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春天的回响丨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四新”建设带动重庆高等教育突破跃升
开栏语
四月是时光缱绻的画册,每一页都泛起茸茸的绿意。相约教育的春天,党中央频频吹拂政策春风,殷殷嘱托、谆谆期许在重庆大地激荡春之回响,滋养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盎然生长、新绿丛丛。重庆教育人用汗水与智慧“犁”出春天的希望、不负国家的厚望,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教育强市建设的征程中彰显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生机正在勃发,欣欣且兴兴。即日起,我们将推出“听!春天的回响”系列教育特刊,铺展“牢记殷殷嘱托,教育向新而行”的春之答卷。
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四新”建设带动重庆高等教育突破跃升
自重庆提出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以来,我市各高校积极响应、动作频频,紧密对接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30个产业集群,分类组建55个现代产业学院和一批产教融合特色专业集群,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车辆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数字经济、智慧农业等56个本科专业点。
高等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与经济,一头连着就业和民生。
为此我市各高校及时淘汰不适应发展的专业,增设紧缺急需专业,并利用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有效促进了专业交叉整合,也不断检验并提升“四新”建设成效。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应对新机遇、挑战新赛道的战略先手棋。立足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重庆高等教育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改革创新持续深化。
探索实践“四新”建设以来,我市出台了《重庆市深化普通高校新工科建设加强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重庆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体方案》等系列指导文件。同时,根据我市高校行业特色鲜明的特点,首创性地在校级层面布局13所市级高水平“四新”建设高校,有效增强了高校“四新”建设的领导力、统筹力和推动力,也推动学校打破了学院壁垒、学科专业壁垒,更加顺畅地推进“四新”建设的交叉融合。
这也是重庆高等教育“四新”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和有效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四新”建设最终指向的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与人才培养提质。因此,除了多措并举优化专业结构、组建专业集群、夯实专业质量外,我市还大力推广人才培养“进区县、进园区、进企业”模式,推动学院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引导高校分类建设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现代产业学院。
如今,24个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6个未来技术学院、11个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正向新而行。为激发共鸣,市教委还积极引领各高校开发新课程、培育新师资、开展新实践,着力构建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为引领,各类学科竞赛全面发展的“1+N”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在近两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我市共获得金奖40个,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实施一流学科攀登计划,创新推进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引领高等教育从规模向内涵、从量变向质变。当前,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我市还将进一步体系化推进“四新”建设,深入推进“新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牵引高等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改革,带动重庆高等教育突破跃升。
西南政法大学
构建新文科建设新格局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西南政法大学智慧司法现代产业学院
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
紧扣融合创新,西南政法大学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学科专业新、师资团队新、研究方向新、资源配置新的新文科建设新格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据悉,学校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创新开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法学校级人才培养实验班、“法学+刑事科学技术”等8个“法学+”复合型人才双学士学位项目,打造强化产教融合的全国首个人力资源服务微专业、突出法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网络安全与证据调查技术等微专业。围绕科技法、人工智能法开设交叉融合课程,打造《人工智能法学》《人工智能政策与伦理》《数据法学》《法律大数据挖掘分析与应用》《区块链存证理论与实务》等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变化的前沿交叉课程;推出体现人工智能与法律交互影响的《人工智能与法律》、聚焦能源安全新兴学科的《能源法学》、追踪新技术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查》等优秀教材。
与此同时,学校围绕学科专业交叉研究创新发展,成立计算社会科学与数字治理实验室,聚焦网络空间治理、算法治理、人工智能规制、数据权利、数字法治等新领域持续开展研究,吸收优秀学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面向。智慧司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培育建设,智慧司法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重庆市级现代产业学院项目,重庆市级新型二级学院项目—大数据与智慧司法学院顺利建设完成。“新文科‘四通’融合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数字时代商、法交叉融合的新商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获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建设“新文科产教融合实验室”“区块链电子存证取证理论与实务”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此外,学校不断丰富学科交叉融合资源,与国内外企业、机构开展“订单式”培养,持续强化育人实践,建设基于政法部门、行业企业的产教融合教学科研实践基地1224个。
重庆医科大学
提档升级新医科建设 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的医生
重庆医科大学现代产业学院学生培养
重庆医科大学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1‰,成为重庆首个进入1‰的临床医学学科。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国际学术生产力和影响力持续扩大的背后,是重庆医科大学改革推进新医科建设的不懈努力。
早在2009年,重庆医科大学就秉持“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以疾病为中心、以临床思维路径为导向、基础与临床课程融通”的理念,率先在国内开展整合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的医生。
2019年,学校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合作办学,打造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为主体,“早临床、早科研”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建设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高地,推进在地国际化医学整合教学2.0模式。
目前,学校在器官系统整合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基础上,融合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特色,探索出精英化小班制“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医学+X”“X+医学”多学科交叉背景的临床医学、检验医师及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医学整合教学迭代升级3.0模式。
在15年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学校先后出版了全国首套基础临床贯通的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组建了22个跨学科专业、基础临床整合教学团队,搭建了百间智慧教室、千门在线课程,走出了一条地方医学院校整合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不仅如此,学校还以“新医科”建设为统领,整合检验医学院、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建设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整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和脑科学研究院,组建微无创未来技术学院;立项微无创医学、生物质谱检验、精准诊断学等28个微专业,培养面向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
重庆医科大学持之以恒探索器官系统整合医学教育改革,形成医学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学生连续17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学生在2021—2023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获得金奖等奖项17项,市级奖项46项。
重庆邮电大学
打造信息技术高地 培养复合型创新型软件人才
重庆邮电大学与华为公司签约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
去年底,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发布《重庆市软件人才“超级工厂”运营机构与成员单位名单》,共涉及16家联合体。重庆邮电大学成为其中牵头单位之一,将有效发挥人才对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对接的强大聚合力。
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深入贯彻国家和重庆软件发展战略,将依托信息学科优势,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瞄准“双一流”建设目标,注重校企融合、科教融汇,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软件人才,为重庆市推动软件产业“满天星”发展,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贡献重邮力量。
学校通过构建优化育人载体、创新育人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主动对接产业“四维协同”模式,让培养出的软件人才满足企业需求、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推动软件产业“人气聚起来、产业兴起来”。
依托重庆市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学校建有国家特色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9个、与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21个,其中16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专业、1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以软件为特色和优势的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重庆市“双一流”学科3个,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ESI世界学科排名前2.092‰。
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庆市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学校推进研究成果进教材、技术开发进教学、企业导师进课堂,开展微专业、双学位等多样化的软件人才培养,在2023年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中位列全国参评高校第10名。
与此同时,学校与企业合作建有惠普软件学院、微软IT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与华为合作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重庆市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基地”,与企业共建“长安汽车班”“中科创达特训班”等特色班。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已成为优秀案例辐射全国。近年来,孵化学生微企147家、创新团队279个,近70%双创团队深耕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建好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 打造数字人才培养高地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腾讯云(合川)数字经济产业园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培养数字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早在2018年就前瞻性地成立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着力培养高技能数字人才。
此后,学校按照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要求,探索寻找校企合作契合点,搭建起政、校、企、师、生多方受益的“内外双循环”现代产业学院框架体系。2021年9月,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获批立项“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
建好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态度坚定、行动有力。
面向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学校明确以“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技能+现代商务沟通技能+职业认知技能”的“三位一体”的高技能数字人才培养为目标,搭建“企业工作坊”“高端产业人才培养平台”“高级蓝领实训平台”“企业实训课程中心”“学生能力认证中心”“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的“一坊两平台三中心”实践创新平台,竭力为产业输送基本技能高、实战能力高、职业认知高、创新创业能力高和就业质量高的“五高”数字人才。目前,学校已成功获批为重庆市“智能+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孵化空间。
在产教融合方面,学校秉承“政府搭台、学校主导、企业融入、合作共赢”的建设理念,与华为等61家企业组建产业学院理事会,开展产教融合机制体制创新。
学校与腾讯共建腾讯云(合川)数字经济产业园,一年以来引入11家企业、29个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真实项目,800余名师生参与项目实训与交付,成为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产业能力的重要基地;携手华为聚焦工业领域人才培养,调整学科专业集群,着力打造标志化成果,争创国家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把建设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及重庆“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谋划推进,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现代产业学院内涵水平,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赋能增效。
重庆财经学院
立体开放 打造中新金融科技现代产业学院
重庆财经学院红色金融课程
日前,在重庆财经学院中新金融科技现代产业学院,一场别开生面的“传承红色金融基因,飞扬青春报国梦想”红色金融育人第一课开讲。课程中,学生们观看了《中国红色金融简史》视频,结合所学专业进行交流讨论。课后,学生们走进了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
这是产业学院推动红色金融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生动实践。
重庆财经学院秉承“做产教融合先锋,建新型财经名校”办学愿景,形成新财经和产教融合两大办学特色,与国内优质企业合作,成立讯飞人工智能学院、中新国际贸易与供应链产业学院等6个现代产业学院。中新金融科技现代产业学院获批重庆市首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
筹建运行以来,学院锚定金融科技产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植重庆、辐射西南、立足中新、面向东盟,坚持“产业化+国际化”两个办学方向,构建“校内+企业+云教育产业园”三个院区,搭建政校企会“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四个层面架构,探索“产业链、教育链、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五个维度有效衔接的“二三四五”立体开放育人生态,树立“新文科”建设标杆。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以新加坡高校为合作基石拓展东盟合作空间,多方共建红蓝绿“三色系”课程资源池,跨界构建“数智化”人培新模式。研发开发红色金融大思政系列课程。利用教育部金融科技虚拟教研室共建单位优势,建“数字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围绕科创型企业的数字资产融资、农产品流通与加工领域中的绿色供应链金融需求,设置绿色金融等专业方向。
聚焦“服务地方”核心功能,学院整合产业头部企业和行业协会力量,统筹建设“生产型”实践实训基地群,聚力构建“共享式”育人新生态。打造具备现代产业实践的“双师双能型”队伍,建大数据金融与监管科技、绿色金融与双碳战略等3个应用型科研团队。建“金融信创及运维适配实践实训基地”“数字化金融产品服务实践实训基地”等5个实践实训基地群。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审计与绿色金融决策实验室”,承担国家及市级项目20余项,成果获政府、企业采纳50余项。
来源|重庆日报
声明丨“重庆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听!春天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