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丨苏国新:勇攀“高峰” 一片深情寄乡土

天小涯 精美天涯 2022-08-03


今天,天涯区委宣传部推出《岁月里的故事·纪念海南岛解放70周年》第六期——苏国新:勇攀“高峰”   一片深情寄乡土》。全文2578字7图,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


对于今年73岁的苏国新来说,他的人生虽被时代潮浪裹挟向前,但他从未屈服于命运,人生历经坎坷,仍活出生命本色——扬在脸上的乐观,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液的坚强。


1972年师范学校毕业后,苏国新被“安排”到三亚最僻远的高峰乡抱龙附中任教。此后的28年,穷山距海,从三尺讲台到乡镇扶贫一线,不负韶华、一生攀登,他将热血与青春挥洒在了这片土地。


01

出生贫寒

憧憬知识改变命运



天涯区槟榔村,距离三亚市区不到三公里,地势低平,清清的槟榔河水在青山绿野间静静流淌,这是一个纯黎族村落。1947年,苏国新便出生于此,苏家三兄弟,他排行老大,从小便是弟弟们的“靠山”:挖野菜、碾稻米、做饭洗衣、到公社挣工分……年少的苏国新身上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感。


时光回到1952年夏天,时年6岁的苏国新被父亲送进了槟榔小学,“走出贫困山村,用知识改变命运”,这是父亲对他的期望。在父亲的淳淳教诲中,苏国新和弟弟们都用功读书,成为父辈眼中省心的孩子。


“每天早上五六点,父亲就把我们叫醒,点着煤油灯读书写字,有时候煤油燃尽,母亲就上山采摘一种可以燃烧发光的野果子,那会年纪小,心里难免埋怨父亲,对我们太严格。”在苏国新的记忆里,他的童年并不自由。


1958年,苏国新考入羊栏中学,那几年粮食紧缺,他几乎没有吃饱过,经常上课的时候饿得前胸贴后背,然后跑回家挖野菜充饥。但贫困的枷锁并未束缚住梦想的翅膀,1963年苏国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三亚当时最好的崖县中学(现三亚市第一中学),寒来暑往,不论刮风下雨,苏国新都是学校里的积极分子,心中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02

时代浪潮翻涌

用毅力撑起教育梦想


命运的洪荒之中,个人的力量有时显得苍白而徒劳。


1966年,高考制度被取消,全国高等院校停止招生,大学教育几近瘫痪。苏国新的高中时代也被突如其来的文革阻断,他未能通过高考的检验迎接光明的前程。



“我们这代人,面对忽如其来的社会变革,无法安于现状,却也要想方设法过好自己的人生。”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时间埋葬,然而对苏国新来说,那段经历依然记忆犹新。回首过去,他发现人生几十年里,自己始终在希冀着那条通往光明的小径。


直到1970年,国内部分高校以“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苏国新也是“幸运儿”之一,他被推荐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就读,算是圆了大学梦,1972年7月份毕业后端上了“铁饭碗”——国家分配工作。


但苏国新的命运并不平坦,他的工作地点在距离家乡四五十公里外的高峰乡,往后22年先后到抱龙附中、扎文教学点、高峰中学、高峰教委办任职,这里是三亚最偏远、最贫困、海拔最高的山区。那个时代,交通不便、出行靠走,从槟榔村到高峰乡需要一天时间,常常早上出发,晚上才能到达,住的茅草房、吃的野山菜、一身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



“我的学生都是附近山村的娃娃,很多地方连路都没有,孩子们每天翻山越岭,拨开杂草来学校,还要背着锅到学校煮野菜当午餐,10岁左右的孩子被烟熏得小脸通红,看着都心疼,很多时候我都带着学生一起吃,下课后孩子们在学校周围挖野菜,我在茅草屋外生火做饭,然后大家席地而坐围成一圈,野菜就着稀粥吃得很满足,校园的泥巴空地上回荡着欢声笑语。”那是一代人的的青春,再忆这段苦难而有鲜活的日子,苏国新喉咙有些哽咽,眼里泛着泪花。


一部分人的坎坷,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是意外的“幸运”——对于高峰乡的孩子来说,苏国新就是他们的希望,也是梦想旅程的重要导师。


“那段日子虽清苦,但活得真实。山里的人们纯朴善良,村民打到山猪舍不得吃,还要包一块到学校给我,那个年代能吃上肉是相当奢侈的。”苏国新讲述,遇到台风天,茅草房教室直接被掀翻,附近村民主动到学校帮忙重建,孩子的课堂被搬到了树底下,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工地,一边是书声琅琅的课堂,那个场景一辈子难忘。


03

走上乡村扶贫一线

奏响奋斗之歌



教而优则仕。


1994年9月,苏国新担任高峰乡副书记,同一座大山,从教育战线转到了扶贫战线。


面对贫困这块“硬骨头”,苏国新没有退缩,反而逆流而上。他带领高峰乡民开荒拓土,发挥山区地域优势,种植橡胶、槟榔、粉蕉、杨桃、竹笋等,发展种植经济;做好村建规划,建议家家户户屋前屋后留有空地,鼓励村民养鸡、养鹅、养猪,通过养殖产业脱贫致富;认真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跋山涉水、挨家挨户做村民思想工作,“一个都不能少”,贫困村民交不起学费,高峰乡政府曾提出三年免费的惠民政策。



在高峰乡,苏国新俨然成了村民的家人,不管谁家有大烦小事都会找他出出主意想想办法,而热心的苏国新也乐此不彼为村民的事奔波劳神。这么多年,基本把“家”安在了村里,乡民的每个诉求他都记在心里、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无论是老师还是扶贫干部,我做的都很有限,重要的是给村民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这粒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就是我们在逐渐消灭贫困的过程。”苏国新用28年时间见证着高峰的变化,质朴动人的奋斗之歌萦绕寨间。


他曾为岭曲村写了一首诗,字里行间都透着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喜悦:扶贫春风暖山寨,高峰旧貌新颜开;岭曲平房一排排,水泥公路进山来;高举科学发展观,深山喜迎幸福来。


04

苦尽甘来

儿孙满堂享天伦


2000千禧之年,高峰乡与羊栏镇合并,在山区奋斗了28年的苏国新终于“下山”了。


这么多年,与妻儿聚少离多,苏国新总觉得愧对家人,孩子7岁的时候,他才带到身边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四个儿女都如愿考上大学,成了医生、教师、公务员,在各个领域发挥着才干,这是苏国新最骄傲的资本——老师要教育出优秀的学生,也要培养出优秀的子女。


▲苏国新(左一)和他的爱人。


2002年,苏国新提前退休了。如今,在家里含饴弄孙,生活虽忙碌,倒也自得其乐。


“回首走过的一生,靠着自己的努力,靠着勤奋的汗水,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也为脚下的热土献上了赤诚。”苏国新始终相信,尊重知识改变命运,人要从小志向高远,唯有读书才能走出贫困。


在小儿子苏文腾的印象里,“父亲被高峰这座大山‘压’了一辈子,但他从未屈服,反而用毅力征服了这座高山。父亲也像一座巍峨的大山,永远屹立在我们兄妹心中。”


苦尽甘来更懂得珍惜!苏国新总对孩子们说,“你们赶上了中国百年来,国运蒸腾日上的时代,要努力奋斗,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时间是最伟大的作者。苏国新相信,人生路上只有奋斗,所有期许的美好才会与梦想,一起绽放。


(↑点击查看微视频《天涯24小时》)

(↑点击查看微视频《红装不如武装美》)

(↑点击查看纪录片《三亚疍歌》)

(↑ 点击查看《我和我的祖国》乡村振兴版

(↑ 点击查看纪录片《村里的脱贫故事》)

阅读推荐

@天涯人,守护好我们的母亲河

招募令 | 团天涯区委垃圾分类志愿者大军在召唤你~

海南台风四级预警!今年第2号台风即将生成,预计12日进入南海东部海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