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汗青堂中国历史系列中一本比较独特的三国史。三国时代的蜀汉是一个有着不凡命运的政权,除了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还有诸多的历史细节不为人知,这本书沿着蜀汉由兴至衰的脉络论述了关于其政权合法性以及政治兴亡上的诸多问题,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这次的新书是饶胜文教授原版的修订版,比起初版本次修订增加了许多蜀汉历史中一些事件的细节。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极其频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曾经统一过又分裂的时代。四百年的沧桑,没有磨灭华夏传统文化,并 最终坚持到了大一统的隋唐时期。对于想要了解这段复杂历史的人来说,本书是非常好的参考。它不是记流水账,而是站在中华历史圈外,以平静的眼光回看这段乱世。全书通俗易懂,阅读门槛不高,观点明确,值得一看。这是一本初版于1959年的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著作《五四运动史》,“汗青堂”系列书籍的开篇,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成吉思汗,这个名字便是本书试图阐释的一切。这是关于铁木真如何成为成吉思汗,而成吉思汗的名字又如何传遍13世纪的欧亚大陆的故事。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书写传记,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在写人物所处时代的简史。弗兰克·麦克林从铁木真崛起的时代背景入手,博采中西方史料,详细叙述了成吉思汗一生的征战与草原帝国的建立。其间涉及大蒙古帝国军政制度的改革、宗教融合的影响以及蒙古扩张的延续性。作者不仅试图塑造一个更为立体鲜明的成吉思汗的形象,也期待能为读者展现13世纪的欧亚大陆上一段“异军突起”的历史。
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中古史入门读物,贯通孤立的断代史,以流动的逻辑阐释“是什么形成了隋唐这个繁荣的世界性帝国”,快速了解对中古史研究产生极大影响的“豪族共同体”理论,窥见大家治史思想之精华。
这是一本带有作者感情的史学著作,作者成长于清末乱世,能亲身体会到清廷的昏聩,以及从身边亲戚朋友说起种种衰世中的无力和愤懑,这种感情是史景迁无法感受的。
因此笔者能理解作者这种屈辱感,以及对于太平天国与其失败后、依然前仆后继在中华大地上抛洒热血,想要改天换地的志士们强烈的同情情怀。
当作者笔下的严冬过去,隆庆、万历相继登基,大明朝即将迎来一个新的权力首辅时代。到底是四季重演,还是长冬凌冽?历史的亲历者或许最多只能感受到风起于青蘋之末,而他们大多数看到的是万历以后,庙堂之上众正盈朝、万象更新,江湖之远齐家化乡、敬宗收族,各地无不以“诗书传家、簪笏盈庭”为尚,“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官商,横游蓟北”,一派“圣明极盛之世”的气象。因此,在他们看来,嘉靖帝“垂德泽于无穷”,隆庆帝“海内翕然,称太平天子”,万历帝“庙号曰神,殆真如神”,真“圣圣相承”也!
“扬州”这个名字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共鸣。
说起扬州,那些艺术家、文人、大商人的形象,风景秀丽的水道、桥梁、园林,还有充满浪漫或悲情色彩的历史都会在脑海中涌现。这本书正是记录了扬州这方方面面的“传记”,告诉读者这座城市是如何从明清交替之际的战火中重新崛起,走向18世纪的巅峰,成为举足轻重的商业之都;又在哪些历史偶然与必然中逐渐褪色,只剩寥寥文化碎片将过去与今天相连。
这是一部关于清朝的百科全书。
当我们在讲“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这句话时,是否能够想到,两片看起来形状、颜色、大小都不同的树叶,之所以都被称为树叶,是其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大体相同。将这样的思维视角放入历史长河中,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性人心、深层次的文化基因、社会心理,也具有相当强韧的延续性。为今天的读者讲述清朝人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让我们通过了解古人而了解自己,是本书的重要价值。
这本书是政策与人性的博弈,带给管理者的思考,作者希望通过明代的军户制度,考察百姓的日常政治生活。以小见大,由百姓的小故事讨论时代的大问题,加深读者对明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现代人工作与生活的思考。
以上就是本次推荐的中国史图书,
想入手的朋友们赶紧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