-08-03

今天是9月30日

我国第七个烈士纪念日



烈士

也是人民英雄

经千难而前仆后继

历万险仍无怨无悔



列强侵略时

顽强抗争

山河破碎时

浴血奋战


他们

寸土不让

以身报国


这是“狼牙山五壮士”中的葛振林(右)和宋学义(左)。新华社发


一穷二白时

发愤图强

生死攸关时

舍生忘死


他们

心系家国

用一片丹心诠释无限忠诚


资料照片:海口市东山镇,李德清在家中擦拭儿子抗洪英模李向群的烈士证。新华社记者 曾涛 摄


他走了

留下一首歌


“逐日寇,复东北,

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白山黑水间的冬月

他带着最后一批远征部队

踏着没膝积雪艰难前行


“赴国难,破难关,夺回我河山!”

那是饱含血泪的呐喊

苦战十四年,从万打到千

年仅三十六岁

他倒在黎明之前



他叫李兆麟

是《露营之歌》的作者

东北抗联创建人之一

他走后不久

寒冬大地迎来了春天


2015年,在“七七事变”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众多游客来到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他走了

留下一件衣裳


“我至多离开三五年

你照顾好家里人”

1932年

赣州于都

车头圩大樟树下

红军战士王金长脱下外衣

交到年轻的妻子段桂秀手中


1953年

苦等20年的段桂秀

等来了一张烈士证明书

连乞讨都没说过苦的她

却在此刻泣不成声


红军烈士遗孀段桂秀在擦拭丈夫的烈士证明书。新华社记者 赖星 摄


86年前

红军从江西于都河

集结出发

万里长征从这里迈出第一步

于都、瑞金、兴国等苏区县

几乎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


漫漫征途

平均每公里

就有3名赣南子弟倒下

赣州10万余人的烈士名册

32000多人几乎没留下任何信息

那张沉重的烈士证明书

有着共同的标注——

“北上无音讯”


林广东带着家人在于都烈士纪念园缅怀叔叔林罗发生(2019年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赖星 摄


他走了

留下五包菜籽


1951年12月10日

川藏线雀儿山工地

年仅25岁的张福林被巨石砸中

倒在血泊里

战友们从这个河南小伙儿的遗物中

找到五包菜籽


他生前在日记里写道

“我要把幸福的种子撒在西(青)藏高原,

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资料照片:人民解放军部队“张福林班”的战士们正在挖泥、挑土,帮助西藏人民进行建筑。新华社发


1954年12月25日

川藏公路与青藏公路同时开通

将古老文明带入新纪元

翻越14座大山,10多条大河

长眠在此的3000多忠魂

化为一路上永恒的里程桩


雀儿山下、317国道雀儿山隧道口的张福林烈士陵园。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他是张自忠、马振华、戴安澜

他是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

他是赖宁、刘海旺、谭千秋

他是罗阳、黄大年、南仁东

……


他们是再不能望这世界一眼的人

也是被十四亿人牢牢铭记的人


一串串的名字

流淌成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的英雄血脉



他们走了

可记忆没走、光芒没走

他们走了

但精神永恒、信仰永存



先烈有知应笑慰

擎旗自有后来人


李兆麟没能

等到全国的解放

坐落在松花江边的兆麟公园

却见证着这片土地

日新月异的发展


图为游客在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展区游览。新华社记者王凯 摄


王金长再也没回来

脱贫攻坚战的号角

却在这片土地吹响

江西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贫困发生率从9.21%降至0.27%

如今

段桂秀回忆着曾经故事

身后是自家的三层半小楼


在四川德格县雀儿山下拍摄的张福林烈士陵园。新华社发(唐文豪 摄)


张福林生前

来不及种下菜籽

50年后

蔬菜合作社和蔬菜大棚

在青藏高原蔚然成势

仅四川甘孜州蔬菜年产量

就达到51.68万吨


历经灾厄而不断壮大

直面风雨却从不妥协

中华民族前行的路上

他们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他们

用无畏无私、不屈不挠的精神

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常思奋不顾身

而殉国家之急

他们

以身许国,毫不犹豫



英雄走了

留下火种、带来光明

阳光普照的大地上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来源丨新华社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