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巧解读|《乡愁》的三度空间

2017-12-17 张水鱼 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纵的历史感

横的地域感

纵横交错而成十字路口的

现实感


《乡愁》的三度空间

           

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首选自他的诗集《白玉苦瓜》,诗人余光中在《白玉苦瓜·自序》中提出了诗的“三度空间”说,即“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交错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里的“三度空间”主要说的是诗歌的艺术性,是余光中诗歌探索中对于西与中、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历史的游刃度的拿捏。研读《乡愁》这首诗时,历史、地域与现实这三个词也一样地逼近了我,这里,我故且采用东成西就的办法,以这三个词作为关键词和读者朋友一起探讨一下《乡愁》这首小诗之契阔。


沧桑的历史感。这首诗一共四个小节,每个小节间的第一行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依次排列出来是: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呵

而现在


从童年到中年(作者写作此诗时43岁),从过去到现在,将作者画面般勾勒出来的生活场景组合起来,不就是一段历史吗?小时候,因为上学离开了母亲,长大后因为工作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后来母亲去世,现在“我”则被一湾浅浅的海峡阻挡着难以回乡,这里诉说的好像都是诗人小我的琐事,其实它折射的是中国的沧桑历史,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饱尝漂泊、分离、海峡阻隔之苦的中国历史。


断裂的地域感。再看每小节的后两句。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头”,“那头”,所叙场景里的人像隔着的一层毛玻璃,总也不能聚一起。读这几句时,我们读到了——距离。当我们的关注点停留在距离的两端,我们思维的流动会变得缓慢,情感的丝线也会被层层缠绕起来。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这样的追问:那些时候,“我”在哪儿?那邮票两头连接的,那船票的起点和去处,那坟墓的内外,那海峡的两头,“我”的母亲、妻子分别在哪里?这样追问的时候,地域感(或者说空间感)是非常强烈的。比较特殊的,这里的地域,总是以断裂的方式存在着,这种断裂让我们沉思。在此之前,余光中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这里的长江、黄河,也是地域的概念,而地域的概念在余光中的乡愁诗里,就是家乡的民族的概念。


凝重的现实感。四个小节的诗是一步步地逼近的。


如果说,那“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让我们还有一些浪漫想法在跳跃的话,那“矮矮的坟墓”则把我们拉回到静静的现实里来,当我们的阅读进行到最后一个小节的时候,我们的所有暇想不得不停滞了。“浅浅的海峡”说起来好轻快啊,但能阻断两块大陆间往来的海峡有这么轻快吗?


如果说前面三节诗如同层层卷起的波涛,最后一节诗则是这层层波涛汇成的潮汛。诗人在回忆起这首诗写作情况时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还说诗写完后,他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诗人沉吟,是因为触到了沉重的现实痼疾。


最后一节里映射的是现实的中国。现实的中国便是,海峡两岸政治对立,海峡两岸的人民像天河两端的牛郎织女,不能自由往来。这种乡愁,是历史的乡愁,是民族的乡愁。诗人最终的乡愁便凝结在祖国这根弦上,锵然一拨寂无声。


多年后余光中谈到《乡愁》诗,还说道:“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这句话便充分印证了我们上述的分析,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作为台湾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摘自张水鱼《巧解读:语文有意思》

相关链接

《巧解读:语文有意思》|初中课文教和学的绝佳伴侣

自序 | 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说话

书评丨鄢文龙:行云流水,鱼游濠上

巧解读 | 楼上的风景

《巧解读:语文有意思》读后感

永远的乡愁——缅怀余光中先生图说|亲爱的雪,你知道我们有多爱你!

这位幽默男的油腻心思谁人懂?

共写佳话|任海林:窗外,再也没了父亲

图说|见字如面

咏“窗外”者众,侃“油腻”者寡,何也?

语文有故事/有意思/有情怀


“语文拓展课”系列三本书,可到当当网、山西教育出版社天猫店折扣价购买。也可进入“水先生的小书屋”原价购签名版。

张水鱼《巧解读:语文有意思》

李国锋《加点料:语文有故事》

郗晓波《咏人物:语文有情怀》

欢迎关注

别样语文,让我们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行于思,栖于诗。

语文之旅

生命由一段又一段的旅程衔接而成。关注“水先生的语文生活”,开启语文生活新旅程。

水先生的小书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