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以为加拿大医疗效率低?那你还是等着被号贩子坑钱吧
抱怨加拿大的医疗体制效率低下,深情的怀念国内的医院,已经成了华人说到加拿大时的必备话题。如果是那些没有出去的人道听途说也罢了,很多身在加拿大的华人也这么抱怨,我就觉得不太好理解。
公立医院是政府从纳税人那里要钱搞的公共建设,目的是努力保障多数国民的健康,首先必须公平,然后才是效率,你有钱,想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花钱买保险去看私人医疗好了,为什么一定要求比别人享受更多的医疗资源?
加拿大医疗系统不能说没有问题,但是至少做到了公平,至少不会让穷人看不起病,在加拿大也看不到像中国一样大批的国民因病返贫,病无所依。
大陆的普通民众,想来都对医院催交费用的效率有体会,手术室里的病人如果在医院账户上的钱用完了,真的就连药都没有,而蹲在路边愁苦的病人家属也快成了医院标配,很多人骂医院医生,其实诡异的体制才是根本问题所在。
很多华人因为有点关系有点小钱,回国可以享受到比一般民众稍微好点的医疗服务,就存在感爆棚,像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样猛夸国内的医院(这种人一般是坚决不回国定居的)。不知道加拿大的医疗是大善小恶,而中国的医疗体制根本就是大恶小善。
以下的文章来自加拿大华人亲历,读者可以自己体会什么是效率。
之前看过很多文章,都是控诉北美的急诊有多慢,等个五六七八小时是常态。的确,对于感冒发烧、抽筋儿打嗝这种不会马上要人命的疾病,医院的急诊是非常慢的,另外一些情况,医院处理病情却又是非常快的……
等8个小时见医生并不奇怪
加拿大这边医院的护士会有一份疾病的紧急程度等级表,根据对病人的初步询问和观察,来判断你属于哪个等级。医生会从最紧急的病人看起,而不是按先来后到的顺序。
我一个朋友被毒虫咬了一下,半条胳膊又红又肿,还感觉有点麻,自己吓得不轻,以为中毒了,跑去看急诊,结果等了4个小时。
我父亲在加拿大期间,颈椎病发作,头晕目眩,去急诊就医,护士让吃了一片缓解头晕的药,然后在等候区坐了8个小时,才见到医生。
如果只是经历这两件事,我一定也觉得这里的急诊太慢了。但是,母亲住院的经历,让我彻底扭转了对加拿大医疗体系的看法。
每位急诊病人都专配护士照顾
在加拿大期间,母亲因为心脏不舒服,晚上九点钟去看急诊。负责登记的护士询问了病情后,立刻给母亲带上手环,领到了急诊室里面。躺在病床上,安上心跳监护仪、吸氧、抽血化验,护士推着移动的心电图机器和X光机来做检查,全部过程不到半个小时。病人不需要动一步,所有的检查都是护士围着病人转。
检查结果出来后,值班的急诊医生就来和你“聊天”了。先说说他对病情的初步判断,然后告诉你下一步准备怎么办。医生要求我母亲当晚就留在急诊室观察,说第二天一早会有心脏专科医生再来会诊。
这里的急诊室是一个很大的敞开式空间,护士岛和医生办公室在中间,周围是一圈病床,每个病床之间都有移门或帘子相隔,以保证病人的隐私。这样的布局让每个病床到护士站的距离都非常短,病人的监护仪有任何异常,护士抬头就能看见。
晚上的急诊室一般只有一两位医生值班,他们要先处理送到急诊室里面的病人,在有空的时候才能再去接诊在急诊室外面等候的病人。所以,非紧急的病人在急诊室外往往需要等很长时间才能见到医生。
每位急诊病人都对应有一位专门的护士,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她。
这里的护士不仅负责病人打针吃药,还经常来询问饿不饿、冷不冷,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不忙的时候还能和病人聊两句家常。即使是急诊室,也没有国内医院里常有的消毒水的味道,反而是一旁的小厨房里常常飘来咖啡和烤面包的香味(这些对病人都是免费的)。
抢救、转院一个小时完成
在第二天母亲就要转去心脏专科病房的时候,急诊室里来了一位特别严重的急救病人,是位大约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说特别严重,是因为病人一送来,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围了过去,各种监护仪和检查仪器立即到位,还看到一位医生在给病人做心肺复苏。周围站着五六位穿着不同颜色医生服的医生,应该是从不同科室赶来的。
一位老爷爷,应该是老太太的老伴儿,也同时进入急诊室,坐在不远的地方看着。能看出来他很焦虑,旁边有一位大概是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人员,不断地在安慰他,并和他聊天以转移注意力。
大约一个小时左右,急救结束了,老太太的病情得到了稳定,围在病床边的十几名医生和护士才陆续散开。老爷爷慢慢走到病床边和老太太说话。然后,老太太就被移到了手推车上,准备转去位于另一个城市的全省最大的医院。
从老太太进入急救室,到被救护车送走转院,整个过程大约一个小时,不能不说这里的急救系统是多么的高效。
我的母亲在从急诊室转到专科病房后,也依旧享受着医生护士耐心周到的医疗服务。病房的设施和医疗设备基本上相当于国内高端私利医院+重症监护室。如果不是语言沟通有些障碍,真有住在里面不想出来的赶脚。
当然,加拿大的住院和医疗费用也是很高的,本国公民和移民可以有免费医保,探亲的父母和游客就必须提前购买紧急医疗保险,否则一天几千加元的住院费,真的可能让人破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