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桷树金融Seminar——中国银行业四十年简史

黄桷树金融工作室 黄桷树金融 2022-08-05

黄桷树金融Seminar——中国银行业四十年简史

编选:黄桷树金融工作室  编辑:Wyj

黄桷树金融工作室导读:

黄桷树金融工作室是一支致力于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与推广的工作团队。在重庆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英君的带领下,整合重庆市金融理论研究与金融业界资源,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推进金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创新。该工作室通过自身特有的金融实践运作资源和理论研究背景,结合时下经济金融领域的焦点、热点问题,研究经济金融理论、推进实践应用创新,为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


近期,黄桷树金融工作室举办了关注金融发展前沿的系列讲座。本次系列讲座特邀请到了金融专业领域内专家、学者以及金融机构高管等,为大家分享:中国银行业四十年发展史;企业资产证券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会计财务研究等三大主题。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正文内容,与您一起分享,也期待您在我们这篇公众号文章后留言参与我们对于该主题的进一步讨论!


本期Seminar内容简介


本次黄桷树金融seminar于2019年3月21日晚7-10点在重庆大学B区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一楼报告厅顺利完成;讲座上,周渠毅先生就“中国银行业四十年简史”这一主题做了分享,见解独到,干货满满;讲座的最后,周渠毅先生积极耐心地解答听者的疑问。在此,对本次讲座的内容总结如下:

 讲座的第一部分从新中国的银行发展史展开。

讲座的第二部分从银行业的“上半场”展开。周渠毅先生将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四十年比作中国银行业的“上半场”,该阶段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裂变的开始:1978-1993。“拨改贷”奏响了中国金融体系从政治激励向经济激励的变革序曲,商业银行开始按“市场逻辑”转型。人民银行大一统的格局被打破,并逐渐裂变成各类专业银行。1984年四大行设立,1993年再进一步剥离政策性业务,成立三大政策性银行。而1987年招行、中信、深发展的成立,则孵化出了三十年后一个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商业银行群体。

2、商业化转型:1994-2003。1994年《商业银行法》颁布,中国银行业从此有了法理上的依据。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1999年组建四大AMC。这期间银行业第一次经历了阵痛——技术性破产和天量的资产剥离,这种阵痛如果放在今天,将是不可承受之重。但阵痛没有改变中国银行业商业化转型的大趋势。

3、黄金十年:2003-2013。在逐步完成股改、资产剥离之后,银行业迎来了繁荣的发展期。这十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从27.7万亿元提升至151.4万亿元,十年增长了4.5倍;利润从322.8亿元增长至1.74万亿元,飙升为十年前的54倍。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率从17.9%降至1.0%;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98%提升至12.19%,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均显著改善。按照资本实力排名,中国进入世界前1000的银行从2003年15家增加到2013年的96家,全球前10大银行,中国更是独占四席。

4、焦虑的五年:2013-2018。这一阶段的银行业开始遭遇“三重挑战”:一是不良周期开启,2012-2013年是最近一轮不良周期的起点,其中2012年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开始上行,2013年则是不良率上行。直至2017-2018年才基本企稳;二是互联网金融、Fintech先后兴起,由技术驱动的金融革命,对银行业形成强烈的外在冲击,并内化为困惑、焦虑和迷茫;三是伴随着经济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领域的整肃开始加强,始于2012年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在路线上被不断修正,新的监管政策不断推出,对商业银行而言,MPA、流动性管理、资本管理等制度约束使得总体经营趋于保守和审慎(被动)。而从2013年8号文开始,针对同业业务、非标业务、理财业务等的不断规范,则带来了深刻的业务结构调整。总体来说,伴随强监管的持续,商业银行过往的诸多业务和模式被冲击,经营层面开始出现极大的不适应。

这一轮商业银行的困境不仅仅是周期性的波动,更是一场结构性的危机。银行业的发展,进入了系统性的重构时间。这一次的困局不仅源自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切换,更是08年金融危机后银行系统逆势增长的“反攻倒算”,这既是金融周期波动的自然规律,也是“超常规成长”的中国银行业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集中爆发。

传统的四大动力逐渐消退:制度红利、成本优势、市场红利和后发优势。

银行业也面临着新的“创新窘境”:

2013年是市场公认的互联网金融元年,彼时余额宝的成功如平地惊雷,炸响了整个中国金融业,第三方支付、P2P、互联网理财等如火如荼,商业银行面临存贷汇全面脱媒。互联网金融风口之后,Fintech崛起,这次科技的元素更加突出,在人类社会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由智能科技带来的颠覆力量,引发金融业的巨大震荡。“唯一能够颠覆银行商业模式的就是科技”、“投资科技就是投资商业银行的未来”,银行业在不良爆发的同时,面临颠覆性创新的巨大压力。原本被吐槽“假装干银行”,现在变成“消失的银行”,由此引发了关于银行业的一场信仰危机——银行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时代淘汰我们这些银行人时还会说一声再见吗?

对银行人来说,稍显宽慰的是,2016年开始,在严监管和市场逐渐回归理性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迅速陨落。银行没有被改变,P2P们却提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另一方面,近两年银行业的经营业绩却呈明显的改善趋势,国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在2017年迎来了资产质量的拐点,营业收入、净利润恢复增长势头,少数银行更是重新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到2018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5118亿元,同比增长5.91%。在风险抵补能力上升的同时,危机(亏损)并没有到来。

但行业的焦虑却没有跟随财务数据的改善而减轻。焦虑的重要来源就是科技。科技给金融业带来的冲击和改变肉眼可见,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以创新之名,携技术之威,对传统金融业在理念、文化、业务、管理、人才等多个层面形成“降维打击”,支付脱媒、资金脱媒以更新颖的方式出现,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信用中介、信息中介的价值被极大弱化。创新,颠覆式的创新成为银行唯一的出路。一时间,从产品、平台、系统,到人员、管理、制度、流程,全面的金融科技革命扑面而来。

焦虑的另一面是:金融科技的现实并不算太美好。大数据风控的高度同质化和高质量数据的缺失,使得各类模型的真实效果待考(进步是明显的,但距离理想状态尚有距离);区块链的泡沫看起来正在破灭,“区块链+金融”的真正规模化应用可能还需要好多年。最重要的是技术创新(工具的改良)对金融机构绩效的改善还不明显。近两年的金融科技创新,对大多数银行而言,还停留在成本支出(投资)和线下业务向线上转移的阶段,真正类似过往招行一卡通、深发展供应链金融、民生银行商贷通的重大创新还没有出现。

此外,当我们拉长时间的视线,有一个事实不可忽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项技术创新对金融体系产生过颠覆性影响。历史上少有银行(金融机构)因为创新不足而倒闭,反倒多是因为过度扩张和风险。银行业是否会出现“柯达、诺基亚”?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会在银行业出现吗?答案并不肯定。

变化的很多,不变的也很多。从科技的视角看,身处康波的底部,宏观的停滞(基础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微观的狂热,在金融业“冰火同炉”,窘境的背后是对创新尺度的拿捏与战略节奏的把握:旧世界坍塌的速度和新世界到来的速度同样低于我们的预期,银行业掉进了坚守传统和变革创新的夹缝中。

除此之外,银行业的“上半场”有着更多的困难清单:过剩的金融产能还未彻底出清;异化的资产负债表;扭曲的价值观和经营文化;滞后的管理变革。

特殊的中国经济周期叠加商业银行的一般规律,银行业上半场的逻辑便逐渐清晰起来。规模导向、资产为王、低频业态、销售文化、严守边界。

总体而言,由于主航道聚焦在资产端,银行业过去的一套范式基本建立在银行的边界之内,业务没有离开存贷汇的范畴,重点是构建“资本-负债-资产”的循环,实现规模和利润的增长。

银行业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容易受到经济、政治、监管政策、金融市场变化的扰动,当时代的漩涡来到经济周期、政治周期、技术周期转换的节点,银行业在宏观、中观、微观上迎来了诸多变化。

宏观上,银行业正处在金融周期的顶部(下滑)和康波的底部(停滞);中观上,始于2012-2013年的不良周期开始触底,整个行业利润、ROE等进入改善通道;微观上,互联网带来的新商业模式(平台战略、生态战略)和去中心化管理范式冲击,银行战略、管理、文化皆思变,银行开始从粗放走向精细。

讲座的第三部分从银行业的“下半场”之变展开。从上半场的整体逻辑来看,这些变化最终也使得银行业核心逻辑开始发生重大改变。

1、规模的终结。2018年三季度末,招行的营业收入1882亿元、净利润674亿元,净利润增速为14.8%。而交通银行同期的营业收入是1578亿元、净利润573亿元,净利润增速为5.3%。这一切都建立在招行的规模远小于交行的基础上: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交行总资产9.39万亿、招行总资产6.51万亿;交行总负债8.7万亿、招行总负债5.98万亿;而员工数、网点数等等,交行更是远超招行。招行和交行的案例告诉我们:规模和利润的缺口已经出现,一家银行盈利能力的高低不再完全取决于规模。规模依然重要,但结构、效率和质量等因素开始压倒规模。

2、资产为王2.0。商业银行将从熟悉的资产领域逐渐进入更复杂、不熟悉的领域,寻找新的资产,是下半场的主题之一。另外,负债端的修复,资产负债是一体两面,无视负债成本的资产扩张,最终将以风险爆发而惨淡收场。

3、从低频走向高频。未来,银行一个重要的转型方向是服务高频化(战略升维),而高频的前提是构建生态,融入更多金融与非金融需求(单一门店是低频的,Shopping Mall就是高频)。未来银行也要像盒马鲜生这样的“新物种”一样,以大数据支撑的场景洞察(产业思维);和以体验设计为基础架构的信用体系(全新风控理念与工具),以及新效率体系(资金与资产的对接效率)抢占高频、场景、生态的战略制高点。

4、Sales toMarketing。可以预见,一场以服务、体验、价值、客户为主导的经营理念革命会在金融业发生。以最前端的市场营销为例,销售主义正在让位于营销主义,拥抱客户,构建起真正的营销职能体系,才是下半场银行的救赎之道。

5、跨界的银行。银行的“跨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用混业经营突破银行的边界,提供非银行金融服务,事实上,今天的商业银行已经拥有了更复杂的产品体系,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已经今非昔比,而大多数中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具备银行母公司的金控架构,跨界已经成为常态;二是突破金融的边界,提供非金融服务。显然这是下半场商业银行的重要使命,寻找新的增长动能的必经之路。科技输出、电子商务、投资等各类尝试都会出现。虽然不可能超越法理和监管规则上的真实边界,但用某种新的方式,接入非金融的业务版图将成为常态,这将带来一系列深刻变化。

行业逻辑发生变化后,经营管理的变化将随之而来。下半场的银行业面对规模的终结、资产为王2.0、低频走向高频、Sales toMarketing、跨界经营等五大趋势性变化,必须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接受低增长的现实,修正目标,降低战略雄心;重新定位,寻找金融大分工体系下的差异化机会;重塑市场营销,为金融服务注入价值内涵;拥抱生态法则,寻找数字经济下的非线性增长机会。

周渠毅先生总结道,在中国,想要真正读懂银行业并不容易。因为所有制属性、行政管制和强监管等特殊性,大多数银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化主体,也因此,其经营逻辑既和高度市场化的行业存在明显差异,也不同于国外成熟的商业银行体系。但这个行业又具有高度研究价值,不仅是因为它庞大的规模,更是因为它在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不仅是经济的加速器,更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转换器,拥有几百万亿资产、几万亿净利润、几百万从业者的银行业更是一面镜子,照射出这个国家制度、管理、文化的很多美丽和无奈。

主讲人简介


周渠毅,男,经济师,注册企业法律顾问,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兼职校外导师,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资深银行从业者,曾经担任多家股份制银行支行行长,分行部门总经理职务等。

主持人简介


黄英君,男,1979年9月生,金融学博士,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黄桷树金融工作室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偿付能力监管专家咨询委员会咨询专家(并曾任原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教育后援专家,并曾参与《农业保险条例》制订并推动条例实施),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产业发展顾问,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优秀挂职干部,主持制订重庆市綦江区、渝北区等重庆市辖区内若干金融产业发展规划。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招标课题1项、省部级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5项、其他类课题10余项,参与和主研国家级课题多项。已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等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民商法学》等全文转载;出版独立专著《机制设计与发展创新——破解中国农业保险困局》(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版)等3部,合著1部;参编教材3部等。学术旨趣在金融风险管理(侧重于方法论视角)、金融市场与公司投融资(侧重于与实务的结合)、保险与社会保障(侧重于医养结合模式等)、扶贫问题研究(基于金融扶贫问题的延伸性研究,诸如教育扶贫等)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数据以及金融领域实践运作资源,曾主持或参与重庆市金融领域重要实践项目研究,并在相关领域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015年,黄英君教授主导发起成立了黄桷树金融工作室,同步推出“黄桷树金融”微信公众号。2016年新年伊始,正式推出酝酿已久的“黄桷树金融Seminar”,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形式进行,每次有固定的主题讨论(Topic);与此同时,拟计划推出每年一度的“黄桷树金融Forum”。黄桷树金融Seminar和Forum,主题均围绕金融经济发展的理论热点和实践发展展开,立足理论,服务实践,目前在金融圈有着较大影响。

黄桷树金融(微信公众号):2015年,黄英君教授主导成立了黄桷树金融研究工作室,同步推出“黄桷树金融”微信公众号。2016年新年伊始,又正式推出酝酿已久的“黄桷树金融Seminar”,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形式进行,至少保证每个月两次的主题讨论;与此同时,拟推出每年一度的“黄桷树金融Forum”。黄桷树金融Seminar主讲人以经济金融理论和实务界同仁为主,主题均围绕经济金融发展的理论热点和实践发展展开,立足理论,服务实践。由此,我们黄桷树金融工作室欢迎各位同仁推荐和自荐,共同做好我们自己的金融研究和推介,成为重庆本地具有较大影响,乃至全国知名的金融品牌。

黄桷树财经(微信公众号):由重庆云中漫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认证。该公司是一家专注新媒体传播的互联网文化传媒公司,注册地在重庆。云中漫步传媒主要为企业提供互联网新媒体整合传播咨询、策划等创意支持和服务。公司旗下“黄桷树财经”自媒体专注于重庆本地财经资讯,确切来讲是一个新闻媒介。


敬请扫描二维码关注“黄桷树金融”,我们期待与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感谢您的关注!!!

投稿邮箱:huangjsjr@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