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桷树金融•荐读】央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扩至上海等6城,落脚点是小微金融

黄桷树金融工作室 黄桷树金融 2022-08-05

黄桷树金融工作室导读:

2019年12月,央行支持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首批试点项目选定涵盖数字金融等应用场景,聚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这一试点也被称为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今年4月27日,据央行官网消息,为深入做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央行支持在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区、杭州市、苏州市等六市(区)扩大试点,引导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申请创新测试。

央行称,此举主要是在依法合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赋能金融“惠民利企”,纾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痛点难点,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以下正文,黄桷树金融工作室将与您一起分享,也期待您在我们这篇公众号文章后留言,参与我们对于该主题的进一步讨论!



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扩围。央行官网4月27日消息,为深入做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央行支持在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区、杭州市、苏州市等六市(区)扩大试点,引导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申请创新测试。



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

2019年12月,央行支持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目前第一批创新应用已开始测试,首批试点项目选定涵盖数字金融等应用场景,聚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
这一试点也被称为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旨在打造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规范和引导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此次试点扩围,对业内来说并不意外。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金融科技“监管沙箱”已积累多方成功经验,且前期探索也取得阶段性成果,因此已具备向全国各地扩展的基础。金融科技业务具有互联网化等特点,试点范围的稳步扩大,将有利于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保持地区间金融科技发展的平衡,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也利于开展跨区域的监管和经验交流。2019年12月初,北京市宣布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构建包容审慎的中国版“监管沙盒”。首批试点项目主要聚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API等前沿技术,代表了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先进成果,具有技术先进、场景普适、示范性强等特点。涉及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清算组织、支付机构、科技公司等多家机构,将在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升金融便民服务水平、拓展金融服务渠道等方面发挥作用。首批纳入北京监管沙盒的6个项目包括: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基于物联网的物品溯源认证管理与供应链金融”;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微捷贷产品”;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度小满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携程(上海华程西南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参与的“中信银行智令产品”;中信百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AIBank Inside产品”;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快审快贷产品”和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小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数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参与的“手机POS创新应用”。从首批纳入北京监管沙盒的6个项目来看,部分项目有科技公司参与,但均以持牌金融机构为主。相关监管人士也对记者表示,进入北京“监管沙盒”必须为持牌机构,金融科技申报试点项目的发起方必须绑定银行(与银行合作、银行内部、银行作为股东等形式)进行申报。当前,北京市正组织开展第二批试点项目。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此前发布的公告显示,在项目申报条件方面,第二批项目申报必须具有“业务普惠性”“技术创新性”“风险可控性”“需监管支持”等特点。项目申报主体既可以是持牌金融机构,也可以由金融科技企业单独申报。据了解,其他城市在试点应用项目征集要求方面,或将与北京征集条件基本一致。



目标: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央行称,此举主要是在依法合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赋能金融“惠民利企”,纾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痛点难点,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金融科技发展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将大大提高服务对象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有利于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但金融科技也可能带来一定风险,而且风险的隐蔽性、破坏性和外溢性更强。着眼于金融科技的特征,一直以来,央行探索设计包容审慎、富有弹性的创新试错容错机制,划定刚性底线、设置柔性边界、预留充足发展空间,努力打造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央行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下一步人央行将发挥好创新监管工具的引领、孵化作用,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提供安全便捷的测试环境,鼓励金融机构深挖科技创新潜力、加大数据融合力度,在保障资金与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基于线上渠道、远程服务等方式畅通金融“绿色通道”,为老百姓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更快更好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为何选中这6地

此次扩大试点范围,首选上海、深圳等6个市(区)主要有何考虑?

一方面,深圳、雄安和苏州均为数字货币试点市(区),选择这3个市(区)试点,或是为了将数字货币试点纳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覆盖之下;另一方面,上海、杭州、重庆是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重心区域,既有大量金融科技公司,也有广泛普惠金融应用场景,因此将这3个地区纳入试点,可让监管获得更多金融科技创新样本,加速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工作的推进。
可以预计的是,后续,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范围将持续扩大,扩围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风险点?机构申请项目又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专家指出,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最终是要覆盖全国,但这一过程中,监管既需要时间建立完整的金融科技监管制度、IT工具和工作机制,同时也要建立和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的沟通协调机制。因此,后期扩围的速度应该不会太快。扩围过程中,无论是监管还是机构方,把好创新试点的金融科技项目准入和选择,十分必要。专家还建议,机构申报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时,仍需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申报项目需集中于科技在金融场景的应用;另一方面则需注重项目的实用性,既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也不是传统业务的简单概念包装,而是为促进金融发展而创新,重点落地在实体经济服务上。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金融科技发展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将大大提高服务对象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有利于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但金融科技也可能带来一定风险,而且风险的隐蔽性、破坏性和外溢性更强。着眼于金融科技的特征,一直以来,人民银行探索设计包容审慎、富有弹性的创新试错容错机制,划定刚性底线、设置柔性边界、预留充足发展空间,努力打造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并于去年12月在北京启动试点。目前第一批6个创新应用已开始测试,这些项目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涵盖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等应用场景。“此次试点范围扩大到上述6市(区),将有助于进一步借鉴‘监管沙盒’理念,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更好地实现发展与风险、创新与合规的有机统一。”董希淼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前期撰文向外传递了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他表示,科技公司在满足门槛要求的前提下可直接申请测试,涉及的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应用场景则须由持牌金融机构提供。科技公司既可联合金融机构共同申报,也可单独申报后结合应用场景选择合作金融机构。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发挥好创新监管工具的引领、孵化作用,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提供安全便捷的测试环境,鼓励金融机构深挖科技创新潜力、加大数据融合力度,在保障资金与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基于线上渠道、远程服务等方式畅通金融“绿色通道”,为老百姓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更快更好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董希淼建议,未来金融科技监管可围绕三个重点方面继续推进: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技术运行过程中的法治化、规范化;二是借鉴“监管沙盒”创新式监管模式,测试最佳监管途径,也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相应的空间和制度保障;三是深度运用监管科技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和效率,使监管能力和监管方式与金融科技发展相适应。对于此次金融科技监管试点扩容,央行表示,将在依法合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赋能金融“惠民利企”,纾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痛点难点,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利于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困境。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央行提出要纾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痛点难点,即可看出此次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落脚点是在小微金融。“目前,科技型企业大量做的还是以消费贷为主,线上赋能小微力度并不是太大,除了个别互联网巨头外,大多数还是纯消费贷,而非小微贷。”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公告中表示,为了做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将引导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申请创新测试。这是否意味着将有更多科技公司项目被纳入监管试点?陈文表示,纯粹以科技为定位的企业在金融科技领域展业,目前监管相关规范办法尚未出台。按照央行对金融科技的概念,推动金融科技企业持牌化是大势所趋,预计落地试点对象仍会以金融机构为主,科技企业则是“赋能”的定位,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项目将被纳入监管试点当中。陈文对记者表示,短期看,金融科技监管试点主要分两类:一是金融机构自主进行监管科技试点,强化金融机构自身的金融科技能力;二是通过监管沙盒试点,探索科技类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未来,对于科技企业赋能金融会有一些相关的监管共识,包括形成一系列有效的监管办法,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把科技企业纳入试点。在此过程中,引导科技型企业为金融机构赋能,同时探索对赋能金融机构的科技企业进行有效监管。”陈文称。

(来源第一财经  上海证券报    编选:黄桷树金融工作室


往期文章精彩回顾

【黄桷树金融•荐读】后疫情时代金融科技公司的机会

【黄桷树金融•荐读】两年后,金融科技初创公司250强可安好?

【黄桷树金融•荐读】都在谈金融科技拼的是实力,起底9大行投入的真金白银谁执牛耳

【黄桷树金融•荐读】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 金融科技人才“抢夺战”悄然打响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金融科技助力银行,覆盖小微企业市场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中国小微金融往事:与「不可能三角」抗争的15年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数字科技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把金钥匙

【黄桷树金融•荐读】金融科技驱动未来银行加速到来

【黄桷树金融•荐读】央行回应:什么是中国版数字货币?怎么用?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盘点央行的2019|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科技以及金融服务

注:本文章及图片均为黄桷树金融工作室从网络中精心挑选,仅供交流学术,分享心得,非商业用途,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若有版权争议,敬请谅解,同时可联系黄桷树金融工作室,我们会尽快给您答复!!!

敬请扫描二维码关注“黄桷树金融”,我们期待与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感谢您的关注!!!

投稿邮箱:huangjsjr@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