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分享丨@所有家长,作为孩子的导师,您还需要更多耐心与坚持
怎样才能避免因亲子关系引发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呢?从家庭教育常见误区看,有三点建议与家长朋友们分享。随小育来看看吧!
一是要懂得教育与成长的规律。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未成年人来说,承受能力是慢慢养成的,所以任何熬夜学习、过度报班等拔苗助长的行为都是无效或短期有效的,最终挫伤的是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要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成为自己。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无须攀比,作为家长,应当引导孩子的自我认知,帮助孩子发展长处与优点,做最好的自己。扬长避短比取长补短更有实际意义。
三是家长要学习情绪管理。家长的焦虑、急躁等负面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家长沟通?
当孩子不愿再和父母沟通,一定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孩子就意识到“我说的话不重要”。失望多了,孩子自然不愿再开口了。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呢?从孩子们的视角看看是不是这些地方出了问题。
理由1:不关心我内心的想法
“爸爸妈妈为什么就是不明白我到底需要什么,为什么他们就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我?我为什么要顺着他们规划好的路线走下去?”
理由2:似乎只有大人的事才最重要
“爸爸妈妈似乎对于我的事情不以为然,好像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工作,只关心自己的事情,我们的事情在他们眼里都不值得一提。所以我的烦恼,我的顾虑也没必要跟他们说,说了他们也不会重视我、安慰我,反而会责骂我、嘲笑我。”
理由3:对我提各种要求,自己却都做不到
“为什么有些事情连爸爸妈妈自己都做不到,却总是要求我一定要做到,我们看到父母犯的错,给他们指出来,还会被误解为顶嘴,他们总会吼我,觉得这就是在教育。在他们眼里,好孩子似乎就是要什么都听父母的。”
理由4:没耐心听我的真实想法
“我根本没法跟爸爸妈妈沟通,他们就像听不懂我的话一样,对于我的意见熟视无睹,总觉得我还小,说出来的话很荒谬,都是借口,都是无理取闹,他们还喜欢独断专权,很多时候不征求我的意见,也从来不听我的解释。”
理由5:跟我“聊天”,话题只有“学习”
“爸爸妈妈除了给我买衣服穿,买吃的之外,话题永远都是学习,没完没了地问我最近学习咋样,这让我很烦躁。”
理由6: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贴心的交流
“每次我鼓起勇气跟爸爸妈妈说一说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可是他们听完总是会啰里啰嗦一大堆道理,摆出大人的姿态,居高临下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我。除非我赞同了他们的观点,才会不再说下去,否则会一直说不停。根本没有平等的交流,我怎么可能真实地表达自己?”
理由7:用发火代替平心静气的教育
“那天刚开完家长会,爸爸回家劈头盖脸狠狠地批评了我。其实,我每次考得不好,或者在学校里犯了错误,我都已经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了,如果爸爸妈妈可以心平气和地跟我沟通,我一定会改的。”
作为家长,
如何和孩子沟通呢?
来看这3则技巧
1.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家长们太喜欢做主包办,劳心劳力的结果却往往是不被理解,甚至还要被埋怨。家长们往往忽视了一点,他们自以为是地替孩子考虑,实质上是一种对孩子选择权利的剥夺。
家长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孩子的“安排”很多时候确实是捷径,可这种未经孩子认可的捷径恰恰不是孩子们需要的。家长一定要记住:“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要交流不要专制,要沟通不要独裁。”
2.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
有研究表明,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是最能够体现平等原则的沟通手段。
有些家长觉得这很难,其实很多家长与孩子“交朋友、平等对话”的目的,仍然是要教训孩子,仍然是要把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复制、粘贴到孩子的脑海里。但是,孩子应该有形成自己独有价值观的机会。家长与孩子交朋友,首要目的不是去影响、教育,而是要理解、倾听。
3.多夸孩子,赏识是教育的一部分
赏识教育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家长自身。孩子能否做出值得赏识的事,需要家长以正确的价值观加以引导;同时孩子正确的行为能否第一时间得到最及时的赏识,更需要家长的发现和肯定。
赏识教育更不能仅仅持续一时,而要长期坚持,有规律、有惯性,否则会让孩子产生疑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想让孩子听大人的话,就别把沟通变成“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都听我的”这种模式,而是把沟通的本质,从灌输改为倾听,去听听并理解孩子的想法。
有了理解和倾听的亲子沟通,父母才能和孩子建立起情感链接,孩子也会更愿意信任家长,愿意和家长合作。
孩子怎么叛逆啦?
纪录片《成长的秘密生活·最是少年时》,揭露了孩子青春期时叛逆的“秘密”。片中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从前的孩子们,在13岁左右才慢慢进入青春期。但现在的孩子因为饮食条件好,可能9岁就进入了“身体快速发育期”,孩子的身体会快速朝着“成人化”去发展。但矛盾的是,孩子的大脑还没能这么快适应这种身体的成熟。简而言之,青春期的孩子就是逐渐成熟的身体顶着一个“不成熟的脑袋”。
于是,他们常常用愤怒来回击、处处反对父母,令父母们头疼不已。
此时,若你要改变你的教育模式,不妨试试做这8件事——
1.把孩子当作朋友一样尊重对待
有位妈妈曾诉苦自己因偷看了女儿的日记导致女儿离家出走。有专家询问这位母亲:“如果你的同事在办公桌放一本日记你会翻看吗?”母亲说不会。专家告诉她,孩子已经长大了,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心理空间,此时对待他要像对朋友那样尊重:亲密而有界限。
2.让他参与家庭大事
孩子已经逐渐长大,培养他的责任感就更为重要。所以一定要放手让他对家庭大事有一定的决策权。
3.从孩子的态度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当孩子开始对你不尊重的时候,你要反省,首先自己是否出现过对孩子不尊重的行为,其次是否对孩子爱得没有节制。
4.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
我们要让孩子有朋友,但也要杜绝孩子不健康的友情。
5.关注孩子的兴趣
不要轻易否定或轻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如果可以,尽可能与他共同感兴趣。
6.减少不必要的唠叨
在孩子青春期时,一定要减少“唠叨”,有时适当让孩子“撞南墙”可能比一万句叮嘱更有效。
7.为他的善良、负责表现出骄傲
夸孩子不能只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要关注到孩子的多方面优点,及时给予赞美。
8.可以跟孩子讨论异性
可以跟孩子讨论异性:什么人可以做一生的朋友,但不能做恋人、不能做爱人、不能做伴侣,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
现在的父母,大多数文化水平较高,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撇撇嘴说:“平时母慈子孝,辅导作业鸡飞狗跳,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我们一直在讲如何正确看待、理解和抱持孩子的情绪,但是作为家长,如果我们自己的情绪无法被认识、理解和梳理,我们对孩子情绪的抱持能力是有限的。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尽可能做到理解和支持孩子,但是有时候又会“分分钟爆炸”。
我们要明白:我们不仅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且需要接纳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也是对自己共情的过程,即有目的地把自己从当时的事件中抽离出来,看看当时的你有多累有多困,有多少蓄积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未被满足的需求……然后,在接下来的日子有意识地做一些调整。
最后再次强调一点:
孩子也好,大人也好,
我们的改变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
尤其是我们这些成年人,
改变真的经常是“螺旋式”,
走三步退一步甚至退两步。
所以,退的时候别沮丧和绝望,
告诉自己这需要时间,
回过头去看,
自己已经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了,
给自己鼓鼓气拍拍掌,
告诉自己“我能行”。
—《END》—
来源丨广州教育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市教委观点。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