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讨论会系列(9-10/10)|当前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运作的经验与教训——基于劲嘉股份和国内外艺术金融的分享与交流

黄桷树金融工作室 黄桷树金融 2022-08-05



案例讨论会系列(9-10/10)|当前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运作的经验与教训——基于劲嘉股份和国内外艺术金融的分享与交流

编选:黄桷树金融工作室  编辑:Ruby

黄桷树金融工作室导读:


黄桷树金融工作室是一支致力于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与推广的工作团队。在重庆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英君的带领下,整合重庆市金融理论研究与金融业界资源,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推进金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创新。该工作室通过自身特有的金融实践运作资源和理论研究背景,结合时下经济金融领域的焦点、热点问题,研究经济金融理论、推进实践应用创新,为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

近期,黄桷树金融工作室开展了一系列案例讨论会。本学期系列案例讨论会主要是以十个金融实践运作案例的讨论为主线,着重了解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运作与发展相关的经验和教训。与此同时,工作室还举办了关注金融发展前沿的系列讲座,特邀了金融专业领域内专家、学者以及金融机构高管等,为大家分享:中国银行业四十年发展史;企业资产证券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会计财务研究等三大主题。

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以下正文,黄桷树金融工作室将与您一起分享,也期待大家在公众号文章后分享您的观点、交流您的思想、赞赏您心仪的文章,也欢迎您转载我们黄桷树金融工作室的“原创”文章,其他文章的采用、转载,亦请一并标明出处。我们黄桷树金融工作室将与您一起分享更多精彩内容,推进金融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讨论,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关注和支持!




20193月至4月,黄桷树金融工作室举行了《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课程的一系列案例讨论会,由黄桷树金融工作室首席专家、重庆大学金融学博士生导师黄英君教授主持。


黄英君,男,1979年9月生,金融学博士,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黄桷树金融工作室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偿付能力监管专家咨询委员会咨询专家(并曾任原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教育后援专家,并曾参与《农业保险条例》制订并推动条例实施),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产业发展顾问,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优秀挂职干部,主持制订重庆市綦江区、渝北区等重庆市辖区内若干金融产业发展规划。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招标课题1项、省部级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5项、其他类课题10余项,参与和主研国家级课题多项。已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等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民商法学》等全文转载;出版独立专著《机制设计与发展创新——破解中国农业保险困局》(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版)等3部,合著1部;参编教材3部等。学术旨趣在金融风险管理(侧重于方法论视角)、金融市场与公司投融资(侧重于与实务的结合)、保险与社会保障(侧重于医养结合模式等)、扶贫问题研究(基于金融扶贫问题的延伸性研究,诸如教育扶贫等)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数据以及金融领域实践运作资源,曾主持或参与重庆市金融领域重要实践项目研究,并在相关领域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015年,黄英君教授主导发起成立了黄桷树金融工作室,同步推出“黄桷树金融”微信公众号。2016年新年伊始,正式推出酝酿已久的“黄桷树金融Seminar”,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形式进行,每次有固定的主题讨论(Topic);与此同时,拟计划推出每年一度的“黄桷树金融Forum”。黄桷树金融Seminar和Forum,主题均围绕金融经济发展的理论热点和实践发展展开,立足理论,服务实践,目前在金融圈有着较大影响。


本期案例讨论会上,同学们对于每个小组的案例进行了充分而生动的讲解,在座的同学积极提问,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黄英君教授将十个相关案例结合当前金融领域发展实践以及所接触到的一些金融实践运作项目,与参会同学们分享了对各个案例的心得,以及对金融专业知识和实践发展的认识。以下为第五次讨论会中的两个案例具体内容。

 PART 1  劲嘉股份投研报告

第九组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劲嘉股份近期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做为研究出发点,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基本面分析,分为四个方面来阐述,分别是:公司概况;行业基本面分析;公司基本面分析以及投资逻辑梳理。在撰写报告的前期,我组成员详细的搜集了劲嘉股份的经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各项指标的计算;此外,针对劲嘉股份在近期的重大资产重组以及与其他公司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等重要公司公告进行整理。


劲嘉集团于2007年在A股上市,是我国卷烟包装行业龙头,兴建有25万平方米的智能生态产业园,下属公司30余家。公司主营业务为包装印刷品及包装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并提供包括端包装产品设计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公司的包装产品覆盖烟、酒、3C等消费类产品,已经形成了以消费品包装及相关镭射包装材料为主要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从传统卷烟行业的工商库存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9月卷烟工商业库存降至415万箱,已低于2011年以来均值水平,且持续负增长;2018年卷烟产量同比下滑0.4%,下滑幅度较2016/2017年显著缩窄,因此判断烟草行业去库存已接近尾声。

从销量来看,卷烟销售经过2016年的业绩下滑后,17年、18年销量回暖并持续正增长。2019年卷烟产销有望进一步回暖,烟标行业有望维持稳步增长态势。



受益于烟草行业结构性调整,全国一二类卷烟、高端卷烟、细支烟、短支烟、爆珠烟销量均保持较高速度增长。2018年1-9月,卷烟销量累积值达18654.43亿支,累计同比增速为4.14%;其中一二类卷烟销量同期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8.65%/16.37%,细支烟、爆珠烟、中支烟、高端卷烟等18年1-10月增速分别为50%、134%、76%和12%,均高于整体增速。公司顺应卷烟结构调整的趋势,致力于高端烟标的研发设计生产,凭借新品中标实现份额逆势提升。并且卷烟产品结构逐步优化调整,高端卷烟爆发式增长,因此,市场对于精品烟标的需求有望进一步增加。



目前,电子烟和新型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一旦相关利税政策落地,市场需求将大幅增加,作为电子烟和新型烟草制品领军企业,劲嘉股份将迎来新的营收增长极。



另一方面,劲嘉股份积极进军酒包市场,与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公司完成对对申仁包装、香港润伟、上海丽兴的收购,本次收购后,公司间接持有上海仁彩28%股权和申仁包装34.6%股权。2017年,上海仁彩和申仁包装同贵州茅台发生关联交易4.27亿元,占贵州茅台包装采购额23.23%。因此,劲嘉股份在白酒行业的包装市场份额将得到大幅提升。2018年,公司继续拓展酒包领域客户如:劲牌、红星二锅头、江小白等。与VIVO等3C产品企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如此,劲嘉股份将迎来营收增长的全面爆发。

公司投资逻辑方面,近些年因上游白卡纸行业价格上升,下游卷烟行业受库存以及控烟等政策影响呈现疲软态势,一些公司营收利润出现双双下跌在较为艰难的行业态势下公司近年营收持续增长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27.77亿元,2012至2015年公司净利润表现良好,增幅明显,2016年受烟草提税顺价、去库存上游成本提升、川渝中烟分拆等影响,公司净利润首次出现下滑,但数额方面在同类公司仍然领先。根据公司2017年业绩快报2017年公司营收预计同比增长6.06%,归母公司利润预计同比增长1.02%,有望达成营收、利润双增长的业绩。

此外,劲嘉股份目前呈现研发投入力度大,未来动力发展足的趋势。具体表现在研发投入逐年上升,占营业收入接近5%。公司在研发投入方面较多,近五年连年上升,2014年研发支出超过1亿元,2017年达到1.3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4.94%。科研成果丰富,2015年专利授权数量达135个,2016年达174个截至2017年上半年已累计获得专利数量471项,表现出公司强大的研发能力,公司还凭借其行业龙头地位以及强大的科研能力参与了14项国家标准,13项行业标准,除此之外公司与西南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中移物联网有限责任公司,天津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提升公司各方面业务创新能力,并且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应刷标准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重要研究机构。


 

PART 2  国内外艺术金融发展研究


“艺术与金融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一言蔽之的话题”。基于此第十组同学主要介绍和讲解了艺术金融发展情况除了介绍艺术金融相关概念外,还分别站在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来分析问题。



其中国外艺术金融发展方面,我们了解到,近年来,西方艺术金融领域已经建立起艺术市场专业人士与金融财富管理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目前,西方与艺术金融相关的服务类别主要包括投资顾问、财富积累、财富保值、财富增值等。此外,第十组同学还就美国花旗银行为例,从艺术金融业务的部门组成、艺术金融业务的运营模式以及元化的银行定位三方面分析了国外商业银行艺术金融相关情况。

在国内艺术金融发展方面我们了解到,艺术金融在中国出现后,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以艺术品为载体,实现资本融通、保值和增值的艺术金融,即商业性艺术金融。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与追求目标是艺术的资本化。二是以资本为工具,扶持和促进艺术产业发展的艺术金融,即公益性艺术金融。这两种类型的艺术金融是相互促进的。艺术产业化的规模会影响艺术资本化程度。反过来,健康的艺术资产化和资本化将为艺术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艺术金融的现实需求旺盛,艺术品的需求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终端消费性需求、收藏性需求、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第一种是终端消费性需求,这种需求是为了使用;第二种是收藏性消费,满足一种兴趣与爱好;第三种是投资性需求,为了以后增值变现;第四种是投机性需求,为短线炒作,快进快出。当下,不同的需求状态都有了明显提升与发展。

  其二,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关注度高。参与艺术品投资的人群众多,据统计,已经达到将近1亿人;媒体的关注度高,并且持续;政府管理部门关注度高,并在积极探索治理的有效方法与路径;社会关注度高,很多艺术金融圈内的事都会演变为社会热点事件。

  其三,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激发效应明显,发展快。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表现出了与艺术品市场不同步甚或相反的节奏。似乎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调整不仅没有阻碍艺术金融的发展,还推动激发了艺术金融产业大踏步前进。2014年,中国艺术金融的总规模大约是220多亿元;而到了2015年,中国艺术金融产业总规模已达580多亿元;2016年更是达到了980多亿元,是2014年的4倍多。

  其四,中国艺术金融创新业态发展快,但是传统金融业态与体系参与度非常低。传统金融业与迅速发展的艺术金融产业,其参与越来越显示出被边缘化趋势。2014年,中国传统金融体系参与艺术金融的规模占中国艺术金融总规模之比约为80%以上,而到2015年,这个规模变为40%左右,2016年这个规模更是达到了不足25%的程度,被边缘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反映出传统金融体系参与度不高的事实。

  其五,中国艺术金融创新的投机意味浓。在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平台化交易与互联网艺术金融发展较快,特别是艺术品资产化的平台化交易发展迅猛。以艺术品实物集成电子化交易为例。这一模式兴起于2014年,但到了2015年就达到了1.5万亿元的交易规模,2016年更是达到3.9万亿元。但这种迅猛发展脱离了市场与产业,泡沫较大,投机炒作成分大,政策风险显而易见,形成交易规模大起大落的局面。

  其六,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前沿实践脱节。很多研究与实践或从艺术的视角进行,或从金融的视角进行,两个视角的融合聚焦还没有形成基本的或强大的共识。特别是研究探索过程中的问题意识不浓,研究探索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现实需求过程中的“真问题”。



在艺术金融化大潮下,艺术“互联网+”成为时代产物。艺术金融化降低了艺术的参与门槛,投资者投资与交易艺术品资产的金融份额可大可小,处置灵活。而伴随着艺术品需求的变化与市场模式的创新,艺术品消费已后来者居上。如何与互联网充分结合,如何将文创优势最大化,还需要从艺术产业链全局思路入手,加快艺术品保险、艺术品物流、艺术品仓储、鉴定估值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黄桷树金融(微信公众号):2015年,黄英君教授主导成立了黄桷树金融研究工作室,同步推出“黄桷树金融”微信公众号。2016年新年伊始,又正式推出酝酿已久的“黄桷树金融Seminar”,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形式进行,至少保证每个月两次的主题讨论;与此同时,拟推出每年一度的“黄桷树金融Forum”。黄桷树金融Seminar主讲人以经济金融理论和实务界同仁为主,主题均围绕经济金融发展的理论热点和实践发展展开,立足理论,服务实践。由此,我们黄桷树金融工作室欢迎各位同仁推荐和自荐,共同做好我们自己的金融研究和推介,成为重庆本地具有较大影响,乃至全国知名的金融品牌。

黄桷树财经(微信公众号):由重庆云中漫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认证。该公司是一家专注新媒体传播的互联网文化传媒公司,注册地在重庆。云中漫步传媒主要为企业提供互联网新媒体整合传播咨询、策划等创意支持和服务。公司旗下“黄桷树财经”自媒体专注于重庆本地财经资讯,确切来讲是一个新闻媒介。

敬请扫描二维码关注“黄桷树金融”,我们期待与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感谢您的关注!!!

投稿邮箱:huangjsjr@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