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教育动态丨大渡口:布好“先手棋” 以科学教育赋能青少年未来
荣获国家级奖33项,其中8个全国一等奖;市级奖332项,其中65个市级一等奖。2个项目获评“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重庆赛区”创新创意奖……近年来,大渡口区科学教育成果丰硕。
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大渡口区在区委区政府统筹引领下,区教委牵头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方案的通知》《关于拔尖后备人才区域协同发展计划》等一系列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文件,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并通过“三融”学科建设、馆教结合、“四化”活动等举措,布好科学教育“先手棋”,为学生创造浓厚科学教育氛围,培养科创人才,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01
学科“三融” 贯通科学教育“立交桥”
“孔雀因其翅膀上变化多端、绚烂多彩的花纹而使人着迷,但鲜少有人知道是纳米结构造就了孔雀之美与蝴蝶之艳。”在2023年大渡口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重庆科技小记者站”授牌仪式后,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黄进以《神奇的纳米世界》为题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佳兆业学校开展科普讲座。学生们纷纷对着大屏幕上自然界的有趣照片发出赞叹,感慨非常喜欢这样的科普活动。
这只是大渡口区“三融”学科建设的一个缩影。“三融”即科学课与其他学科融合、科学课与社团融合、科学课与校外资源融合。
大渡口作为曾经的重工业基地,科学资源禀赋丰富。区内职业学校与科技企业开展系列合作,其中与旅游学校和商务学校共建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已成为区内中小学生科普实践资源,有效帮助学生体验真实的科技创新环境,培养其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渡口深度挖掘这些资源禀赋,开发研学游产品,打造研学游品牌。如让学生走进重庆工业文化博览馆,近距离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走进义渡口,了解船浮于水的道理,明白“用沉的材料造船”的科学依据……
同时,区内学校开足开齐中小学科学课程,全区中小学1—9年级每周开设科学课程2节,部分学校开设3节,科学课程的占比已近10%,课堂主阵地作用充分彰显。区域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兴趣社团,做机器人,做科学实验。大堰小学建立了科技工作室、比特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科技体验室等实验基地,并设置了“科技教育专项基金”,老师们配合教学内容主动编写科技特色课的校本教材,将其排入一至四年级的课表,开展机器人兴趣社团;慧泉小学的3D打印、航模等社团也深受学生喜欢。
有了丰富多彩的科学课堂,也少不了能力优异的师资力量。大渡口区建设名优坊室专业引领,通过“1+N”的方式组建集教学、培训、科研、管理等职能合一的研训共同体。区内已先后建有37个学科工作室、8个特色项目工作坊,新设小学科学特色工作坊1个,中学物理特色工作坊1个,有效促进区域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此外,区内先后开展了大渡口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提升培训、大渡口区创新融合型师资培训、大渡口区小学科学“党建引领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培训等项目培训,提升科学学科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2023年5月、12月,大渡口区两度承办重庆市科学教育主题优质课比赛,包含重庆市小学科学“课程思政”展示交流活动、重庆市中心城区小学科学名优教师思维型课堂教学展示交流活动,大渡口科学教师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与专业能力。区科学教研员徐梅还受邀参与了第十一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决赛(高职高专赛道)评审工作。
同时,大渡口区以“双提”教师培训,做好科学教育师资的“加法”。区域创新成立“重庆市大渡口区教育信息化专家库”,开展道德规范、信息技术、信息能力的“三维一体”螺旋式梯度培训。全区31所中小学2700余名教师,全部完成了50学时线上学习、12学时集中校本研习和20学时实践研修,合格率达100%。区内的跳磴小学荣获教育部“2021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称号。
据了解,区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推进过程中,形成了“双层三环五机制”的区域研训模式,获评教育部典型案例。区域开展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助推工程2.0承前启后,先后开展经验交流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经验交流会”。区幼儿园《集团园“113”整校推进,助力教师信息技术向未来》、区实验小学《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助力“3H”启慧课堂可视化》、新工小学的“信息技术+书法”的特色课程、双山实验小学利用信息技术对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业评价采取无纸化测试、茄子溪小学普及希沃白板教学的互动功能等案例或经验,将区域教师信息化能力整校推进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02
馆教结合 完善科学教育新场域
2022年,大渡口区教委联合区科协,打造由编程教育、机器人、数字化加工等三个部分组成,配备编程教育学习服务云平台、STEAM三维创意设计教学云平台、CNC智能快速成型桌面设备、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化智造工具的科普小学,成为大渡口区青少年科普基地,并成功申报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科普创新教育基地。位于该区的重庆市民族实验学校被授予“青少年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科普基地(无人机类)”。
这受益于大渡口区“四级”场馆建设。“四级”场馆即区级场馆、企业场馆、校级场馆、社区场馆。大渡口区结合区域历史文化特色与现实基础,积极动员、汇聚各行各业科学教育优质资源,推动区域内有关场所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基地。通过整合区、企、校、社多方资源,营造浓厚区域性科技教育氛围,为科技教育提供科技展示、互动体验的高质量教育场所场景,搭建了四级联动的场馆资源。
目前,重庆工业博物馆成功创建市级科普基地和重庆市中小学校外科普特色基地,大渡口区博物馆成功创建市级科普基地。这些科普基地和科普示范社区,正成为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场馆阵地和资源。
2023年6月动工的大渡口区产教融合基地实现了区级科学教育场馆资源再度丰富。该基地建设软件部分已开发并完成指向区域中小学结合劳动教育与生活科学知识的系列课程《少有所知-中小学生劳动实践与职业启蒙》《学有所识·居民生活品质提升》《悦享未来·江 湾半岛饮品制作》等三部,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策动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地区经济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推动大渡口区建设人力资源强区、人才强区。产教融合基地的建设,也进一步为区域科学教育、应用技术、融合科学技术及智慧技术的劳动教育走深走实打下坚实基础。
大渡口区在现有的市区级科普基地、科普示范社区的基础上,加强与工业、现代农业特色场所合作,建立起区-街镇-校-社区四级联动的科普场馆阵地。在大渡口,学生可走进重庆工业文化博览馆,近距离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可走进蹬镇石盘村这一集观光采摘、科普教育、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科普示范基地,在300亩精品水果科普基地、20米科普长廊和50平方米果品展示厅体验科学魅力。
大渡口区科协联合大渡口区教委,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节、中小学机器人大赛、青少年科普等四大特色品牌活动丰富校园科技活动,也在活动拓展中助力区域中小学幼儿园实现科学教育校级特色场馆的建设。大渡口区科协、区教委、幼儿园教育集团加强合作,打造了大渡口首家科普幼儿园。这家科普幼儿园,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一次尝试,体现了科普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
该幼儿园充分利用园区楼梯、走廊、墙面,打造处处皆科学的幼儿游戏天地。幼儿园童书馆藏书达1000余册,有中国传统故事、科学类、生活类、社会类、情感类等5大类图书,其中科学类图书占比50%以上。
大渡口区教委也与区科协联合,结合区社会科普大学打造,利用全区35个社区科普教学点,创设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共同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
八桥融城社区成立了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教学点先后荣获“区科普大学优秀教学点”“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中国e站示范点”“重庆市社区科普大学规范性教学点”等多项荣誉。
在跃进村街道,大渡口区社区科普大学打造了区内首个消防科普体验馆,供社区老百姓及学生免费参观和体验。社区和辖区单位学校形成共建,利用“防震减灾日”“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食品安全活动周”,共同组织科普志愿者走上街头集中开展宣传,向群众发放科普宣传资料,发现有不文明行为及时进行劝阻,还组织社区学校学生参加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跑步等比赛活动。
03
“四化”活动 丰富科学教育新实践
2023年,区域各中小学师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获国家级奖项4个,其中一等奖1个;获市级奖项13个,其中一等奖6个。37中教师结合物理化学趣味实验,参与第五届全国教育工作者发明与科教制作展评活动、市级学科实验创新大赛等,《氧气的含量测定》等系列项目获全国二等奖。37中学生汪泓潺发明的“智能导盲杖”获大渡口区科技创新区长奖,何存轩发明的“水路空多用途四轴飞行器”获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提名奖……
为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大渡口区通过开展精细化研训活动、优质化平台活动、个性化校级活动、常态化竞赛活动的“四化”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Easy学物理”微信公众号已经建设成为大渡口中学生物理实践作品展示的平台、中学物理教研平台、物理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订阅近6000人次,创作推文500余篇,资源辐射全国30个省(直辖市),点击量过百万次。
各中小学幼儿园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校园科技活动,如科技社团、校园科技节、科技实践周、科技竞赛选拔、实验资源积累等。
大渡口区双山实验小学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无纸化学业测评,改变了传统对学生的唯分数的评价方式,以跨学科的载体与情境,用全景式的评价发掘了学生潜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发展与素质全面提升。
37中结合理化生学科打造趣味实验集锦,《效果好、低成本、反复使用的盐桥的制作》《探究双液原电池的放点效率》《利用酸碱指示剂配制多彩溶液》《氧气含量的测定》《火焰掌》......诸多实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实验兴趣。学生们通过实验,在国家、市级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大渡口区正支持有潜质的学生投身科学研究,区域各中小学师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获国家级奖项33个,其中一等奖8个;获市级奖项334个,其中一等奖62个。大渡口组织学生参加中小学电脑制作和NOC活动,近两年学生共获市级以上奖项101个,其中国家级奖项19个,环比增长36%,获奖率居全市前列,大渡口区连续3年获优秀组织奖,大渡口区被市教委确定为第三批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县之一。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重庆赛区选拔赛中,三十七中学《第三只眼-导盲腰包》和《母伴婴安-智能交互陪伴婴儿床材料》两个项目荣获“创新潜力奖”,茄子溪中学《随到随充-新能源车区域式无线充电站》项目荣获“创新创意奖”;“废物利用,低碳生活”项目研究获重庆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项目式实践活动“探究梅兰竹菊”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大渡口网红景点“牛栏坝”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研究》获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箭毒蛙的生存之道》获环球自然日挑战赛全国一等奖、《回水宝废水回收装置》获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及宋庆龄儿童发明金奖;何存轩发明的“水路空多用途四轴飞行器”、刘屹洋论文项目《“探秘重庆‘城门’文化”》获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提名奖。
面对科学教育的未来,硕果累累的大渡口区信心满满。
2024-2025年,大渡口区将完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2024-2027年,大渡口区将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素养。同时,加强校内外结合的科学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未来,大渡口区将持续建设全国知名的科学教育实验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3564”科学教育模式和经验,即3科驱动、5法联合、6课联通、4馆联动,着力提升区域中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全国的科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培养出一批具备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推动重庆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贡献科学教育力量。
来源|重庆科技发布
声明丨“重庆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