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眼科行业深度调研——不起眼的小专科,亮瞎眼的大空间
【摘要】眼科虽小市场空间却不小。眼病诊疗、近视手术、医学视光三大板块并驾齐驱。今天做手术明天就上班:全飞秒手术即将迎来爆发。上游器械、药品需求量极大,却被国际巨头垄断,国产品牌艰难破局。下游医院整合加速,资本助力龙头品牌连锁扩张。
一、眼科医疗市场概览
眼科医疗市场包括眼病诊疗、激光近视手术和医学视光三大板块。 眼病诊疗主要针对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斜弱视等疾病,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和手术。激光近视手术既包括经典的准分子激光手术,也包括近几年兴起的飞秒激光和全飞秒激光手术。 医学视光是相对普通验光而言的;普通验光是指在一般眼镜店的配镜验光,而医学验光是综合各种情况得出的科学的验光处方。
1、眼病诊疗:以白内障等眼病为主,市场空间大、增长快
眼病诊疗市场目前以白内障治疗为主,除此外尚有多种眼科疾病,包括青光眼(全国患者近千万,但目前就医率很低)、小儿斜弱视疾病、眼底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以及视网膜静脉阻塞、青壮年视网膜脱离)及角膜病、眶肿瘤等。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估计,目前中国眼病诊疗市场规模约200亿元左右,但实际上老龄化的加剧使得中国各类眼科疾病患病人数增长迅速,而相应的诊疗率很低,特别是在眼科医生资源严重缺乏的基层。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居民支付能力的提高,各种眼科疾病的诊疗有望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白内障治疗的主要费用为手术费用和人工晶状体的费用。手术方法经历几代发展,目前临床应用的以超声乳化术(城市医院)和现代囊外摘除术(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为主,近几年飞秒激光技术被用以辅助治疗也日益增多。而植入的人工晶状体按其软硬度可分为硬性人工晶状体和软性人工晶状体两种,并且随着功能、特征的不同,价格相差较大。目前国内市场应用的晶状体大部分为进口,国产化率仅为10%~20%左右。
白内障总治疗费用随手术方法及晶体类别的不同差别较大,目前国内临床应用较多的现代囊外摘除术和超乳术,搭配常规晶状体治疗的总费用分别在2000-3000元、4000-6000元左右。2014年卫生部统计的五千多家医疗机构上报白内障手术例数为146万例,2015年达到200万例。由于尚有很多医疗机构未进行数据上报,实际每年开展的手术量要多于此。如单个白内障患者治疗费用按5000元(参考爱尔眼科均价)计算,则国内白内障市场规模在100亿左右。
2、激光近视手术:飞秒快速兴起,逐渐替代LASIK,市场开始爆发
中国4亿近视人群,8000万可采用激光手术治疗,目前市场渗透率极低。随着青少年学业竞争压力的加重、手机等各类电子设备的日益普及,中国近视眼群体规模日益庞大。据2014年国家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调查显示,我国人口近视发生率为33%,远超世界平均22%的近视率水平,全国近视眼人数已近4亿,并且每年的增速在8%左右。其中,近视高发群体青少年的平均发病率更是高达50%至60%,目前国内的近视发生率在小学、初中、高中分别是25%、70%和85%。中国是目前世界上近视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近视眼人数世界第一。全国4亿近视人群中,有20%符合激光手术治疗的条件(年龄18-50岁,角膜条件符合),即目标人群数量约8000万,但目前国内每年开展近视治疗手术仅100万例左右,市场渗透率极低。 目前近视激光矫正的主要手术方式按先后发展顺序主要有三种:
(1)准分子激光手术: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即LASIK。LASIK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近视矫正手术。主流的准分子激光矫治近视设备包括Allegretto(鹰视)、Visx star S3(威视巨星)、Laser Sight LSX\2000(雷赛)、Esiris(爱丽斯)、Techndas(博士伦)、EC-5000(尼德克)。目前国内准分子激光手术的价格在4000多元到8000元不等;
准分子激光手术
(2)普通飞秒激光手术:俗称半飞秒,是由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和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两台激光设备共同完成。飞秒激光手术和准分子手术区别主要在于角膜制瓣过程,即准分子手术是用刀片手动制瓣,而飞秒激光则是用飞秒激光设备通过电脑精确控制来制瓣。现在主要有四个品牌的飞秒激光设备,分别是美国的IntraLase飞秒激光、德国的FEMTEC飞秒激光、瑞士的LDV达芬奇飞秒激光、德国蔡司公司的VisuMax飞秒激光。其中LDV达芬奇飞秒激光装机量在全国率先突破100台,占全国飞秒装机量一半以上,完成全国2/3飞秒手术,已累计完成超过100万只眼手术。目前国内飞秒手术价格在1.5万元左右;
半飞秒激光手术过程
(3)全飞秒激光手术:全飞秒激光手术是近几年新兴起的技术,其手术全程利用飞秒激光通过提前设定在角膜基质层激光爆破成一个一定屈光度的透镜,然后再通过一个小切口拉出此透镜组织,从而改变角膜的屈光度,达到近视矫正的目的。全飞秒由于创伤很小,几乎可以做到做完手术第二天就可以正常工作,极大的刺激了上班族的解决近视问题需求,随着全飞秒技术的普及该领域即将迎来爆发。目前只有德国蔡司公司的VisuMax能够实施全飞秒激光近视治手术,由于设备价格高昂,在1200万-1500万元上下,目前国内全飞秒激光手术平均价格在2万左右。
飞秒激光手术过程
德国蔡司VisuMax系统
除此外还有晶体植入手术治疗近视(ICL),主要针对度数过高、角膜偏薄,无法行激光手术的近视人群。晶体植入手术是在眼内安放一枚人工晶体,人工晶体的寿命通常是终生的,而且手术是可逆的,即不需要时可以取出。
3、医学视光:未来医学验光配镜有望成为市场主流
国内医学验光配镜在整体眼视光市场的占比约6%,增速快于行业平均。2015年中国眼视光市场保持8%-10%的增长,总规模达到800亿左右。但随着行业竞争日益加剧,整体利润率水平不断下降,特别是实体门店竞争成本上升明显。2015年中国实体眼镜店数量继续增长,达6万家左右,总销售额约500亿元。医院内的医学视光业务规模达到50亿元左右,市场占比约6%,但增速快于行业平均。而医院开展的近视准分子手术治疗规模则近100亿。除此之外,眼镜电商规模继续爆发式增长,2015年达到150亿元左右,主要是在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售的眼镜相关产品。
二、眼科行业产业链:上游药品和器械需求巨大,下游医院整合加快
1、上游:眼科用药和眼科器械&耗材
全球眼科产业链上游市场包括眼科器械&耗材、眼科药物、视力保健(主要是隐形眼镜及护理液)均被大型跨国企业垄断。以2014年的销售额排名为例,全球眼科器械市场份额前三名依次为爱尔康(41亿美元)、雅培(12亿美元)和蔡司(8亿美元);眼科药物市场份额前三名则为爱尔康(42亿美元)、艾尔建(33亿美元)和诺华(25亿美元)。另外,在视力保健领域强生、爱尔康等企业销售额居前。
眼科诊疗领域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眼科药物和眼科器械&耗材市场空间巨大。从全球市场来看,眼科领域的治疗性药物较为缺乏,原因主要是:1)眼科器械发挥关键作用;2)大部分疾病难以通过药物治愈,药物只能延缓疾病进程;3)眼科药物研发技术难度大,壁垒高;4)眼科药物学术推广成本高。
因此,眼科药物市场虽然巨大,但近十年来上市的创新药数量较少,这也导致在眼科医院的收入结构中,药品收入占比较小,通常仅为10%-20%。因此眼科医院的运营不是依靠以药养医的模式,而主要靠医生资源和设备的投入。而医生资源相对紧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但全球老龄化进程加快,各类眼病患者数量不断增长,未来对于治疗性眼科药物和眼科器械的需求日益增强,眼科药物和眼科器械的市场空间巨大。
2010年全球眼科用药市场规模达160亿美元,老龄人口是眼科疾病的高发群体,对相应眼科用药的需求激增。预计2016年全球眼科用药市场规模达到211亿美元,CAGR达4.6%。按地区来看市场份额前三位依次是美国(40%)、欧洲(18%)和日本(14%),但这些市场的增长仅为个位数,而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则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按病种分来看青光眼(35%)、视网膜疾病(22%)及人工泪液(12%,用于干眼症)是主要用药领域。
2010年全球眼科用药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按地区分)
2010年全球眼科用药市场规模
(单位:亿美元,按病种分)
(1)眼科领域重磅药物频出
由于各类眼科疾病的高发,临床巨大需求催生了众多重磅的眼科药物,如用于治疗青光眼的Xalatan/Xalacom、Lumigan,用于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Lucentis、Eylea,用于干眼症治疗的Restasis等,年销售额都在数亿甚至几十亿美元以上。
全球眼科用药主要产品
2010全球眼科用药市场主要产品销售额排行榜
企业名称 | 市场份额 | 主要产品 |
日本参天制药 | 21.5% | 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透明质酸钠 |
爱尔康 | 17.8% |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硫酸妥布霉素 |
沈阳兴齐制药 | 7.7% | 氧氟沙星 |
艾尔建 | 4.2% | 溴莫尼定 |
珠海亿胜生物制药 | 3.4% |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日本千寿制药 | 3.2% | 普拉洛芬 |
山东博士伦福瑞达 | 3.0% | 左氧氟沙星 |
上海信谊药业 | 2.9% | 氧氟沙星、硫酸妥布霉素 |
天津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 | 2.7% | 卡替洛尔 |
法国乐康-美的谰制药厂 | 2.6% | 递法明 |
2009年国内眼科用药市场份额前十大生产厂家
(2)眼科器械&耗材:技术和品牌壁垒较高,进口替代潜力巨大
眼科器械技术和品牌壁垒较高。眼科疾病种类杂多,所需要的眼科器械也有很多,但进入壁垒非常高。国外大型眼科器械生产企业通常专注于某一两个细分领域进行研制,依靠较高的技术和质量水平在获得市场认可之后便能垄断相关细分行业市场,从而产生高额的回报;如德国蔡司在全飞秒手术领域形成垄断,不仅依靠仪器的销售获得高额溢价,在有些地方甚至可以与医院分成手术的收入。而眼科医生出于安全性考虑,对器械品牌的忠诚度很高,其它企业想打入市场难度较大。目前国内生产企业由于在技术、高端材料及研发资金等方面与外企存在较大差距(如国内在眼科高端影像设备中的光学软件领域仍然无法取得突破),尚没有实力与外企争夺市场份额,因此国内的眼科器械生产企业普遍规模不大,通常收入在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眼科器械领域的部分领军企业近几年已登陆资本市场,如在新三板挂牌的新眼光和目乐医疗,通过借力资本市场促进研发和销售,不断加快发展步伐。
国内市场眼科器械&耗材以进口产品为主。由于器械在眼科治疗领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内眼科器械市场具备巨大的市场空间。但目前国内眼科器械基本以进口为主,主要来自美国和德国,主流高端设备厂商有德国蔡司、美国威视、美国Intralase、美国科医人、瑞士Ziemer等。眼科耗材方面,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产品包括角膜接触镜(即隐形眼镜)、人工晶状体、眼科手术用玻璃体填充物、粘弹性体等。其中,市场规模最大的是用于近视和散光治疗的角膜接触镜,其次是用于白内障治疗的人工晶状体。据《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全球角膜接触镜市场70%以上的份额被Ciba Vision(属于Alcon)、Cooper Vision、JNJ Vision和B&L四大公司占据。而用于白内障治疗的人工晶状体方面,Alcon,Abbott 和B&L合计拥有超过60% 的全球市场份额。国内市场上这些眼科耗材基本都是以上进口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如目前中国开展的白内障手术至少一半以上使用的还是发达国家早已淘汰的的硬式人工晶状体,软式(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基本上依赖进口。国内人工晶状体生产商主要有苏州六六、珠海艾格、河南宇宙等,都是以生产硬式人工晶体为主,部分厂商也都已经有可折叠人工晶状体获批上市,但在国内市场所占份额很少。
一份完整眼科设备清单与价格参考
国产眼科器械&耗材的进口替代潜力巨大。在眼科器械和耗材领域,国产品牌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在多个细分领域本土产品尚未实现突破,另一方面,已上市的国产眼科器械和耗材与进口产品在技术和质量水平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而眼科医疗对设备耗材的依赖性奠定了它们在眼科市场的重要地位,但目前国内的眼科上游市场主要被进口产品所瓜分,未来国产品牌的进口替代潜力巨大。国产产品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终端售价通常远低于进口产品,能够满足国内不同层次眼科医疗体系的差异化需求。而国产品牌的上市也通常会影响现有市场的价格体系,有利于各种昂贵的眼科器械及耗材的普及。
以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为例,这是继眼科放射诊断、超声诊断、血管造影诊断后又一全新的影像学诊断技术。OCT采用非损伤性、非接触性、应用近红外光对视网膜细微结构进行横截面扫描,能清晰显示视网膜不同层次的结构并对视网膜的细微结构进行客观、定量的测量和分析,被眼科医生称为眼科CT。眼科OCT设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旬出现,后引入国内,目前在国内三级医院及一些大型民营医院都有应用。但其市场被国外几家大品牌所垄断,包括德国的蔡司、海德堡,日本的托普森、佳能。过去单台OCT设备价格在120~150万元左右,直到09、11年两家本土企业北京仪和仪美科技和深圳斯尔顿科技的OCT设备先后获得CFDA批准上市,原有的价格体系受到冲击,目前整体市场价格下降到100万元/台以下。
2、下游:眼科医院
(1)眼科医疗市场需求大、资源缺乏、分布不均,行业处于整合期
国内眼科诊疗市场消费持续高速增长。2005年至2012年间,全国眼科门急诊总量和入院人次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3.7%和19.8%。2012年中国眼科门急诊总人次达1400万,眼科住院人数70万。眼科医疗市场增长主要来自中老年和青少年群体的消费。中老年人主要是眼病诊治,青少年需求则集中在验光配镜、近视激光手术及视力保健等。
(2)眼科医疗市场以公立医院为主,但民营专科医院市场份额在不断提高
国内眼科医疗市场,眼科医疗服务主要由两类机构提供:一是综合医院的眼科科室;另一类是眼科专科医院,公立的如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民营医院如爱尔眼科、何氏眼科等。
公立医院在医生和患者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国内眼科市场的主力,综合医院眼科门诊在眼科医疗整体门急诊人次数中的占比预测在80%以上。但随着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眼科专科医院数量增长迅速,在眼科医疗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统计,2015年中国的眼科专科医院数量超过500家,预计2020年达到2000家左右。虽然目前综合医院眼科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而眼科专科医院所占的份额虽然相对较低,但在逐年提高。
2015年中国最佳眼科医院评估排行榜
(3)竞争加剧,行业龙头通过连锁扩张逐渐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
随着激光技术在眼科疾病及近视治疗领域的日益普及,国内眼科市场在过去十年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2007年开始国内激光治疗近视的手术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大量社会资本涌入眼科市场,导致市场逐渐饱和,行业竞争加剧,步入整合期。大型眼科医院加快连锁扩张步伐,逐渐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吸引到大量眼科医生的加盟。而依靠价格战、粗放经营、盈利模式单一的中小眼科医院不断被整合或淘汰出局。
(4)眼科医院扩张需要雄厚的资本实力
由于眼科手术多数为显微外科手术,非常依赖于设备,而且大多数中高端眼科诊疗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价格在几百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因此眼科医疗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眼科医疗机构在品牌培育、渠道建设、学术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中小型眼科医院的运营成本压力越来越高。
(5)眼科手术以日间门诊手术为主,对病房床位依赖度低,因此更容易复制和扩张
目前几乎所有的眼科手术都可以在门诊进行,包括内眼手术(如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角膜移植术、抗青光眼手术)、外眼手术(如斜视矫正术、眼睑矫形术、眼球摘除术)和激光手术。因此眼科医院的特征是“大门诊、小病房”,手术以日间门诊手术为主。如国内著名的公立眼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年年手术量接近9万人次,其中,60%为门诊手术。眼科门诊手术占多半,同时眼科住院手术也相对简单,床位周转率较高,目前普遍在2-3天。因此眼科治疗占用病房床位数量少,能够以相对较小的规模快速复制和扩张。
(6)眼科医疗行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日益紧密
由于眼科医疗行业相对强的盈利能力(行业平均净利率在10-15%左右)以及对资本较高的依赖度,近几年在行业整合过程中,眼科专科医院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日益紧密,如爱尔眼科(2009年登陆创业板,上市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博爱眼科(2014年被中国生物制药收购)、爱瑞阳光眼科(拟挂牌新三板)、何氏眼科(2016年6月,机器人入股)等。另外,A股上市公司江河集团于去年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的眼科连锁集团Vision,太极集团和西藏药业则在2016年2月公告参与共同出资设立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股份有限公司。
三、结语
一直以来大家都有一个感觉:眼科偏小,所以一直没有引起投资机构非常大的关注。但实际上,眼科是非常大的病种,无论器械、药还有服务都有巨大的机会。但目前对于眼科这个行业来说,上游的耗材、药品等都是国际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在这方面一直没有产生很有竞争力的企业。一是因为我国基础的材料、相关的技术水平达不到,二是用户的教育和品牌做得不够好。但从投资的角度说,眼科是是比较好的领域,兼具空间与成长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支持,国内眼科领域迟早会迎头赶上。
看文章不过瘾,想和业内高手聊一聊?
想发现更多优质项目?
思宇研究院投融资项目交流群等你来撩!
猛戳上方勾搭我们~
为保证大家交流质量,请您提交名片等资料。
作者:王卓逸,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药理学系硕士,美国爱荷华大学药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涉及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