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读《苏东坡传》3、雪泥鸿爪,十年生死

晓书童 晓书童频道 2022-12-12

点上方绿色标示

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解读《苏东坡传》3、雪泥鸿爪,十年生死


上期节目我们讲了苏轼的成长经历与年少成名之路。

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他在宋朝最好的皇帝宋仁宗年间长大。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后人并称为“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苏辙俩兄弟,共同经历宦海沉浮,彼此一生都荣辱与共,相知相勉,甚是难得。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不是儿女情长,而是苏轼写给自己弟弟苏辙的。

苏轼从小就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饱读经书。同时来自于父母的人格与道德教育,也塑造了他大无畏的精神和刚正不阿的价值观,但这也为他日后的人生坎坷埋下了伏笔。

经历了数十载的寒窗苦读,苏轼兄弟第一次进京赶考就高中进士,仕途正要开始,不幸母亲病逝,回家守孝。

3年之后返回京都,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宋朝最高级别的人才选拔测试,制科考试。苏轼以开国百年第一的成绩通过,文坛宗主欧阳修乃至当朝圣上宋仁宗都对苏轼赞不绝口。

这位来自四川眉山的年轻人,仅仅24岁便名满天下,一时风光无两。接下来他在仕途上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今天我们就接着聊。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061年,24岁的苏轼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大概相当于今天凤翔市政府办公厅主任。年纪轻轻踏入官场第一步就直接出任如此高位,当然得益于他在考试中的优异表现。

弟弟苏辙也被安排到地方上去做官,但一方面他对这个任命不满意,另一方面,父亲苏洵被授予了一个京城官位,为了照顾父亲,所以苏辙就主动谢辞了任命,留在京城。

苏轼和苏辙自出生以来就朝夕相处,这是他们平生第一次分离。之后兄弟俩每月都要互寄诗词。其间这样一首佳作极为出名: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

人生在世漂泊无定,就像是冬日里的飞鸿一样,偶然在雪地间留下了脚印,但转瞬之间,飞鸿不知去向,爪印也再度被大雪掩盖。谁能记得这世间有谁来过呢?就连飞鸿自己,也不会挂怀曾在哪里有所停留。

这是苏轼第一次描写飞鸿,此后他常常用飞鸿比喻自己。

这首诗也是成语“雪泥鸿爪”的由来。人生的一切皆为偶然,无处可以长守,不得安定。特别是为官之人,不能自主,一身随朝廷差遣而辗转,不知将来至于何地,此身犹如寄于天地间随风飘荡,前途也如梦境般不可预测。

人生在世,如这飞鸿划过穹顶,你我皆是匆匆过客。我们需要有智慧看到自己控制力的边界,去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去接受我们所不能改变的。


初入官场


来到陕西凤翔府,苏轼这位深受朝中大臣乃至皇帝器重的明日之星,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压。给他穿小鞋的正是他的顶头上司,凤翔太守陈希亮。陈太守和苏轼是老乡,都是四川眉山人,他比苏轼的父亲苏洵小5岁,但论起辈分来,苏轼还得叫他一声爷爷。

陈希亮这个人,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目光冰冷,不苟言笑。他为官30多年,无论在京城还是在地方,走到哪里都疾恶如仇,秉公办事,从不考虑自己的祸福进退。对于贪官污吏严惩不贷,而对那些贫寒人家又乐善好施,因此颇负美誉。所以陈希亮是一个严肃得令人生畏同时又深得人们敬重的老人家。

苏轼本身就性格开朗,口无遮拦,再加上现在少年成名,难免有点恃才自傲。可陈希亮才不管你是什么高考状元,到我手底下就规规矩矩的办事儿,不会惯着你。

苏轼在制科考试中考中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来到凤翔府就有小吏恭维他,叫他“苏贤良”。陈太守一听不高兴了:“一个小小的判官,我的副手,有什么贤良的?喜欢阿谀奉承是吧?”马屁拍的真好,抓来摁地上奖励一顿板子。这一顿打脸,着实让苏轼非常的难堪。

后来陈太守组织的官府聚会,苏轼就赌气不去,你不给领导面子,领导也不给你面,公司团建不来是吧?算你旷工,罚钱,直接从你工资里扣。罚的钱虽然不多,但颜面无光。

最令苏轼恼火的是每次他起草的公文,陈希亮都要来来回回的改上好几道。苏轼心里肯定不痛快:“就连欧阳修和当今圣上都给我的文章点赞,你个老家伙有什么资格在这儿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就是倚老卖老故意刁难我。”

于是两个人就这么硬碰硬地杠上了,时常是唇枪舌剑,恶语相加。搞得陈希亮直接给京师上公文,告苏轼的状。

当然,被上司的打压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因为宋朝的地方官都是3年一轮换,时候一到,就山高海阔,各奔东西了。但苏轼这口怨气确实是咽不下去啊,很快报复的机会就自己送上门了。

陈太守修建了一座楼台,供官员们休闲使用,取名“凌虚台”。建好之后,陈太守找来苏轼说:“小苏啊,你不是写文章天下百年第一吗?你给我写一篇庄重典雅,诗情画意的《凌虚台记》,我准备刻在石碑上,作为修建凌虚台的纪念。”

苏轼心想:“让我写命题作文,没问题,你看我怎么给你写……”。其中一段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万事万物的兴废更替都是难以预料的,从前的荒地,没人会料到今天会兴建一座凌虚台。而凌虚台何时又归于荒地,同样也无法预料。

登台远望,四周都是秦汉隋唐,历朝历代的宫殿,当年是多么的富丽堂皇,可今天尽是断壁残垣。这小小的凌虚台恐怕也难长久啊。凌虚台尚且如此,人生的沉浮更是如此。有人今朝得势炫耀自己,殊不知自己的渺小与命运的莫测。

这哪里是在写凌虚台,明明就是在讽刺陈希亮。陈希亮看完之后,不但没有勃然大怒,反而大笑起来,他说:“苏轼在我眼中,就是一个晚生后辈。我平时对他格外严厉,故意不给他好脸色看,是因为他年纪轻轻就暴得大名,容易骄傲自满,恃才傲物,毁了自己的前程,所以才要故意敲打敲打,没想到这个小苏还真就怀恨在心了。”

陈希亮虽然是个严厉的上司,但绝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小人。表明自己的态度之后,他把这篇《凌虚台记》一字不改地刻在了石碑之上。

多年之后,苏轼经历了仕途人生的风雨波折,自然理解了陈太守当年的良苦用心。说起这段往事也充满了懊悔,说自己当年少不更事,经常顶撞自己的老领导。他特意为陈希亮写传记,表达自己对这位长辈的深深敬意。

我们知道苏轼之后一生波折,想想看如果初入仕途的时候,陈希亮对他的敲打能更加严厉一些,或许苏轼的后半生也能顺遂一些吧。

凤翔交友


陈希亮的儿子陈慥,成为了苏轼一生的朋友。传闻说,苏轼被贬黄州时期,仇人想起当年苏轼与陈希亮交恶,陈希亮最后是获罪而死,有人认为苏轼与此有关,就故意把陈慥安排到苏轼身边,想要来一个借刀杀人。结果苏轼和陈家好着呢,陈慥也成为了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最好的朋友。

两个人成天在一起骑马喝酒,陈慥的老婆脾气很大,苏轼戏称他妻子是“河东狮”,河东狮吼的典故就出自这里。电影《河东狮吼》里古天乐和张柏芝所饰演的就是陈慥他们夫妻俩。

苏轼在凤翔还结交了一位非同寻常的“朋友”——章惇,而这位朋友那真是苏轼后半生仕途上的命定克星。当时章惇在离凤翔不远的地方任太守,他富有才华,豪爽大方,正是苏轼喜欢的那类人。

话说有一次,他们两个一同到深山中游玩。来到一条深涧边,几十米深,底下水流翻滚,两侧巨石陡峭,掉下去那绝对是一命呜呼的。深涧上架着一块很窄的木板。章惇是非常有勇气的,他提议说我们俩走过去,到对面漂亮的石壁上题一行字。苏轼摆摆手,我可不敢去。章惇把长袍往腰间一塞独自走过深涧,在岩石上题了“苏轼章惇游此”六个大字。随后轻松自若的原路返回。

苏轼拍着这位朋友的肩膀说:“你终有一天会杀人的。”“为什么?”“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也敢轻取别人的性命!”

苏轼一语成谶,章惇后来成为新党领袖,位居宰相,也确实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这是后话了,我们之后再说。


妻子王弗


1064年,27岁的苏轼解除官职返回京都。按照当时的规矩,地方官任满三年之后,就要回来接受朝廷的考核,然后再另外授予新的官职。

非常赏识苏轼的宋仁宗在他任职凤祥通期间去世了,现在当朝的是新主英宗。他早就听说苏轼的名气,想破格提拔他进入翰林院。但是大臣们觉得苏轼年纪太轻,资历尚浅,还需要历练,于是让他在国家图书馆工作,负责编修国史。而苏轼借此机会,饱读珍本古籍、名家手稿与绘画。

然而,一连串的不幸接连降临到苏轼头上。这一年的5月,他的夫人王弗在京城过世了。妻子的丧事还没料理妥当,紧接着老父亲苏洵又与世长辞。苏式兄弟俩再度辞官,带着苏洵和王弗的灵柩回四川眉山老家,安葬亡魂,守孝三年。

苏轼当年19岁进京赶考前,就迎娶了比自己小三岁的花季少女王弗。婚后两个人的感情非常的好,但很可惜,王弗只陪伴了苏轼10年,26岁就病逝了,留下了一个不满7岁的儿子苏迈。

苏轼和王弗当然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结婚后恋爱的。刚在一起的时候,苏轼有点看不起自己这位夫人,觉得她没啥文化。

王弗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苏轼读书,王弗就在旁边一边做针线活,一边静静地听。当苏轼背书忘词的时候,王弗就轻声的提个词。苏轼大吃一惊,原来自己的夫人也识字读书,随即指着满屋子的书一一询问,万没想到王弗都能说出个大概意思。

苏轼这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妻子原来是个知书明理,含蓄不露的人啊。在朝夕相处之中,王弗不断地给苏轼带来了意外之喜。

他们俩的性格一个矜持文静一个直爽豪放,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也能相辅相成。苏轼在与人交往性情直率,口无遮拦。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在你眼中谁都是好人,作为妻子当然就担心丈夫受人蒙蔽。所以每当有客人拜访,她就躲在屏风后面听着,事后帮苏轼明辨人情是非。

他会告诉苏轼,这个人一味迎合,这个人口是心非,那个人不可深交,事后也都一一应验了。苏轼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是构成整个人生的往往又都是些小事,所以他多半听从妻子。

一位才华过人的诗人和一位平实精明的女子在一起生活,往往是女子比丈夫显得更加聪慧,生活的逻辑就是这么的有趣。

苏轼对妻子王弗的感情非常的深,评价也非常高,王弗的墓碑上,就能看到苏轼写的墓志铭。一个是“敏而静”,聪敏而文静,不张扬。另一个就是“有识”,有见识有见解,这一般是用来称赞读书人的。可见苏轼对王弗的感情中也有一份敬重。对苏轼来说,王弗既是爱妻,又是挚友,是自己精神上的依靠。可惜天命有限,才26岁就撒手人寰。如果王弗没有早早的过世,而是能陪伴在苏轼身边,多些提醒与帮衬,苏轼的人生或许又不一样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后,年近40的苏轼在一个冬夜里,梦见了自己的妻子王弗,写下了那首感天动地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

这首词我说是千古第一悼亡词,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吧。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开篇三句,凭空而下,如物坠地,没有任何的缓冲,力道十足。往事蓦然袭来,内心深处常年汇聚的丝丝情感,如闸门忽开,奔腾澎湃。

你我二人阴阳相隔已有十年了,逝去的人对人世是茫然无知的,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亦是如此啊。我尽可能的克制自己不去想你,可终究还是难以忘怀。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空间跳转到眉山祖茔,抹煞了生死界限的对话,极大的表达了苏轼的孤独寂寞,凄凉无助,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动人。

你葬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眉山,自从送你回去之后,我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去了。那不仅仅是故乡,也是曾经和你在一起的时光,再也回不去了。这些年啊,我远离朝堂,从一座城市去到另一座城市,飘摇不定,颠沛流转。我好想你能陪在我身旁,听我诉诉苦,发发牢骚啊。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纵使相逢,这是绝无可能的假设,这是极度的绝望,文学表达到此以致绝境。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真的还能再见一面,估计你都认不出我来了。你走的时候才26岁,风华正茂。我呢?岁月不饶人,早已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的我两鬓斑白,容颜苍老。

接下来的5句,才扣题“记梦”,描绘了梦中的场景。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画面感十足,前三句是第一人称镜头,从苏轼的视角看见了十年未见的年轻貌美的妻子。后两句第三人称镜头,16岁的王弗和40岁的苏轼在同一个画面中。相顾无言,人在梦中经常是说不出话的,惟有泪千行,笔力绝妙,爱之深,痛之切,不可言说,任由泪水倾落。生离死别,只能梦中相见,当年的美好情景得以重现,却让人感到无尽的凄凉。

我晚上做了个梦,梦见回到了时常怀念的眉山老家,回到了我和你曾经相识相爱的地方。我看到你,正坐在窗前梳妆打扮,还是当年那样的美丽动人。你举眉望见了我,我们四目相对,我想唤你的名字跟你说话,但就是张不开嘴,纵有千言万语,却说不出声,只有眼泪一行行的滴落。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笔锋一转,从梦境跌落回现实,彩色的动态场景,顿时定格为静态的黑白照片。一切戛然而止,留下了长久的空白,只有胸中的情感还在默默地流淌。

当年在你的坟前,我种下了三千棵松树。叫人柔肠寸断的,是到那凄凉的明月之夜,是那片满是松树荒寂的山岗。

这首诗之所以能称之为千古绝唱,就是他道出了所有人心中最深重的悲恸,生离死别。全篇没有一个“爱”字,但我们能体会到这份刻骨铭心,全篇没有一个“悲”字,读完却叫人痛彻心扉。

1068年的冬天,苏轼和苏辙守丧期满,启程前往京都。苏轼当然不知道,从此之后他再也没能回到故乡。因朝中正在酝酿着一场政治风暴,而自己此后30年的人生都不得不被这场风暴所左右。

当年进京赶考的时候,兄弟二人曾约定,功成名就之后就一同回到家乡共享田园之乐,可惜这一走,他们的愿望就永远都无法实现了。

朝中的这场政治风暴,不仅主宰着苏轼的命运,也决定了整个大宋王朝的命运,这便是王安石变法。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我的付费专辑转述《置身事内》已经上线,想要读懂中国经济,必须要先读懂中国政府。读完这本书,你会深刻理解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变迁的背后逻辑,进而能够理解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它能帮我们寻觅到一些机会,争取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通过音频下方的海报二维码,可以优惠购买,感谢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