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评丨鄢文龙:行云流水,鱼游濠上

2017-10-11 鄢文龙 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行云流水,鱼游濠上

——张水鱼《巧解读:语文有艺术》的修辞艺术

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鄢文龙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山东,在山东的一个餐桌上,在山东举办的中国思辩研究会的一个餐桌上,认识了她。她坐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顾之川先生旁边,心想:这人肯定不错。仅此而已。但对她的名字——张水鱼,一直很感兴趣。


直到在北京儿子那小憩,微信上看到水鱼先生出版了新著——《巧解读:语文有意思》。见过吹牛的,但没见过这样为自己的书吹的:巧,有意思。


就在回家后的同一天,刚打开门,马上接到快递员的电话,水先生的书到了。


打开书目,一翻,就再也没法儿放下了。那种只有史铁生才能让我废寝忘食的欲望,又一次出现了……


因为水先生,因为水先生文本的牵引,走进水先生,走进水先生的文本世界,我第一次体悟到“行云流水”的真正内涵,那是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第一次陶醉于“濠上之乐”,那是一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促膝谈心的对话。


原来,水鱼就是这样的水中之鱼。一种“静闻鱼读月”的境,一种“笑对鸟谈天”之界。


康德说过:“如果说一个对象是美的,以此来证明我有鉴赏力,关键是系于我自己心里从这个表象看出什么来,而不是系于这个事物的存在。”水先生,就在语文这个表象中,看出了深意,看出了美,在她的笔下流动着的是:一种均衡之美,一种灵动之美,一种联系之美,一种侧重之美,一种张力之美,一种流动之美。


让我们一起进入水先生的语文世界,体味什么叫做熏陶,什么叫做流连忘返?


一、和谐,均衡之美

      水先生笔下,通过排比、双齐、同字、对偶、顶真、顶释、回环等辞格的娴熟运用,一展语言均衡之美。


1.排比——酣畅淋漓浩荡荡


在此,他将歌词比作珠子,化无形之声音为有形之物体,让声音可观,可触,可感。(《扑朔迷离话“绘声”》)


      无形之声,通过词语排比,如闻其声。


对于这一块土地,诗人抚摸它“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最纯真最依恋的抚摸,是真爱的极致表达。

这又是最有力度的抚摸,“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这种力量的凝聚意味着信任、执着与追寻。(《铁窗关不住的明丽想象》)


       语段中,两段本先是一个句子的排比,可水先生有意转行分段,着意强调在纯真、依恋、极致表达之后产生的驱动力:力度。但水先生意犹未尽,唯恐读者理解不透,又接着用力一个排比短语进一步诠释,短语虽短,却铿然有声。


这一个草字,在文中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是它经纬着整篇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草,是草地的草,故事的广阔背景就是红军过草地。

草,是毒草的草,事情的起因便是战士误食了有毒的野菜。

草,是体现周恩来副主席心系红军战士的核心之物。

草,是战士的粮食,在特殊的年代里,他不仅滋养着战士的骨骼,也丰润了他们的精神。

(《〈草〉的行文艺术》)


        通过排比,凸显了“草”的作用,这长短不一的句子,给人以 参差美的享受。“经纬”一词,“经纬”着读者的不舍回味。


他用乌云的凶残和淫威,象征那黑暗的社会环境;用波浪的欢快和勇敢,象征有力的无产阶级革命大众。

……

他用海鸥、海鸭和企鹅象征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

他用敏捷、灵动的海燕表达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赞美。

(《那语言背后的幻想——从〈海燕〉的发表说开去》)


       用排比段表情达意,是我品读水先生全书后最深刻的印象。她在常规中颠覆,在颠覆中超越。这里既是排比,又在排比中融入对偶与双齐,这样的行文,真美,美在字里行间。


水是不说谎的。

……

这里的周庄水诉说的是一种欢愉。

……

这里的周庄水诉说的是一种回味。

……

这里的周庄水诉说的是一种变幻。

(《周庄,绕不开的水韵情长》)


       周庄,真美!美得常常怀疑游子面对美景,只能高呼漂亮!漂亮再也找不到表达的缺口。可是,一见了水先生的表达,才知道“放心”二字的分量。这不,排比段,拟人,复叠,三碟大菜,够你下一顿好酒了。


春天在哪里呢?它是什么模样的呢?作者一口气给出了答案。

——春天在刚刚消融了冰的河水里。

……

——春天在刚刚融化了白雪后的山峦中。

……

春天在树梢。

……

春天在麦田。

……

春天在游人的举手投足里。

……

春天在转暖的天气里。

……

春天在小动物们自得的神气里。

……

(《春从何处寻》)


        在设问中开启耐人寻味的回答。虽是排比,写作者却智慧地以两两对应的句式,在整齐中不忘变化,深得参差变化美之妙。


你看这里的水。它的声音,“如鸣佩环”;它的性状,“水尤清冽”;它的情态,“皆若空游无所依”(从鱼儿空游来反衬水的清澈柔美)。

你看这里的鱼。有数量,“潭中鱼可百许头”;有情态,“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你看这里的树。……

你看这里的石。……

(《从景物的主观性特征说起》)


       有了水先生的介绍,我们只有一睹为快的欲望。因为她亟不可待;因为她,目不暇接;因为她手忙脚乱。


如果说《过故人庄》是一首叙事诗,《游山西村》则可以看作是一首抒情诗。

……

如果说《过故人庄》尽显田园风光之美,《游山西村》则凸显乡土文化之韵。

……

如果说《过故人庄》是一位素面朝天的美人儿,体现的是和谐美,那么《游山西村》则是精心装扮的佳丽,体现的是精致美。

……

       这样的排比段,整齐而别致。尤其第三段,以美人相喻,大有想见其人、梦见其景、酷临其境之欲。


2.双齐——形式整齐显“四美”


我们会不自觉的进行这样的追问:那些时候,“我”在哪儿?那邮票两头连接的,那船票的起点和去处,那坟墓的内外,那海峡的两头,“我”的母亲、妻子分别在哪里?这样追问的时候,地域感(或者说空间感)是非常强烈的、比较特殊的。(《〈乡愁〉的三度空间》)


       思绪在追问中产生。文中四个“那”字,铺排出四个整齐的句子,这种双齐格的齐头式,最易吸引读者的视觉,引起读者的注意,重要的是,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一起进入了文本的思考。


故事就这样顺着二班长杨光的身影不停地晃动着,让人们一会儿随着哨兵的中毒而悬心,一会儿又随着杨光的踉跄脚步而担忧,一会儿因看到红十字而惊喜,一会儿又伴着担架上的响动而焦心,直到“草”的特写镜头出现——

(《〈草〉的行文艺术》)


       四个“一会儿”整齐出现,强调时间与事件变化之速,扣人心弦。


啊,这么美丽的世界,你还有“鸢飞戾天”之心吗?你还有“经纶世务”之想吗?怕你只想融入到大自然中来,不再刻意追求什么功名利禄了。

(《你写我读:别有意味的景语


      这是一个既齐头、又齐尾的双齐结构句。其实,同时也齐腹,即中间都是四字结构的引用,只是水先生高明而已。


      下面的两个句子,都自然地运用了齐头齐尾式,整齐而美丽,像周庄,周庄的水,周庄的美。


双桥倒映水中的画面将周庄水之清澈、静谧表现殆尽,将周庄之美表现殆尽。

(《周庄,绕不开的水韵情长》)

周庄的宁静映在水里,周庄的喧哗也映在水里;周庄的历史映射在水里,周庄的现在也映射在水里。(《周庄,绕不开的水韵情长》)

 

3.同字——匠心精巧贯悦耳


诗中的作者略带醉意,但他用大胆的夸张,狂放的想象,浪漫的思想,独特的艺术构思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这是诗人李白的风格。(《醉着的李白和醒着的李白》)


      水先生在四个结构相同的句子中慷慨嵌以“的”字,既具匠心,又连贯悦耳,更突出了李白的风格。


陈胜远去了,但是他的声音留了下来。他的声音留在少年的心里,留在贫苦人的心里,留在哲思者的心里,催人奋进,给人希望,令人回味。

(《品读陈胜的名言》)


      这句子漂亮,像T型模特款款而来,既是双齐句,又有短语排比,更在“的”与“人”的同字中,强调了对象,突出了作用。


你看,当骆驼涉过了冷水滩,蹚过了冰凌湖,穿行过热风洞,走过扁谷,来到了珍宝关(或者可以理解为珍宝“观”)时,关于无价之宝究竟指什么的探讨就正式开场了。(《给“宝”下个定义》)


       四个相同的“过”字,把过程描述得历历在目,最后改一“到”字,真是神来自现。


4.对偶——和谐对称尚流畅


 他挺着,坚守着一个读书人衣锦还乡的梦想;他挺着,坚守着读书阶层的优越感。而这一挺,使他成了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点说孔乙己》)


       “文字的构造和习惯往往能影响思想,用排偶既久,心中就养成一种求排偶的习惯,以至于观察事物都处处求对称……”[1]

       水先生的高人之处在于在看似不对称中求得对称。


 不是吗?因为得,生活有了收获的喜悦;因为失,生活有了沉静的思考;因为相遇,人生有了美丽的拥有;因为错过,人生有了悠长的回味。(《由〈错过〉看人生的境界》)


       在貌似设问的反问中,引发读者的思考。在两两对比中,在整齐的对偶中,使我们懂得:得与失,相遇与错过,都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如何对待,才是生活之真谛。

      

它们是如此令人敬畏,所以周围常有佳音相伴,那激石“泠泠”声,鸟鸣“嘤嘤”声,千转不穷之蝉鸣,百叫无绝之猿啼,相和成韵,共同构成大自然的协奏曲。(《你写我读:别有意味的景语》)


        这是一个在对偶基础上创新的排偶句,两两相对,“佳偶天成”。


没有嘈杂的人声,没有名利的喧哗。春雨的时候,它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有雪的时候,它“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周庄,绕不开的水韵情长》)


        第一句是严格意义的对偶,第二句是宽泛意义的对偶,属于意对。水先生似乎在用行动告诉我们:有时不要为了对偶而以形害意。

      

 如果说,文章的题记给人以“那草啊”的遥远追问,那么,这一句就是“这草啊”的现实回溯。如果说,文章的题记算作远镜头瞭望,这一句,便恰是近距离拍摄的开始,轻轻一句话,悬念四起,将人们拉近到作者有滋有味叙述着的故事里。(《〈草〉的行文艺术》)


     在“遥远追问”与“现实回溯”、“远镜头瞭望”与“近距离拍摄”的对比中叙述,在整齐中变化,与其说原作者叙述“有滋有味”,倒不如让我们首先体验着张氏的叙述“有味有滋”。


5. 包孕——大中套小尽抒怀


      包孕,是我有意创造的一个辞格。源于语法上的包孕句,即大句子套着小句子,像母亲怀着小孩。这种句子,有足够的容量,便于细致地表达思想。


这里是一个生活的世界。

……

这里更是一个精神的世界。

……

这里是一个“有”的世界。这里有“仙”,有“龙”,有“德”,有“草色”,有“鸿儒”,有“素琴”,有“金经”,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这里也是一个“无”的世界。无“白丁”,无“丝竹之乱”,无“案牍之劳”。

(《刘禹锡的自由王国》)


      作者在极力铺排的同时,又在第三个铺排结构中以大套小,一口气套入八个句子,极尽排比之能事,告诉人们一个真正的“有”的世界;之后又在第四个铺排结构中套入三个句子,历数无之世界。重要的是第三个句子与第四个句子又构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对比中感知“有”与“无”,刘禹锡之“自由王国”,呼之欲出。

      这种句式的包孕结构,让读者真正体味到表情达意,如何酣畅?这般淋漓!


这里的抒情是深沉的、复杂的、真挚的,节奏是缓慢的,感情是饱满的。(《怎样的土地怎样的爱》)


        简洁中包孕着分明。


6.顶真——首尾蝉联沓缠绵


因为千年的长城有千年的历史,千年的历史里有千年的故事,千年的故事里有千年的风景,千年的故事和风景里有作者对于故乡的遥望。(《风沙起处乡心起》)


       三个短语,三次顶真,把读者带入千年长城有关历史、故事、风景的分享,在分享中体验作者对故乡的遥望。


月入得户来邀人,人举杯邀月赏月赞月,物我两忘,浑然不觉,错得何其美丽。(《错出来的美丽——〈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移情作用》)


      这句子,描述的是一个多么令人陶醉的的场景。这拟人,这排比,这序换,带来的是天人合一的意境享受。你不会忘记,因为顶真,留给你的记忆。


7.顶释——借助顶真巧描述


她只好把目光收回来,停留在眼前的白蘋洲上。白蘋洲,那是他们分手的地方,那里留着离人的音容笑貌,因而也是她眼里永远的风景。(《楼上的风景》)


        顶真,妙在共邀读者的注意。顶释,意在一解楼上的风景——两人的风情。


所以当他得知卖牡蛎的是他的于勒叔叔时,他会忍不住细细地端详他,看他的脸,看他的手。(《以儿童的名义》)


        这是一例创新顶释格。新在没有固守陈规,而是在“端详”的基础上改用一“看”字,语言往往在常人恪守规矩时,你却有所突破。因为突破,才更易引起读者的注意,读者注意了,你的思想就被读者理解了。赢得读者的理解与共鸣,才是写作的最终目的。


学生们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如果就这样给一代文豪欧阳修戴上这样的帽子实在哗然,哗然的原因当然在属于后现代生活里这个热销的“自恋”一词。(《欧阳修是一个自恋的人吗——从一堂课谈起》)


    这里以顶真格释之,意在强调“哗然”的原因。


[1]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第245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年。


二、激情,联系之美

      辞格是激情的独特符号。修辞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激情的利用。激情在话语中只有通过喻意才能得到表达并产生效力。

      水先生在文本中激情饱满,用比喻、比拟、拈连和仿拟,告诉我们,语文的习得,需要联系,需要摹拟。


1.比喻——浓妆淡抹总相宜


母爱是撒在你伤口上疼在她心里上的那把盐。(《走进母亲的“小我世界”》)


        这比喻,融入的是水先生对生活的体验,妙在常人心中有。

      

作者苦心孤诣地写文章,最在意处便是文字,因为文字是作者灵魂所绽放的烟花,它是比口头语更精准、更贴切的语言。(《挠在文字的痒处——关注说明文中的修饰、限制语》)


       “文字”与“烟花”,两个单独存在的时候,谁都熟悉,就像每天拿起筷子吃饭,可是一联系在一起表情达意时,那种感觉是水先生的专利。


这完美的圆挂在天上,像太阳,也像月亮,照亮着每一个行人的路,从遥远的春秋通向无限的未来,通向每个人的心里,给人信心,给人鼓励。我想,这就是经典句的力量。(《烛照人生的经典名句》)


       经典名句的力量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可是一经水先生以太阳、月亮喻之,辅以两个对偶句强调,好像名句的力量,就在手中。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精致的小散文(全文仅84个字),精致如一株花。有根,有茎,有叶,有花。(《错出来的美丽——〈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移情作用》)


      一篇文章,像一朵花。简单,然而一经四个短语的排比,细化,视觉随着水先生的导引,由下向上,立刻生动起来。


常态的周庄便是这样的,色彩可能很强烈,但比较单一,是大块的白和黑,是纯净、素朴的黑白照片。(《周庄,绕不开的水韵情长》)


      这是一个层递比喻句。把一个地方比喻成色彩,并不新鲜,而把一个地方比喻成照片更不稀奇。稀奇的是水先生对颜色的取向,人们常以为彩色更艳丽,更容易引起游客的注意。可是,真正经得起时间沉淀的还是黑与白,何况还有那深藏在背后的纯净与素朴的品格。


诗人最终的乡愁便凝结在祖国这根弦上,铿然一拨寂无声。(《〈乡愁〉的三度空间》)


       常人比喻的思维都好往大处着手,水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绕道而行:以小见大,戛然而止。妙哉,一弦,一拨,寂无声,于无声处见真情。


生命像什么呢?不同经历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立足于不同的人生体验,侧重于不同的表达。

有人说,生命像一面镜子,你对着他皱眉,他回你皱眉;你对着他笑,他回你以微笑。

有人说,生命像铜钱,每个人高兴怎么用就怎么用,但一个铜板只能用一次。

有人说,生命像自助餐厅,没有侍者帮忙,要吃怎样的菜自己选。

有人说,生命像玩牌,拿到好牌不一定赢,要看你是怎样的玩法。

有人说,生命像拼图,别让其中小块块的部分掉了,或大块块的地方弄乱了。

(《听冰心谈生命》)


      水先生以排比的修辞,表达的是五个比喻的内涵。与其说是排比,倒不如说是借助排比舒缓地让读者体会以比喻表达对生命理解的曼妙。其实,这是博喻,一个为减轻读者阅读期待的博喻,一个深谙阅读心理与生理张力的博喻。


2.比拟——天人合一在相融


那自在的流水倒是不怕羞,悠悠地享受着夕阳的爱抚。(《楼上的风景》)


        比拟,人人都喜欢,都能写。可我只愿意从文本中独独拎出这一句。从自在,从悠悠,从享受,从天人合一。


3.拈连——顺水推舟连彼此


失去了水,失去了周庄在水里的倒影,人们便感觉不适,便开始了精神上的找寻。看来——周庄,的确是绕不开水韵情长的。(《周庄,绕不开的水韵情长》)


      似乎是复叠,似乎是层递,但我们却熟视无睹地忘记了她原来运用的是拈连。“找寻”一词,就是撇下了甲的具体而直接拈向乙的抽象。事实上,越是无法定义的越体现出一种美,一种自然,一种回味无穷的美。作者就是这样在行云流水中水到渠成地在篇末点题了。


是啊,寻找自然的春天要走到城外去,而寻找人生的春天要走到更开阔的地方去。(《春从何处寻》)


        由“寻找”自然的春天,而顺势拈连到“寻找”人生的春天,由具体而抽象,天衣无缝。


这是一首在监狱中写就的诗,是从铁窗里飞出来的想象。(《铁窗关不住的明丽想象》)


       从铁窗里飞出,形象得体,其成功就在于巧用拈连。


那种阴霾一样的记忆已刻写在他的心里,他的味觉、触觉、视觉对此都有过强烈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目前还在以加倍的方式进展。(《铁窗关不住的明丽想象》)


        记忆,这抽象的东西,一经“刻”字的传达,立刻具体而生动,从味觉到触觉到视觉。


4.仿拟——出人意表迥异趣


       水先生有意模仿现成的语言形式,通过置换或增加其中的部分构成元素,仿而拟之,使得现成语言形式以陌生化的面目出现,从而达到引起读者注意、加深读者对文本领悟的艺术效果。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一篇情感奔放的小令。曲作者的不平之气吞吐在每一句简短的话里,读这首小令,我们几乎可以看到眉峰如聚、瞳仁如怒的作者的悲愤之态了。


张氏的高妙在于:在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基础上顺势仿拟出“眉峰如聚、瞳仁如怒”的句子,对而喻之,妙手天成。

那么,究竟是什么刺伤了他的眼睛?下面的三个排比段,尽收眼底。

是“表里”山河。

……

是“西都”。

……

是百姓苦。

……

(《是什么刺伤了他的眼睛》)


三、失衡,侧重之美

1.反复——二三其辞表情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这一句说的是:这里的水深啊。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说的是:这里的水清啊。

“急湍甚箭,猛狼若奔。”这一句说的是:这里的水急啊。

三个句子,都是惊叹。深是深邃之美,清是明净之美,急是磅礴之美。(《你写我读:别有意味的景语》)


      这是一个复叠句,一咏三叹,只三个字的变化,却正突出了“深”“清”“激”的特点;这是一个排偶句,气势恢宏,在看似并列中,语意不断递进;这是一个双齐句,整齐美丽,因为整齐,吸引了读者的视觉注意,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


2.频词——高频出现强意念


在吴敬梓《范进中举》里,胡屠户的“骂”可谓一洋洋景观。骂得酣畅,骂得痛快,骂得有趣。骂,在小说中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得地存在着。因为,骂中可见世相,见人物,见主旨,见作者,可谓一骂而四箭皆雕也。(《“骂”出来的精彩》)


       全文极尽“骂”之能事,在文中频繁出现高达60处,虚中有实,实处见虚。更何况综合运用双齐、同字、拆词、仿拟等辞格,真是“骂”出了精彩。


那光景好像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也是如此,这是时光特制的风景,更是思妇孤寂的心情下特有的风景,这风景,是思妇每日必去温习的教科书。(《楼上的风景》)


      “如此”与“风景”的频繁出现,强调了风景的一贯永恒性,更凸显了“风景”的独特内涵。

    

借助着手指的触摸,她认识了洋娃娃(doll),又认识了水(water),还认识了悲伤和微笑的表情;借助着心灵的触摸,她又认识了爱,认识了美,认识了生命的价值。借助着触摸,她的世界由狭窄到宽阔,由干涸到丰润,由烦乱到有条不紊,如同一朵花的次第展开,生活的精彩一层一层、一幕一幕地在她的世界中上演。(《触摸:从手指到心灵——海伦·凯勒〈享受生活〉读后感》)


        这里有排比,这里有层递,这里有反复,这里有拈连,这里所有的用意都因“借助”与“触摸”的频频出现之频词,深深印入读者的心灵。


3.层递——层层深入后居上


自然之景·眼中之景·心中之景


       这是一个标题。张氏却妙用时空层递的手法,将读者逐步引入《阿里山纪行》的阅读,第一个阅读层次,试试读出文中的自然之景;第二个阅读层次,试试读出文中的眼中之景;第三个阅读层次,试试读出文中的心中之景。这真是情感枝头结出了丰美的写景之果。


字典·词典·句典——典藏在《沁园春  雪》的意蕴美


      初看,这标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张氏却于普通中融入不普通的内涵。意在通过“字”“词”“句”意蕴的层递,强调学习《沁园春  雪》的关键所在:重点品评10个字;分析与积累9个词;典藏2句话。


这是结构相同的三个句子,这是没有动词的三个句子,这是分别由三个名词组成的句子。同时,这也是画面感很强的三个句子,是需要借助读者的想象填充才能丰满起来的句子,这样的三个句子,无疑是一种创新的表达。(《〈天净沙·秋思〉的三二一》)


       其实,“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用的是列锦辞格。但张氏心中明白,初中的学生并不懂什么叫“列锦”,于是,她采用了人人皆知的排比手法,在排比中解说,在层层递进中升华,通过后面不断的悬想:这是一幅凄凉的画;这是一幅温馨的画;这是一幅充满悬念的画,让读者豁然开朗。


在一个点上品味。

……

在一条线上游走。

……

在一个面上荡漾。

……

(《还原诗的美丽——多角度赏析〈山居秋暝〉》)


       排比?双齐?层递?都是。在排比中告诉了我们鉴赏的方法、创造性解读的角度、阅读的三维空间;在结构双齐中,呈现出建构语言的美感;在层递中由点而线而面,诗歌的内容得到不断的拓展,延伸。


 触摸,从个人的世界,到自然的世界,再到交往的世界;从手指开始,直至心灵。(《触摸:从手指到心灵——海伦·凯勒〈享受生活〉读后感》)


       “个人”,“自然”,“交往”,概念越来越大,层层递进,我们仿佛身历其境,深刻感受到触摸的效果。


“闭上眼想”,作者不说要我们“读”文字,而是要我们“想”文字,要我们把文字连缀在一起想象老城,想象有山有水的老城,想象有山有水有阳光的老城,想象有山有水有阳光安适地睡着的老城,想象那理想境界的有山有水有阳光安适地睡着的老城。(《把文字“翻译”成图画》)


        这是一个排比句,这也是一个包孕句,这更是一个酣畅淋漓的层递句。张氏首先以“要我们……”格式构成三个排比,接着在第三个“要我们……”结构中布入五个“想象”,重要的是就是在这五个表面看似排比的结构中,张氏又一次发挥其运用语言的艺术,水到渠成地完成了递进思维模式的表达。这里每一个句子,字数越来越多,限制越来越严密;这里随着字数的增多,内涵不断递减。由老城,而有山有水的老城,而有山有水有阳光的老城,而有山有水有阳光安适地睡着的老城,而那理想境界的有山有水有阳光安适地睡着的老城。可是张氏的真正意图在于:通过语言的变化与营构,告诉我们理想的老城,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就是济南,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4.设问

王本道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因为他看不到从画里、从文里、从传说里知道的周庄水了。(《周庄,绕不开的水韵情长》)


        这是一个看起来极不普通的设问。突出在给出的答案,因双齐辞格“从……里”三次反复出现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羽毛为什么会烂掉?泪水为什么要飞出来?因为这里显示着一种力量——爱的力量。(《怎样的土地怎样的爱》)


      这设问新在连续三个急问,却只一个答案统括,简洁有力。


5.数概——统括数字引注意


《天净沙·秋思》的三二一


       这是一个标题。然而却有如破空而来,悬念无穷,令读者急不可耐,只想一睹为快。

      你看,张氏就是这样深谙阅读心理,后面的叙述,在你释然之后,无法忘怀: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这首短短的小令,有着精致的表达。在不足30个字的空间里,容纳着无比丰富的内容,呈现着参差错落的美。这种参差之美体现在三幅画面、二字标题、一个断肠人的交融表达上。

       这又好比南方人来到北京,第一次在餐桌上看到北京烤鸭,那醉入的香味,飘在空中,就是不知道如何下手……

        来了,原来是这样:


三幅画面。这首小令中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前三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二字标题。这首曲子的题目是“秋思”。

……

一个断肠人。“在天涯”这三个字暗示了我们此处之断肠人是那漂泊在外的人,是旅人


        至此,我们才恍然大悟。但继续往下读,我们又一次被张氏语言的掌控力坠入云雾之中。

        这个人是马致远吗?是的。

……

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马致远吗?当然不是。


       张氏就是这样,在舛互中,步步设疑,时时解惑。让我们跟随她一起破译马致远的秋思之情,这正是:断肠人弹奏秋思曲,曲状元演绎断肠情。

    

细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不由想到著名作家梁衡提出的一个写作观点,他认为:一篇好文章,离不开形、事、情、理、典这五个要素,其中“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为客串。这五个字变换组合,便成天下锦绣文章。针对形、事、情、理四项的写作技巧,他写道:“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五诀》)这里再加上用典的一般要求:用典而不僵硬,就可以构成文章写作技法的“五诀”了。(《“五诀”俱全,如山立岸》)


      张氏之“五诀”几同于梁衡之“五诀”,但张氏以结构仿拟的修辞,将“典”拓而广之,以数概之,顿生妙趣。之后,将“叙事”、“描写”、“抒情与说理”和“用典”一一道来,真是“五诀”俱全,如山立岸,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首选他的诗集《白玉苦瓜》,诗人余光中在《白玉苦瓜·自序》中提出了诗的“三度空间”说,即“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交错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里的“三度空间”主要说的是诗歌的艺术性,是余光中诗歌探索中对于西与中、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历史的游刃度的拿捏。研读《乡愁》这首诗,历史、地域与现实这三个词也一样地逼近了我,这里,我姑且采用东成西就的办法,以这三个词作为关键词和读者朋友一起探讨一下《乡愁》这首小诗之幽静。(《〈乡愁〉的三度空间》)

  

       作者巧借余光中自身的“三度空间”说,融入自己对《乡愁》的理解,踏着前人的肩膀继续创新,赋予全新的内涵,围绕“沧桑的历史感”“断裂的历史感”和“凝重的现实感”逐步展开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凸显其独特个性:沧桑,断裂,凝重。


四、变化,灵动之美

1.拆词——临时拆用达情意


新闻特写:特别写了什么


       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标题。但正是这简单中寓含不简单的创造。作者巧用拆词格,将特写拆为:特别写了什么。轻轻一拆,强调了新闻特写特在何处?更进一步让读者思考:《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则新闻特别写了什么?原来:特别再现了典型场景;特别强调了象征意义特别突出了历史内涵。


2.释语——主观阐述立发挥


鉴于以上分析,太守的“自恋”更应该理解为一种在意,他在意自己能亲自为醉翁亭命名,在意把滁州建设得这么好的政绩,在意百姓能与自己同乐的胜景,也在意自己能舞文弄墨的才华。因为在意而情韵贯通,成就了这么一篇情景俱佳的散文。(《欧阳修是一个自恋的人吗——从一堂课谈起》)


        这里,反复出现一个词“在意”。一般意义上,读者都首先理解为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格。其实,从广义上,从辞格发展上,已经不再孤独地理解为反复。“在意”,频繁出现6次,这就是频词格;“在意”,4次铺排,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排比,但更是发展意义上的双齐格的齐头,视觉上整齐而美丽,心理上牵引着读者对“在意”更进一步的理解;“在意”更微妙的在于其与时俱进的趣释,一个在读者看来几乎是贬义,至多是中性的词语,却因为张氏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用成了褒义,这种“易色”修辞的本领,不是因为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用过,还真不容易在一般文本中轻易体验。


        回读他(余映朝)写的文章,我对“别出心裁”四个字有了新的了晤。“别出”,即发现不同的解读视角;“心裁”即基于内心的独特感受来确定写作主题,不人云亦云。(《站在读者的立场说话》)


        “别出心裁”,一个人人皆知的词语,却因为水先生采用拆词与释语的辞格,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我们因其将固有的成语拆开,注意力集中了;因其独具匠心的新解,立足点不一样了。


作者动情,水也动情,水韵便在这情意绵绵间荡来漾去。水韵是什么?水韵便是这一种荡来漾去的诗意和情致。(《周庄,绕不开的水韵情长》)


       这句子,因拟人手法的运用,多么情致;这设问,因新鲜的答案,多么别致;这释语,具体与抽象的如意婚配,多么惬意。

五、冲动,张力之美


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或有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1]语言的张力,在水先生笔下,简直就是开弓之箭。


1.序换——调换顺序凸语意


第一句话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埋“药”里的那个葫芦。第二句话抖出来的是葫芦里的“药”。他以与自然现象类比的方式直接回答了楚王质疑的问题,话语的落脚点还在那个反问句上。(《稀世辩才齐晏子》)


       晏子,旷世辩才。可读者并没有太多的感受,而水先生轻松地采用语言序换的方式,将“药”与“葫芦”倒换使用,一经序换,读者对稀世辩才晏子就有了深刻的认知。


在其短短的一生中,张养浩仕而隐,隐而仕,其所有的理由和最终的理由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民心疾苦。(《是什么刺伤了他的眼睛》)


       张氏借助序换的手法,运用回环的修辞,把张养浩的人生矛盾经历刻画得一览无余,在看似矛盾的选择中,彰显了张养浩心系于民的崇高境界。


2. 对比——相反相对表鲜明


有趣的是,这样的和谐与平衡在文中总是伴随着形成鲜明对照的“两面”而存在。

——外与内。

……

人与物。

……

事与理。

……

眼中的天与心中的天。

……

(《刘禹锡的自由王国》)

       

       这里,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两面的对照,那我们简直是买椟还珠。其实,张氏更在告诉我们思维的方式,懂得其中蕴含的哲理。


3.舛互——矛盾提独熨印象

        水先生有意制造句子矛盾,意在引起阅读者的有意注意,加深阅读者对表达内容的记忆和印象。你看:


醉着的李白和醒着的李白


       这标题相互矛盾。然而正是这充满矛盾的标题,驱使着读者的阅读欲望。

       开头:

醉着的李白是清醒的,是豪放的。

醒着的李白是苦闷的,是困惑的。

       阅读越糊涂,越糊涂越想读。下面的话语,让我们醍醐灌顶:

       一首《将进酒》与一首《行路难》将这两个意思阐述无遗。之后的解读,更是引人入胜。


4.造型——视觉冲击吸眼球


       从心理学角度看,特异形状,往往最易吸引眼球,引起注意。文本的构建,当书写于纸张时,同样可以因为纸上的独特造型而吸引阅读者的注意,从而达到因为注意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有效目的。水先生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大胆尝试:


但每每读到这样的细节。我的心却总也轻松不起来,涌上我心头的是与这样的情景极不吻合的诗句,那是《红楼梦》中的一段说词: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

(《那迷离的故乡》)


        透过这梯形式的造型,我们因造型独特而视线停留,就在这停留的片刻,加深了对《红楼梦》中这段说词的理解。


有了这些认识,老妇人作为文学形象就丰满、立体起来了。由此我们可以试着归纳说:

老妇人是一个清苦而爱干净的人。

老妇人是一个爱奶牛如爱人类一般的人。

老妇人是一个把尊重生命做到极致的人。

老妇人是一个具有人性之美的人。


     这是一个对称造型的排比。因为对称特别好奇,由于好奇,老妇人的形象在体味中不知不觉植入了读者的脑海。

      

续往下阅读,我们又会发现,作者说苏州园林“如在画中”,不像一般说明自然景观的文章那样逐次介绍每一种重点景物,而是直接转入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强化苏州园林“如在画中”的总特征:

1. 苏州园林的建筑

2. 假山和池沼

3. 栽种和修剪树木

4. 花墙和廊子

5. 每一个角落

6. 门和窗

7. 色彩

(《当你站在制高点上——由〈苏州园林〉谈说明文的阅读方式)


     这种既数字化又造型独特的表达方式,因参差而美丽,因美丽而记忆,因记忆而豁然。

六、悬想,流动之美


      悬想,是示现辞格的一种。悬想,往往因为意识的流动而历历在目,产生一种流动之美。


说这句话的时候,陈胜他一定紧攥了拳头。因为我们看到,这句话说完之后,那九百人没有了“往往语”的低眉顺首的仪态,他们全部攥紧了拳头,“敬受命”便是他们说给彼此也是说给自己的宣言。(《品读陈胜的名言》)


       阅读原文,我们对陈胜并不可能获得这样的印象。可是水先生却有意借助悬想,帮助我们理解文本,理解陈胜。这印象,具体而生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如果把伊人想象成一个美丽的女子,这里隔着苍苍芦苇,“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的那位,我们当然可以把他想象成是一个青年男子了。为什么这位青年男子要去追求那位女子呢?诗中并没有叙述,但从他想方设法接近女子的行动中,我们可以想到她是他朝思暮想的恋人。然而无论那男子如何追寻,还是没能接近她,只见她在不远处时隐时现。这里整体体现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诗意,这是由生活酿造的诗意。(《水边的诗意》


      这悬想,看似具体,实则朦胧。因朦胧而婉约,因婉约而美丽,因美丽,水边充满诗意。


在画外,作者看到了什么呢?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肠断白蘋洲。

作者看到的是一个在高楼上翘首期盼离人归来的思妇。这思妇本身就构成了一帧风景。

这一天不是那一天,这一个人不是那一个人,这一天是典型环境(能反映许多天状况的一天),这一个人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思妇),就这样,我们看到图画里的她懒洋洋地晨起,对镜梳头。面对镜子里的姣好面容,那昨日梦中离人的身影不觉又一次浮现。于是,她决定了再到望江楼看一看,也许,今天,她的离人就真的回来了。想到这里,她的一切动作突然有了强烈的节奏感。很快,她梳洗完毕,打扮停当。等我们再次看到她的时候,她凭江倚着栏杆一个人坐着,那坐势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此时已是斜晖脉脉,那么,她今日坐了多久了?以这样的姿势等待她的离人,有多少日子了?每一天都是一个希望的开始,每一天都是一个失望的结束,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多啊!难怪她要愁肠寸断了。(《楼上的风景》)


        这悬想,由总而分,由虚逐步而实。这有风景的楼上,格外迷人;这楼上的风景,令人憧憬,令人流连。

  

在诗人的想象中,它“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它有太阳的温暖,也有月亮的明朗,它有铁的坚固,也有树木的繁荣滋长,这是诗人用想象构造的美好天地。(《铁窗关不住的明丽想象》)

        

       与其说是诗人的想象,不如说是水先生的蓄意构造。


2.移时——超越古今巧串联


 写作的过程是艰辛的,也是引人入胜的,充满了发现与创造的愉悦感。如读《满井游记》,几遍读下来,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明就是那首歌中所唱的:“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所以定题为《春从何处寻》。(《站在读者的立场说话》)

      

       水先生有意将古代的话语当代化,穿越时空隧道,超越古今,串联成趣,这种蓄构,极有利于读者快捷有趣地理据文本。

       当然,好云无处不遮楼。有时,或许水先生是出于求得变化之美,却又不小心偏离了语言的层级轨道,比如,排比结构的词性变化;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创作者与阅读者暂时没有来得及心灵沟通而已,其实是出发的方向不同而已,比如标点符号的停顿。


你看:

别着急,你回过头来再看一眼这个小潭——水清,鱼趣,树茂,石奇。(《从景物的主观性特征说起》)

      

       句中,使用了短语排比,但结构稍嫌不一致。如若将“鱼趣”改为“鱼乐”,都用主谓结构,效果更佳。


        我们一起来琢磨:

小时候,因为上学离开了母亲,长大后因为工作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后来母亲去世,现在“我”则被一湾浅浅的海峡阻挡着难以回乡,这里诉说的好像都是诗人小我的琐事,其实它折射的是中国的沧桑历史,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饱尝漂泊、分离、海峡阻隔之苦的中国历史。(《〈乡愁〉的三度空间》)


       如果在“长大后”“后来”“现在”后分别加上逗号,与“小时候”后逗号一致,更能形成视觉注意,起到强化时间的作用,在阅读效果上除了强调后面三个“是”的递进效果外,更在一开始就强调了时间层面的递进效果。

       

       我们庆幸,在语文界出了一位这样善解文意的老师!

       我们感谢,在编辑里走出一个这般行云流水的作家!

       愿水鱼先生:静水深流,灵鱼濠乐!


[1] 骆寒超《现代诗学》。



哈哈

有这么多修辞知识,又有写这么细腻文章的人是了不起的

1


在微信上看这么长文章的人也是了不起的。

作者:鄢文龙



输 入

鄢文龙

笔名楚天,抱朴,梵心,行藏,丘壑。男,1964年1月6日生。江西丰城人。现任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副院长、语言学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人。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秘书长、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中国模糊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语言学会理事,江西省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宜春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宜春学院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名人文化研究所所长,宜春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著有《周德清评传》《姚勉评传》《严嵩诗集笺注》《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语文课程学段体式教学论》《诗词宜春》《身体交谈与视点阅读》《高考话题作文训练场》《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思维方法专题讲座》《走向名校168·3+X高考语文总复习》等15部图书;主编教学辅导用书98本;在《当代修辞学》、《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试题与研究》、《江西文献》(台湾)等刊物发表文章900余篇、高考模拟试题380余套。

 

相关链接

《巧解读:语文有意思》|初中课文教和学的绝佳伴侣

余映潮 |《巧解读:语文有意思》序

自序 | 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说话

别出心裁读课文

语文有故事/有意思/有情怀

来水先生的小书屋看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