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郗晓波说|是谁在为农村考生鸣不平?

2017-08-06 郗晓波 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老杜有句名言:“语不惊人死不休!”那日无事,浏览网页,瞥见一题:《某教师发声:高考作文对农村孩子极度不公平》。如此呐喊,颇感惊讶!


       点开文章,原来讲的是全国1卷,要求“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作文题目列举了来华留学生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不知文章的内容如何,但惊骇的标题却让人感觉,“某教师”有一种为农村考生请命的责任感,为农村考生两肋插刀的正义感。其实,这大约就是时下流行的标题党惯用手法,在“不公平”前加了一个表示程度极深的副词“极度”,夺人眼球。不但如此,作者还在文章前加一按语,极力渲染气氛。“虽然笔者知道这篇文章会迎来很大的争议,但笔者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来迎接评论区的谩骂。”作者真正的目的恐怕是“极度”希望“迎来很大的争议”,窃以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点击率吧!


       作者重点举了共享单车来说明“极度不公平”的作文考题,因为共享单车主要投放在一、二线城市,农村考生缺乏亲身体验,所以写这类新鲜事物就是对农村考生极度的不公平。这样的观点真有点扯!我曾写过一篇博文《要想找骂,命题去吧!》,高考作文是全国范围内的一次“集体写作”,也是全民关注的焦点,因为作文分值最大,既是最受关注、最具争议的一道题,也是最被挨骂的一道题。每年高考,第一场语文考试一结束,网络上第一时间就出现了各省的作文题目,紧跟着就是各界人士纷纷开骂,无论多牛的人物出高考试题,都免不了被大家吐几口唾沫。


       怪异的是,年年高考都有专家或非专家为农村考生鸣不平。2015年高考作文写女儿举报高速路上违规行车的父亲,为农村考生鸣不平者说,农村就没有通高速路,这是对农村考生极大的不公!这都是装出来的愤慨。这世间从来就没有公平过,对农村考生不公的东西多了。从高考而言,极度不公平的是长期的城乡二元格局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农村考生一直处于弱势,所以,今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说:“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 哈佛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在他的名著《城市的胜利》中就谈到:“如果想要获得快速的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城市里。”一道小小作文题何来“极度不公平”?


      然而,这些鸣不平者一说农村,似乎就是山高沟深,林密路僻,音讯闭塞,你以为农村高中学校是深山里的寺庙啊?如今有农村高中学校是建在僻远山沟里的吗?一提农村考生,就以为都是一些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里人,见题目之共享单车,皆摇头叹惋。共享单车是什么车?不就是自行车吗!中国从满清末年就有自行车了,1949年以后更成自行车王国,哪个农村考生不认识自行车?难道是农村考生不理解“共享”吗?共享就是全民共同享用嘛。一个高三考生,如果连“共享”都不理解,那还参加什么高考呢?文章的作者很像晋朝那个“何不食肉糜”的皇帝,与咱农村考生隔得很;如此鸣不平,实则有些侮辱农村考生的智商啦!

 

      再说,谁规定高考写作文必须要写考生“亲身体验”的事情?2014年上海市卷高考作文题目如是说:“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如果按照作者的意思,这作文题对全部考生都是“极度不公平”,试问,有几个考生有穿越沙漠的亲身体验呢?写作文就是要插上想象的翅膀,范仲淹没登过岳阳楼,照样写了《岳阳楼记》;卡夫卡没有去过美国,他写的长篇小说《美国》,据说比美国还要像美国。高考作文,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考生的作文,并不是在写什么上进行竞争,只要写够800字,文通句顺,没有偏题,都会有40分。换句话说,考生竞争的是发展等级的20分,这20分就是看考生怎么写。难道享受过共享单车的城市考生就能写好作文吗?未必!写好一篇考场作文的核心取决于考生的思维质量与语言表达能力,与考试材料或规则实无多大关系。


      退一步讲,即便农村考生不熟悉共享单车,还可以写别的东西,作文材料提供了12个关键词,譬如美丽乡村。但作者说,“‘美丽乡村’不能写,因为美丽乡村没见过。”作者以为美丽乡村都是像婺源古村那样,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意境。乡村肯定有许多不美丽的地方,即便城市也有若干令人尴尬的去处。写美丽乡村,就是写乡村的美丽之处,用哲人的话说,乡村不是缺少美丽,而是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我很欣赏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作者居住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这片黄沙滚滚的旷野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但作者依然能从 “鸟叫”、“我的树”、“野地里的麦子”甚至“一截土墙”、“一条土路”中,发现乡村的美丽。在佛的眼里都是佛,在魔的眼里都是魔。


       文章最后,作者说,“即使做不到绝对公平,也要有相对的公平,如今的高考语文题目,有几个是有农村教师参与的?”作者说的“相对公平”,就是高考命题要有“农村教师参与”,全国1卷适用的省份包括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这九个省份的农村范围极其广阔,包括南方与北方,情况各不相同,要让那个乡村的教师参与命题,大家才会感觉公平?据我所知,不用说农村了,山西省城市中那些重点高中里业务顶尖的名师,也从来没有人参与过高考命题。作者以为命题那么简单,是给班里学生出个测验题啊?


       由此推断,这文章压根不是教师写的,只是借教师之火点自己的烟卷而已!同样内容的文章还有一标题《中学特级教师表态:2017高考作文对农村考生不公平! 》,估摸觉得“某教师”分量不足,故而抬出“特级教师”来吓唬人。如果这文章真是特级教师所言,其不是别有用心哗众取宠的沽名者,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卖柑者。这样“惊人”的文章,评论区里没能如作者所愿,不但没有谩骂,反而有跟帖“为有良知的教师点赞!”让人顿生感慨!立马联想到最近导演冯小刚的一句评论,他说因为垃圾观众的存在才形成了那么多垃圾电影,现状就是“往往垃圾电影的票房还很好!”真是一门“小钢炮”,打得真准!

 


作者简介 

郗晓波

中学高级教师,“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成员,“阳泉市十大藏书家”之首,曾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教学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及教学理论书籍近20部,著有《臭臭教师》《涓滴集》《咏人物:语文有情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