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带着课本去旅行,到底误导了多少学校和研学机构? | 研学3周年系列 1

高峡 研学猫 2022-08-01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到今天2019年11月30日正好是3周年。

 

3年来,中国研学旅行论坛组委会先后组织了5次中国研学旅行论坛,与会人员3408人;3年来,全国研学旅行指导培训班组织了71场培训,4100多人参加了培训。


3年来,研学旅行事业历经风雨。就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起初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但研学事业总会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3年了,“中国研学旅行事业即将进入专业化、内涵式发展时代”(摘自“第五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王晓燕研究员发言)。


3年了,研学旅行事业开始从1.0时代迈进2.0时代,我们将继续一起风雨同舟,一起披荆斩棘,一起砥砺奋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研学旅行3周年文章。今天推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重要起草人之一高峡研究员的文章。


我们欢迎研学旅行理论专家和实践大咖一起撰文,谈问题谈出路,谈现状谈未来,谈课程谈执行,谈战略谈战术,谈国内谈国外,谈基地谈营地,谈方向谈方法……





研学旅行对于学校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如何设计和有效组织实施研学旅行。


“带着课本去旅行”有悖研学旅行初衷


近两年来,对研学旅行的各种模糊认识和随意解说之声不绝于耳。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有悖研学旅行初衷的现象。比如有的学校打出了“带着课本去旅行”的旗号,以“第二课堂”的名义把研学旅行做成了“课堂搬家”或补习夏令营、冬令营;有的学校担心出事,便直接把学校“平移”到了实践活动基地,把研学旅行做成了另一种封闭式活动;有的学校把研学旅行做成了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活动”……总之,研学旅行在具体实施阶段仍存在着诸多“乱象”。


教育部文件明确了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的一部分


为使研学旅行活动有效开展,显现其育人价值,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育人目标,需要我们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开展相关活动。教育部相关文件已将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这不仅为保证其课时创造了条件,也体现了非学科类课程与活动课程间的共性,表明了两者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从课程性质出发去研发课程。


单纯把课程设计交给教师或社会机构是不妥当的


课程设计要体现活动课程基本特征。作为活动课程的研学旅行,首先应该强调其过程性、体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要把活动前期的主题规划、目标、活动地点或路线的选择,内容板块设计与学习方式,活动中的团队分工合作、互动交流、资源寻求、疑难解决,以及活动结束后的成效评价、展示等作为一个整体。因此,活动的设计主体应该是多样的,不仅要有教师与学生,还要有研学旅行服务机构人员,甚至要有家长,单纯把课程设计交给教师或社会机构是不妥当的。


很多学校教师设计研学课程拘于学科教学


在设计群体中,学校教师要成为骨干力量。但需要提醒的是,很多教师长期拘于学科教学,不熟悉活动课程的原理和设计方式,设计时习惯于按照自己熟悉的学科选题来确定内容和学习方式,评价时也多采用计分方式,这种设计思路本身就不符合活动课程开展的要求,很容易形成“课堂搬家”。我们认为,理想的设计需要多方面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


初中生有能力参与研学课程的规划和组织


在目前尚未建立第三方研学旅行管理机构的情况下,学校需要借助有资质的旅行社或其他社会教育机构的优势资源,校外机构也需要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去开发和寻求符合学生需求的资源,协商设计行程和活动方案。而在此过程中,家长和学生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初中以上的学生,他们完全有能力参与活动的规划和组织,且富有积极性。


少部分学生参加的夏令营、出国游不是研学旅行


活动规划设计要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路线和时间的选择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年龄,也要关照外部条件。在主题设计和线路选择方面,应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努力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并尽力赢得家长的支持。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学校应“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按照这一精神,学生的活动可以分别以本县(市)或省内其他县(市)、本省或其他省份为主要选择范围。一味求远、热衷于旅游热点,未必妥当。有的学校还以在假期举办的少部分学生参加的夏令营甚至出国游取代研学旅行,这本身就不符合研学旅行“全员参与”“认识国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要求,也造成了概念的泛化,有碍于研学旅行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


研学旅行不是少数优质资源学校的特权


应该认识到,研学旅行既不是少数优质资源学校的特权,也不是学校课堂的“搬家”,更不是豪华的旅行。面对我国如此庞大的学生基数与有限社会资源之间的矛盾,如何才能确保研学旅行有效推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我们建议,各地方和各学校要对出行时间、路线、年级与人数做可行性论证,要积极慎重,在不断“试行”中找到最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路径。


作者:高峡
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标题:研学旅行的组织与实施

来源:中国教师报,有删节

说明:小标题为编辑添加
编辑:萧为(主任编辑)


点击阅读原文,申请加入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标准化服务联盟  



没到第五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现场,扫我看回放!







近期培训论坛


成都    11月29-12月1日北京         12月10-12日重庆        12月21-22日
北京2020年4月17-20日

     培训咨询    

135-2132-3736  刘老师

  176-0588 -7180  冯老师

176-1179-1531   黄老师

186-0073-8145  陈老师

183-0139-9591  郭老师

176-1179-3179  徐老师


      商务合作(微信同)    

              

185-1312-7528  魏老师

139-1052-6098  邓老师


往届论坛

第五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研学事业进入专业化发展时代

中国民办教育论坛实践教育主题论坛圆满举办

第四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聚焦教育改革热点

聚焦核心素养 第三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在京举行

研学旅行与综合素质评价论坛成功举办

北师大教育创新与研学论坛

中科院科学教育线上线下齐发力

首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圆满举办


重磅发言

顾明远:研学旅行安全第一,没有安全就没有教育

郭传杰:研学旅行姓“教”不姓“游”

林崇德:研学旅行是落实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陈光巨:做好四点让研学旅行不再“只游不研”

薛二勇:研学旅行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宋世云:从5个方面让研学旅行与课程紧密结合

王晓燕:研学旅行要强调双向互评和多元式评价

柳夕浪:研学旅行不是劳动教育,但可以融入劳动教育

辛颖:一位校长对研学机构的四点建议

郭建民 : 新高考带动了素质教育与研学旅行相结合

高峡:不能把研学基地建成“另一所学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