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组部部长陈希: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2017-11-07 一塔湖图的燕园


清华与北大,这两座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为中国输送了大批政治英才。其中,清华一校则贡献出了两个书记。    

学生在政坛群星璀璨,清华的老师亦不含糊。


陈希,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现任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党校校长。

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在大学时代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是体育健将,曾经获得北京市高校田径百米冠军。


2006年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在CCTV“文化讲坛”演讲稿: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一下大学的精神,谈大学精神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主题,但是这个主题也很严肃,刚才北大校长、生物学家非常轻松地把这个话题讲下来了。我讲得稍许沉重一点,因为我们这个清华建校就比较沉重,所以我们总是在一种既轻松、又沉重的环境中工作,下面我想结合清华的情况来谈一谈我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软的东西有的时候比硬的东西难获取,但更久远

  我们一直也在想,大学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好的生源这个当然很重要,好的建筑也很重要,另外,大师无疑是最核心的,但是我们觉得大学的精神应该是学校最核心、最宝贵的东西。软的东西有的时候比硬的东西难获取,但更久远。硬的东西,比如说盖房子能够找到钱就可以盖,如果经费比较充足,聘教师也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是最难的是一所学校几十年、上百年积淀下来的精神。

  有时候我们也在想,电视大学、网络大学有没有可能替代有校园生活的大学?我的基本看法是不可能。网络、电视都可以做到一件事情,就是把全国甚至全世界某一门课教得最好的教师请来,但是他不能培养出一个整体上最好的学生。为什么?在我理解,学校的教育最本质的过程是人文的过程。从同一所中学毕业的孩子,考入不同的大学,一年下来两个孩子就有变化,不一样了。什么使他变化了?不仅是课本的内容,是这个学校的文化熏陶、这个学校的精神力量的驱使,使他变化了。大学精神的重要性,是其他所有的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我的基本结论是———有校园生活的大学,是基本不可能被高科技替代的。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倒需要讲讲理由。”

  说到清华的大学精神,有几个非常突出的特点,第一个就是爱国奉献。这里面有三个层面:

  第一,“爱国根基于明耻。”创建伊始的清华是一所用标志着中华民族丧权辱国的“庚子赔款”举办的留美预备学校,目的是为了培养“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学校紧邻惨遭英法联军蹂躏的圆明园,校址的一部分就是被帝国主义洗劫过的王府废墟。清华学子每天面对残垣断壁,民族耻辱袭上心头,渐渐成为“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历史场景使“爱国”成为清华人伤痛心灵中顽强的意志。当“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从北京城传到清华园后,闻一多先生只将岳飞的《满江红》书于墙壁,清华学生的队伍就集合起来了,浩浩荡荡向城中进发;当日寇铁蹄进逼华北,清华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呐喊,这成了“一二·九”爱国运动的动员令;在香港回归之夜,全校师生挥泪欢呼,清华园里处处可见的是奔放豪迈的爱国激情!

  第二,“爱国行动无需理由。”根基于亡国之耻、落后之耻的爱国意志,在祖国、民族需要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化为爱国行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一大批清华校友奔赴沙漠戈壁,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年,王淦昌先生在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时,听到周恩来总理这样的指示:“我们刚起步的国防尖端事业,需要尖端人才,需要第一流的科学家。我们的祖国需要更加强大。”王淦昌的表态简单明了:“我愿以身许国!”在这个言辞简单而意志刚毅的表态之后,是十几年的隐姓埋名、别亲离家!

  物理系1935届校友彭桓武先生是"两弹一星"的元勋,他曾经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教授,因提出物理学的HHP理论,与导师共同荣获爱丁堡皇家学会的"买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他因返回祖国而中止了多项研究工作,而其中已有两项被后来的研究者摘取了诺贝尔桂冠。许多人为他惋惜,问他:"当年为什么要回国?"他不假思索地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倒需要说说理由!"

  第三,"爱国就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长期工作在核试验基地的朱凤蓉是清华工物系1966届毕业生,现在已成长为一名女将军。她深情地说:"我们是从清华毕业的极普通的学生,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清华在学生中大力弘扬"爱国、成才、奉献"的传统精神,开展"我的事业在中国"主题教育,鼓励学生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战场去建功立业。

  工化系1982级校友喻宝才毕业后前往大庆石化总厂,他从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一直到公司总经理,在每个岗位上都博得群众的好评。2003年他调往兰州石化任总经理,大庆职工流着眼泪为他送行,短短几天内给他的网上赠言就达5万多字,有人说,喻总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喻宝才回母校给学生作报告时说:"清华人不应该只以实现个人的优越生活为目的,还应该有更高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应该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再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都很感动的一位毕业生的情况。清华1978级学生许铁成,他毕业以后被分到航天部五院去做卫星科研工作,后来中央机关支教团派他到延庆一中做支教老师。他做得非常好,后来延庆一中的校长都想把他留下来,这个人也很朴实,他就说,你跟我们领导说,领导同意我留下来,我就留下来。后来校长跟单位领导做工作后,他就留下来当老师了,一当就当了18年。延庆县当时是北京最苦最穷的县,延庆一中以前没有考到清华的学生,他去了以后工作非常努力,当毕业班的数学老师,之后每年都有学生考到清华。他说自己每年都会带着学生到清华来看"二校门",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我为什么会感动呢?当老师的人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他的孩子大专都没考上。他也被请回学校在毕业典礼上发言,他说自己最不安和愧对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很欣慰的是自己的学生成材了(热泪盈眶)。在这期间,他的同学觉得他在延庆一中当老师生活比较苦,就说,你到我们的公司工作,我一定可以让你收入很好。然后他就思想斗争,毕竟当时两者收入差距很大,但是最后他没有去,他说我到你们公司,做得再好,撑死了也就是一个人才,但我如果教这些孩子,可以有一批人成材。

  近年来,我校国防定向生的规模逐步扩大,每年都有一批毕业生携笔从戎。他们每个人都面临着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诱惑,但最终还是坚定地走上了国防之路。他们说:"也许我们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更不可能腰缠万贯,享乐安逸不属于我们,无私奉献才是我们的责任。"


我想,这些都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受到清华精神的熏陶的结果。

  科学务实就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他,只唯实

  清华精神的另一个特点是科学务实。体现科学务实精神的首先是学校的校风。在清华校园中心处矗立着一个醒目的日晷,日晷基座的正面刻有"行胜于言"四个大字。现在,每逢毕业时毕业生们都要穿上学位服在此拍照,因为与"行胜于言"四个字的合影能够最鲜明地表示自己是清华的学生。朱自清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曾经说过:"清华的精神就是实干。"这种精神能够清晰地在清华人的身上得到解读。

  在清华,科学务实精神突出地体现为学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表现于"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他,只唯实"的坚定信念。

  "大跃进"时期,全国城乡一度淹没在唯意志论的空洞口号之中,但清华保持了相对的冷静,注意把广大师生的热情引向了"攀登科学高峰"的目标上。水利系师生在张光斗教授的带领下,投入到华北最大的密云水库的工程设计当中,学生们"真刀真枪"地搞毕业设计。也是在那个充满激情的时期,清华启动了电子模拟计算机、原子能反应堆、电视发射接收系统、硅单晶材料和硅晶体管等一批尖端科研项目,努力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使学校科研在总体上有了一个真正的大发展。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仅造就了清华卓越的理工科,也孕育出了别具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历史上的清华学派不尚空谈,讲求实证,主张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当年,清华文学院历史系非常重视考古,教师带领学生到野外考察,用地下的文物验证历史理论。清华至今藏有大量那时留下的甲骨文;金岳霖先生是首先把西方的符号逻辑系统介绍到中国来的人,这项体现中西融汇、文理渗透的卓越工作,正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完成的。清华今天的文科建设正在努力发扬这个传统。

  我们不但要"名副其实",更要"神形兼备",还要"与时俱新"

  清华精神的再一个特点是勇于创新、追求卓越。这也是清华治学育人的基石。在新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清华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骨干人才,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强调实践教育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把提高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

  只有勇于创新,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果。

  清华核能技术研究群体是学校勇于创新的典范。1963年,一支平均年龄仅23.5岁的清华师生队伍,立志"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他们在北京郊县的偏僻山区艰苦创业,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自行研究设计、自主建设的核反应堆。在这种创新精神的激励下,那个搭帐篷、住山神庙的师生队伍,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核能为主、多学科综合、国内外知名的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40多年来,核研院瞄准国际先进核能技术发展前沿,成功地研发了一体化壳式核供热堆和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技术,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使我国在世界新一代核反应堆发展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弘扬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就要凝聚创新的集体,锻造卓越的团队。清华的一个优良传统就在于发挥群体的优势,集中力量干大事,敢于组织多学科大兵团作战。原子能反应堆研制、密云水库设计、小卫星的研制等科研活动都体现出这种团队意识与大局观念。从学科带头人、年轻的技术骨干,到实验室、车间、后勤的工人师傅都在各自的本职工作中写下了精彩的一笔。多学科交叉、多部门配合、群策群力、协同作战,这种团队精神,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清华人弥足珍贵的办学财富。

  强调团队精神就要求各项工作相互配合,各方面人员密切配合。蒋南翔校长当年在清华倡导"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本质是"红""专"结合,政治与业务渗透。业务工作优秀的人懂得政治思想工作,而政治思想工作优秀的人又懂得业务。政治辅导员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就是要学习成绩好、业务能力强的人来担任。在清华,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始终与团队的整体不可分。实践表明,担任过政治辅导员的清华校友,许多人成长为新中国各条战线的优秀骨干,成长为学术大师、兴业之才和治国之士。

  清华从建校之初就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因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健体强身,更能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那时,一位学自然科学的人来到清华改行搞体育,并把一生奉献给了体育教育事业,他就是清华著名的体育教师马约翰先生。他在体育教育中强调:"球队得分比个人得到掌声更重要。"

  一个卓越的团队必是一个创新的团队。近年来,清华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装箱检测系统,这套系统将加速器、核探测器、核电子学、辐射防护、核信息处理等核心技术,与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精密机械等相关技术集成于一体,实现了多方面的自主创新,获得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这项技术的研发中,还培养了一支主要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有较强组织能力的研发及管理的团队,这项成果不仅是自主创新的典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典型、开拓国际市场的典型、政策协同支持的典型,更是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典型。

  各位朋友!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要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规律,不但要努力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科,还必须高度重视建设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大学精神。优良的大学精神既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流大学的标志之一。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是永恒的,但也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内容。高楼大厦是大学之"形",一流名师是大学之"实",而优良的大学精神乃是大学之"神"。我们不但要"名副其实",更要"神形兼备",还要"与时俱新"。在今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优良的大学精神!我相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像北大、清华、复旦这样一批研究型大学,一定会为我们民族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谢谢大家!



“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一直是清华大学的灵魂。

陈希,以及很多清华人也是这样做的。陈希的老战友,现在的正部级大员,清华老校长、老学长胡和平,当年从日本高薪企业回清华任教,每月工资条才300多。

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倒需要讲讲理由。”






数 据 库

用数据说话,为梦想助力~

👉 大学:清华 人大    中科大 南大 南开 北航  东大 华科 上财 贸大     哈工   南信 北大 数学   北大国关 上大 北工商 南审 金科 江理 郑轻 最美大学 最美未名湖 醉美燕园 60美校 

👉 故事:北大女神 学霸情侣 β静海 双胞胎 张一甲 吴呈杰 北大卖猪肉  李亮亮 复旦天才 文状元胡春华 总理在北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