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读《权力的面孔》5、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千古一帝”——朱元璋(一)

晓书童 晓书童频道 2023-06-25


点上方绿色标示

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解读《权力的面孔》5、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千古一帝”——朱元璋(一)

接下来我们要聊的这个人是朱元璋。

他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帝王,没有哪个开国皇帝的起点比他还要低的,所谓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江山。从赤贫乞讨,到开启大明王朝,把普通人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几经反转的历史评价


有句话叫“得国之正,无过于明”。朱元璋是纯草根出身,没有吃过前朝的一口饭,一介布衣起身造反,完全是凭自己的本事打下了江山,不存在背叛前朝的问题。

其他开国皇帝大多都是武将勋贵。

曹操曾是汉臣;司马家也曾是魏臣;杨坚他老爸是北周的随国公;李世明他爸李渊唐国公也是关陇军事贵族;赵匡胤原本是后周重臣,从人家孤儿寡母手里把江山给抢了。这些人都存在一个反叛谋逆的政治污点。其余的就是外来民族入主中原。

当然,还有一个汉高祖刘邦,也算是白手起家,但他当过秦朝的亭长,相当于今天基层派出所所长,也算吃过前朝的饭。

所以说只有朱元璋一个人,得位最正。但这也就意味着他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倚靠和借助,比其他人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评价一直都在不断地反转。

清代对他的评价是负面的,甚至是在故意丑化,反正就是独裁残暴,嗜杀成性。但当年康熙皇帝专门跑到南京城外的明孝陵祭奠朱元璋,康熙说“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武定祸乱,文致太平,非寻常帝王可比”。当然了,其中政治作秀的成分很大,毕竟清朝是满人入住中原,需要中原和江南百姓的认可,巩固统治的合法性。

到了近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成为了革命者的反清口号,而这正是当年朱元璋反抗元朝的时候提出的,所以他的形象自然也跟着变得光辉了起来。

后来,因为对于国民党统治不满,一批文人著作,利用朱元璋映射当政者,这段时间对他的评价也又以负面为主。

再后来,为了论证农民起义的正确性,起义领袖朱元璋被视为英雄,个人形象一下子被拔得非常高。但是他登基之后展现出了病态的猜忌和残暴倾向,屠戮功臣,又是不争的事实。

而最近几年,互联网上对于朱元璋的追捧近乎狂热。说他杀的都是该死之人,严刑峻法针对的都是官员,为的是防止这些人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究其根本还是为了保障我们这些广大的最底层百姓的利益。以至于连“千古一帝”这个词都不足以表达对洪武大帝的赞誉。说朱元璋不好的人都是在恶意抹黑,是为权贵阶级发声。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晓店”,直接购买《权力的面孔》


多面而复杂


随着我搜集的资料越来越多,朱元璋身上所呈现出的人性也越来越多面和复杂。

首先,他是杰出的军事家。

25岁在安徽参军,仅用3年时间就从一个大头兵成长为集团军领袖,然后挥师渡江夺取南京,建立根据地。逐步消灭其他割据势力,将整个江南收入囊中。最后北伐中原,推翻元朝。40岁登基称帝,开启大明王朝。

其次,他是残酷的政治家。

以猛治国,大权独揽,废除丞相制,刻薄寡恩,屠戮功臣,发起了历史上最可酷的惩贪运动,编纂法外之法《御制大诰》,发明了很多折磨人的酷刑,触目惊心。实行恐怖统治,建立让百官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亲手炮制洪武四大案,动辄屠杀数万人。

此外,他还是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

敏感多疑,无端猜忌,缺乏同情心和道德感,兴文字狱,滥杀无辜。后来甚至发展到了每天都要杀人见血的地步。当年和他并肩作战,推心置腹的战友,被他全部杀光,自己最器重的几个儿子又都先他而去,晚年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

同时,他对底层百姓又情深义重。

他拼了命地工作,以绝对的理想主义想要创造一个农民的乌托邦世界,为了百姓能安居乐业也好,为了朱氏子孙能统治千秋万代也罢,确实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为明朝后来延续近300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安邦定国的能力远超同为开国皇帝的刘邦,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明朝的统治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社会体制和政治文明全部严重退化,中国从此失去了在人类文明中的领先地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以上林林总总,用一期节目的时间是根本说不清楚,所以我打算用几期节目,和您好好地聊聊。当然,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权力的面孔》这本书里的,有张宏杰的另一本书《倒退的帝国》,17年去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商传教授的《明太祖朱元璋》,还有现代明史开拓人吴晗教授的《朱元璋传》。

那我们就开始吧,这期节目先讲讲朱元璋如何从赤贫乞丐,成为乱世枭雄的。


底层生活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一个赤贫农家。因为在老朱家最小的这一辈里排行老八,名字就叫朱重八。这个家里穷到什么地步?不用说什么土地房子了,孩子生下来,就连块给孩子裹身子的破布都没有,一家人就是给地主种地的佃农。

从小到大,朱重八都没穿过一件新衣服,没吃过一顿好的。懂事之前,大人外出劳作,就把他拴在炕上,一拴就是一天,懂事之后,就成天跟着父母干农活,给地主家去放牛。

这个孩子不仅身体强健,而且非常聪明。打小便成了孩子王,全村小孩都乖乖地听他的话。朱重八常常坐在土堆上玩扮皇帝的游戏,一众小孩跪拜在他面前,高喊万岁。

孩子们唯一的文化活动就是听说书先生讲评书,他们知道朝廷之上,有忠臣和奸臣,知道了有句话叫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听说了宋太祖一条哨棒,打下四百军州。

在帝制下乡土社会,不仅有淳朴的人情和田园风光,更有愚昧,野蛮与顺从。底层文化精神渗透进了朱重八的身心,随着命运神奇的改变,他登上皇位之后,不可避免地把这文化因子,广泛而深刻地传播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精神之中。当然,这是后话了。

元末的底层人民生活真是苦,即便全家都终日劳作,从不偷懒,但贫困与饥饿始终伴随着朱重八的整个成长过程。一旦年景不好,家里就要有人饿死。

在朱重八16岁的时候遭遇到了命运的猛烈一击。连遭大旱蝗灾和瘟疫,16天内包括他父母在内4个最亲的人,一个个在眼前离他而去,而他根本无能为力,这对一个半大的孩子来说是怎样的摧残。

最后家里只剩他自己二哥两个人,为了安葬亲人,兄弟俩厚着脸皮去求地主施舍一块葬身之地,结果人家毫无怜悯之心,把兄弟俩痛骂一顿轰了出去。最后是邻居实在看不下去,给了他们一块荒地,这才没让亲人暴尸荒野。

这一年的经历对朱重八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他生命中唯一可贵的东西,来自家庭的温情也被命运剥夺。他内心的恨,后来变成了对整个国家地主阶级的报复。

为了吃口饭,朱重八到皇觉寺当和尚,可仅仅一个多月,寺里的日子也难以为继。方丈给了他一套僧衣,一个钵盂,让他离寺游方,说好听点叫化缘,其实就是乞讨为生。

随后独自游历世间的乞讨生活,对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来说是何其的险恶,他经历了数不尽饥饿与寒冷,也少不了来自他人的冷眼与暗算。慢慢地,见多了善良与慷慨,也看惯了冷酷与邪恶,不仅积累了社会经验,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年的流浪完全重塑了朱重八的性格,每天都在温饱线上挣扎,偷窃,行骗,抢劫,盗墓,这些原本都不可想象的事情,现在又有何不可为呢?铁石心肠的人更容易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不择手段的功利实用主义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流浪儿的生命哲学。

这是他从赤贫到皇帝的第一次蜕变,从一个质朴的,逆来顺受的农村少年,逐渐成为一个狡诈的,胆大妄为的“野兽”。

如果说,这3年的流浪生涯,把这个朴素的农民孩子从矿石变成了生铁,那随后多年戎马生涯,就如同血与火的熔炉,让他百炼成钢。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晓店”,直接购买《权力的面孔》


从游方和尚到青年将领


之前,把朱元璋描绘成积极投身革命,率领汉人推翻外来统治者的民族英雄。其实他走上革命道路完全就是迫不得已,因为实在活不下去了。

灾害过去,生活有所好转,朱重八流浪归来,回到皇觉寺,老老实实地当了3年和尚,学习识字,研习佛经。

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乱世之下哪里还有清净之地,想要在寺庙里苟且偷生都不行。革命的烈火蔓延而来,起义军一波接一波地冲进寺庙里来找吃的,最后因为没找到粮食,一气之下,放火把寺院给烧了个精光。

朱重八走投无路,兵为刀俎,民为鱼肉,该怎么办?在乱世只有自己也拿起武器才有可能活下来。

他来到一尊没被完全烧坏的菩萨像前,用两片木板占卜,就像抛硬币一样。想让神明给自己出主意。“当兵还是换个地方继续当和尚?”“菩萨”让他去参军。“参加起义军还是投靠官兵为朝廷效命?”抛硬币给出的答案是:参加革命。

日后伟大农民起义领袖的命运,就这样被两片轻飘飘的竹板决定了。

朱重八下山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他25岁。

在军队里,重八胆大机敏,聪明能干,有见识,有担当,好名声迅速在军中传开,郭大帅也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调到自己身边,一些军务会来找他来商量,重八的精明能干让郭子兴大为激赏,为了能把年轻人牢牢地拴在身边,为自己所用,不仅大力提拔,委以重任,甚至把自己视如己出的干女儿许配给了他。这也就是后来马皇后,一生都在帮扶朱元璋,她自己也以仁慈有智鉴的形象留在了史书之中。

这个出生赤贫,不久前还流浪乞讨的年轻人,现在成了义军元帅的乘龙快婿,统兵的将领,他改名为朱元璋。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了地位,有了可以看得见的远大前途。

军旅生活让朱元璋逐渐也发现,自己和别人不太一样。在危机重重的战场上,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他比绝大部分人要更加的敏锐,精明和缜密。判断局势,洞察人心对他来说并不困难。

在朱元璋的帮助下,郭子兴的势力迅速壮大,他自己成为了战功赫赫的青年才俊,郭家军中的第二号人物。他不仅能力强,对手下官兵也很好,特别讲义气,有战利品都是分给大家,跟着他既有前途还有肉吃,于是在军中建立起了威望。

战争给了朱元璋这样有能力的人,在承平岁月不可能会有的机会。因为在等级、地位和政权的压迫下,他的聪明才智除了在田间地头跟穷伙伴开开玩笑之外,毫无施展的空间。

战争斩断了所有的枷锁,颠覆了过去一切的常识,将他推上了新时代舞台的正中央。


借刀杀人,枭雄降世‍‍


3年后,郭子兴去世,军队中存在着三个权力中心,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郭子兴的大儿子郭天叙,还有一个是兵败后归顺的陈野先。朱元璋就通过一着极为高明的借刀杀人在军中完成集权的。

此时郭家军已经渡过长江占领了太平,今天的安徽当涂,下一步就是拿下南京作为自己的大本营,这一仗非常关键。按理说应当朱元璋应该亲自挂帅,全军出击,一击必胜。但实际安排是郭天叙和陈野先兵分两路夹击南京。为什么?

这个陈野先原先是起义军领袖,但他起义不是要对抗元朝,而是帮着朝廷镇压革命军。后来被朱元璋击败,就带着两万人归降。朱元璋很欣赏他,本来是希望他能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后来发现这个人首鼠两端,暗地里和元朝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一次进攻南京,朱元璋通过安插在陈野先身边的奸细,早就知道了他要反水,准备跟元军来个里应外合的。

朱元璋将计就计,干脆让郭天叙去送死,借用陈野先这把刀,铲除了自己集权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他以损失几万军队和攻城战役彻底失败的巨大代价,换取军队的绝对掌控权,从此郭家军就成了朱家军了。

除了郭天叙外,郭子兴还留下了一个小儿子。朱元璋先以体恤故主的姿态,让他当自己的二把手。没过多久,等到自己的权威彻底稳固之后,以“谋反”之名,直接就给杀掉了。

好歹人家郭子兴也算是你的老丈人,对你有知遇之恩吧,但朱元璋一点都不念旧情,两个儿子或直接或间接的都死在了他手里。

25岁之前,他还是一无所有,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游方和尚。随后他参军投奔郭子兴只用了3年时间,28岁就一跃成为元末乱世枭雄之一。

此后一路高歌猛进,29岁拿下江南重镇南京,以此为根据地,势力不断壮大。

随后3年,连续攻克常州、徽州、扬州以及富庶的浙江东部。与陈友谅,张士诚并肩为江南三巨头。

在巩固了自己的地盘之后,转守为攻。36岁的时候,鄱阳湖大战击败了自己进军帝位的最大对手陈友谅。

再过3年,消灭了张士诚,把整个江南收入囊中。

第二年,派遣手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推翻了元朝,40岁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为什么能从一众群雄中脱颖而出?在当时能够成气候的起义军领袖,哪一个不是机敏狡猾的人精?比凶残厚黑,朱元璋并不见得能胜过他们太多,论战术谋略,朱元璋也未必能做到世事洞明。

最终他能夺得天下,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他身上有一些其他枭雄所没有的品质。这些特殊的品质到底是什么?

战争就像是一把铁锤,会对一个人的性格与思维模式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朱元璋后来被变成了什么样子?

建国之后朱元璋为什么要屠戮功臣?如果仅仅因为鸟尽弓藏,那为什么不在开元之后立刻痛下杀手,而是等到了十多年之后?

如果只是想专权,为什么不能像赵匡胤那样杯酒释兵权?反而比刘邦杀得还要彻底,株连无数,以至于最后自己杀成了一个孤家寡人呢?

我们下期节目继续。

我的付费新专辑,转述《战略与路径》,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啦,节目中所讨论的是一系列当下中国最为重要的问题,这些重大议题所指明的方向以及带来的改变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关!

这本书能帮我们把握中国经济运行的大方向,为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做出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频道内的同学有专属福利,通过音频下方海报上的二维码可以优惠购买,感谢您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