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回顾 | 画意与纪实之间:何藩的摄影实践

10月21日,我们有幸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艺术史博士、写作者、策展人武漠老师为大家讲何藩摄影。现场学习气氛浓郁,希望大家都满载而归。
讲座结束后有同学在后台留言询问讲座笔记。我们便顺水推舟,邀请艺术与人文学院的郭羽纯同学整理讲座内容。希望我们不单带给大家展讯,还有关于艺术的干货 📖📖📖


讲座回顾这一板块将会面向校内学生征集评论文字,期待你的来件!


稿件要求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举办的讲座内容梳理

800-1500字,图文并茂



1内容摘要


“大湾区”这个概念被反复提及,但实际上我们对这个区域的了解并不多。今天我们从何藩开题,是因其在摄影史上是很独特的个案并且他的摄影作品被普通大众所认可,但关于他的整体研究几乎没有。所以我们从何藩开始,一点点地打开我们对珠三角区域的一个全新视角。


本次讲座将通过介绍一系列何藩创作高峰期的摄影代表作,带出几个摄影风格的历史,以及同时期香港的相关摄影实践,探讨这位处于中西交融之地的摄影艺术家如何立足于画意与纪实的交错点表达其美学追求,以及这类实践在中国现代摄影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2何为画意摄影?


1. 画意摄影小史——摄影一开始并未获独立艺术地位要对何藩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首先要了解“画意”和“纪实”摄影的一些相关历史。这里先重点讲一下“画意摄影”的历史。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在摄影最初发明之后,画意摄影的出现,实际上说明摄影这种艺术媒介还没有获得它自身的合法地位。早期的摄影家本能地就选择了以改变摄影本质特征的方法求得远离现实的效果,所以模仿绘画就成为他们的首选。总的来说,画意摄影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对美感的追求。它经常会利用一些有限的景深,致力于对光影和色调的这些技术加进去处理,来制造和处理情绪。从他最初完全寄生于绘画形式,也相对僵化。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画意摄影开始进入一种美学自觉的创作状态。


Henry Peach Robinson[英]《森林里的假日》1865年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在他所拍摄的照片上面加入他自己的水彩画,正好反映摄影处在艺术世界当中还比较尴尬的状态。



2. 摄影术的地位转变:逐渐独立——纪实摄影的开始摄影术的地位转变是在摄影师们无法忍受沙龙展览请根本不懂摄影的画家去评判他们作品的情况下,从而创立了摄影协会,由此去树立自己的一套美学标准,比如1892年创立的连环兄弟协会。如美国摄影师Alfred Stieglitz,在1902年组织的“摄影决裂者”的作品展览中表达了和当时流行的那种像绘画去靠拢,毫不注重现实的创作的决裂,提醒人们这个摄影不再是绘画的。从Steiglitz以后,美国的摄影逐渐的向纪实方向发展,并且和越来越蓬勃的大众传媒业相结合,开始出现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新闻摄影、体育摄影等。


Alfred Steiglitz《终点站》1893年他为了拍张作品,在风雪当中等了三天,终于抓拍到了邮政局的马车正准备出发的影像。如果我们看Steiglitz斯蒂格里斯的终点站和刚刚我们看到的经过特意安排的画意摄影,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摄影当中充满了一种生气勃勃的质感。 


3画意摄影在中国


1.北京光社在中国1839前后,摄影术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一起来到中国。在这个过程当中,它去模仿的是中国自身的传统绘画传统。画意摄影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这么三个摄影团体的推广和实践。第一个就是1919年最初出现的北京光社(中国最早成立的摄影团)


光社的灵魂人物刘半农《半农谈影》:道,画意,乃是把摄影师感受到了意境,借相机表露出来,体现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意境美学。画是表达“意”的载体,而意是画内在韵味的体现,是摄影师的精神感悟和审美。



2.上海摄影1928年初,郎静山、黄振玉、陈万里等人,决定成立华社。 


郎静山《春树奇峰》1934年华社的代表人物郎静山他的摄影可以说是严格遵循了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美学形式,把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六法引入到他的摄影当中,自创了一种通过多张图片去合成的集锦技法,来创造出一种独具一格的文人摄影。比如《春树奇峰》,把两张分别拍摄的风景照片,通过后期的暗舱去把它变成一张照片。


3.黑白影社于1929年在上海成立的黑白影社。它主要成员有陈传林,卢施福、沙飞等等。相较而言,黑白影社他们的画意摄影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尤具民族精神跟爱国情怀,因为他们所活动的时间是接近于1930年代晚期。 



4何藩何许人也


通过上述的内容,对何藩开始他个人实践之前,我们对当时摄影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所处的历史脉络和历史状态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谈谈何藩究竟何许人也。
何藩,1931年10月生于上海,他曾祖父是一个开丝绸的厂子和商号的生意人,其父继承家业,而何藩作为家里的独子,他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优渥。1949年,何藩全家搬到了香港。


何藩手持Rolleiflex f3.5相机


在何藩人生当中,他对文学都有非常大的热情,他的文学功底反映在他的摄影创作当中,集中体现在他1959年出版的《街头摄影从谈》当中。这本书的讨论几乎涵盖了街头摄影主要涉及的方方面面,也特别完整的呈现了他的摄影观和方法论。


《街头摄影丛谈》何藩他总结自己的实践:我们这些非写实的街头摄影则正处身中央,不偏不属于在纪实摄影和画意摄影之间。一方面反对客观写实,另一方面又不过分抽象,视为一种折衷。


5何藩的摄影观念和主要特色
1.第一类是诗情画意,这类风景摄影创作的典型是画意摄影。


《泛泛入烟雾》和《雾中破晓》这两幅作品,何藩有意的通过条形的去裁剪它的画幅,让这种风景题材的画意摄影呈现出像是中国画的立轴和手卷的形式。



2.第二类是决定性的瞬间

何藩《光头跟长发》 1959年抓住这么一个光头的男人和长发女人的背影交错的这么一个瞬间。而且他特地把画图裁剪成了长条,是为了让这种光头跟长发的对比更加突出。


3.第三类是变格摄影

何藩《靠近阴影》1965年此类摄影中,他更多地加入他的主观性的创作,比如会去设计画幅、构图,等待合适的时间,甚至会请模特去摆拍。比如《靠近阴影》强劲锐利的对角线效果与少女的侧影,为画幅增添了一些有更柔和和感伤的气氛,让照片的叙事效果更有深邃感。


何帆本人他在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是沙龙的明星,他曾经上百次入选国际沙龙的评选,并且获得奖项。何藩的实践在香港来说是一个主流的代表。


6后记


从刘半农到郎静山到何藩,摄影在中国发展的这种脉络,某种程度也反映了中国艺术在中国艺术家在近现代以来对于传统认知变化的环节。后来到文革结束后,从李小山的当代中国画之我见,包括郎绍君等学者,他们重新梳理中国传统画画史去重新找到传统在今天也可以成为当代创作的一个养分。从90年代开始,中国艺术开始逐渐进入到国际舞台,在这个上下文当中,某一个国家的传统不再是隐瞒或者落后的象征,它反倒成为了你去定义自己的身份,去呈现你内在精神的一个重要标签。

杨福东的《竹林七贤》这部电影当中,直接的从中国文人的传统典范为主题,创造出融合了文人社会和现代人生活特征的画面和镜头语言。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传播教育部文字整理:郭羽纯项目负责:王秀媛,余爽,杨柳,刘子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