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少不解乡愁事,待到解时已凝眉

2018-01-02 郗晓波 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乡愁”同题共振第3篇

1.巧解读|《乡愁》的三度空间

2.乡愁,因为有个老家

3.年少不解乡愁事,待到解时已凝眉(作者郗晓波,来自山西)

4.杨富昌《每一块土地都有一个名字


回稿信箱:670702856@qq.com

年少不解乡愁事,待到解时已凝眉

作者 | 郗晓波 | 山西阳泉||图片来自网络


年少不解乡愁事,总是不愿意苟且眼前的生活,特向往去远方,以为远方都是高晓松说的那种春暖花开般的诗。乡愁是个文绉绉的词儿,说白了就是想老家呗!想老家的亲人熟人,想老家的美食美味……历史上有个乡愁情结特浓的官员叫张翰,留给后人一个“莼鲈之思”的典故。《晋书·张翰传》:“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是苏州人,他自己也有诗为证:“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是他在洛阳思念家乡时发出的慨叹,为吃家乡的莼菜鲈鱼居然辞官归乡。这行为举止似乎远不如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老陶那么具有满满的正能量。

 


其实,张翰的远方未必有诗,很可能也是苟且;但他的率性却引发后世许多在远方依然苟且的诗人的共鸣,凡提乡愁者免不了联想到“莼菜鲈鱼”。譬如崔颢“渚畔鲈鱼舟上钓,羡君归老向东吴”;白居易“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皮日休“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辛弃疾“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苏东坡“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欧阳修“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陈尧佐“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等等。但我年少时看“莼鲈之思”四字也就像看别的语言符号似的,没什么感触。就觉得张翰是二师兄托生啊!喜欢饕天大餐,爱嚷嚷着回高老庄。

 


近几年常在苏锡常一带小住,断不了吃点儿莼菜鲈鱼,没觉得是多大的美味,吃了之后反倒觉得肚子里经常疙疙瘩瘩的不舒服,时不时还要闹腾几次。故而,特像与张翰唱对台戏似的,思念更多的是山西老家的“酸菜抿饹饾”“烙饼丸子汤”。由此也就明白了张翰为什么辞官归乡吃莼菜鲈鱼去了。真实原因很可能是张翰水土不服,吃惯了莼菜鲈鱼的胃口,消化不了玉米面抿饹饾,经常闹肚子;由闹肚子而闹情绪,把身体闹出问题了。再者,苏州人张翰去洛阳做官,满耳听的都是呜哩哇啦的河南侉话,“你弄啥咧”,“你使不使嘞慌啊”,“恁到底想咋咋?”……听来费劲,或许办公时也常闹笑话,还是赶快回老家去吧!结果被后世文人编造出一则为美食而辞官的历史佳话,忽悠了几千年。

 


老杜所谓“月是故乡明”,肯定也是有感而发,那潜藏着的意思是“饭是故乡香”。作为老西儿,住在张翰的老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细细琢磨,无非两个原因。第一原因就是饮食不适。南方人主食是大米,吃大米就要炒几个菜,而主菜就是鱼虾螃蟹之类海鲜。一大盘龙虾,或五六只大螃蟹,都是虾壳蟹壳里藏着一点点精肉,几只大螃蟹里的肉加起来,也抵不上咱老西儿的一块红烧肉济事儿。满桌子淋淋漓漓,两只手黏黏糊糊,剩下的虾壳蟹壳堆在桌子上小山似的。吃惯了面食的老西儿,隔几天不吃面,不是闹肚就是闹心。

 


第二个原因是语言不通。苏锡常的语言古称“吴侬软语”,但我没听出低吟浅唱的柔软味儿来,反倒觉得特别的佶屈聱牙。其实,吴语软抑或硬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比英语还难懂。听英语公开课,好歹还明白几句诸如“Class begins”,“Sit down please” “Open your books please”等课堂用语。听吴语若听鸟语,一句不懂。领外孙女于小区玩,听一群大妈唧唧喳喳鸟语,偶或仔细听彼对话,若黄鹂鸣柳,不知所云。譬如“下昼里到喽搭里白相个嗮”,即“下午到哪里去玩?”“伊个辰光窝里向呒不人个”,即“这个时候家里没人”。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学家钱冠连先生补充道:“蜗牛壳之于蜗牛是居留之所在,语言之于人也是居留之所在。蜗牛将自己的家永远背负在身,人亦将自己的居家永远背负在身。”年少不解乡愁事,待到解时已凝眉。处在远方一个听不到家乡土话,亦吃不上家乡可口的饭菜的环境里,苟且中不生出点儿莼鲈之思来才怪呢……情绪闹到极端,自然就成“张翰”,估摸时人称之为“二”,然后人远隔千年时空观之,则觉得其“爽”,倾羡不已!那其实是中国文人永远无法企及的一个梦。

 

“语文拓展课”系列三本书,可到当当网、山西教育出版社天猫店折扣价购买。也可进入“水先生的小书屋”直接下单

张水鱼《巧解读:语文有意思》

李国锋《加点料:语文有故事》

郗晓波《咏人物:语文有情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