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招聘需求旺 制造业成为青年人就业新选择!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阵地。今年来,成都工业领域举办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场招聘会等,挖掘就业潜力,多措并举搭平台、扩岗位、稳就业。在政策鼓励、倡导多元就业观的当下,制造业逐渐成为青年人的就业新选择。
8月9日,在位于成华区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内的中测标物公司研发基地内,今年7月刚刚入职的重庆大学化学专业2023届硕士毕业生但肖正在进行气体标准物质的检测。虽然刚刚从校园走进研发车间,但是但肖已经迅速适应了朝九晚六的工作节奏。
“企业有师傅带徒弟、一对一的培养机制,所以上手、适应也比较顺利。”谈及如今的工作,但肖表示,能够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能慢慢习惯这个行业、热爱这个行业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在学校从早八点到晚十一点的作息要轻松一些,还有午休和餐补”,但肖对自己目前的薪资待遇感到满意。
和但肖一同入职的,如今已有13名应届毕业生。“根据我们的发展规划,预计今年共招20人左右,基本都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中测标物总经理杨嘉伟介绍,公司从2021年来,每年新招聘人员都在20名左右,今年针对科研岗位、生产岗位已经新招13人,其中有3名研究生,10名本科生。在近年来的“招兵买马”下,公司现有98人在职。
连续三年加大招聘力度背后,是公司的快速发展。“近三年公司年均营收的增速超过20%。”杨嘉伟说道,中测标物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从事标准物质、科学仪器研发,同时围绕“双碳”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行业的快速发展下,公司近年来已经获得超过4亿元的订单,大举“招兵买马”就是为未来项目落地提前储备人才。
中小企业加大应届毕业生招聘的同时,大型制造业企业也成为毕业生青睐的对象。日前刚刚入围世界500强的通威集团今年也持续加大招聘力度。该公司今年已经签约2000多名应届毕业生,其中本科在90%以上。“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企业间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通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能够在光伏行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人才的助力。通威一直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吸纳优秀人才,丰富梯队人才储备。公司现拥有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地区的300余家分、子公司,员工近6万人。
相关数据显示,在产业经济带动下,今年二季度制造业用工需求环比增长31%。在政策鼓励、倡导多元就业观的当下,高端制造业逐渐成为青年人的就业新选择。
根据今年发布的成都人才“白皮书”——《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2023)》显示,“白皮书”聚焦成都28条重点产业链,细分出当前成都产业发展最为紧缺的510类人才需求清单。与去年相比,今年成都紧缺人才需求继续呈现出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其中: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等“数字发展”领域紧缺人才需求类别数量持续增长,表明成都数字化建设走向“新征程”;航空航天、工业无人机、大飞机制造、数控设备等领域研发人才与高技能人才需求“双增加”,表明成都先进制造业正在稳步迈向“高端化”。
近日,在四川工会2023年就业服务季暨成都工会系列就业服务活动专场招聘会上人头攒动。一名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对一家机器人公司颇有兴趣。据他介绍,刚开始找工作时没有明晰的职业定位,自己在参加了多场“百日万企高校毕业生系列招聘活动”招聘会后,让自己得以与不同企业深入交流,明确了就业方向。
今年来已举办成都市2023年“百日万企高校毕业生系列招聘活动”267场,参加用人单位6485家次,发布就业岗位17.31万个。未来,还将不间断举行线上招聘活动,高频次举办线下招聘会。针对性招引产业人才。开展建圈强链重点产业系列人才招引活动。充分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利用现有资源,围绕我市重点打造的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医药健康、汽车产业、轨道交通等产业链,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全市统一的线上线下专场、专区系列人才招引活动。
一些毕业生表示,今年已经很努力地在找工作,但不少企业都要求一定实践经验,然而之前受疫情影响,确实缺乏线下实习。一家企业对此表示,应届毕业生没有经验,难以立即上手,而企业自己培养人才的成本又太高。
面对就业形势难点,近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提出,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
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搭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对接平台,力促毕业生与企业双向奔赴。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对接平台,支持成焊宝玛、卡诺普等25家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快推动“基于分布式激光3D测量的汽车门盖机器人柔性装配生产线关键技术研发”等校企合作项目。
园区入驻企业卡诺普机器人副总经理邓世海说,公司已经和四川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大学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合作内容涵盖教学实践基地、校企共建实验室等方面,为深化校企合作聚势赋能。全面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共同探索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邓世海表示,通过这一模式,每年定向培养100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大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中能够得心应手。同时,公司也能够招聘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人才。
今年7月,成都市人社局印发《关于开展成都市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的通知》,在强化就业创业指导方面,依托成都职业培训网络学院平台免费开放9525个课程资源,内容涵盖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就业市场与就业政策等,开设“职业指导”专区,不断增强求职者适岗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