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元宇宙来了:数字艺术路在何方?



# 数字艺术 #

当下,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同时也强烈冲击着艺术传播的方式。艺术和科技之间的聚合正激发着一系列新的艺术创造,VR艺术、AI艺术、生物艺术、NFT艺术的兴起,正逐渐打破艺术的边界和艺术作品的体验方式。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结构性变革的过程中,也孕育着新的艺术传播范式的诞生。近日,由文联主办的“数字艺术专家咨询会”在江苏有限无锡分公司召开,艺术家、专家和业内人士就当下数字技术变革所催生的艺术传播的结构性变化,就“艺术媒介的生成”“数字技术语境下艺术传播”“数字技术语境下的艺术传播创新路径”等话题展开深度探讨。

 

杨 建

 无锡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习总书记在全国第十一次文代会、第十次作代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为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正确运用科技发展、技术革新促进新的艺术表达,让文艺创作更有内涵、更有潜力,今天举办这场数字艺术专家咨询会,邀请艺术界、学术界、技术界、传媒界的专家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为在新媒体、新技术、互联网+状态下如何拓展艺术空间,扩大艺术的传播力进行指导。通过这样的交流,大家集思广益、交流经验,将技术和艺术进行跨界连接,既拓展了视野,又开阔了思路,为我们今后做好数字艺术研究进行“破题”。艺术的丰盈植根于生活,技术终归是为内容服务。数字技术和文化艺术的融合,将进一步丰富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促进传统艺术的更优传播与全新呈现,为市民群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更好的实现数字艺术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

 


 数字艺术发展尚需解决的软硬件瓶颈 

陈 肯 无锡电影电视家协会理事

技术为未来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立体的展现机会,也给予用户更优质的交互式体验。在技术条件不断发展的当下,内容显得至关重要。技术一直在更新换代,有手机端、有大屏端、有开路电视、有闭路电视、有卫星电视,有桌面,终端的载体很多,而好的内容不是短时间之内或只凭借技术就能获得的。在新平台创作的可能性,是这个时代为内容创作者提供的新的工作机会,作为内容生产者而言,也应该拓宽思路,不能只是停留在二维世界。

目前,数字艺术首先要解决的是传输和数据存储,云存储是制约未来数字艺术发展的问题所在。在高色域、高清晰度、高动态的内容标准下,进行数据记录,每次出去拍摄会有大量数据,需要很庞大的存储设备,才能够把素材带回来。如果未来这些数据能直接到云端,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保持传统 勇于创新融合 

徐惠君 著名画家

就一个艺术家的诉求而言,数字化注定是时代洪流下不可抵挡的趋势。数字化语境下,为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这个自由,是时间上的自由,是人身方面的自由,更是创作中的自由。艺术家完全可以开辟一个新的创作世界,在数字技术中记录自己创作的点滴过程。

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创作也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作为艺术家,必须顺应时代和人民的需求,接受这个挑战。也许未来的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将不再有实物展示,进入纯粹的理念化和虚拟化世界,但我们能够努力做到,从现在开始重视并使用好数字化技术的手段,让新技术结合艺术本质,让传承与创新同步,让经典文艺作品“活起来”,用数字让传统予以保留和呈现,强化艺术的传播力,丰富艺术的创作视野。


 把握数字艺术发展趋势 

袁 超 江大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

“希壤”平台在当下已获得普遍的关注,但是这个新技术平台的开发,会遭遇带宽不够、虚拟设备不完善等硬件问题。从艺术创作而言,只要有好的技术提供,才会有更多的人自觉进入这个平台。最近刚参加了全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数字论坛,在与专家、老师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很多人都在尝试新的工作类型——照片建模,很多老师已经开发出了免费软件,通过这样的新技术,去解决后期周期长和数据瓶颈等问题。

我们要关注数字版权,重庆已经开始尝试离散艺术,借助其交易平台和独创的区块链技术,将书画作品生成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所有权凭(即数字版权证),来解决艺术品交易市场上长期存在的“保真难”“鉴定不畅”“交易不透明”等行业痛点,并为优秀的中华文化走向国际提供跨时空、跨地域、多渠道的交易场景。我们可以提前介入,实现数字艺术在无锡的尽快生根。


 注意三个层面的数字艺术 

李 剑 江大教授 数字艺术研究专家

作为一种媒介,数字艺术所有的呈现方式都是在某个平台上进行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数字媒介艺术。而将传统艺术数字化、渠道化,如数字化保护和传播中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并不能称之为数字艺术。数字艺术有三个层面:一是静态层面的数字摄影、数字图片、数字海报等二维平面艺术。二是视听层面的动画、电影类艺术作品。三是交互艺术(或沉浸艺术),比如一些交互装置、公共空间的展示艺术等。

文化自信的输出,必须要依靠作品,进行价值和理念的传播。这三种数字艺术中,有几种比较特别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艺术形态。如数字动画,从一开始比较落后的状态,到现在国风动漫的兴起,形成了民族化的风格,具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第二个是主流大片,当下电影99%以上都是数字化的,承载了非常强的主流文化传播功能。第三类是 VR、AR和MR这三类影像,当有好的导演进入、好的内容作品出现,艺术品质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数字艺术会带来更多美学体验 

段革新 著名画家

一年前,我开始尝试走进商业综合体,走进地产,做一些沉浸式的展览,这样的展览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传达的,甚至有时作品还会通过嗅觉和味觉进行展示。走进商业综合体的初衷,在于我希望艺术能被更多的人所知晓和感受。如果数字艺术发展成熟,我的展览就不需要在固定的场所,传播呈现方面的一些局限性也会被打破,我也可以获得更多更新的创作维度和实现路径。另一种让更多人拥有艺术感受力的方式,是美育教育。借助科学和技术手段,更具沉浸式的艺术教育可以真正成为现实。我可以在虚拟空间里建起实验工作室、艺术博物馆,让孩子们在其中获得美学体验,让优质艺术资源真正成为大众的共享品。


 数字艺术会成为电影最好的延展 

凌律巍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副总裁

说到数字艺术,最简单的理解可能就是艺术的数字化。从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来看,其实一直都在与数字艺术打交道。很多园区企业做数字后期特效,这应该是最早的数字艺术。大概在前两年,我们做了NFC的一些工作园区来实现从影视特效拍摄全链条管理,包括前期影视审核,从立项到拍摄完成,实现整个发行链。而当下影视产业的发展也要求我们做好电影的延伸,那么这个延伸其实就是与“元宇宙”和数字艺术相关的,包括游戏、直播、短视频,实物和虚拟衍生品的开发,通过这些延伸来扩大影视IP的产业价值。

数字艺术推进过程中,我想有几个要素值得关注:一个是“AI工程”人工智能;第二个是引擎,大量数据进入虚拟制作环境,对引擎的依赖度就很高;三是底层架构,未来虚拟城市的发展和运营,都需要底层架构的支撑;最后是区块链,我们尝试在电影海报中采用区块链加密技术,这也是能契合影视产业发展方向的内容。


 虚拟智慧城市元年,把握故事方向 

寇 丹 广电新媒体中心动画部主任

早在6年前,我们就尝试用AR和VR技术做动画,而VR影片的分镜,大概要8倍的画幅分镜来完成制作,而且整个影片编剧和故事的讲述方式也变的完全不同,动画制作的周期会被拉长。这就提醒我们,需要用新技术的加持,来消除创作中的瓶颈。

跨平台、跨空间的采访方式,虽然会是一个极大的飞跃,但这只是未来传播方式的改变,前端内容的生产,还是需要靠内容生产者去完成,也会给内容生产者提出不一样的要求。而内容生产者,期待的是更多轻量化工具。同时,元宇宙语境下,需要一个新模式、新标杆来实现引领,来体现新概念、价值以及更多元内容产品。

2022年,是提出中国梦的第十个年头,也是虚拟智慧城市成为“梦境”的第一年。我很期待这个“梦境”能成为实现,也期望传统传播方式在2022年会有颠覆式的变化。从地方媒体的角度,我们也期望在传播方式上,会做出有故事和有影响力的表达。


 数字艺术呼唤虚拟平台 

赵宇晖 江苏有线无锡公司纪委书记

百度最近推出的“希壤”虚拟平台,算是中国企业对于“元宇宙”的一个创新尝试,为数字未来发展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所以,当下我们探讨“数字艺术”这一主题很有必要。作为平台公司,江苏有线在无锡大市范围覆盖有线用户150万,高清终端用户超过120万,有云媒体大数据平台,也拥有与之匹配的新媒体团队,在服务文化产业和大数据的融合上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

今年,我们还开设了电视文旅C TO C平台,可以通过手机、电视来实现用户沟通。目前这个平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餐饮上。可以依托这个平台,实现江苏有线与文联深度结合,为无锡艺术家提供一个在线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向广大市民推广艺术家、展示艺术品,进一步对用户行为做出数据分析,了解广大群众对艺术的偏好和需求,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优质建议。


 发挥虚拟空间优势 

缪江天 江苏有线无锡分公司公客部书记

从无锡城市文化IP角度而言,在元宇宙环境下,应该要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这就要首先从传统文化找到无锡的魂,并在文化层面整体规划,进而可在虚拟平台上建文化遗产标志库、文化素材库、文化基因库,包括虚拟的文化体验园、文化体验馆、文化大数据平台以及数字文化生产线,从中梳理好无锡的传统文化符号。虚拟世界的建立不是目的,而是工具,通过这个工具,将现实空间的优势发挥出来,这对用艺术塑造城市来说至关重要。 


 艺术创作将迎来全新革命 

张雨驰 市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在近年比较流行的数字艺术交易平台NFT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数字艺术作品在这个平台交流和交易,未来,它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具有较强的流通性。除了艺术收藏、欣赏和交易外,元宇宙环境下的艺术品还具备社交功能,满足社交需求。

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带来艺术的进步和变化,进而推动艺术的革新。对于艺术来说,或将出现一次全面的革新,带来创作手段、创作空间、创作技术的变化。元宇宙中艺术可以有很多表现方式,如摄影展可以通过VR眼镜来呈现。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产业层面,艺术作品在未来的元宇宙语境下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巨大的。从个人创作而言,元宇宙环境必然会带来创作模式的变化,但内容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对于传统创作还是要保持信心。




文字:韩玲

图片:一心

排版:幽倩


往期推荐

第17届无锡市摄影艺术展在市图书馆展出

市剧协举办“名师带徒”展演专场

无锡中青年文艺名家丨王梦晗:沉心静气写众生万相

江阴篇丨深入生活实际 书写美丽无锡

以“非遗”之名,行“创新”之举,这场研讨会共话“惠山泥人传承和创新”

喜讯丨市文联人才培养获2021年全省文联工作创新奖



无锡文艺界

荟萃文坛精英 力推原创佳作

注重文化底蕴 追求高雅品位


-扫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