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工厂》残酷另一面:在中国难以想象的北美小镇失业潮

林翩义 加拿大和美国必读 2019-10-11




前两天去影院看了纪录片《美国工厂》,不知怎么,想起许多与之相关的事情,想起我居住过的那些美国和加拿大小镇,以及那些人在自动化发展进程中遭受到的职业冲击。

一、工作那么难找,谁还有心思购买奢侈品呢?

很多年前,我就住在电影中的那个美国小城Dayton附近,我所居住的城市是深红的(即长期支持共和党),数十年如一日,选民投票给共和党,包括川普。那个城市跟Dayton一样,属于铁锈带,却比Dayton更保守,因为Dayton所在的俄亥俄州是摇摆州,而我所住的印第安纳州却牢牢掌握在共和党的人手中。前两年的畅销书《乡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中描述的Middletown,也是我们的邻居城市。


那是一片中部的平原,一望无际,生活单调且无望,稍有抱负的年轻人,都会考虑移居加州或纽约州那样的东西部发达地区。但是中部地区的人,又以待人友善著称,不像南方各州那样排外,我不止一次听发达地区的美国人说,中部的美国人才是真正的美国人。

虽然离Dayton不远,我却从未拜访过Dayton。谁会去那样一个城市呢?呆在自己的城市里就已经受够了!中部的城市大同小异,毫无个性,既没有拿得出手的历史古迹,也没什么文化特色,每个城市都有几家沃尔玛和一两个小规模的购物中心,除此之外,个个看上去都一个模样,拜访过一个城市,就等于拜访了所有的城市。要真想去什么地方逛,我们一般会选择开车去芝加哥,或坐飞机去纽约,而不会拜访邻近的城市。


我已经离开那片平原很多年了,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房价非常便宜,2000年左右,2万多美元就可以买到一幢联排别墅,10万美元可以买到一幢全新独立房,20万以上就是豪宅了。不过也别高兴得太早,那里经济萧条,买房容易卖房难,一旦换了工作去其他城市,想把手里的房子卖掉,恐怕一年半载都办不到。打开当地的报纸或房产广告,很多房子都是以1美元标价出售,等于白送,因为房屋维修费用很高,即便不住,每个月还要交房产地税,很麻烦。所以我们居住在那里的时候,都只敢租房而不敢买房。


我在的时候,通用汽车公司还没有关闭Dayton的分厂,但当地的工业已经在走下坡路,僧多粥少,普通人的生活颇为不易。有一阵子,我在当地的购物中心里打零工卖首饰,老板来自马里兰州,在包括Dayton在内的几个邻近城市都开了分店,他总是抱怨当地人穷,没有钱买首饰,是啊,工作那么难找,谁还有心思购买奢侈品呢?老板的几家分店个个都在赔钱,最后,首饰生意再也做不下去了,他只好关闭了所有的店铺,黯然回马里兰州去了。


影片中提到的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我对它也有一些印象,不过那时,我已经搬到加拿大了。通用汽车公司在加拿大也有分厂,我的一个白人朋友Bob在那里工作了一辈子,一直干到退休(比纪录片中的工人幸运)。他在那里能拿到就一个蓝领而言很不错的工资,他说通用汽车确实对工人特别好,工资和福利都比同类工厂优越,所以大家给它起名叫慷慨汽车公司(Generous Motors)然而,加拿大的通用汽车也一直在减产,Bob算是幸运者,下一代工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去年,消息终于传来,跟Dayton发生的事情一样,这家位于安大略省Oshawa的通用汽车分厂也决定关闭,2019年12月之后就会彻底停产。


二、我遇到的几乎所有职员都对工会没什么好感


通用汽车当然是有工会的,但不知怎么,普通工人都不喜欢工会,比如有一天,Bob在流水线上干活,一个工会头目过来跟他搭茬,Bob讽刺道:“呵,哪阵风把您吹来了?该不会是又要选举(election)了吧?”他跟我说,几年才见到这些家伙一次面!不光是通用汽车,我遇到的几乎所有职员都对工会没什么好感,工人不喜欢工人工会,教师不喜欢教师工会,然而,大家又都承认,没有工会是不成的,只会更糟,总之,就是这种矛盾心情。


我问过一位教师为什么不喜欢工会。她说,工会过来问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告诉他们,我们需要1、2、3,结果他们跟资方谈判,提出的要求却是4、5、6,根本不是一回事。



在美国上学时,历史老师说过,过去,美国有90%以上的工人都加入了工会,现在呢?没几个!为什么,腐败,极端的腐败,美国工会成了腐败的代名词!


我的感觉是这样,美国工会经过长期发展,自身成了一种利益集团,争取来的利益,大头归了工会自身,小头归了工人,所以工人既讨厌他们,又离不开他们。想起以前看过的电影《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影片中把Max拖下贪污的泥潭,最后迫其自杀的那位,不也是工会人士吗?而且那位人士还被称作“清白的吉米”(Jimmy the Clean Hand)呢。


《美国往事》 剧照


三、小镇的经济逐渐萧条


再谈产业的结构性改变。有一阵子,我住在加拿大的某个小镇上,即通用汽车工人Bob的家里,耳闻目睹了一些当地人在自动化发展中的经历。比如,Bob的岳父,曾经是一位专门给照片上色的技师,当时这份活计是手工上色,需要经验,算是一份体面且有尊严的专业工作。然而,一夜之间,电脑出现了,不再需要手工上色,岳父就此失业,一辈子积累起的经验,变得一钱不值。那一年岳父55岁,提前退休,算是保全了颜面,其他年轻技师就没辙了,只好想办法转行。


然后,我遇到他们的邻居,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毕业于化学系,就职于化学实验室,勤勤恳恳工作了二十多年,不料,他40多岁的时候,同样的事情发生了,电脑问世,行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一天的工作,电脑5分钟就完成了。大家都傻了眼,不用说,也集体失业了。他痛下决心,要找一份能做到老的工作,反复斟酌之后,重新学习了垃圾回收专业,因为他认定人类产生了太多的垃圾,而且会继续产生下去,所以这个行业不会失业。


但后来他也没做下去,而是赚了一笔钱就收手了。据他说,垃圾行业其实是由黑社会在背后掌控的,即意大利黑手党,所以他见好就收,不想卷得太深。他用赚的钱买了不少地,据说当时经济萧条,到处都是廉价的地,没人要,他既然手中有钱,就买了下来,都是湖边特别好的地(我们还在那里一起散步),便宜极了。


Lindsay小镇上拿到基本收入的人们


现在呢,当然是翻了不知道多少倍。他是老一辈的华裔,在加拿大读的大学,聪明且有远见,算是人生赢家吧。


最后一位是Bob的亲家,他儿子的岳母。这个岳母本来跟岳父两人在小镇上经营汽车旅馆,勤奋努力,可惜,小镇的经济逐渐萧条,住旅馆的人越来越少,无论怎样拼搏,都无法支撑下去,最后宣告破产,一切家当归了银行,夫妻只能含泪搬走。然而,祸不单行,岳父不久后在一场汽车事故中丧生,只余岳母一人,70多岁了,不是住地下室,就是住阁楼,搬来搬去,靠偶尔给人擦地板做清洁为生,过得相当辛苦。西人不习惯靠亲戚,所以这位老人宁愿自己擦地板,也不求女儿,当然女儿也没钱,只是个家庭主妇而已。

四、一方面没有工作机会,另一方面房价暴涨


再补充一句,像这样的加美小镇,工作机会极其有限,一个萝卜一个坑,位置都有人占了,多出来的人口,根本无法安插。比如一个小镇只需要2个牙医,4个律师,那么剩下的人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都当上牙医或律师,因为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客。就拿Bob来说,他毕业于警察学校,原本在多伦多当警察,收入相当丰厚,因为某种原因辞职并搬到小镇之后,无法找到任何工作,不要说警察或保安,连最低时薪的工作也找不到,折腾了很长时间,终于进了通用汽车,从此放弃本行,当上了蓝领工人,在流水线上埋头干了一辈子。

Bob热爱这份工作吗?当然不,他说要不是为了妻儿,他早就干不下去了,“就这样在流水线上不停地装零件,还三班倒,你会觉得开心吗?”但即便如此,Bob依然是别人眼中的幸运儿。


小镇工作难找之余,从前几年起,大量外资开始涌进来炒作房产,本地房价暴涨了一两倍,一方面没有工作机会,另一方面房价暴涨,居民的生活愈发艰难。因为这个小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廉租房排队期特别长,至少十年以上,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小镇中,算是最难申请廉租房的地区之一了。


房价暴涨中不知道有没有华人的因素,因为就我所知,不少华人都在那里购买了房产甚至农场。



现在小镇街头,能够开着新车看上去很拽的人,基本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哪儿买得起新车!”用Bob的话说,老年人是最后一代有退休金(pension)的人,花得起钱,年轻一代,要么没工作,就算有工作,多半也是那种没有退休金,没有福利的垃圾工作,而年轻人还有孩子要养,哪儿拽的起来。


更有甚者,有一次,我在这个加拿大小镇的街头,看到长长的队列,一直拐到另一条街上去了,排队的都是白人,当然,本地居民基本也都是白人。经Bob介绍,这些人是来领免费食品的。排在队伍中的多数人都是20-30岁的年轻人,拖儿带女,推着童车,默默等待。


在多伦多,我也见过领免费食品的人,但那些人多数看起来非常潦倒,衣衫褴褛,小镇上的穷人则不同,至少穿戴整洁体面,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在全家排队买电影票呢。那是11月初,加拿大的天气已经很冷,他们就那样站在寒风中,不知道已经等待了多久。


美国大萧条时期排队领免费汤的人,跟小镇上的情形略有类似之处


我离去之后,前两年,这个小镇还出了一次风头,安大略省自由党政府选择了四个试点发放基本收入(Basic Income),这个小镇Lindsay就成为其中一个试点,据说基本收入对当地人帮助不小,低收入者的身心状况得以改善,不幸的是,计划才进行了一小半,保守党上台,就把这个项目终止了,小镇的人虽然把保守党告上了法庭,但似乎官司并不顺利。

保守党取缔了基本收入试点,人们告上法庭,官司却并不顺利


北美小镇上的人,大多数都有一把辛酸泪,电脑带来的产业革命,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远比百多年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更激烈和彻底。

在这个节奏日益加快,愈发追求效率的时代,人成了为工作而生的物件,人自身的价值,比如以友善著称的美国中部人,他们的善良、勇敢和热情,一切的传统美德,都变得轻如鸿毛,不能创造效益,就成了废物,失去工作,就失去了尊严,要么苦苦挣扎,每况愈下,要么醉生梦死,借酒或毒品消愁,目睹这样的衰败和挣扎,不能不让人心怀遗憾和怜悯。

本文系加美读者投稿系列,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

推荐阅读:奥巴马转行投拍纪录片,主角是中国老板曹德旺



  • 本公号欢迎读者来稿,采用即有优厚稿酬,稿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海外华人关注的热点分析;

    华人在海外的生活感悟与奋斗故事,本人亲历与采访他人均可;

    移民留学亲历过程与经验教训。

  • 稿件要求真情实感,不能做假,也不可有歧视言论

  • 投稿邮箱:yiqijianada@qq.com

  • 加交流群请先加投稿微信,ID:yiqijianada 转发必读文章并截图,验证后可入群。



商业推广需求请发邮箱:67216914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