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电路原理》
电路
原理
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面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自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建筑电气学 时:64学 分:4
一、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简介
课程负责人简介:
张冬梅,女,1963.8,教授。主要从事检测控制的教学与研究。山东省精品课程,《电路原理》负责人,山东省精品课程群总负责人,“青岛市三八红旗手”“青岛市巾帼创新能手”;获学校首届 “最美教师”(1人),学校首届教学名师(6人),学校十大优秀教师。多次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建功女明星”等称号。第一编著,出版了十二五规划教材《电路原理》;2017年主持省名校工程项目,公共基础课程平台《电工基础》验收“国内先进”;2018年主持校级《电路原理》教学改革模式示范课程;2019年负责建设《电路原理》网络课程,首批全省开放,并评为“山东省金课”;2020年作为负责人《电路原理》获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简介:
赵瑞艳,女,1981.5,讲师,研究生,博士,讲授《电路原理》、《电气专业外语》,《微型计算机系统》等课程。
研究方向为切换系统最优控制、最优化计算方法。
获奖情况: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竞赛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秦臻,男 1973.11 高级实验师,研究生,工学硕士,电路原理实验教学,计算机控制,电力电子。
近年来,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全国一等奖8项、全国二等奖13项、山东省一等奖30余项。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获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8项,山东省一等奖20项。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山东省科技节赛事获省一等奖30余项,二等奖30余项。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掌握直流稳态、动态以及交流的稳态、(动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能够完成电路的参数测定、原理分析、实现功能电路创新设计等实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结合相关专业知识,解决电类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素质目标
《电路原理》是支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专业基础课,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立足专业、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成为具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接班人 。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1、课程体系,结构清晰、脉络贯通
(1)把《电路原理》通过有动画的“知识树”表现出来,理枝循干,一目了然。通过单元总结和综合例题。将“树的根、干、枝“紧密关联,相互贯通,互吸营养,逐步壮大。学生在掌握了第一单元的基础上,通过迁移已学知识,层层深入,拓展加深新知识的探究,不仅使学生有一种温故知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把握,真正体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舒爽。综合例题运用一题多解,便于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应用场合,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运算法时,通过综合例题,分析了复频域S与动态时间常数(第5章)以及交流角频率的关联(第6-10章),加强了章节的脉络疏通,达到了瞻前顾后,避免了盲人摸象。
(2)在使课程自身脉络清晰的前提下,建立和打通与相关课程的关联,把点状的知识碎片,构建成网状的知识图谱,构建了前序课程-《电路原理》-后续课程-工程案例-专业前沿技术的“知识图谱”。学生借助“知识图谱”,会有“激活旧知,感知新知”的一举两得!提高了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
2.实现了“目标导向教育”
以如何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目的,建立了较全面的“案例库(71个)”(见下图),课前:用生活中、工程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将枯燥的课程内容与相关案例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成功体验“自己也能用知识定量地解释工程问题”,好的案例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从发现问题来,到解决问题去。真正实现“目标导向教育”。
3.丰富的教学资源,方便“教”与“学”
为方便“教”与“学”,本课程自主研发的配套资源有:
①“知识树”;
② “知识图谱”(12个);
③嵌入“课中考查题”的雨课堂微课PPT;
④Flash动画;
⑤案例库(71个案例);
⑥利用“雨课堂”,每章研发了“线上必会题+线上测试题+课后考核题”;
⑦每单元研发了“测试题+拓展头脑风暴题”等。
⑧ 习题解答;
⑨64学时《电路原理》 网课,首批全省开放,其中,视频107个,时长1427/1600分钟 。
课程相关其他风采展示
1、路漫漫,其修远兮
2、用母爱教育学生、立德树人,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青岛市十大优秀母亲、学校最美教师称号
END
青小理荐读
青岛理工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新闻网
编辑:明晓慧
审核:于 波
新浪微博:@青岛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