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初代非标能有多超前?
深藏不露的深圳初代非标项目
知道它的人举个手
知道G&G纯属偶然。
2020年,作为一个探店爱好者,我「不远千里」去园区里一家烘焙店买蛋糕(这也侧面证明了实实在在的产品力和品牌的独特性,对消费者来说,有能克服距离的吸引力)。
园区里慢生活的气息过于瞩目,即便是疫情笼罩,它也显得如此自由开放。
这里芒草丛生,藤蔓满墙,看起来肆意生长,又透露出打理的精心——好看、不做作。
咖啡、美食、酒,一个个让人有探索欲的品牌散落在集装箱里,一品牌一色,人们就这样和朋友、宠物漫无目的地坐在公区的沙发上,一楼的大厅在放公共电影,如果愿意,可以在旁边的躺椅上躺一下午。
啊,深圳居然有这样的地方?
哦,这里是G&G~
*左图图源@g&g创意社区
一场工业遗迹和现代设计的对话
亦是一场先锋理念的实践
G&G创意社区位于深圳蛇口水湾社区荔园路,属工业改造项目。
它的前身是建于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南星玻璃加工厂,当时深圳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大多出自这里。
G&G的名字也取自于这两个最具有身份标识性的事物:「Grass芒草」和「Glass玻璃」。
*改造前后 | 图源公众号@人大文化产业研究院
据悉,G&G创意社区由深圳市风火创意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风火创意)出资进行保护性改造和运营管理,法国未来主义建筑大师岚明先生、意大利建筑大师恩里克先生、台湾建筑大师朱钧先生共同参与了改造方案的设计。
在充分保护旧厂房结构和原貌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一个旧厂房改造艺术作品来进行创作:
从1986年建成的南星玻璃工厂历史脉络延展,尽量挖掘废旧工业物料进行创意设计;将玻璃工业最新成果融入项目的设计中;保留内部单层厂房的大空间结构,作为公众性创意活动的场所。
改造后的主体仍保留了工业特有的建筑风格和肌理,原始的混凝土和粗砺的石墙作皮肤,裸露钢筋和管道作筋骨,富有张力的艺术涂鸦大概是纹身吧。
乍一听是不是有点前段时间泰国备受欢迎的新项目——Emsphere的味道?但是G&G比Emsphere早了很多年。
没错,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一个有点「超前」的项目。
1. 空间规划:以设计为语言,表达上先遵循规划的理念,再遵循经营的逻辑。
G&G不大,建筑面积约2万㎡,它的建筑形态也很好理解,一个类长方形的广场上立着一座类「凹」型建筑。为了方便表述,我们将其从左至右分为A、B、C三区。
*图源@g&g创意社区
C区是4000㎡的高品质共享办公空间BEEPLUS,旨在打造深圳新的设计聚集地。
A区的3F是街舞工作室,2F是的集书吧、策展型空间、餐廊等功能为一体的5000㎡复合型精神展演空间——LA VIE物质生活(LA VIE物质生活原本是深圳最早的艺文生活区百花二路上一家几百平的独立书店,它的命名很有意思,创始人说:「当年,我就想在这个人人追求物质生活的地方,给大家提供一处精神的休憩所。」)
升级后的它,像是一本以空间为载体,有时效性,不断更新的实体杂志,每期的内容都不同,由艺术家、设计师在这里呈现他们的作品。
*图据@公众号LA VIE物质生活
1F是LA VIE物质生活灵感T台,从传统功能上讲,它是楼梯,但是设计语言可以赋予单一建筑体更多可能性。
通过对大楼梯的解构重组,使它的存在本身就像一件空间装置艺术,独特尺寸与结构又赋予它一种「舞台」属性,可以举办小型的展览和市集。
平时,它是可供公众落座的室内休息区,缓解了项目室内公共休憩空间较少的问题。
*图据@公众号水平线设计
B区是挑高13.5米、面积3000㎡的无柱工业风空间,10米长的大楼梯,全连挑空的连廊,整个空间就是一个可塑性很高的城市舞台,它可以是艺术展厅、演出剧场、品牌发布会、市集、Party。
正因为它尺度够大,所以包容性和表现力很强,所有的创意都能在此被很好呈现,无运营活动时会作为公共空间开放给滑板爱好者使用。
*图源:公众号@gng创意社区
从传统的商业租赁角度来看,它对空间利用率很低,也不适用于大部分商户的经营。
我曾好奇地问运营方:「保留建筑内部的大空间结构用于公众创意活动,是专门的设计,还是因为不能加建,才因地制宜想出来的运营方法?」
对方答到:「这是一开始就想好的设计,『留空才有各种可能』。
内部大空间(ING创空间)好比G&G的客厅,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客厅,邀请全国/全世界的好内容在这发生。因为独特才能吸引,这些年也确实吸引了很多世界品牌因为G&G来深圳做活动。
项目开始运营后,仍持续有品牌想独立使用ING创空间,并开出了很不错的商务条件和G&G谈合作,都被我们拒绝了,我们初心不改。」
那么经营的问题就来了,G&G可租赁的空间较少,于是运营团队把视角转向了发挥空间很大的外广场,巧妙地选择了集装箱商业这种模式,对经营收入进行补充。
集装箱拆建灵活,面积小,也方便初创品牌试错,刚好契合了项目在做的品牌孵化这件事。
集装箱商业落座面积有限,对于餐饮是一大不便,所以园区有大量的公共休憩区,每个品牌都在做外摆,这些共同组成了微度假感如此浓厚的「美好生活广场」。
「年轻人即使什么也不干,也愿意把时间浪费在这,这才是最顶级的体验设计。」
当然,整个项目的发展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运营方根据运营需要,一直在做空间规划上的调整,才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也并不是每一次尝试都会成功,前广场的人气日渐高涨,在一定程度上反噬了后巷的人流,后巷的空间狭窄,可视性稍弱,长期以来品牌的流失率较高。
2. 运营理念:做城市内容的发生地,以内容的增量消化空间的存量。
谁都知道要做内容,但是内容究竟要怎么做?答案是调动大家一起做,所以这里充满了共创共享的概念。
1)主理人共创:这个概念第一次大范围的引起讨论,大约是顺德ALSO的横空出世。主理人共创是G&G很早就在做的事情,并且做得更彻底。
G&G不仅是一个出租方和运营方,它更是一个平台,背后连接着创意团队、设计团队等等,可以为品牌提供品牌策源、智库服务、社群/场景测试、资源链接、资金投入及品牌传播服务,即出谋划策+出资助力,最后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G&G和主理人品牌间是互相引流的关系,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个社区吸引力的一部分。
目前已孵化的品牌有:KUDDO,gaga Garden,BEEPLUS,山雀,LA VIE物质生活。其中,KUDDO已经成为了深圳有名的本地生活方式咖啡品牌,并且从深圳走到咖啡赛道很卷的上海。
还有一些品牌在G&G完成了市场的测试,去往更大的空间开拓一方天地。
比如曾经的网红餐饮何止料理、F.Cuisine一五一食、深圳最早开始做可露丽的甜品店一屋子。
但也有些品牌并没能留下来,但还存在某些消费者的记忆里,如gaga tea bar、虎咬猪、少爷的云吞、DIY酒吧。
主理人品牌是更为独特的,但也存在一个困境:消费者不了解自己要为什么买单。
G&G一直在做「品牌宣导」这件事,他们会在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上介绍入驻品牌/参展品牌的品牌理念。
运营方曾开过一个视频栏目——「chill一局」,介绍每一个主理人和品牌背后的故事(不过没有运营下去)。园区的主理人也是他们信任的合作方,园区的植物解决方案就是由green mile café的主理人规划的。
2)宠物友好:G&G是深圳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宠物友好社区,宠物是给这个空间带来活力和欢乐的一份子,是可爱的社交媒介,是社区共创的一部分。
这里的空间够开放,客群对宠物的接受度很高,附近的有宠家庭都喜欢带着毛孩子来逛逛。
那么,如何调动大家?答案是造「社群」,造「节」。
1)造「社群」:
社群运营对商业运营的价值是:建立情感连接,提高响应度和消费粘性。
要做的事是:提供一个媒介,创造一种氛围,让一群同频的人聚在一起,他们所产生的能量场是具有穿透力的,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社群里来。
G&G就像一个文化的接收器,能接纳各种文化,以此为媒介捕捉不同的圈层,在这里有露营、骑行、滑板、街舞、亚文化,之前在DIY酒吧里还上演过Drag show,G&G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社群,下面还有许多小社群,客群粘性和响应度很高,这也是它造「节」能力很强的原因之一。
2)造「节」:
G&G是深圳最早一批做市集的项目(项目的经营空间有限,公共空间有余,节假日和工作日人流差距明显,非常适合市集这一模式)。
国内商业项目开始大范围地做市集大约是在2020年,国家放宽政策,大力鼓励「地摊经济」。
然后就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主题市集和常驻市集。随着市集越摆越多,它的内容也越发乏味,同质化严重,义乌小商品的存在感强烈。
G&G的常驻市集虽然规模不大,但还是保持了比较高的品牌原创性,颇有趣味。至于芒草节等年度活动,相比于造「市集」,G&G在做的更像是造「节」,用节庆思维和策展思维打造一个所有人都能来撒欢的节日。
*图源:公众号@gng创意社区
以3月份刚落幕的「国潮芒草节」为例,活动企划案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展:以新中式为灵感的艺术展,呈现中国文化与当代审美碰撞的先锋艺术,打造「我的潮代」非遗艺术装置展。场景设计低成本、接地气、看起来高级、符合当下审美,又能引起话题热度。
2.演:国粹艺术Live演出和多种互动体验,民谣、传统戏剧、传统舞蹈、茶会、手鼓、即兴舞蹈、艺术疗愈等,让感官、身体和情绪一起舞动起来。
3.谈:邀请跨行业佼佼者/艺术家举办主题沙龙,谈生活态度,讲个人故事,分享阅历和眼界,也谈新消费趋势、策展与商业的融合。
4.集:一次逛3个市集。「南山集」:南中国首个围绕丨国茶|好物|民艺|匠人|的主题市集;「好玩集了」:围绕着丨独立原创|小众猎奇|复古时尚|松弛自然丨的好物市集;「好吃集了」:美食市集。*上述内容来自于公众号@gng创意社区企划案
*图源:公众号@gng创意社区
项目策划的另一个展览——「当红不让」,从2月5号到3月3号,在没做任何投放的情况下,小红书流量150万,到场用户近两万。
*图源:公众号@gng创意社区
据悉,自2017年投入运营至今,G&G已举办大中型文化、创意、艺术类活动累计超过60场、辐射人数超过55万人。
G&G所运营的活动讲究场景力、创新性、文化内涵和精神共鸣,当这样的内容落到空间里,才能让空间生动起来,才能激发消费者和主理人参与的欲望。
长期的优质内容输出,建立起了多方之间的信任,每当G&G提供一个关于美好生活的提案,大家都相信并愿意响应,从可持续的角度解决项目的运营问题。
在空间设计和项目运营上,G&G都表现出了前瞻性的,很多它先做的事情,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项目也在做。
比如对天台空间的利用;通过外摆和绿植景观来营造休闲社交的氛围(现在有些项目,没有外摆条件,也要努力创造外摆条件)。
比如开放好看,好用的公共空间给到公众,使它成为平时随时能来的社区的一部分,而非是引导你消费的商业体,不停做展览、演出、活动,给平凡的日子增加新鲜感,培养消费者来到这里的习惯,创造产生情感连接的机会。
预知商业的风向是困难的,但是做符合自己追求的事情是相对可控的。
G&G没有在以「二房东」的思维操盘项目,而是在做的是一场艺术化的城市微更新实践,一种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探索。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理念是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而设计是辅助它的工具。
相比于追赶/复制某种风向,G&G的先锋更多来自于,当你坚持一类行动使之成为一种现象时,也便成为了风向本身。
说了这么多
哪些是可借鉴的?
每个商业项目都具备一定的不可复制性,G&G也一样。
它位于蛇口,这里是深圳外国人的聚居地,节奏相对较慢,气质自成一派,甚至有「深圳是深圳,蛇口是蛇口」的说法。项目周边客群人均收入偏高,爱自由有向往,是G&G的完美受众。
G&G的投资运营方是创意公司,他们造场景造内容的能力过人,几年的运营下来,客群已产生了很高的粘性。
那什么是可借鉴的?它为什么招人喜欢?朋友说这里氛围好,人都变得开放。我每次到蛇口,都会顺路去趟G&G,看看又有什么新鲜事发生。
我想,对于类似的社区商业可以总结为:精细化运营下所呈现的感染力。
商业地产的下半场,人人都在提场景力和精细化运营,但是场景力不是加几个美陈小品,精细化运营也不是常驻露营和市集。
精细化运营是前端设计和后端运营共同组成的。
前端设计上,创造符合项目定位和理念的场景,整体感要强,能形成氛围,自然/舒适/开放/好看不做作是大趋势。
后端运营上,社区商业是离消费者最近的商业,是与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息息相关的商业,它以情绪消费为第一原则,营造陪伴感和人文温度,弱化商业交易的属性,倡导爱美食、爱生活、保持好奇。
凝聚一批有态度有理念的品牌,和消费者一起对生活方式展开探讨;将创意和艺术融入运营活动中去,给生活加点变量;创造高质量同能量的社交环境,促进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发生。
每到夏天,园区的芒草就会被割掉,等入了秋,它又会重新繁茂起来。正如这个社区的生命力一般,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