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课堂丨归零学堂回顾Vol.1: 空间、诠释及相互依存的策展
怎么办,怎么办!离展览开幕就只剩下3个月了!
别着急,请在以下角色中选择心动选手加入你的策展团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Oops! 居然没有一个是和策展相关专业背景的。
没关系,我们有专业团队。
本次为期两个月,合共六期的“归零学堂”公开招募了大学城各大高校,不同学科背景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后台最终收到了100多位学员的报名表,主创团队选择了30位进行电话面试,最终又从30位中挑选了11位不同学科背景的学员加入工作坊。
工作坊围绕着博物学的历史及伦理、生态批判及其研究实践、策展方法及实践等三个主要方向展开,参与者将与艺术家、学者和生态保育的活动家一起,测试个人兴趣与集体思考,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在美术馆的公共空间中,持续展演并呈现每期工作坊的成果。
接下来,看看跨学科背景的同事是如何成长的吧!
第一期
展览的空间设计
第一期课程我们走进展览现场,从展览的空间设计入手,讨论展览的路径设计、到光、色彩、材料、肌理、声音等,剖析展览概念如何转化为物理空间内的叙事、身体及感官体验,并亲手制作展览“白盒子”模型,尝试重构一场展览。
相互依存的策展
主讲人:蔡影茜
策展如何“相互依存”?
向上滑动阅览
--策展人不是一个人,策展本质上是合作性和集体性的
--向艺术家学习,了解他们的关注点和工作方式
--策展要处理人、物、图像和空间的关系,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基础
--策展是跨学科的实践,往往要从其它学科中汲取营养,请一直保持好奇心和好学之心
--策展是讲故事的艺术,需要文本,但更注重空间叙事,看电影和阅读都可以帮到你
--策展是桥梁,要保持与现实的联系,关心远方的同时,也关心周边
--策展是翻译,也是项目管理,有很多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到这两点
--不能只从屏幕和互联网上认识世界,要对物质性、身体感知、非语言的视觉世界高度敏感
博物之知空间叙事案例
主讲人:蔡影茜
展览分析+空间工作坊
主讲人:刘洋
空间内空间:区别作品与文献
《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
2021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用地毯限定边界的方法
《格物致知》
2020 广东时代美术馆
白盒子的空间延伸
《颠覆边界》的展开图纸
2017 深圳双年展
自然光的应用
《忘忧草》
2019 广东时代美术馆
More
空间设计“纸模”工作坊
小练习:用一张A4纸搭建空间,选择美术馆内展品元素拼贴,设计属于我们的展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
植物建筑marketing风格
我们组的纸模分别从外来劳工和原住民的生活出发,两者在中心发生碰撞融合,通过关卡式的空间布局,增加展览的叙事性和趣味性。
2
缔造者联盟(The Founder's Union)
向上滑动阅览
NebuLa: 我们组在作品选取方面主要聚焦视觉的协调性和各类艺术媒介的多元配适性的因素,视觉效果上主要以蓝、黄色调的作品去做配比,所以展览模型的主题性诠释会弱一些。
我们选取的作品媒介包括平面类纸媒、木板及综合材料、悬挂类布艺作品、小尺度金属工艺品、综合材料大型艺术装置、电子设备等,加入了前言刻字立面墙及其背面的悬挂式小尺度工艺品展台的设计,我们通过一定的展陈空间排布模拟制作出了一件较多元且完整的展览空间。
另外,我们模拟观众视角设计了一条观展动线,入口即是出口的圆形闭环,一共八件不同媒介的作品通过一定顺序的观看,形成递进式且相互呼应的艺术体验。
3
地质造纸艺术
向上滑动阅览
Lan:我们组的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吞噬和包围。全球野生动物数量的急剧下降、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等等一系列事件,显示出人类已经给自然带来了严重影响。我们身处的钢筋森林将自然隔绝在外,并呈现出一步步扩张和入侵的态势。因此,我们选取了代表自然的椰树和沙滩以及榴莲的内部放置在展厅的中间(入口对面的墙上所贴),而人类活动的产物将其包围。入口右边是冷色调的、代表工业的铁床和柜子,左边是暖色调的、略带温情且怪诞的南洋风格榴莲屋内陈设。同时观众在观展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这种色调变化所带来的从理性、工业化到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的转变。此外,我们将代表自然之外的作品在空间上的层高压低,以此营造出在城市里、人类生活的感觉。
不足与完善建议:最低预算,没有建墙,所以展览在空间上可能不够丰富。沙滩与床、柜子都是大体量的作品,放置在一起可能显得有冲突感、很拥挤,可以在它们之间加一面玻璃墙或者帘子之类的东西起到缓冲作用。
4
二缺一小组
我们组的纸膜设计尝试从塑造观众体验出发,以较为吸睛的打卡性展品开始,逐渐展开展览叙事的信息。我们组的问题在于对展品和艺术家的背景了解不足的前提下,仅凭借展品体积、外观和形式去进行展览叙事的构建。
第二期
展览的文本分析
在以往的逛展经历中,你是否曾在展览的前言墙前驻足?是否深入思考过展览的文本与作品之间的关联?第二期,我们将分点剖析展览的文本类型,并尝试为本次“博物之知”展览中的作品作参与式诠释。
诠释的意义和可能
主讲人:谭悦、蔡俏凌
文本解读练习
向上滑动阅览
文本练习: 在展览现场,找一段文本,然后问自己或对方以下一系列问题:
1、通过读这段文字,我能否能想象这个展览/作品是做什么的?
2、这段文字是否提供了我观看展览/作品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或帮助理解的上下文?
3、这段文字是否让我更加困惑了,列出几个我看不懂的点或名词
4、看到的展览/作品后,是否与文字描述不符
(图为展览的文本类型)
小组分享环节
参与了两天两期干货满满的工作坊,大家对展览空间、展览文本和策展人是否有了新的看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
植物建筑marketing风格
小精灵
印象最深的是:小组一起做展览纸模。感觉很快就和小组成员熟络起来,一起想想想和动手的环节也很有趣,最后像是造了座小房子,很想变小钻到纸模里逛逛和睡大觉。
感悟:信息量好大!每节课都很营养丰富,学到很多理论或是实践操作层面的知识。很开心!大家都很新鲜,我们就像在阳光下舒展吸收成长的植物。
Jerry
印象最深的是:和小组成员一起做展览的模型,感觉有在倒逼自己用刚学的知识创造故事。展品又好像一个个可以安置的零件,放置在故事的结构中,有趣且奇妙。纸膜粘起来的时候觉得一切都充沛起来了。
感悟:简明高效的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是幸福的事情。工作坊的导师和同学都很不错,大家都很有趣。
Grace
印象最深的是:和组员一起完成展览纸模的设计,我们小组很快地找到了分工合作的默契和节奏,能感受到跨学科之间观点碰撞的火花,同时还能把学到的策展知识和自身建筑学知识结合。
感悟:每节课都是知识点满满,但整体架构非常清晰明了,使我对策展工作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老师和同学都来自不同学科背景,让我获得了很多新的角度。
滑动查看更多
2
缔造者联盟(The Founder's Union)
Je
现代意义的美术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变成了社会文化传播建设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时代变革,展览正在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挑战。这不仅是策展人需要面对的,也是我们观赏者需要解决的。
Nikita老师第一期的课堂的主题中提到的“语境”一词,让我感悟颇深。在全球化视野的当下,策展的语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在纷繁复杂的语境中美术馆又该如何发展?如何将“能量”发挥到最大?我想这些问题,起因是“语境”,解决方法也是“语境”。
策展人顺应“语境”策展,观览者结合“语境”观展,这样一来,在时代的浪潮下,美术馆方能和观众需求保持在统一战线,呈现美术馆的新时代意义。
3
地质造纸艺术
阔叶林
印象最深的活动:小组制作展览纸膜。在长方体模型的“白盒子”中,用拼贴照片的形式进行展览的结构重塑。这要求我们理解作品内容、物理形态;并设想空间尺度、灯光动线,构建展览bubble。
感悟:在归零学堂中,我体验了从观众到策展人的身份转变。不仅了解展览的多样性的同时,也被老师们的专业魅力所感染。同时我也第一次尝试以策展人的身份拆解、分析一个展览,并且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给现有的展览设计更多的互动元素,和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们一起完成我们的“初展览”,这都是我日常学习难以接触到,新奇且有趣的。对展览的热爱让我们迅速破冰,是一次有趣而偶然的相遇,期待下次课程!
Lan
印象最深的活动:分析展览中的文本。有时看展的时候会觉得前言或者展签中对作品的诠释有些晦涩难懂,听了老师对展览文本的分析后发觉原来文本的撰写是遵循一定的结构和逻辑的,并且有清楚的分类,对以后看展览理解其中的文本非常有帮助。
感悟:之前看展览时主要的关注点在作品,原来作品的摆放、展览的空间设计、展览文本写作都有很大学问。展览是一个整体。第一二节课老师们的分享帮助我从新的视角、更深入地理解一个展览,除此之外还感受到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和活力,它反映了当下的社会,可能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也可能是对人们情感的诠释等等,是如此让人着迷。
。
昂子
印象最深的是:不管是之前的离岸之歌、河流脉搏还是这次的泛东南亚展览中的作品,都呈现出对于人存在状态的关怀(再读一次榴莲-流连,听学员们讨论后真的会开阔很多)
原来对于策展人来说,展览间也可以自成体系。它们容纳在一个星图中,每个展览的出现就像星座一样逐渐清晰,能够分辨出一些差别。
感悟:开始关注展览的细节,展览的物理叙事原来是真的有主题呼应的。感官也是非常直观的反应,看懂了整个展厅的叙事,也能够更加理解艺术家的作品。
最后,还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非常好!“理想的公众是可以被培养的,想象力是可以影响现实的” 想象力是可以影响现实的!多去想象吧!
滑动查看更多
4
二缺一小组
王浮生
印象最深的活动:小组做展览纸模。它需要每个人熟悉展览大框架+了解一定数量的展品内容、体积和形式+找出展品关联确定主题+有理有据的构思并设置展品位置和观看动线,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感悟:过往1-2年间参与过一些展览工作,如果说以前在实践中所学到的是在瓶中放石块,那么这次的工作坊内容就像是在放置石块的基础上再填补沙砾。希望在这系列的工作坊结束后再看艺术,能get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观看视角。
羊
印象最深的活动:在展厅寻找展品的文本,并对其分析解读。在这个活动中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文本对展品呈现与解读的作用,同时也了解到展览文本区分优劣的标准。
感悟:在第一期与第二期工作坊中,学习了策展流程,大致了解策展人的工作方式以及展厅空间营造方面的许多细节。这两期的信息量巨大,同时也接触到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们,老师和同学们观点的思想碰撞让我对于展览产生了新的印象。
滑动查看更多
老师们又如何评价两期工作坊中跨学科背景小组合作的成果呢?
策展人 蔡影茜
通过了解“相互依存的策展”,大家达成了对于策展人的袪魅,而在后续的工作坊及当中,我希望相互依存也能成为一种共同工作的方式,因为策展的过程就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也许大家能带着这样思路,去重新看待展览或者说任何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发现其中丰富多样的声音和视角。
空间设计师 刘洋
工作坊动手做纸模阶段比预想的时间短了很多,但大家还是很有质量从发展构思到作品的布置,甚至考虑到了一些空间体验的处理,算是非常的不错。也希望之后,动手制作跟思考的结合可以变成大家的工作习惯,并成为互相协作的一种工具。
策展人 谭悦
通过整个工作坊的课程策划,我们希望拆解策展人、艺术家、美术馆/博物馆工作中不常被人提及的部分,在与工作坊参与者的互动和碰撞中寻求新的重组的可能。我们尝试将围绕策展和当代艺术实践形成方法,最终成为粘合不同学科视角、催化合作、共同发声的工具。在每堂3小时的课程设置上,我们强调每堂课都有充分的“动手”的机会,可以是合作去制作某些东西,也需要一遍一遍将自己置身在展览的现场当中,反复练习观看、阅读、表达和讨论。
策展人 蔡俏凌
观众往往会在参与性诠释的区域停留很长的时间,每个展览观众参与人数大概是总参观人数的1/10,很多留下的文字有着认真的思考和惊人的想象。很多人反馈,在这个部分所获得的信息让展览的传达更加清楚。当然,我一直只把它看作是展览内部的改良,真正的参与并不应该停留在这里。
很遗憾我是线上分享,没能与工作坊参与者有更多互动。不过看到大家在群里的讨论,很感动于大家的求知若渴的状态。回忆在美术馆工作的时候,时常感到我们的工作被白盒子区隔开来,但是每当我们走出去,或者像进行这样的工作坊,就会意识到,大家都在彼此渴望相遇,渴望交换,渴望走动,渴望理解。
第三期,归零学堂的学员们将深潜入艺术家工作的背后,了解艺术实践是如何成为学科交汇的枢纽和艺术家又是如何转译与传播地方性生态知识……
期待工作坊中更多的灵感乍现,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