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助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我市高等教育这样发力

重庆教育 2023-09-22

高等教育如何助力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时代的竞争和挑战,我市的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应对?9月4日,在2023智博会智能产业类学科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论坛上,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表示,我市高等教育将围绕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改革探索,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探索“政策+资金+人才”创新,引导高校服务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们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需要,在提升高校服务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能力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刘宴兵称,一方面,我市注重总体设计,先后出台了《重庆市深化普通高校新工科建设 加强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重庆市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和《重庆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引导高校服务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投入专项资金实施市级高水平新工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建设项目。目前已立项6所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24个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30个人工智能+学科群和43个大数据智能化专业,推动智能产业类学科专业建设。


其三,注重创新发展,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专业交叉、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了人才培养进高校、进园区、进企业等新模式。例如,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重庆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打造出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服务产业发展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组建跨学科专业、跨学校的学科专业集群


“面临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时代的竞争和挑战,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迅速应变、作出调整。”刘宴兵称,为此,我市高等教育将围绕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服务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一是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刘宴兵看来,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当前,我市正在深入落实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高能级“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全市高校将紧密围绕相关战略需求和我市产业需要,不断完善智能产业类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积极组建跨学科专业、跨学校的学科专业集群,进一步提高学科专业与我市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提升学科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探索校企人才双向聘任机


“二是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刘宴兵称,围绕智能产业,特别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需求,全市高校要主动应变,积极求变,在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上下功夫。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大力引进海内外人才,加快高精尖人才集聚。积极探索校企人才双向聘任机制,选派一批高校教师到企业挂任“科技副总”,着力培养“双师双能”教师;深入实施教材迭代升级工程。


推进校企联合编写一批教材和教学案例,联合开发实践项目,联合打造一批高质量课程,打造一批“两性一度”金课;建立课程教材定期更新机制,及时融入专业领域前沿知识和产业最新技术,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课程,加强开发产教融合综合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改革传统实习实训模式,对内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对外与企业园区合作建设一批重资产大型实践教学基地,促进人才培养浸入真实生产场景。


建设30个以上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

“三是进一步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刘宴兵提出,全市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重庆经济社会需求,联合西部(重庆)科学城引进知名院所和企业,建设30个以上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聚焦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区县主导产业,按照“进园区、到区县、驻企业”的合作模式,建设50个以上现代产业学院。


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现场工程师—卓越工程师贯通培养人才链,制定一体化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按达成目标分层次分阶段实施,探索建立工程教育高职—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体系,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育人模式创新实践典型案例。


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布局大项目


“四是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刘宴兵称,全市高校要持续发挥好“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与控制”等80余个智能产业类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引领作用,围绕“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开展引领性、创新性研究,瞄准智能领域科技前沿和综合交叉领域,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布局大项目。


同时,要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合科研机构、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在原创成果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上取得重大突破,真正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内驱动力。


来源丨重庆日报客户端
记者丨李珩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