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水记》:以色列的水与“药” | 谷雨报道
◇ 赛斯·西格尔在演讲。
一位60岁的老人,2年多的时间,220位采访对象,上百次采访工作。面对全球频发的水危机,他从以色列的治水之道入手,讲述了“沙漠之国”发展成水资源强国的故事。
治水之道与写作之法
策划 /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非虚构写作研究室
采访并文 / 李怀远 施立昶 吕英
雨,雨,快走开,改天再来!——美国儿歌
雨,雨,天空来,小雨点,整天下,滴答滴答,小手拍拍!——以色列儿歌
现年30多岁的阿雅·米洛尼还记得她小时洗澡的情形。妈妈帮她擦干身体、穿好睡衣后,就会拿个塑料桶回到澡盆装水。然后妈妈把水桶提到外面他们家那小院子里,用这些还有肥皂沫的水浇灌花和其他植物,接着她又回到浴室,重新装满水,一遍遍地重复这个过程。
就像所有以色列小孩一样,她也会唱本章开头引用的那首以色列童谣。
以上选段来自《创水记》——一本关于以色列“治水之道”的书。如果你事前不知道这发生在以色列中上阶层的社区里,可能还以为这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村庄。而在以色列,中产阶级的生活是标准生活,节水观念已深入人心。
◇ 《创水记:以色列治水之道》,[美]赛斯·西格尔著,陈晓霜、叶宪允译。
以色列60%的国土是沙漠,其余地方是半干旱地区。1948年建国以来,原本就不多的年降雨量已经下降了一半以上。尽管该国气候严酷、地形恶劣,以色列不仅没有水危机,用水还有盈余,甚至将水出口到一些邻国。
人口、崛起的中产阶级、气候变化、水源污染、渗漏,这五大趋势正在将水资源短缺转变成全球性的水危机。以色列,是应对水危机最出色的典范。
◇ 这张1960年时贴在学校教室的海报上写着:哪怕只浪费一滴水也令人遗憾。
美国作家赛斯·西格尔(Seth M. Siegel),一位60岁的老人,用2年多的时间,进行了上百次采访工作,采访了220余人。面对全球频发的水危机,他从以色列的治水之道入手,落笔这个很少有人“光顾”的领域,讲述了这个地处干旱地区的国家如何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发展成为水资源强国的故事。
他做过律师也做过商人,对他而言,尝试不同的职业能让他主宰自己的未来。多次的职业变化,使他形成了超前的世界观与锐利的思考力,并给自己贴上一个新的职业标签——非虚构作家。他相信人生需要挑战,也许正是这种个性赋予了《创水记》价值与光辉。
《创水记》的读者可以是任何人,它不只是一本对水资源方面的专家才有价值的科技类读物,学生、企业家以及政府职员都可以是这本书的受益者。
它就像是一个警钟,时刻在人们身边敲响,警示着人们全球性水危机随时都可能爆发,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同时,它又像一个指引、一种信念,告诉身处危机中的人们:当面对苦难与危机时,人类总能化险为夷,找到克敌制胜的方法。
谷雨电话采访了作者赛斯·西格尔,一起来听听他的“创水记”。
谷雨:你为什么想写这本书?
赛斯·西格尔:因为我了解到全球性水资源危机正在袭来,但人们是不会相信将会发生巨大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我一直觉得自己对相关政策领域有一定了解,但遗憾的是,当人们谈起全球水危机的时候我竟鲜有耳闻。我试着去找一些写水资源短缺的书来读,但能找到的非常少。所以我就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自己写一本书,既可以让我涉足一个新的领域,又能让我把它宣传出去。
谷雨:为什么想要去关注以色列?
赛斯·西格尔:我觉得简简单单地说“嘿,我们遇到麻烦了!”是不够的,还应该告诉别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我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范例的时候,有两个国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做得很出色:新加坡和以色列。我觉得,以色列的故事将充满无尽的趣味。
另一方面,如果说以色列是一个小国的话,那么新加坡更像是一个城市。再者,尽管新加坡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做了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但以色列有一段非常与众不同的保护水资源、给水合理定价、利用技术以及高效管理的历史。
不管读者身处何地、国家或大或小、政府形态怎样,我都认为这将会是一个能够吸引他们的故事。
◇ 以色列使用二战期间英国人用过的管道建造输水网络,因其造价高昂而被称为“香槟管道”。
谷雨:写书或采访过程中遇到过什么特别困难的事吗?
赛斯·西格尔:对于我来说,遇到的问题可能是,我既非一个科学家也非一个工程师。我大学主修的是劳动关系专业,因此书中有关科学的部分,比如海水淡化、滴灌以及污水治理等,对我来说都很难理解,但我又觉得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去习得,所以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去请教工程师们,让他们告诉我应该如何去观察。
谷雨:既要对不同领域进行学习研究,还要去采访很多人,这些工作都是你自己完成的吗,还是说你有一个团队?
赛斯·西格尔:不不不,只有我一个人。我的妻子、孩子以及一些朋友读了这本书后给我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比如说让我改正某些内容或者重新思考某个问题,但他们并不是我的团队。
你可以看一下这本书最后的采访名单,我为了写这本书采访了220多个人,其中一些人我可能见过多次,我拥有的团队就是我采访的那些人。但我要采访谁,应该采访谁,采访对象需要给我讲什么,我对材料如何筛选和利用,这些都完全取决于我。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团队,就是我自己。
谷雨:这是你的第一本书,你之前有过专业的写作学习、训练吗?
赛斯·西格尔:我一生都在写作。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写东西了,当时是给所在高中学生报写作。后来我在大学的学生报做定期撰稿人。为了挣够学费,我去了一家广告代理公司写文案。等我做了律师之后,我又开始给法官们写文书。总而言之,写作是我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的一生也在做一个读者。虽然我每天都在吃东西,但是我并未因此成为一个厨子。作为一个读者,我读那些难懂、有趣、有益的书。读的时候我都会去思考,去问自己,为什么这本书好,那本书不好。我读过几百本书,每一本都是对我的指导,这也成了我写作的契机。
谷雨:你对你的采访对象提供的信息百分百信任吗?如何避免因为采访对象个人的错误而带来的信息不真实问题?
赛斯·西格尔:每次采访完之后,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都会联系我的采访对象。每一个我在书中引用过的人,我都会打电话给他们,让他们再次确认自己说过的话。
有一个人,我在采访的时候把他说的话都录了下来,但他却说自己从来没说过那些话。我说,“你确实说过,并且我也记下来了,但是我不想因为这个让你尴尬,如果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内容还想告诉我的也可以。”后来我对他说的内容做了改动。我确定在这件事上我非常谨慎。
每当我采访别人的时候,我都问他们和这个领域相关的问题。如果你看完了这本书,你就能发现有很多不同的人来自同一个领域。我会对他们说的内容进行交叉验证。
正如这本书中参考文献的部分,那是一个很长的参考文献名单。我可以保证我从采访对象那了解到的都是可以在报道和文章里找到佐证的。但是你说得对,我认为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会尽力去采访尽可能多的人。
这本书已经出版两年多的时间,被发现的几个错误都是非常小的技术错误,我都做了校正。很多专家学者写信跟我说,他们竟然在这本书里学到了新的知识。能听到学者们说出这样的话,我确实非常激动,他们可都是这些领域的专家啊!
谷雨:当你写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是当你描写历史事件的时候,比如说滴灌技术的发明过程,你是否为了让你的故事更富有逻辑与合理而有意编造一些内容?
赛斯·西格尔:从来没有,那太糟糕了。非常幸运的是,我想采访的人在我采访的时候都还活着。举个例子,我讲过一个关于大学教师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另一部分是关于植物的根长进滴灌设施里导致一些银杏树死亡。这是一个名叫Blass的90岁老人讲给我听的。他虽然90岁了,但他对那件事的记忆犹如昨日。这个老人还健在,我跨越了半个地球去采访他,听他详细地讲了很多事情。
◇ 以色列阿拉伯谷地沙漠中青葱翠绿的滴灌田地,证明了沙漠里的沙子可用来种植多种作物。
滴灌技术那章是我最喜欢的一章,为了写它我做了太多的采访工作,投入了太多的精力。我去了Netafim总部,参观了他们的研发中心。我甚至去了Kibbutz的档案室,那里有大量的记载文献和信件,我在那待了将近一天的时间,和Kibbutz Hatzerim的三名工作人员一起查阅资料。他们知道我为何而来,因为我在去之前一个月就和他们取得了联系,他们提前做了准备。
我的整本书里没有一个单词是虚构出来的,它是一本实实在在的非虚构作品,书里写的内容都是我亲自采访所得。一些内容很有可能出错,但是我绝对不会去胡编乱造的。
谷雨:你从何时开始关注以色列和中国在水务上的合作?
赛斯·西格尔:很多人说将会有一场因水而起的战争。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但是我觉得也可以反过来看待,也许那才是正确的。我的意思是,“水也许会成为促进合作、增进沟通甚至是维护和平的动力”。我在书中将这一概念叫做“水务外交”。
◇ 20世纪60年代末,伊朗国王拜访以色列水务开发小组。
开始我就去那些以色列可能会利用“水”作为“敲门砖”频繁开展外交的国家,在南美洲,特别是在非洲,我了解到很多与此相关的事例。我采访了一个叫Yosi Shalhevet的人,他是以色列第一个因水务外交前往中国的人。他现在年纪很大了,但是人依旧很好。我有机会听他讲述了在中国和以色列的经历。
听完之后我非常激动,开始采访其他在Shalhevet之前到过中国的人。我慢慢了解到中以之间外交大门的打开是如何给两国的合作和对话建立机会的。显然两国之间的外交并不只局限在水问题上,但水无疑成为了两国合作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契机。
谷雨:你所描写的中国水资源甚至是地理情况都十分详细,那么你是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这些的?
赛斯·西格尔:很多途径吧。首先,以色列第一家派遣水文学家去中国的是一家叫Tahal的公司,我有幸得到了这些水文学家的回忆录,这是第一点。
第二,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是我上面提到的那位老人Shalhevet,他允许我采访了大概有四五回,从他那我得到了很多详细的信息。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他们是以色列政府的高官,跟我说了很多他们私人记录的有关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中国总理在北京开会的一些内容。这些人当时就坐在会议室一旁做记录,他们把这些内容写给了我。
另外,书里还有一些关于中国沙漠和气候的地理学知识,我是通过读文章和地理杂志期刊了解到的。
谷雨:你怎么看中国的水资源管理?
赛斯·西格尔:中国有着很好的发展机会,但历史上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做得并不是那么好。15、16世纪,人们对环境状况并没有投入太多的关注,到了17、18世纪甚至是19世纪,社会的焦点是经济发展,目的是让中国成为一个富有的国家。因此人们对湖泊、河流以及地下水污染状况没有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近几年,中国开始明白水资源已经被严重污染,给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问题。
为什么我有这样一个兴趣,就是因为中国现在是一个富有的国家,它有能力去治理水资源问题,去做很多国家做不到的事情。我听说中国目前对治理水资源问题投入了很多,希望确有其实。但中国历史上的水资源管理是非常糟糕、可怕的。既然中国现在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我相信中国会做得更好。
谷雨:你觉得中国今后应该如何做?
赛斯·西格尔:首先,中国需要着眼于现实,也需要充分利用好水资源。中国不应该在干旱地区抽取地下水,也不应该比以前更过分地去抽取那些依靠雨水或雪水补给的地区的水资源。
第二,中国应该将各种各样的环保措施应用到生产中去,以避免更多的水被污染。现在中国在有些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需要保持下去。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生产了大量的污水和废水。即便它已经在废水处理方面做得很好,但还需要精益求精。
最后,中国需要利用技术,比如说在中国很受欢迎的滴灌技术应该被广泛推广,废水应该被重新利用在农业和其他领域。虽然中国已经拥有了庞大的海水淡化工程,但这个工程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所以花销也是巨大的。因此,中国需要安装更节能、更现代化的海水淡化装置。此外,中国也需要好好地想一想应该如何利用好化肥和农药,以免土壤和地下水被污染得更厉害。
以上这些就是中国应该采取的措施,其中的一些已经做到了,但是并不彻底。同时,从我个人来看,这些措施的进展速度也不快,不过中国已经开始行动了。
谷雨:你希望通过这本书给中国读者传递什么信息?
赛斯·西格尔:这就是为什么我这样高兴《创水记》能够被翻成中文的原因。虽然中国确实面临非常严峻的水资源问题,但我们可以从以色列的做法里找到解决办法。
◇ 拿撒勒附近的埃什科尔中央水过滤工厂,净化来自蓄水层或加利利海的所有水。
以色列是一个干旱的国家,它和中国相比国土面积非常小,但它的人口增长非常快,经济也在持续增长。以色列能够在水资源管理和技术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中国也可以通过利用相似的技术为自己在水资源方面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因此《创水记》想传达给中国朋友的是,我希望你们都能够看看这本书,也希望那些有能力用英文交流的人可以联系到我并和我保持交流。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增强中国人对于水危机的意识,同时也让中国人知道这些问题是“有药可医”的。
谷雨:你是否有写下一本书的计划?
赛斯·西格尔:是的,我正在写另一本关于水资源和水污染的书。
谷雨: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赛斯·西格尔:每当我在表达的时候,我都会谈到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我一直在寻找伙伴,可以和我一同分享对这个项目的热爱。我也一直在寻找老师,因为我渴望了解更多。也许中国有成百上千的人可以教给我很多关于水资源与中国的知识,我将会很高兴学习到这些。
赛斯·西格尔(Seth M. Siegel)是作家、律师、企业家,也是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成员。西格尔建立了几家非常成功的企业,并与工业和政府进行合作。在此期间,他发现技术革新是改善资源短缺的核心。西格尔的文章常见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等,并设有专栏“以色列的水源,中东的和平”,阐述以色列水资源的建设对区域和平的重要性。
⊙
编辑运营/ 周双玲 校对/阿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