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所知道的早期安翰科技,附上交所回应科创版第一股造假,记者调查报告安翰科技的谎言

荣兴下午茶 荣兴下午茶 2022-03-19



荣兴寄语

我所知道的早期的安翰科技,

第一批科创板的推出,引起社会各方高度关注,不仅有媒体人,还有当年的人资深保荐人,站出来对科创板过会企业发表看法,发出追问和质疑,其质询深度大有"第二发审会"之力度,科创板就是以充分信披为核心,允许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发出追问,才会减少造假,是对市场健康发展的好兆头。


今天,我看到了一篇"科创板涉嫌造假上市发行第一股安翰科技的谎言",也看了路边记者的三篇调查报告,更看了上交所的公开回应,以及记者张冬晴对上交所回应作出的回应,由于我早期接触过安翰科技,也去过武汉光谷实地考察,现将我早期知道的情况与大家分享:


1


一,安逸科技主打产品胶囊机器人名称的来历。


招股说明书上称为: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机器人,这个名称至少在2013年前企业称其为:巡航胶囊内窥镜,这是安翰科技给我的名称。


早在2011年,第一次向我推荐安翰科技的是湖北联通的总经理高总,他带了安翰科技的天使投资人冒晓平博士到上海新锦江大酒店来见我,我听后当即表示:这个产品可以叫胶囊机器人啊!同时还跟他们讲:新疆啤酒花上市公司名称是我改的,本来叫新疆某某轻工业公司,还有海南航空B股A股都是我发的,陈峰听了我建议将"海南省航空"变成了"海南航空“,他们对我的建议虽然兴奋,但出于专业至少在2013年还没改成胶囊机器人。


2


二,安翰科技有自己的自主创新,我2011年去武汉光谷实地考查得知并在2012年给我的邮件称:胶囊内窥镜可巡航技术,即吞下胶囊后食道、胃、肠内不间断拍照,以获取诊断影像,与世界仅有的三个国家的同类产品比,成本大幅下降,同时该产品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做到了在可疑病灶区域可控,定向,多停留,为靶向治疗流出空间。该项目世界领先,不仅可以用于无痛苦、无创下的胃、肠镜检查外,也可以进入高端体检。


我认为按当时知道的科技情报,以色列等三家大概是不可导航自控的,因此安翰的胶囊内窥镜是2.0版,至于"涉嫌造假"一文查到了2013年韩国对磁控胶囊内窥镜注册在先,(辟开专利法规)并不影响其实际上在自主创新的路上,因为我2011年去考察时,主创人员段博士已自己吞下磁控胶囊,并获得成功,但拿到FDA的证当然是漫长的路。


3


三,我协调了技术主创团队要和天使投资人分手另起炉灶的险情。天使投资人,并公司创始人是美籍冒晓平博士,是国内第一批从事光纤通信前沿研究的专才,师从中国“光纤通信之父”赵梓森院士,后经国家教委选派美攻读博士学位。留美期间师从光学先驱,现贝尔实验室传输系统研究室主任Bod tkach,以及国际权威原北美逛通信年会ofc主席喝现阿浪基础光电子研发副总裁。在美国有22项专利。天使投资人团队还有在美国上市的人人网的天使投资人刘博士等,技术主创团队有撑握关健技术的段博士,以及负责市场的CEO肖国华博士等,我猜想是三个原因,一是虽然通过三类医疗的FDA还有很长的路,但核心技术问题已基本过关,二是天使投资人权重本来太高,三是现在找到了大的投资人,因为他们全是留美的博士又是硅谷的工程师,又成了美籍华人,所以我是武汉美国二地邮件+电话会议,做工作让他们各自退让一步,冒博士不仅掏了最初种子期运营的钱,还帮助拿到了武汉(光谷)政府的资助,最后双方妥协,天使投人比例第一次缩小。


4


四,吉朋松不是安翰科技的核心创始人,冒晓平博士,刘博士,肖国华博士,以及后来的核心技术人员段博士才是核心创始人,吉朋松是2013年代表山东同晟作为a轮融资,2500万进入安翰科技并替换冒晓平出任董事长的。


政策建议,我认为科创版注册制的核心是充分信披,利润条件可以降低,但防范造假的信披要相应加强,因此,建议如下:


01对于外部提出的质询疑问,应作为"二次上会"的内容,以让投资者更全面了解真相,相当于干部任前的公示制度。


02


二,我曾经在去年建议发审委增加机器人"发审员“,让原始数据穿透穿透再穿透,不仿举个例子,比如以电商为主的面膜企业基本是2C模式,如果有五万十万的网上订单就不符合逻辑,对几十几百元的订单,不穿透审核也不会发现一个人用几十张银行卡的订单,所以工作底稿要更加广泛,现在用电脑拷贝数据分析是很方便的。


03


三,我一直提出为防止造假,尽调也难免有疏忽的时候,建议实际控制人和一致行动人延长至六年后才允许减持,因为造假六年难度很高,当然一致行动人的披露,还要穿透是否有间接的一致行动人,和代持的一致行动人。


04


四,我提出过退市制度一定要伴随赔偿的集体诉讼制度,把赔偿惩罚交给市场,交给司法,交给律师,交给有律师和原资深保荐人内核人以及资深财经记者组成的"集体诉讼“团队,对造假形成强大的威摄力,才能真正保护中小投资者,维护好证券市场。


编者按:6月20日,上交所连发两篇问答,一篇为《关于科创板媒体监督的问答》,一篇为《关于科创板在审企业媒体关注和信访举报处理的新闻问答》,对记者张冬晴的调查报道《科创板涉嫌欺诈发行第一股:“安翰科技的谎言”》作出回应。以下是上交所两篇问答全文和记者调查报道全文。


《关于科创板媒体监督的问答》

问:近期,有关媒体、自媒体对科创板发行人信息披露提出了质疑。请问上交所有何回应?


答:上交所高度关注上述情况,在第一时间对相关文章组织了研判。需要指出的是,媒体对有关发行人提出的质疑内容,本所已经在发行上市审核问询过程中予以问询。


一是科创板欢迎社会监督。

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坚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社会监督是丰富完善信息披露内容、震慑欺诈发行、便利投资决策的重要手段。科创板审核工作电子化、“全公开”的制度设计初衷,就是充分引入社会监督。因此,我们一如既往地主张和欢迎社会各界对发行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加强监督。对于证据充分、材料扎实、言之成理的社会监督内容,我们将在审核工作中予以充分吸纳。同时,根据《上交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本所在审核过程中发现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存在重大疑问且无法作出合理解释的,有明确规定的处置措施。


二是科创板不欢迎不实言论。

我们同时关注到,个别自媒体对科创板发行人信息披露提出的质疑,存在断章取义、渲染构陷的问题,与事实不符。对这类问题的处置,证券交易所并无法定授权。但从维护市场公平正义的角度,我们提请相关当事方注意,自媒体不是法外之地,从业者应秉持职业操守,审慎评估可能面对的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对于不实言论,科创板发行人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造成巨大不良影响的,交易所从维护公共利益角度,有权利向行业主管部门反映,寻求整治惩处。


三是科创板坚持法治化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对于科创板信息披露,发行人是第一责任人,应当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对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进行核查把关。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一经受理,发行人及其相关方、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即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媒体、自媒体也应高度重视与其言论相关的法律责任和后果,诚实谨慎执业。


科创板是法治之板。科创板的设立和发展,有赖于相关各方尊重和践行法治精神。期待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科创板能够形成有法必依、监督有力、归位尽责、风清气正的舆论局面。

《关于科创板在审企业媒体关注和信访举报处理的新闻问答》


问:近期,科创板相关在审企业受到媒体关注或者信访举报,对发行人及其中介机构的信息披露、财务状况等事项提出质疑。请问上交所对此类情况是如何处理的?


: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中,发行上市审核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全面公开审核问询及回复,其中的一个重要考虑是,增强审核工作透明度,让发行人的信息披露和发行上市审核接受广泛的市场监督和舆论监督。


科创板审核工作启动以来,有的在审企业受到媒体关注、质疑或信访举报。发行上市审核中,本所审核机构高度重视各方对在审企业的报道、评论和举报,建立并执行严格的处理规则和程序。总体要求是,一方面,本所受理发行上市申请后至股票上市交易前,发行人及其保荐人应当密切关注公共媒体关于发行人的重大报道、市场传闻。相关报道、传闻与发行人的信息披露存在重大差异,所涉事项可能对本次发行上市产生重大影响的,发行人及其保荐人应当向本所作出解释说明,并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和核查义务。另一方面,本所发行上市审核中,会重视相关方的正常投诉举报,关注包括自媒体在内的各类新闻媒体对发行人的报道和质疑。就投诉举报的事项和媒体报道质疑,根据需要向发行人及其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进行问询,要求发行人及其保荐人向本所作出解释说明,并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同时要求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进行必要的核查。


在实践执行层面,本所审核机构制定了相应的投诉举报处理规程,根据内容和性质分类处理。截至目前,共收到与科创板发行上市有关的投诉举报30余起,其中内容明确的投诉举报,已及时处理。对在审企业的相关质疑性报道,其中的合理内容已反映到审核问询中。


近日,本所审核机构关注到有媒体对安翰科技等在审公司的质疑性报道,目前相关企业的审核问询正在进行中。本所将督促发行人及保荐机构以审核问询回复、专项核查等方式回应媒体关切,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发行人作为信息披露的第一责任人,应当诚实守信,所披露信息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保荐人及其他中介机构应当勤勉尽责,对信息披露质量应承担把关责任。


本所欢迎市场各方以及包括自媒体在内的新闻媒体继续关心支持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工作,期待市场舆论在督促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履行好信息披露义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中,发挥良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安翰科技的谎言”调查记者张冬晴向上交所等有关各方的情况汇报


鉴于上海证券交易所针对近期科创板有关媒体、自媒体对科创板发行人信息披露提出质疑的问答,同时安翰科技方面也针对“安翰科技的谎言”系列调查报道发布了“不实报道”的严正声明,“安翰科技的谎言”调查记者张冬晴经慎重考虑决定不得不向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安翰科技以及有关各方作出几点情况汇报:


第一,作为资深媒体人,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响应、坚决配合上海证券交易所等监管部门积极稳妥地推进科创板实施落地。


众所周知,科创板是由顶层设计的重大战略举措,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是落实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激发市场活力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安排。


但是,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注册制,并不意味着任由一些资本玩家和不法分子趁着科创板的重大历史机遇试图浑水摸鱼。落实科创板战略,不等于落实造假上市。相反,在有关各方的坚强领导和严格监管下,科创板绝不容许任何企业和个人钻政策红利的空子、也不容许任何企业和个人对调查质疑不法行为乱扣帽子。这也是我们媒体监督配合监管部门日常工作、履行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第二,“安翰科技的谎言”系列调查,是从2018年11月初宣布推出科创板之后、2019年3月底28家拟申报科创板项目预披露之前就已经确立的调查方向。因为A股市场历史上浑水摸鱼的情况并不少见,已经有银广夏、万福生科和新大地等特殊时期的典型造假案例。


在此之前,张冬晴2012年6月独立调查报道了《新大地涉嫌造假上市,创业板首例》,获得了证监会的高度重视和严肃查处,并立即暂停IPO,启动为期三个月的IPO财务专项检查,集中清理整顿了200多家问题项目撤回上市申请或被立案调查。


针对安翰科技的调查,是3月底4批共28家拟申报科创板的项目之一,主要是结合长期以来的市场积累和专业判断,在今年3月底至5月初较长时间内通过安翰科技股东结构及相关潜在关联关系、全球胶囊内窥镜行业发展情况、安翰科技自身的业务勾稽关系以及招股书所披露的核心客户和核心供应商等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判断,找出了大量存在疑问或无法合理解释的调查线索。


而在5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次问询与回复披露后,通过监管审核人员大量专业深刻的追问,前期案头调查过程中所产生了大量线索也正好存在重合,然后再通过有关各方的回函所补充披露的信息进一步补充调查和深入分析,更加证实了前期大量合理怀疑的问题存在疑问或无法合理解释。最终经过界面新闻内部新闻选题操作流程确定开展实地调查暗访等后续工作。实际调查范围远大于调查报道本身,受制于篇幅所限而不得不对部分问题选择了搁置报道。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核人员的专业、高效是毋庸置疑的,除了常规性的问题外,审核人员还在极短的时间、极大的强度下,找出了需要穷举式地查阅海量法人及其股东工商登记变更信息才能发现的诸多线索和疑问,给人印象极为深刻和震撼。但由于安翰科技5月6日、6月月6日披露的问询与回复函件被设置为扫描版PDF加密文件,存在无法直接在文档进行关键字查找搜索、无法复制粘贴等障碍,给后续消化问询与回复等共计877页材料的海量信息造成了极大不便和严重困扰,并因此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而导致后续调查延期至今。


实际上,我们媒体报道工作只是配合监管审核所不能触及的实地调查暗访等方便,为日常监管审核工作所存在的空白提供有效的补充和协助。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是A股市场最权威、最专业也是最严格的监管机构,相信在注册制在科创板落地实施的过程中监管工作更将是重中之重,我们所有人坚定支持和完全拥护监管机构的专业水平和执法权威。


在5月份实地进行大量的调查暗访取证,并在大量录音、权威数据等强有力的客观证据共同形成证据链的支撑下,并严格经过界面新闻内部审核流程把关,“安翰科技的谎言”系列调查报道得以出炉。


第三,针对安翰科技指控“安翰科技的谎言”系列报道为不实报道,并指责为“公司申请科创板期间,重庆金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及其关联企业(以下简称“重庆金山”)以发起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恶意诉讼、向监管部门持续不断恶意举报、通过媒体散布不实信息等手段极力阻挠本公司的上市进程,上述报道亦与重庆金山的恶意行为相呼应”等泼脏水和转移视线的行为,我们有必要向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安翰科技以及有关各方都作出一个特别交代,即自3月底预披露以来至今调查记者张冬晴没有以任何形式与重庆金山及其关联方公司和人员有过任何联系,更没有接受包括重庆金山在内的任何外界爆料,安翰科技的调查完全是基于个人的专业积累和判断。


恰恰相反,在6月19日“安翰科技的谎言”报道出炉以后,重庆金山总裁办等方面先后以“爆料安翰科技”的名义通过界面新闻同事王某的内部邮件、重庆媒体记者刘某等两种渠道试图与调查记者张冬晴取得联系。但均被婉拒了任何形式的接洽,并反复强调“考虑到金山是他们竞争对手,而且两家公司正在进行专利诉讼,所以我们回避了这种采访。不想被竞争对手利用,也不想被外界误以为是竞争对手的枪手。”邮件及微信群聊天记录截图如下图。

 19日上午重庆金山总裁办人员通过界面新闻同事内部邮件试图联系张冬晴遭到明确拒绝“不参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纷争”

19日下午重庆媒体人刘某通过微信群继续帮助重庆金山转达,但同样明确拒绝不参与竞争对手的纷争


试问,如果我们在调查安翰科技的过程中,已经与重庆金山等竞争对手存在联系、甚至于如安翰科技所指控的“通过媒体散布不实信息等手段极力阻挠本公司的上市进程,上述报道亦与重庆金山的恶意行为相呼应”,那么重庆金山等竞争对手为什么需要在相关报道出炉以后才通过各种渠道试图建立联系?


第四,关于“安翰科技的谎言”系列报道,已经得到了较高层级的肯定,在行业内部获得了广泛而强烈的专业认可,相信大家都是专业人员,都会有自己独立的专业判断。


我们也有关注到近期某自媒体所发布的科创板相关公司的文章,但必须强调的是,我们所有报道均建立在大量的调查、对业务的理解、客观的证据、专业严密的逻辑支撑。我们也同样坚决抵制乱扣帽子、坚决抵制断章取义、坚决抵制渲染构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


国内头部券商原内核部门高管、著名投行人士王某对于“安翰科技的谎言”系列报道评论指出,“有调研有数据有分析,言之成理。在那个公司预披露招股书中,不把美年作为关联方,是说不过去的。显然是通过股比设计,规避法定关联方认定,但是实际关联交易的情形。实质重于形式,监管又不傻。即使不认定为关联方,也应该比照关联方核查和披露。更不用说业务量上的疑点需要解释。媒体监督,对科创板的发展是好事,但欢迎的是那位调查记者那样言之有物的监督,鄙视哗众取宠蹭热点无事生非的监督!”


类似的业内评价已经成为主流,但也不排除极个别打着“著名财务打假专家”光环的人员对该调查报告予以主观上的人身攻击和人格污蔑,同时屡次帮助问题公司洗地和站台,甚至长期寄生于爆发重大造假丑闻的问题投行等为虎作伥的行为感到不齿。


第五、安翰科技有关澄清苍白无力,混淆视听、转移话题。还有更多调查报道内容没有作出任何回应。这里针对所谓澄清作出几点说明


第一点澄清,无论是否考虑俞熔朋友圈持股的中卫安健基金所持安翰科技股权,根据财政部、中国证监会会计监管风险提示反复强调通过关联方及关联交易实施舞弊等风险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即使安翰科技与俞熔旗下的美年之间不构成形式上的关联交易,也同样属于实质性的关联交易。这一点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核人员也已经有针对性的关注,投行等业内也存在普遍共识;


第二点澄清,“2018年美年集团北京、上海、四川三地使用本公司设备的台数报道中所述数据严重不实,该等数据经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公告的文件中披露,该等数据已经中介机构函证、走访、查阅相关文件等方式核查证实,该等数据真实准确”的解释,调查记者相关报道内容均明确了信息来源于实地调查暗访和美年、慈铭等官方预约热线的暗访调查,实地调查与预约暗访双重证据交叉印证、全部均有录音等直接证据,必要时可以提交监管部门和法庭。


第三点澄清,一是北京远大安翰与安翰科技之间的问题,调查报道均以大量证据完整呈现二者之间存在张大中等关键线索,并没有给出二者为同一家公司的指控,若安翰科技方面自认为调查证据足以得出这一结论,相信广大业内人士自有公断。二是安翰科技所提到的界面新闻记者致函求证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收到任何邮件——调查报道原文明确是向海外客户、针对海外具体销售的情况进行致函求证,安翰科技方面故意曲解或阅读理解错误与界面新闻报道无关。


第四点澄清,即安翰科技反复强调的竞争对手重庆金山以发起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恶意诉讼、向监管部门持续不断恶意举报、通过媒体散布不实信息等手段极力阻挠本公司的上市进程,将界面新闻“安翰科技的谎言”定性为竞争对手的抹黑和攻击行为,调查记者张冬晴代表界面新闻及其本人坚决不答应,并再三声明该调查报道与包括重庆金山在内的任何行业竞争对手无关、也没有与重庆金山等相关方面的任何人取得任何联系。目前,上述证据足以证明重庆金山方面也在极力通过各种渠道试图联系界面新闻调查记者张冬晴,但均被拒绝、且反复强调不参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各种纷争。


综上,界面新闻“安翰科技的谎言”系列报道是经过严格的内部流程、长时间的调查取证,通过客观证据链完成的调查报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坚决拥护上海证券交易所对科创板项目的严格审查和专业权威,同时我们严格恪守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遵纪守法,共同维护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补充一点,巧合的是,在安翰科技有关各方的声明前后,界面新闻“安翰科技的谎言”系列报道文章遭遇大量来源不明、身份不明的网络水军的攻击性评论和美化安翰科技的言论。同时,19日已经有人网上悬赏寻找调查记者张冬晴,20日凌晨受到自称“高层”方面的人员威胁要求删稿,不排除后续还将出现更加危险的人身攻击、网络污蔑甚至实施人身打击报复等行为,我们无法判断种种行为与安翰科技等有关方面是否存在关联,目前记者个人处境处于极度危险状态,个人和家庭正常生活状态受到严重影响。特呼吁全社会高度关注事态的进展和保护媒体记者的安全。


科创板涉嫌欺诈发行第一股:“安翰科技的谎言”

【调查】安翰科技的谎言①|“全球首家”过度包装术

作为国内胶囊内镜(医学术语,也称“胶囊内窥镜”)第一股,正在准备上市的安翰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翰科技)过去三年业绩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但在“高光”业绩背面,这家公司有着令人起疑的产品披露,更有着不可能实现的销售业绩以及遍寻不到的客户。


安翰科技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医疗器械公司?


“全球首家”从何说起?


安翰科技将其唯一产品胶囊内镜称之为“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不插管、无痛苦、无交叉感染,安全舒适,即查即走”,“替代传统胃镜检查手段”……这些宣传语让这家成立短短几年的企业俨然成为一只独享国内“40岁以上胃癌发病率高达92.24%,超过五亿人口”巨大市场的“独角兽”。


那么,这只“独角兽”的核心团队成员都来自哪呢?


作为安翰科技核心创始人之一,吉朋松在2001年至2011年长达10年以上的时间里先后在*ST金泰(600385)、博盈投资(现为*ST斯太,000760)等多家上市公司担任职业经理人主导资本运作。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以后,这些上市公司早已沦为濒临退市的垃圾股。


同样作为安翰科技核心创始团队成员,姜进和郭鲁伟均来自于山东省内创投平台公司,并与吉朋松构成“铁三角”关系。


公开信息显示,吉朋松、姜进和郭鲁伟共同出资设立上海莘信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为“莘信投资”)和山东同晟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同晟投资”)等数十家资本运作平台,先后直接或间接投资了神思电子(300479,2015年在深交所上市)、康威通信(833804,新三板挂牌企业)、神戎电子(832992,新三板挂牌企业)、拟上市企业北京英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安翰科技等诸多企业。上述三人通过同晟投资及其旗下基金在神思电子等拟上市企业上市前突击入股20%的股权,一旦成功上市,则在首发原始股解禁后高位套现。神思电子等被投项目上市前业绩爆发,上市后则迅速业绩变脸、盈利持续大幅下滑甚至微利状态。


无独有偶,在上述三位资本运作高手的操持下,安翰科技大步向前。根据招股书披露,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安翰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1502.19万元、17216.69万元和32247.75万元,复合增长率高达67.44%。而更早前的三年,2012年至2015年,安翰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仅为96.41万元、142.74万元、388.5万元和2908.56万元。


与业绩高增长相随的,安翰科技还宣称其“全球首家获得CFDA核发的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机器人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对于行业竞争对手,无论是胶囊内镜世界级巨头Given Imagaging、日本Olympus、韩国Intromedic,还是胶囊内镜国产龙头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重庆金山”)、深圳资福技术有限公司和杭州华冲科技有限公司,安翰科技都将其描述为“竞争对手的胶囊内镜产品应用范围仅限于小肠疾病的普查、部分大肠部分的检查”,完全抹掉了胃部的检查功能。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查询结果,安翰科技共有6条记录,其中注册证编号为“国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3220109号”,于2013年1月获批的“定位胶囊内窥镜系统”,型号AKE-1,适用范围为“主要用于小肠疾病诊断,检查中获取的胃肠等其他部分图像可用于辅助诊断”;注册编号为“国械注准20173221370”,于2017年8月获批的胶囊式内窥镜系统,型号AKE-1适用范围为“用于成人小肠疾病的检查”。


需要强调的是,在准入许可方面,安翰科技只有注册证编号为“国械注准20173223192”,于2017年5月获批的磁控胶囊胃镜系统,型号为NU-I,适用范围为“胃疾病的检查,以供临床诊断。检查中拍摄的食道和十二指肠图片可供医生进行相关部位的辅助诊断。该产品用于8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


实际上,重庆金山分别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先后获批的注册证编号为“国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3221381号”和“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221627号”、型号为JS-ME-I、JS-ME-II、JS-ME-III的胶囊式内窥镜系统适用范围已经包括“对胃肠道特别是小肠疾病的诊断(消化道狭窄或梗阻等禁忌)。”


更早之前,重庆金山已经分别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先后获批注册证编号为“渝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1220037号”和“渝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1220022号”的由永磁体和外壳组成的JZT胶囊内镜姿态控制器,从而实现了胶囊内镜由被动蠕动升级为主动控制,适用范围为“与胶囊胃镜系统及胶囊结肠镜系统配套使用,在患者进行胶囊胃镜系统及胶囊结肠镜系统检查时控制胶囊内镜之用”。


较之于国产胶囊内镜,进口产品获批还要早得多,韩国IntroMedic、OLYMPUS和Given Imaging等行业巨头旗下适用于胃肠检查的胶囊内镜更是在2008年就已经获批,基本原理与安翰科技、重庆金山等国产同类产品并无二致。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查询结果,来自韩国的IntroMedic旗下由胶囊内窥镜、图象记录仪、影像工作站(含软件)组成的胶囊内窥镜系统(MiroCam),于2008年3月就获得了批准,注册证编号为“国食药监械(进)字2008第3220685号”,适用范围为MiroCam胶囊内窥镜系统适用于诊断小肠疾病,获取胃肠及大肠的部分图象并能够诊断其病变。


来自日本的OLYMPUS旗下由胶囊内镜、体外的接收装置、以及工作站硬件等装置组成的胶囊内镜系统(商品名:EndoCapsule),于2008年8月就获得了批准,注册证编号为“国食药监械(进)字2008第3222338号”。

显而易见,安翰科技核心产品所谓的“全球首家”的谎言不攻自破。那么,这种噱头到底从何说起?在二次问询回复函中,安翰科技给出的理由令人啼笑皆非——上述竞争对手的产品名称中没有“胃镜”二字。


真假“黑科技”?


根据安翰科技披露,在“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机器人产品方面公司拥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涵盖精准磁控、专用芯片、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微光学成像、图像处理、无线传输等多个领域。公司已授权的专利共51项,涉及的专利领域包括磁控算法、磁控设备、可控内窥镜胶棄(如胶囊开启技术等)磁控胶图像处理和AI识别、磁定位技术及磁控胶无线接收设备等,用于实现设备及胶囊的全面保护。


界面新闻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查询发现,日本Olympus于2003年3月就其旗下名称为“胶囊内窥镜”的国外专利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获得的优先权号为JP064016/2002、优先权日为2002年03月08日;随后该公司又于2004年4月就其旗下名称为“胶囊内窥镜及胶囊内窥镜系统”、“图像显示装置、图像显示方法及图像显示程序”、“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图像处理程序”等胶囊内镜一系列国外专利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获得的优先权号分别为JP122807/2003、JP122805/2003、JP122804/2003、JP120367/2004等,优先权日均为2003年4月25日。


据了解,专利优先权的目的在于,排除在其他国家抄袭此专利者,有抢先提出申请,取得注册之可能。除了Olympus外,国外的IntroMedic、西门子等多家巨头在胶囊内镜及其相关领域的专利均远远早于安翰科技等国产胶囊内镜厂家,深圳资福、重庆金山的相关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2010年-2013年。


相比之下,安翰科技所披露的51项专利中,在国内仅有14项为发明专利,其余均为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而在14项发明专利中,基本上都是磁控胶囊内镜系统被分解后的部分环节单独申请专利。


其中一个细节是,安翰科技等国产厂商所采用的通过永磁体等磁性控制的胶囊内镜系统,早已在2005年6月就被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申请了专利优先权,名称为“胶囊式内窥镜控制系统”,优先权号为KR10-2004-0046202,优先权日为2004年6月21日。而安翰科技2012年5月所申请的“内窥镜控制系统”专利实为仿制核磁共振设备的“太空舱式”外观设计专利。


众所周知,外观设计专利只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实用新型专利只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而发明专利则要求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需要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值得玩味的是,与没有任何行业背景、专业积累的安翰科技成立短短几年便迅速取得了十分惊人的业绩爆发不同,胶囊内镜领域国内外光学、医疗器械巨头则经历了长达二三十年漫长的发展历程。


1981年,曾经在以色列国防部光电部门工作的机械工程师Gavriel Iddan、消化内科医生Eitan Scapa在美国波士顿共同探讨当时的光学纤维内镜在小肠整体显像技术上的局限性,首次萌发了研发胶囊内镜的想法。


伴随着CCD、CMOS光学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曾经的胶囊内镜技术设想逐渐成为现实。1999年初,Gavriel Iddan和怀有同样构想的英国人Paul Swain共同成立的Given Imaging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胶囊内镜原型机,并在Eitan Scapa的私人诊所进行了第一次人体吞咽11*33mm胶囊的人体实验。


世界上首例正式商业化量产的胶囊内镜来自以色列,获得了FDA认证并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商用。2001年5月以色列的Given Imaging公司生产出一种名为“M2A”的胶囊状内镜,由光源、透镜、CMOS感光芯片、电池组和无线传输模块组成。同年8月,该公司又推出了PillCam系列产品,用于人体食道检测和肠道检测。


此后,日本、韩国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相继宣布研制出“Norika3”和“MIRO”磁性控制、实时检测并能够检查从食道到大肠整个消化道的胶囊内镜。国内方面,2004年,来自西南地区的医疗器械制造商重庆金山宣布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款胶囊内镜“OMOM”,同年由著名消化内镜专家张齐联教授负责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4家医院完成了临床实验,并于2005年3月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医疗器械注册证。


随后的2011年3月,杭州华冲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HT型胶囊式内镜也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法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并获得市场准入资格,这款产品首次采用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控芯片,具有极低功耗和智能化。


长达30多年以来,胶囊内窥镜从一个技术构想到成功商业化,以色列、韩国、日本和我国的公司都已经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胶囊内镜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球以色列Given Imagaging公司的Pill Cam、韩国Intromedic公司的Mirocam等2款胶囊内镜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国使用。而Given imaging和Olympus正在领导着上消化道磁性胶囊内镜领域的研究,包括正在研发和进行动物实验的具备自我推进功能的胶囊内镜。


事出反常必有妖,撕开安翰科技的“过度包装术”,所谓“全球首家”等噱头的背后不过是一地鸡毛。这种横空出世的“黑科技”看起来是一种颠覆式创新,但事实真相却并不是那么回事,至少在医疗行业胶囊内镜并非什么新鲜事物,在消化内科专家眼里更不存在什么神话。


一位著名消化内镜专家指出,自2001年至今,胶囊内镜检查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由于不需要插管,一次性使用,没有交叉感染,存在一定的优势。但胶囊内镜并非360°视角,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拍摄盲区,会导致一定的假阴性结果;同时胶囊内镜无法像胃镜、肠镜那样在可疑部位取活检做病理检查,更无法做息肉摘除等治疗。真正的胶囊内镜机器人,应该是兼具检查、活检、治疗等多种功能。


一位消化内镜中心主任也指出,由于目前胃镜、肠镜技术已十分成熟,不仅检查时间短、不适症状轻,费用也不高。如果担心检查有痛苦,还可以选择无痛胃肠镜检查,费用也不过几百元。相比之下,几千块一次、存在一定盲区,且无法活检和治疗的胶囊内镜,在食管、胃、结肠病变的检查中,并不具备十分明显的优势。


一位慢性胃炎患者更是指出,如果没有胃痛胃胀等肠胃问题,谁会愿意掏几千块钱做胶囊胃镜?但如果需要检查治疗,那肯定选择去大医院找专家做个无痛胃镜,也只要三四百块钱。


那么,胶囊内镜到底是不是患者的福音?网上咨询的人数不在少数,各种推广性的“专家共识”和“学术论坛”充斥其间,也有胶囊胃镜与传统胃镜哪个更好的帖子争论不休,支持者与质疑者莫衷一是。


仅凭各方观点和言论,无法抵达事情的全貌。界面新闻记者前往多地调查,逐步还原事实真相,安翰科技的华丽外衣被彻底掀开。


【调查】安翰科技的谎言②|第一大客户美年,不可能实现的销售业绩

自2009年12月在武汉注册成立以来,安翰科技的业务并没有多少起色。直到2015年,美年集团与安翰科技签署的一纸合作协议,正式掀开了这家国产胶囊内镜厂家业绩爆发式增长的序幕,也为眼下冲击上市奠定了坚实的财务基础。


根据招股书披露,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安翰科技第一大客户美年集团及其加盟店(包括“美年大健康”、“慈铭”、“奧亚”、“美兆”等体检品牌及该等品牌的加盟店),为其带来销售收入分别为9317.29万元、12653.56万元、24596.33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1.00%、73.50%、76.27%。而签署协议前的2012年至2015年,来自美年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别仅为0、59.23万元、33.85万元和1630.25万元。


同样来自招股书披露,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安翰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1502.19万元、17216.69万元和32247.75万元,复合增长率高达67.44%;总资产分别为3730.76万元、82753.47万元和91705.37万元,复合增长率高达56.15%;净资产分别为22397.27万元、67310.80万元和74017.82万元,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81.79%。


美年集团的双重身份


美年集团“独撑天下”的背后,关键人物俞熔的作用不可小觑。一方面,俞熔为美年集团实际控制人,对美年集团及其旗下各大体检门店采购安翰科技胶囊内镜及设备产生决定性影响;另一方面,俞熔还是上海中卫安健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并通过该公司所管理的上海中卫安健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中卫基金),于2016年12月以现金增资和股权转让等方式获得安翰科技360.1396万股,占发行前总股本的比例为3.6013%。


俞熔在安翰科技的股权利益仅止于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界面新闻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早在2014年7月,宁波朗盛二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朗盛基金)就以3300万元参与增资,获得安翰股份6.0770%的股权,并在随后的增资中逐渐稀释为发行前总股本的4.5595%。


那么,这家朗盛基金又是哪路神仙?朗盛投资集团控股子公司宁波朗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GP)的宁波朗盛中,LP包括何旖莎、张国珍、上海星云投资有限公司等。


值得注意的是,朗盛投资集团及其创始人平凡等人于2016年3月曾共同出资设立了“苏州朗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刚成立不久该公司更名为“宁波镇海朗盛百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巧合的是,朗盛基金的LP们再次重合,平凡、周灵、何旖莎和张国珍分别持股9%、1%、9%和6%,而美年集团老板俞熔也赫然在列,持股比例为2%。


不难发现,无论是中卫基金还是朗盛基金,单独持股比例均不足5%,即不构成关联关系。但考虑到俞熔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二者合计持股比例已经高达8.1608%——美年集团为安翰科技贡献80%左右的业绩则完全构成了关联交易。


根据问询与回复函补充披露,2016年至2018年,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加盟店提供胶囊内窥镜服务项目中,分别有160家、266家和445家门店,留存胶囊内窥镜设备的数量分别为161台、277台和464台,累计消耗的胶囊数量分别为21267颗、57669颗和123480颗。


对此,安翰科技上市保荐人招商证券指出,受检者只需吞服一粒胶囊,1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胃部图像采集。由于该检查必须空腹,因此一般都在上午进行,每天每台设备的检查上限约16颗胶囊,其中2018年每台设备各年的胶囊消耗量平均为266.12颗,属于合理水平,而当年每台设备消耗的胶囊数量超过1000颗的门店有12家,最高为1916颗,也属于合理水平。


就此,界面新闻记者前往北京、上海和四川等美年集团旗下门店数量及业绩贡献最为突出的几个城市调查。


到底消耗了多少颗胶囊?


首先,针对胶囊内镜设备留存情况,界面新闻记者摸查发现,安翰科技方面披露的门店及设备数量远远大于实际情况。


根据问询与回复函补充披露,2018年末在美年集团及其加盟店各门店胶囊内镜设备铺设情况中,北京、上海、四川等地门店数分别为10家、13家、39家;年末设备留存台数分别为11台、10台、40台;胶囊消耗量(使用人次)分别为5005颗、3004颗、11928颗。


然而,界面新闻记者以咨询体检的名义实地探访发现,截至5月底,能够提供胶囊胃镜检查服务的,北京市辖区内慈铭门店中仅仅雍和宫、潘家园、亮马桥3家,而美年门店中也只有太阳宫和牡丹园2家有胶囊胃镜设备,如果在其他没有设备的门店做胶囊胃镜套餐,还需要选择太阳宫或牡丹园门店去检查胶囊胃镜项目。


上海市辖区内只有西康路、恒丰路、小木桥和五角场等4家门店能够提供胶囊胃镜检查项目,其他门店因为没有胶囊胃镜设备而无法提供该项服务。


四川省辖区内只有慈铭金沙遗址、慈铭高新天府二街、美年高新二院、凯尔分院、美年科华、美年武侯万茂、美年星辉、美年青羊、维康分院、奥亚分院、金牛万达、双流分院、龙泉美年、新都美年、美兆分院和郫都美年等16家门店。


界面新闻记者以预约胶囊胃镜检查项目为由,分别致电各地官方预约客服电话,上述情况也得到了胶囊胃镜套餐预约专线客服人员的证实。


一位美年区域总部的工作人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整个公司门店的布局中,每家门店的定位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比如说有些门店只做职业病,有些主要是做中低端像几百块钱的套餐,而有些门店开设得比较晚,硬件设施设备环境都比较好,专门只做高端客户3000块以上的套餐,像收购过来的美兆就属于医疗健康管理等先进理念的,是升级版本,但有些早期的老门店场地有限,没有办法开展胶囊胃镜项目,并不是每家门店都能做胶囊胃镜项目。


不难发现,即便是在美年门店和设备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安翰科技披露的数据较之于实际情况分别夸大100%、225%、144%,而这只是随机性抽查的部分辖区,全国464台设备被夸大了多少犹未可知。


与胶囊内镜设备对应的是,招股书所披露的每台设备平均消耗的胶囊多达数百颗,连续三年累计消耗胶囊数量更是超过20万颗,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水分呢?


按照补充披露的销售均价,2016年至2018年对美年集团销售的每台设备均在68.05万元至69.94万元之间,每颗胶囊均在1050-1090元之间。不难测算,即便按照最低100%的虚增比例,2018年末虚增门店及设备情况对应虚增收入15776万元以上,在尚未考虑每台设备平均胶囊用量涉嫌虚增的情况下,与之对应的2018年度胶囊使用量即可虚增收入6483万元以上。


一家美年分公司核心员工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预约)一般的安排是(每天)最多5个人。不是说我们早上7:30开门就开始做,很多客户不可能按照我们上班时间就过来,没有预约临时跑过来也做不了。而且胶囊胃镜必须在做完核磁/CT等放射项目以后才能做,不然就会导致胃穿孔等严重后果。那么等到其他项目排队做完再过来,一个上午的时间也做不了几个(胶囊胃镜)。”


值得注意的是,在招商证券的问询与回复函中,每天每台设备的检查上限约16颗胶囊,这与员工所描述的相差了3倍以上。


美年四川分公司的一位销售人员还在无意中透露,美年3650胶囊胃镜项目全部实行这种实体卡制度,自从开展胶囊胃镜检查项目以来,整个四川地区差不多卖出了将近上万张“3650套餐卡”。但招商证券的披露数据则显示,2016年-2018年四川累计消耗了胶囊19960颗。


按照美年的时间安排,每年250个工作日,极端假设每天每台设备做足5颗胶囊,极限水平只能做到1250颗胶囊——那么,招商证券所披露的“2008年每台设备消耗的胶囊数量超过1000颗的门店有12家,最高为1916颗台”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在界面新闻记者实地走访期间,只有零星门店当天开展了胶囊胃镜检查项目。


需要补充的一个细节是,安翰科技全资子公司上海安翰还租赁了俞熔旗下的北京天亿弘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出租方、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9号楼的7项房产;而上海安翰全资子公司北京安翰的登记住所正是上述房产中的9号楼304,界面新闻记者实地调查发现美年大健康牡丹园分院也同样在9号楼105、B101-B102。


除此之外,在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处理、涉嫌巨额虚增设备及胶囊数量的背后,美年集团还存在涉嫌以远低于市场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开展胶囊胃镜项目,从而实现向安翰科技的利益输送。


界面新闻记者实地调查发现,美年集团及其旗下各门店提供的“3650胶囊胃镜高端体检”项目(下称3650套餐),正是使用安翰科技设备和胶囊产品。在该体检套餐外,美年集团无其他进行胃镜检查的项目。该项目价格为3650元(部分地区近期正在升级为3999元“长生九九卡”),除包含胶囊胃镜检查外,还包括全身体检套餐、1.5超导核磁共振、低剂量胸部CT(不出片)、肿瘤标志物和经颅多普勒等共计40项左右高端体检服务项目。


其中,剔除胶囊胃镜检查项目外,该等套餐中的其他项目相当于标价4000元以上、售价2000-3000元区间的高端VIP体检套餐。


也就是说,美年集团推出的3650胶囊胃镜体检套餐中,胶囊胃镜检查项目几乎是免费赠送。而在已经开展胶囊胃镜检查项目的公立医院,仅此一项的检查费用就高达5000-7000元,北京一家私人门诊的安翰科技胶囊胃镜检查项目收费也至少4600元以上。


对此,一位资深保代向界面新闻记者指出,作为潜在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美年集团以远低于市场价、甚至远低于成本价的方式推广销售安翰科技的胶囊胃镜项目,这种行为显失公允性原则,涉嫌存在利益输送甚至帮助安翰科技操纵业绩的可能性。


【调查】安翰科技的谎言③|张大中隐现,核心客户成谜


美年集团的一系列问题只是冰山一角。界面新闻记者实地调查还发现,北京远大安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远大安翰”)、上海安谧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上海安谧”)、世纪华人(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世纪华人”)、上海尚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上海尚和”)等大批安翰科技的主要客户或者隐现潜在的关联关系,或者根本就无迹可寻。


远大安翰:张大中的影子公司


根据远大安翰介绍,该公司完全以推广安翰科技胶囊胃镜产品为核心业务,负责品牌运营、市场推广和体验展示。而安翰科技方面则将其披露为与美年集团同样的“体检机构客户”,2017年和2018年分别贡献了236.42万元、87.56万元的销售额。


天眼查数据显示,远大安翰2017年5月27日注册成立,经营范围为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中的银行卡中心、PUE值在1.5以上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除外);健康咨询(须经审批的诊疗活动除外);销售日用品、礼品、机械设备等,由张宏宇、张铎分别出资495万元和5万元,占比分别为99%和1%。


根据天眼查数据,远大安翰2017年8月2日工商变更,执行董事由王文君变更为李力,同时增加经营范围:销售食品、医疗器械III类,医疗器械I、II类等,并将住所由石景山变更为海淀区远大路附近的金源时代商务中心。


界面新闻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变更前的住所地为北京市石景山区实兴大街30号院5号楼6层6号,是中关村石景山园集中办公区,属于创业服务器,没有实际经营。


界面新闻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张宏宇为大中电器集团创始人、北京大中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大中之子,张铎则是大中投资旗下投资管理部经理,王文君的身份则为张大中母亲名字命名的“王佩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李力的身份是原大中电器的副总经理。同时远大安翰披露的包括李力在内至少有6位同样来自大中电器背景的金牌店长等业务骨干。


天眼查数据显示,张宏宇名下以“大中”字号冠名的有限合伙基金近10支,其中张大中、堆龙大中天利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分别出资400万元和19600万元,占比分别为2%和98%共同投资成立的北京大中万升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为“大中万升”)。而招股书披露,大中万升2017年9月出资2.5亿元参与安翰科技增资,位列发行前第9大股东,持股数量1510.0404万股,占比4.1946%。


也就是说,远大安翰是张大中的影子公司,专门负责安翰科技胶囊胃镜产品的宣传推广,而张大中同时也是砸下巨额资金间接持有安翰科技的重要股东之一。


同时,微信平台认证信息显示,远大安翰旗下2018年12月19日完成实名认证的公众号“大胃天下”仅有2019年2月以来数篇文章推送,原创仅2篇,阅读量个位数或十位数,但自从3月底安翰科技申报上市以来基本上做到“日更”——其内容则与安翰科技官方网站“新闻热点”和“爱胃为爱”等栏目及其旗下实名认证的公众号“胶囊机器人”、“爱为康”以及远大安翰旗下微信小程序“胶囊胃镜机器人”的更新发布内容几乎完全重合,甚至连两家公司旗下多个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功能都几乎如出一辙。


界面新闻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北京海淀区远大路世纪金源购物广场一路之隔的金源时代商务中心2号楼C座2A的远大安翰。


在写字楼楼下露天停车位,赫然停放着车身周围贴满“不插管、做胃镜,远大安翰胃健康中心,全球科技世界领先,安翰磁控胶囊胃镜”标签的白色别克GL8 ES豪华商旅车。界面新闻记者径直上楼后在公司门口发现,前门挂着“安翰健康”的大灯箱标牌,角落里还摆放着两个液晶显示标牌,分别显示着“远大安翰I丁莹红诊所胶囊胃镜检查中心”和当天做胶囊胃镜检查的4位就诊者姓名;后门墙上则挂着“安翰科技(北京远大安翰科技有限公司)”的小标识。进门后的正对着前门大厅的墙上,依然是“安翰健康”四个大字,侧面墙上则是丁莹红诊所门诊7位医护人员信息展示,其中丁莹红医生被介绍为“现任中国航空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其他人员均为护士和技师。


根据界面新闻记者探访获悉,远大安翰有两台安翰科技旗下的磁控胶囊胃镜设备,其中一台在大厅展示并配有三颗胶囊样品,另一台在检查室,配有“马甲式”便携记录器和检查服、胶囊定位器等配套设备。


毋庸置疑,两家公司分明就是一家,远大安翰又是如何披露成了安翰科技的外部核心客户呢?设立远大安翰仅仅是为了增加几百万元的销售额吗?在张大中运筹帷幄的背后,这两家公司之间到底还有什么秘密?


对于远大安翰与安翰科技之间的关系,一位店长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该公司是由著名的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先生投资的,而张大中是安翰胶囊胃镜的天使投资人,这里负责安翰胶囊胃镜的宣传推广和展示。而丁莹红诊所与远大安翰是一家公司两块牌子,都是一起的。


界面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丁莹红是航空总医院消化内科排名最后的一名副主任医师,但并不是科室主任。国内知名消化内科专家张建国才是航空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且航空总医院的公开招投标信息显示其采购的是重庆金山的胶囊内窥镜系统。而北京市卫计委的医师执业信息显示,北京丁莹红内科诊所于2019年2月22日才获得北京市海淀区卫计委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而丁莹红则是于2019年3月22日才获得医生多点执业登记备案。


也就是说,至少在2019年2月22日之前,远大安翰所开展的胶囊胃镜检查项目涉嫌存在非法行医等违法违规问题,为安翰科技贡献的数百万元业绩是否还存在合法基础?而即便是套用丁莹红诊所解决了医疗机构资质问题,但并非该医生和诊所的正常诊疗业务,完全是在铤而走险地“打擦边球”。


蹊跷的华人世纪


另一家特别起眼的核心客户是华人世纪。根据招股书披露,该公司2017年度、2018年度分别为安翰科技贡献了销售额491.10万元、583.89万元,占比分别为2.85%和1.81%,分别位列第三大客户、第二大客户。


天眼查数据显示,华人世纪注册成立于2012年5月24日,王红涛与南刚分别出资25万元,持股各占50%。注册资本2012年7月16日增至101万元。经营范围:销售医疗器械(III类、II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有效期至2017年4月20日;2018年10月22日,变更经营范围为:销售食品、销售第三类医疗器械;零售药品;医药咨询等;2019年3月4日增资至注册资本1000万元(认缴1000万元,实缴101万元),王红涛、南刚分别持股比例为70%和30%。


界面新闻记者调查发现,该公司备案联系方式中的“13501088171”,4月初通过微信查找显示微信名称为“南刚”,但5月底已经变成“不用的微信号”。


除此之外,南刚还出现在上海明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系人与联系方式完全重合,该公司2019年2月13日更名为上海明品医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9月23日法人代表由南刚变更为姚娟娟。


天眼查数据显示,“13501088171”南刚这个手机号码登记的还有一家“中卫天宝(北京)会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9月23日,登记的自然人股东高管分别为赵记学和李小强,但2018年11月9日宣布解散注销。虽然美年集团老板俞熔旗下有大量“中卫”系列字号的公司,但尚无直接证据表明南刚与俞熔存在关联。


界面新闻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世纪华人官方网站“hrsjmed.com”,于2019年2月2日刚刚取得工信部ICP备案,备案号:“京ICP备18041522号”。WHOIS查询发现,该网站域名(http://www.hrsjmed.com/)创建于2019年1月14日,除了首页正常显示外,公司简介、新闻动态、主营业务和人才招募以及联系我们等栏目在4月初均显示为“404”,当时网站披露的联系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利泽中一路1号院博雅国际中心B座1612”;目前信息已经完成更新,公司联系地址5月份已经变更为“北京市朝阳区博雅国际中心A座”。


界面新闻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北京博雅国际中心A座为写字楼,B座为酒店式公寓。其中,在B座1612没有找到任何公司,16层仅有1601是一家名为“宇联国际”的公司,1612左邻右舍门上的春联都还没有撕掉,正在16楼的保洁也确认没有华人世纪这家公司,只有B座底商为望京博雅诊所。A座大厅的物管人员则告诉界面新闻记者,A座所有公司均在“水牌”显示。但记者在“博雅国际中心写字楼客户名录”的“水牌”上查遍了全部企业名称,均未发现世纪华人的踪迹。记者最后前往该公司工商登记的住所地北京市朝阳区双营路11号4号楼10层4单元1107,同样发现这是名为“美立方”的住宅小区,临街的4号楼4单元1107及其相邻的均为住宅。


根据问询与回复函的补充披露,世纪华人将安翰科技的胶囊胃镜产品销往了北京301医院。北京301医院2011年7月成立了后勤招标采购中心,承担全院基建营房工程、后勤物资和服务项目的招标采购任务,界面新闻记者在该中心网站的全部招投标采购信息公示中,并没有找到任何有关安翰科技胶囊胃镜或世纪华人中标等相关信息。


更多核心客户成谜


在安翰科技的客户中,还有上海安翰阑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安翰阑硕”)和上海安谧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上海安谧”)的背后,均涉及到两位神秘自然人——朱护卫和朱护峰。


天眼查数据显示,安翰阑硕2015年6月26日注册成立,法人代表兼执行董事均为朱护卫,监事为朱护峰,股东为朱护卫和朱护峰,曾用名“上海阑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10月30日,朱护卫和朱护峰将其所持全部股权转给了上海安翰,安翰科技董事长吉朋松接替朱护卫成为新的法人代表兼执行董事,监事由朱护峰变更为肖国华。


而2014年9月19日注册成立的上海安谧,是由张梅芳和张逸民共同出资设立的。2015年7月1日,朱护卫、朱护峰二人于分别受让原股东的全部股权,法人代表兼执行董事由张逸民变更为朱护峰。2016年度、2017年度上海安谧分别位列安翰科技第二大客户和第四大客户,销售额分别为477.74万元、252.41万元,占比分别为4.15%和1.47%,但2016年、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三年上海安谧均有超过320万元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


也就是说,朱护卫和朱护峰二人于2015年6月26日注册成立了安翰阑硕之后,2015年7月1日便受让了安翰科技的核心经销商——上海安谧,但却又在两年多以后将其旗下安翰阑硕全部股权卖给了安翰科技全资子公司上海安翰。朱护卫和朱护峰与安翰科技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这种倒进倒出的背后又暗藏着什么玄机?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退出的主要经销商名单中,上海尚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层层穿透后与美年大健康老板俞熔存在关联。


其中,上海尚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监事周灵是朗盛投资集团管理合伙人,并持有宁波镇海朗盛百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的股权。如前文所述,该公司与朗盛基金大量LP高度重合,而朗盛基金持有安翰科技发行前总股本的4.5595%。


除此之外,一系列昙花一现的核心客户的业务真实性与合理性都还存在不少疑点有待解开。


在2017年度退出的主要经销商中,深圳百飞特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7月,2017年6月该代理商进行业务调整,将代理权转交给河南新众康医药有限公司。


界面新闻记者调查发现,这两家公司背后层层穿透则都是中原华信商贸集团及其背后的两大股东李斐和李向阳。而招聘信息则显示,深圳百飞特实业有限公司是品牌病床深圳独家代理商。河南新众康医药有限公司的具体业务则是在河南省新郑市内五十多家众康连锁药房,与安翰科技的胶囊胃镜产品并没有任何交集。


同样是2017年度退出的主要经销商之一——苏州连昆力拓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注册于2016年5月20日,其法人代表兼唯一股东刘彬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家服装个体户——苏州市高新区横塘蕾伊娜服装经营部。


界面新闻记者实地查看发现,苏州连昆力拓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登记住所——昆山市陆家镇南粮路70号是世纪华联超市便利店,而紧邻的南梁路68号则是朱丽鲜花店,旁边则是杏花南苑小区的侧门,并没有任何医疗器械公司。另外,侍洪权与蒋咏梅于2014年10月14日共同出资设立的保定中翰医疗器械销售有限公司也是2018年度退出的主要经销商之一。安翰科技披露的退出原因披露为因销售业绩未达标。


天眼查数据显示,侍洪权与蒋咏梅背后还有一家企业——扬州市森拓建设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是最高人民法院所公示的失信公司,2016年11月先后两次被淮安市清浦区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同时该公司累计法律诉讼记录多达49条。


界面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在保定中翰医疗器械销售有限公司登记住所地址保定市新市区乐凯北大街87号3楼也不存在医疗器械公司,整个87号及其相邻的多家门店均为安全门、厨卫和装饰等建材相关店铺,紧挨着的89号临街底商为美的空调专卖店(编号:NO.冀Z1100),二三楼分别为华纳汇艺术学校和赛拉萌儿童摄影。


类似的情形非常普遍。作为2018年度退出的主要经销商之一,上海寰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010年1月注册成立时的经营范围为从事货物进出口及技术进出口业务。直到2017年12月1日才发生工商变更,将其经营范围增加了医疗器械销售等,而医疗器械销售许可证方面,2016年06月13日取得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编号为“沪金食药监械经营许20160194”,2019年02月19日才取得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


需要补充的一个细节是,上海寰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名下网站备案多达15个,其中大多数域名均无法打开,但域名分别为钼靶机、血气分析、彩超、血透机、听力仪器、验光仪、黄疸仪、吞咽障碍、除颤仪、起搏器、低周波等大量医疗相关名词拼音,几乎涵盖了大多数常用医疗器械,唯独没有安翰科技所生产的胶囊胃镜等相关产品。


界面新闻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在该公司的医疗器械产品库中搜索“胶囊胃镜”,结果为0,搜索“胶囊内镜”则有一条结果是“OMOM胶囊内镜”,根据产品介绍,是重庆金山科技集团研制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新型无痛的消化道影像无线检测系统。


即便是国外客户也同样存在不合理性。根据补充披露,Endo-kapszula kft2018年度贡献了23.48万元销售额,还有一家来自法国的Med Optics也贡献了79万元销售额,分别占海外销售额的比例为20.52%和69.05%。


界面新闻记者调查发现,这家位于匈牙利的海外客户全称“Endo-kapszula kft private medical center(恩多卡普苏拉肯德基私人医疗中心)”,是一家由匈牙利医学会胃肠科及内镜科主任医师拉泽尔·玛莎博士创办的内镜诊所,该诊所官网披露目前全球4种胶囊内镜只有Pill Cam(Given Imagaging)和Mirocam(Intromedic)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在美国使用,而该诊所采用的也是PillCam和Mirocam两种胶囊内镜系统。


针对上述问题,界面新闻记者致函求证,但截至发稿前尚未得到任何回复。


而法国的Med Optics则是一家眼科光学中心,与安翰科技的胶囊胃镜不存在交集。


考虑到安翰科技胶囊产品属于医疗器械,尚未获得海外相关认证,这些海外销售的真实性无疑存在较大问号。

▼延伸读物▼对中国股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30条建议




长按二维码 赞赏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