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术馆剧场 | 《达微》:所有在场者都是意义的创造者

传播教育部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4-08-30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邀请你来美术馆空间看戏剧啦!

王意迦老师将带领井边孺剧团为大家带来--


一位交汇美术史和革命史的岭南艺术家;

一个基于历史人类学和伦理学跨学科研究的“中国故事”;

第一部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圣地特境演出的参与式戏剧

最后一场由《情暖冬日》师生作品大展特邀加场载誉而归的展演实验;这个周日下午不容错过的美术馆剧场 ——2019年度原创剧场《达微》。


教育剧场:生命影响生命的在场艺术

Theatre in Education:The Present Art Creating ”Intropathy” between Lives

图1《达微》海报

李娇阳、吴林倩/主题摄影作品《溯》及海报设计



活动详情

时间:2019年12月15日 周日 15:00-17:30

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4楼10号展厅

名额:35人

报名方式:请扫描下方活动二维码并填写问卷参与报名

*请大家提前15分钟到达,并在一楼自动存包柜存包,超规物件请自觉存放在前台

*报名截止至12月14日晚上10点



*请大家提前15分钟到达美术馆4楼10号厅门口签到确认,迟到将会失去参与活动的机会



广美原创剧场的广美特质

这是一个展览还是一个剧场?

为什么说这些不是舞美而是“装置”?

为什么说这些不是道具而是“物件”?

为什么创作戏剧的过程

也是创造“社会雕塑”的过程?


陈赛成/互动装置《目·碑》

图2图3 《达微》黄花岗专场剧场剧照 谢文昊/摄影 

图4 陈赛成/摄影


钟羽茜/互动装置《黄花皓月》

图6参观展览的观众自己制作黄花并在花瓣上写上自己思念的逝者的名字,再手捧黄花放入灯中。

图为同盟会后人参与互动(图片由黄花文化馆提供)


图7 黄花岗专场剧照 李娇阳/摄影


我们剧场亦是艺术展。广美的戏剧主创们来自各个专业,但没有一个是戏剧专业。戏剧研究和创作过程激发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创作出了实验艺术装置、绘画、书法、影像等一批作品。它们不是凝固的架上展品,而是通过不断引发观众互动,共同创造,在“社会参与”中逐渐形成的“过程艺术”。置身这个剧场中,让我们一起不断地体知“embodied learning”:物件在戏剧中如何打开我们的意义世界?装置如何在戏剧创作中生成并在剧场中激发“高阶想象”?


“参与”:原子化社会的艺术磁场

究竟谁是观众谁是演员?

进入剧场后怎么就逐渐分不清了?

何赋能被动的“spectator”成为”者spect-actor”?

为什么这种意义上的戏剧不是“表演act”而是“呈现enact”?

图8 参与的开端 谢文昊/摄影


图9参与的深入 演出视频截图/李日荣关浚锋摄像-廖恒熠制作


Theatre的古希腊语词源是“看”,剧场就是“观看的地方”,而当代艺术一直在突破既有的“观看”方式,在原子化、单向度的当今世界,参与式艺术及参与式博物馆日益成为艺术发展的焦点。在《达微》中,没有人是纯粹的观众,正如没有人可能完全置身社会之外。


不同于时下流行的“浸没式戏剧”让观众在面具后跟随或旁观式地参与,我们尝试释放每个人的能动性,实现真正的赋能式的“empowering”参与“engagement”,成为波瓦所谓的“spect-actor”让自己的选择和在场能量对演出产生影响,从而共同参与认同的建构。正如当代戏剧家爱德华·邦德所说:“这种参与是特殊的并属于他们生命的。由于这个原因,戏剧事件深深地进入了自我,是这种极端亲密地参与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陌生的自我。故事是外在的界限,戏剧事件是故事即时的内在。


在这样的剧场中,戏剧是一次性地不可重复的群体探险。作为参与者,你完全不用“表演”,你就是你,投入当下就好,你会自然地进入场景,自然地入戏呈现,因为你不是局外人,而是意义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这个戏将“发生”运用得很恰当。历史在发生,戏剧在发生,思索在发生。在当下的语境里安提戈涅遇见潘达微先生,而他们又遇到了我们,又把当下拉回到了历史,一起去经历1911,去讨论埋葬舍身者的意义,去思考历史进程中生命个体与群体的意义,死亡与存在该是什么关系。这是个沉浸式的表演,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看过的沉浸式戏剧里真真正正做能与观众深入互动的,不是简单的指令式互动,而是共同思考与共情。                                                                                      ——广东省话剧院朱海链导演评《达微》2019/11/30

Q

什么是“教育剧场”?

A

教育剧场(TiE,Theatre in Education)诞生于二战后的英国,当时的剧场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反思战争中的人性问题、社会创伤和教育缺口,探索戏剧作为社会性艺术的本质意义,他们让高艺术质量的剧场创作成为主动学习的赋能场域,发展出一种将跨学科教学法与戏剧艺术融合的独立的艺术形式。教育剧场在全世界的实践证明,它一方面作为“教育的艺术”可以直抵“何以为人”、“学以成人”的教育本质,在道德教育、人格发展、社会性培养等方面有独特价值;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教育”,它独到的戏剧体系善于激发沉浸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当代艺术创作。


《达微》:感通生命的达心微光

艺术家的担当 黄花岗之父 如何感通人心的桎梏

百年后的重影 我们的身上 为何透射历史的微光


这场戏剧打开一段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历史,深挖到我们自身所怀有的生命的理解。剧场中没有标准答案,而是一场感通生命的过程。如其英文剧名Re-searching Me In You所示,研究的过程即是“反复寻找”的过程,而我在你之中找到自己,在与你的相遇中,我成为我们。当我们真正去了解这位连祖屋都能变卖去掩埋英烈的达微先生,究竟在辛亥前后经历了什么。他的真心、努力、绝望,乃至虚无之中,如何映照着那一代艺术家用艺术启蒙社会的理想,如何折射着那一代志士仁人对中国近代转型道路的艰难探索。如此,“崇德尚艺”不再抽象,“立德树人”即在当下。正如创者姚瑶同学所说:“关于同理心的思考,关于正义由谁来定夺,关于历史是怎么和我们发生关系,作用到我们身上的。我第一次感觉我是这个社会上的人,我与历史有关。”李嘉昕同学亦言:“你们用认真专注投入让我开始‘相信’。希望大家心里最后都能有‘微’的一点小小的火苗,在这个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里燃烧。


午夜里的灼烧、白日下的绝望、烈火般的热切,还有最痛苦的坚持,我们尝试着把这些真切的生命体会转化成创作,从论文到课堂,从装置艺术到实验戏剧,从互动式展览到参与式剧场……同时不断地邀请国内外艺术家、研究者一起体验和探索,不断地与更多年轻人共享那个时代的情绪和历史的现场,理解先生的苦难,也理解中国如何艰难曲折地走到今天。与先生相遇的经历,让我们前所未有地体会到了历史的责任和学习的意义,从中看见自己的真谛。谨以这一点微不足道的分享,向先生这样肩起时代黑暗闸门的无数义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黄花岗历史顾问、本剧历史顾问、中山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武洹宇老师为本次展演撰文《与达微先生相遇》

《礼记·学记》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个关于我们教育剧场实践的微小努力,或离“约而达,微而臧”的善教之境尚远,而我们以此微光,“只想为这种艺术写一首洋溢在你脸颊上的热烈的诗。最重要的是,它点燃你,而不是教导你。”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传播教育部作者:王意迦,梁轩铭项目负责:王秀媛,余爽,杨柳,刘子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