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计划-腾讯新闻

其他

如何扒开伤口,讲述痛苦|腾讯新闻谷雨计划

衡水中学有自己的一套生态系统和生活方式,里面的学生被一个所谓“崇高而纯洁的理想”而吸引,自愿走进了这里,成为不可理喻的标准件,流水线的产品。《与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是衡中版的《肖申克的救赎》,从衡中学生的视角,展现了在衡中体制下,人如何被排名定义,异化,最后被驯服。当作者作为一个被切割好的标准件离开衡中后,却时时失重,难以适应外部社会。即便已经意识到衡中的弊病,作者仍然不免在一些时刻怀念它:衡中才是真正的乌托邦,这里规则明晰,赏罚分明,每个人都有单纯的盼头。这篇文章被评选为9月度优秀公共写作作品。评委曾繁旭点评,“关于衡水中学的作品似乎已有不少,这一篇却写出了新意和深度——‘衡中模式’如何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和塑造个体;作为一种生硬注射到我们生命中的独特经历和强大惯性,它如何与个体鲜活的自我意识进行搏斗、拉扯。作者通过对个人经验的细致读取,用近乎微末的细节,带给人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情感表达充沛而保持控制。”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创作手记。撰文丨杜萌编辑丨美里出品丨腾讯新闻
2021年12月24日
其他

如何认识一个诚实而失落的人|腾讯新闻谷雨计划

在互联网初兴的十多年前,梁卫星曾经饱有名气,是钱理群笔下思想最深刻的中学教师,也曾被誉为民间思想者群落中的一员。十年后,梁卫星消失了,不再写小说,也远离了网络。谷雨实验室的这篇报道聚焦于这位思想深刻的中学教师——梁卫星,展现了一位教师、知识分子,还有他的朋友们失落的十年。该文章被评选为10月度优秀公共写作作品。评委卫毅点评,「梁卫星电脑里空荡荡的文件夹是某种隐喻,世上许多遗落的需要被打捞,空白的需要被填写。写作者努力抵达“消失”的现场,呈现“消失”的人,就是对“消失”的抵抗。抵抗是不甘,不甘才会改变。」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创作手记。撰文丨张瑞编辑丨美里出品丨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
2021年12月21日
其他

法庭、公园和家庭,故事在发生,年轻人在现场 | 腾讯新闻谷雨计划

2021年11月18日-20日,第二届IM两岸青年影展在福建平潭开幕,一时间,数百位电影人、青年创作者、志愿者从两岸各地相聚到这个东南沿海的海岛,在这里共同度过了一段单纯的光影聚会。在全球
2021年12月16日
其他

谷雨之选 | 10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出炉

谷雨之选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腾讯新闻联合发起,致力于评选最具专业水准的华语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助力优秀创作者,繁荣行业生态,引领人心向善社会向好。这是一个月度和年度的纯公益评选,鼓励杰出的原创深度图文作品和纪录片。经过征集与评选,现公布2021年10月谷雨之选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同时,开放2021年11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提名、自荐渠道,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申报页面。【本月轮值评委召集人:曾繁旭】(点击标题阅读原文)撰文
2021年11月19日
其他

世界急剧变化,纪录片归往何处|腾讯新闻谷雨计划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普通人的故事2021年9月28日,第十二届CNEX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
其他

谷雨之选 | 9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出炉

谷雨之选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腾讯新闻联合发起,致力于评选最具专业水准的华语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助力优秀创作者,繁荣行业生态,引领人心向善社会向好。这是一个月度和年度的纯公益评选,鼓励杰出的原创深度图文作品和纪录片。经过征集与评选,现公布2021年9月谷雨之选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同时,开放2021年10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提名、自荐渠道,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申报页面。【本月轮值评委召集人:南香红】(点击标题阅读原文)撰文
2021年10月22日
其他

当主人公不在场,光环之外的人也可以成为主角丨腾讯新闻谷雨计划

东京奥运会,诞生了很多冠军和天才,其中,全红婵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一个。出众的天赋,超群的能力,清贫的家境,生病的妈妈,以及她本人未被规训的表达,这些因素一起构筑起了一个传统叙事最喜欢的关于“冠军”的故事。《保护全红婵》一文的记者去了全红婵的家乡,见到了她的家人,拜访了她的历任教练,还采访了跟踪报道跳水多年的记者,试图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一个被称为「天才」的跳水运动员在14岁时便登上了职业的最高峰,她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她将在未来遇到什么问题?巨大的赞美声中,我们该如何看待她的成就,以及,面对未来诸多的变数,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她?这篇文章被评选为8月度优秀公共写作作品,评委王晶晶点评,「全红婵的故事应该如何讲述?在她东京夺冠、高敏发出微博预警两周后,这篇文章的作者和编辑提供了她们的答案。当操作时间并不那么充裕,主人公不在场,各种不利条件下,作者靠外围受访者、背景资料、个人知识储备,完成了一场“漫长”观察。」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创作手记。撰文丨吕蓓卡
2021年10月20日
其他

谷雨之选 | 8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出炉

谷雨之选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腾讯新闻联合发起,致力于评选最具专业水准的华语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助力优秀创作者,繁荣行业生态,引领人心向善社会向好。这是一个月度和年度的纯公益评选,鼓励杰出的原创深度图文作品和纪录片。经过征集与评选,现公布2021年8月谷雨之选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同时,开放2021年9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提名、自荐渠道,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申报页面。【本月轮值评委召集人:曾鸣】(点击标题阅读原文)撰文
其他

写大象的第一步,是有面对动物的勇气丨腾讯新闻谷雨计划

多年以前,大象老三跟随着象群背井离乡,在被人类逐渐切割的碎片化栖息地里谨慎地谋生。当老三和它的家族目中无人,闯入乡村、城镇,频繁与人接触后,一切都改变了。《南方周末》的这篇报道希望通过极端化的故事讨论人和野生动物的共存困境。特别当对大象“可爱”的观感压过其他面向时,很少有人能注意到,在可爱的背后,还有酸楚和残忍。残忍的故事发生在勐海县,老三的家族在这里杀死18个人,同时分崩离析。也发生在滑石板村,这个村庄为了给黑颈鹤腾出保护地而搬迁,现在又遭遇大象的洗劫,凋敝而凶险。残忍的内核是悲悯,既是对大象,也是对人。如今,通过麻药和铁笼,老三以被批捕的方式,终于重返故土。人和野生动物的故事,不会就此结束。该文章被评选为7月度优秀公益写作作品,评委曾繁旭点评,“寻找核心现场,描绘人和大象共居与冲突的复杂真相。故事叙述的视角独特,既有象群内部的情欲和权力,也有人类的习俗、死亡和反击。故事细节极为饱满,层次丰富,信源扎实。”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创作手记。撰文丨苏有鹏出品丨腾讯新闻
其他

捕捉日常里的无常,让生命不是白白失去丨腾讯新闻谷雨计划

有谁能想到,作为城市文明标志物之一的地铁,它既喻示着进步与繁华,也意味着快捷和安全,却在一场罕见的暴雨面前,现出了脆弱。冰点周刊的4位作者通力合作,费尽辗转,找到了那些散落在人海中的亲历者和遇难者亲属,聆听他们的遭遇和故事,并在灾难发生4天之后,将这些故事讲述给公众。《0501号地铁没有终点》这篇稿件的公共价值之一便是比较快速地呈现了一些事实。这仰赖前后方的协作、采编的配合。这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是十分可贵的。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有的记者陪着采访对象哭,哭完抹抹眼泪继续赶稿,有人跟采访对象慢慢建立信任,等待他的倾诉欲开启。记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生命不是白白失去”。该文章被评选为7月度优秀公共写作作品,评委包丽敏点评,“文章不动声色地还原着洪水灌进车厢之后那死亡与求生的现场,笔触简洁又克制,不事渲染,可你分明能看到生命仓促离去时的惊惶与绝望,听到一个个家庭、一颗颗心灵破碎的声音。而在黑暗的困境之中又不乏礼让与互助的亮色和暖意。他们记录的绝不仅仅是这些普通人、普通家庭的创痛,也是整个社会的创痛。但愿这种痛感能促使人们读取警示,有力前行。”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创作手记。撰文丨杨杰来源丨冰点周刊(ID:bingdianweekly)郑州5号线出事的那天,我正在外采访,睡前才看到互联网上疯传的几个视频,视频里地铁车厢里的水齐胸高,人们在水里尽量往高处躲。看到这些影像很难不受到冲击,因为地铁太日常了,它总是那么整洁、秩序、严格遵循时间的规则,与画面里灾难到来的末日感形成鲜明的对比。谁会想到自己死于繁华都市晚高峰的地铁呢?这是我自始至终对这个题最大的感慨和感受。第二天,我收拾好行李箱准备去郑州,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当天,在同事和实习生老师的协助下,我写了一篇《生死5号线》。在郑州这次特大暴雨中,许多场景和问题都值得记录,比如一开始面临灾难时的无助,慌乱中人们的自救和秩序逐渐恢复等等。但对我来说,地铁的“接近感”最强,我事后走在北京的地铁里,还常与郑州的影像重叠。郑州地铁的标志很有意思,我在网上查,它以“中”字为主体形象,有人解释它既表“中原”,又是吉利方言。图案形态对称,象征发展的稳健。5号线又是绿色的,生命之色。《0501号地铁没有终点》这篇文章描述了这趟地铁最后的时刻。其中采访对象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最后一节车厢(因为列车遇水发生倾斜,最后一节车厢水位最高,伤亡最惨重)的幸存者;二是遇难者的家属。前者提供了事发时车厢内的场景,后者回忆了遇难者的生平和失联前的最后一刻。我们最初采访到的是幸存者。通过一个幸存者找到其他幸存者,从各个角度拼凑水来时的景象。一个女大学生说,她以“仰卧”的姿势在水里坚持了半个小时,嘴在水面之下,只有鼻子露出来。她感到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去世了。倒数第二节车厢的情况要比最后一节好些。有些人冒险游过去了,活了下来。有些人没能游过去,最终被抬了出来,生死就在做出选择的一刹那。我跟编辑说,我想写出“日常里的无常”,他说对,就是这种感觉。遇难者的线索是从一条寻人启事开始的,内容是寻找一个叫芦笛的高个子女士。我们第一次联系家属时,对方说估计人没了,但尸体还没找到。过了两天,家属在医院的太平间前联系了我们。我们尝试在电话里采访,但家属坚持在线下见面。我联系了前方记者耿学清,他是一位非常善于与人打交道的记者。当时情况紧急,担心采访的机会窗口期很短,我把采访对象的地址告诉同事,他一边赶过去,我一边在微信上跟家属保持联系。后来,他们成功地接上了头,耿学清跟了家属一天,采访和记录了非常多有价值的信息。当时现场还有其他几家媒体,我们想尽量做些不一样的东西。耿学清拿到了部分遇难者的表格,我们后方估算着时间,挨个打过去,通过年龄、学校、外貌特征、衣着,确定了一位年轻女士就在上文采访的女大学生身边去世,这两个陌生人在水上涨的过程中,还互相鼓励打气。经过家属的描述,我们知道一对夫妻在7月相识,7月结婚,也在7月分离;一位刚出生那年经历了驻马店“75·8”大洪水的人,计划着“以后我自己要对自己好一点”,却不再有机会。之前失联的芦笛是一家公司的出纳,特别节俭。出事前几天,7岁的女儿说想要一块电话手表,“可以和妈妈打电话”。再过几天就是女儿的生日,她没有等到。稿子刊发之后,很多人联系我们,说想给芦笛的女儿送一块手表。家属也表达了感谢,说我们把芦笛写得那样美,他们把稿子收藏,等女儿大了给她看,让她知道妈妈那么爱她。这篇稿件是在一天时间里完成的,如果说它有什么公共价值的话,就是比较快速地呈现了一些事实。这仰赖前后方的协作、采编的配合。这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是十分可贵的。我们编辑部这次出了很多又快又有质量的稿子,这篇报道只是郑州特大暴雨系列报道中的一个。当天晚上,实习生就在凌晨4点发来5号线亲历者的口述,应该是最早写出地铁自救的。大家都很拼,可能是河南人比较多吧(并不是)。在突发事件里,记者一开始经常会“懵”,他面临的困难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线索、采访受阻、同行竞争,甚至没有抵达现场的交通工具,需要一一克服。至于写作的过程,没有太多波折和可借鉴之处。因为要赶时效,稿件基本没搭结构,语言也没精雕细琢,可能读起来比较冷感,越是巨大的悲痛,越不需要渲染。起标题的过程费了一番周折。起初我随手起了个名字叫《郑州伤心地下铁》,后来觉得确实有点轻飘。编辑部提到可以用这趟地铁的编号,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张网图,滚滚洪水里的地铁车头显示“0501”,但还需要佐证。翻现场视频,从车厢里看到一长串编号,又补习了一下地铁编号规则,确定了这趟就是0501号。5号线是一条环线,环线虽然有终点,但这趟车不再有。人们在地铁5号线前悼念遇难者
其他

当写作也变得功利,什么样的故事才能打动人心?|谷雨计划

“到底谁会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谁的生命会被记录?”刚进入媒体工作的郭玉洁,在《逝者》栏目中写离世者的故事时,常思考这个问题。十数年过去了,从普通记者到《单向街》主编,再到“正午故事”联合创始人,郭玉洁一路摸索,找到了答案:
其他

谷雨之选 | 7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出炉

谷雨之选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腾讯新闻联合发起,致力于评选最具专业水准的华语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助力优秀创作者,繁荣行业生态,引领人心向善社会向好。这是一个月度和年度的纯公益评选,鼓励杰出的原创深度图文作品和纪录片。经过征集与评选,现公布2021年7月谷雨之选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同时,开放2021年8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提名、自荐渠道,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申报页面。【本月轮值评委召集人:关军】(点击标题阅读原文)采访
其他

如何寻找刘小样,以及重新认识一位“静态人物”丨腾讯新闻谷雨计划

在《半边天》那期节目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已然成为刘小样」的刘小样,可是在那之前,她是如何长成为她的?在节目播出之后的20年里,她的生活、命运和精神地图又是怎样展开的?这是《人物》记者安小庆在采访中想要尽力去完成的任务。她从小成长于其中的水土、温度、湿度、气味、土壤,在何种程度上形塑了她,她又在何种程度上悖逆了它。带着这样的任务,作者最终成稿《平原上的娜拉》。该文章被评选为5月度优秀公益写作作品,评委关军点评,「描绘一个普通人精神世界的矛盾,考验的不仅是写作者的耐心、热忱、心思的细密,还需要极其精准的对主人公的理解力——这无疑是更高级的——而所有这些能力,作者都展现得那么出色。」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创作手记。撰文丨安小庆来源丨人物(ID:renwumag1980)一颗遥远的种子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雪,发生在孩童时代的一个寒假。那时候,我们的家在凉山深处的一个乡野。不论我站在二楼的阳台远眺,还是奔跑在麦田或者过人高的油菜花田里,四周都是墨绿近黢黑的高山。我常常在背书或者发呆的时候想,山那边是什么样的世界。对群山之外世界的想象,大多来自家人。爸爸出差,带回柚子、烤鸭这些本地没有的物产。到寒暑假,在北京、成都上学的哥哥姐姐全回家了,带回《基督山伯爵》《乱世佳人》《南方周末》,集邮册,咖啡,连衣裙,流行金曲。
其他

用文字的力量,为逝者搭建一座纪念墙丨腾讯新闻谷雨计划

“白银马拉松事故”发生后,GQ报道组团队全员出动,决定还原全部21位遇难者的生平经历,用文字的力量,为逝者搭建一座纪念墙,纪念这些热爱运动并为之付出了生命的普通人。在或激动、或平静、或哽咽、或低沉的讲述中,21个平凡人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每位逝者都有一段关于跑步的故事,他们为什么跑、怎样跑、如何克服身体和环境的困难……生命是这样漫长又脆弱,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发生过的记录下来。该文章被评选为5月度优秀公共写作作品,评委从玉华点评,“在关于白银越野赛逝者报道中,这篇是最全面、一个都不能少、渗透着编辑部价值观的‘历史底稿’。克制的文字就像最简单的线条,勾勒了21张人物素描,每一个生命都鲜活、灼热、等量。21张面孔,21个墓碑,21段具体入微的悲伤,这堵文字哭墙恐怕是媒体人想表达的最不能忘却的纪念。”撰文丨GQ报道编辑丨葛城出品丨腾讯新闻
其他

谷雨之选 | 5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出炉

谷雨之选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腾讯新闻联合发起,致力于评选最具专业水准的华语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助力优秀创作者,繁荣行业生态,引领人心向善社会向好。这是一个月度和年度的纯公益评选,鼓励杰出的原创深度图文作品和纪录片。经过征集与评选,现公布2021年5月谷雨之选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同时,开放2021年6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提名、自荐渠道,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申报页面。【本月轮值评委召集人:包丽敏】(点击标题阅读原文)撰文
其他

文字写不完的羁绊,纪录片如何讲述?|谷雨计划

《开园啦萌友》收官视频年初,谷雨实验室发布了一篇名为《孤独矗立的动物园》的文章,引发了热烈的回响。疫情期间一度淡出公众视线的红山动物园终于迎来了“报复性出游”,但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它们轻盈动人、没那么苦大仇深,关乎一座理想动物园的形态,关乎人与动物间的信任,也关乎那些优美、自信、倔强的野生动物尽情释放的天性。32岁高龄的太阳熊“老马”、三条腿的豹子“越越”、叛逃家族的细尾獴“无名氏”、怀孕的前任狼后“啡啡”,这些远离公众视线,甚至存在着残缺和遗憾的动物,成为了纪录片《开园啦萌友》的主角。一位在豆瓣打出五星的观众评价道,这部片子“没有把动物美颜化和萌化,它们的不完美因爱而变得完美”。近日,我们邀请了《孤独矗立的动物园》作者张月、邢逸帆,《开园啦萌友》制片人赖章萍、导演张凯茵,由《凹凸镜DOC》联合创始人张劳动主持,与读者一起来聊聊文字和影像背后的红山故事。撰文丨邢逸帆编辑丨林双出品丨腾讯新闻
其他

李斐然:许渊冲、傅聪、马友友,如何写三个被时运困住的人|谷雨计划

写作《人群中的马友友》这篇稿子时,《人物》作者李斐然同时操作着另外两篇稿件:许渊冲和傅聪。面对人生的苦,许渊冲用「争」来消化,傅聪用「沉默」来消化,而马友友提供了第三种答案,让自己走向更广的人群,发现他人的美好——乐观、热情、纯粹——把它们融进音乐里,活在自己身上,然后用音乐传递给更多人。该文章获得了3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奖,评委傅剑锋点评,「这不是一篇简单地描述音乐家浪漫美好人生的故事。而是通过写这位音乐家,写了更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写了何以如此的因由。这就如一名植物学家要搞明白一棵树的成长,需溯源到树的根脉,树周围的水、空气、土壤、阳光。这是文中的主角马友友感动我的原因。他真实可感,他的浪漫与纯粹不是肤浅的,而是有来自于生活与人生际遇所塑造的力量。」撰文丨李斐然来源丨人物(ID:renwumag1980)动笔写马友友的稿子花了很久,准确地说,花了三个选题的时间。那段时间,我写了三个迥异的人——翻译家许渊冲,钢琴家傅聪,还有大提琴家马友友。这些选题的最大考验是如何理解时间,因为它们共同指向了同一个命题: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时代。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采访对象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他们常常跟我提到「气候」这个词,命运有气候,时代有气候,人生也有气候,冬去春来,周而复始。一个人和他的时代常常错位,能活在适宜时代气候里的人是极其幸运的,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运气。翻译家许渊冲在1951年选择回国,那一年他刚30岁,结束了法国留学生活,回来以后参了军,当了老师,想要翻译出书。但那是翻译的冬天,此后30多年间,他不得不活在沉默里。每天晚上他都会翻译到凌晨,译稿装满一个又一个箱子,他收到的回信是「不予发表」。钢琴家傅聪在1953年第一次出国,那时候他很年轻,在国外参加钢琴大赛,见识到了音乐有一个绚丽的春天。他在比赛选手住的酒店大厅里听到阿什肯纳齐的演奏,忘我地站起来为自己的竞争对手鼓掌。后来,他选择买了一张去英国的飞机票,人生的轨迹从此改变了。第三个面临抉择的人是马孝骏,马友友的父亲。他在法国攻读音乐博士学位,学习作曲理论和音乐史,尤其擅长儿童音乐教育研究。1953年,他接受音乐家贺绿汀的邀请,辞掉了在法国的工作,打算回国继续音乐教育。他的行李里有「1000公斤当时国内买不到的、最重要的音乐书谱」,想要运回来以后全部捐赠给学校,为此申请了100英镑的补助,可生活还是用最小的细节困住了他,拖家带口等了一年多也没等到。发现自己有了第二个孩子的时候,他写了一封信给故交,告别了回家的愿望。马孝骏申请补助的公函
其他

我们如何讲述动物园的故事|谷雨计划

活动介绍年初,谷雨实验室推送了一篇名为《孤独矗立的动物园》的文章,重新点燃了大众对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好奇与热情。但事实上,这篇文章仅仅揭开了一个庞大动物园宇宙的面纱,是一个山脉的主线,点缀在山脉两侧的,还有很多光彩熠熠的故事值得挖掘。基于此,我们从影像角度做了延展。4月13日开播的《开园啦萌友》系列纪录片,进一步展示了动物园中人与动物之间的羁绊。目前已播出四期,分别讲述了终于站在了太阳下的32岁“太阳熊”、南京市唯一动物“急诊室”里的野生奶爸、“自信、很会生活”的三条腿豹子和叛逃者“无名氏”。(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观看《开园啦萌友》已播内容。)5月11日(周二)20:30-22:00,我们邀请了文章作者和纪录片主创团队,以直播互动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内容创作与动物园背后的那些事儿。
其他

谷雨6周年茶话会:内容的本质是对“人”的理解和表达|谷雨计划

不管是非常光鲜的明星,还是身体有残障的人,她们都有身体焦虑,最终关乎的是她作为一个人的尊严问题。所以明星和普通人,他们背后反映的话题都是相通的,能引起我们共情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
其他

关于一位老人的侧记:老去之后可以如何生活?|谷雨计划

一个人的老年生活可以怎么过?带着单纯的好奇和疑惑,谷雨实验室作者张瑞去拜访了93岁的翻译家文洁若老师。没有提纲,也没有必须发问的题目,他们像“拼图”一样聊天。最终这块拼图在《文洁若:93岁,独自老去》中得以呈现。该文章获得了1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奖,评委包丽敏点评,“活着,一千个人活着,就会有一千种姿态。作者灵敏地捕捉到了翻译家文洁若的姿态:顽强、执着,锚定内心的价值与渴望,抵挡并穿越近一个世纪的惊涛与动荡。”一个年轻人如何以旁观的方式请教前行者?请阅读以下这篇作者手记。撰文丨张瑞编辑丨林双出品丨腾讯新闻
其他

林松果:如何在理想主义之外,把故事写得不那么爽文|谷雨计划

如何认识十年前的“青云学子计划”教育实验?这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特稿选题——它不只是一件事,没有那么标准的起承转合,可能最后也不是一个happy
其他

2021荷赛提名作品揭晓,时隔两年再次有中国摄影师入围|谷雨计划

Donovan摄影师记录了美国密歇根州弗林特美洲虎篮球队。弗林特是通用汽车公司的诞生地,它正在努力应对由汽车工业急剧衰退造成的人口外迁,以及对以黑人为主的贫困社区等问题。《桥牌面孔》Faces
其他

2021年1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出炉 | 谷雨计划

谷雨奖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腾讯新闻联合发起,致力于成为最具专业水准的华语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奖项,助力优秀创作者,繁荣行业生态,引领人心向善社会向好。这是一个月度和年度的纯公益奖项,奖励杰出的原创深度图文作品和纪录片。经过征集与评选,现公布2021年1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同时,开放2021年2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提名、自荐渠道,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申报页面。【本月轮值评委召集人:杨轩】(点击标题阅读原文)撰文
其他

德良回家,如何重新认识一个大团圆的故事丨谷雨计划

德良回家,一个看似大团圆的故事。但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她始终是一个被语言隔绝的“局外人”。为了理解德良,谷雨作者张月前往贵州待了五天,与11人进行了交谈,最终成稿《一个名字叫“喂”的女人》。如编辑赵涵漠所言,这不仅仅是一个回家的故事,更是一个被剥夺身份的女性重新找回身份的故事。该文获得了2020年11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奖·公益写作奖,评委张寒评论,“面对这个意蕴丰富的故事,作者给出了准确的写作。这当然是一个有着悲伤底色的故事,但你始终能感受到作者文字带来的温暖和善意。”但作者却说,“我自诩怀着某种善意来理解她,但最终变成了隔绝她的一部分”。原因为何,请从以下这篇作者手记中寻找答案。撰文丨张月编辑丨林双出品丨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与孤独的共鸣
其他

《黄河尕谣》:“土味”民谣的西北乡愁|谷雨计划

《黄河尕谣》以一个“民谣流窜犯”张尕怂的乡愁故事,在对故土的回望中,为每一个漂泊在城市中的当代中国人,寻找心灵的归属。作为青年导演张楠的首部纪录长片,《黄河尕谣》将于1月30日在大象分众影院独家上映。*
其他

对话姚璐、王天挺:我为什么要关注一个三年前的旧案?|谷雨计划

在搜索引擎上搜“章莹颖”,我们能得到大约858万条结果,其中有54900篇文章。一次次碎片式信息轰炸,卷挟着多到足以引爆热搜的情绪。章莹颖到底是谁?三年多过去,“章莹颖案”被掩没在大众的记忆深处,她的家人到底怎么样了?2020年10月,《章莹颖家人,还在寻找章莹颖》一文酝酿而出,并获得当月谷雨奖。正如文章高赞评论所言,这篇文章“让我知道的章莹颖从一个名字变成了一个人”。很多读者都被章莹颖父母绵延不断的痛苦与悲伤打动,对于作者姚璐而言同样如此,“初次见面就被对方的悲伤震惊了”。那么,这篇文章的主角是章莹颖家人吗?似乎不是。是章莹颖吗?不完全是。或许谷雨奖评委从玉华的点评更加精准:“这个故事真正的主角是时间。时间让家庭这个缺了大口的圆更豁更痛。作者写出了氛围感,仿佛这四层小楼里的每一口空气都有章莹颖,每一步的移动都是无声的炸裂。相比章莹颖案子的碎,这篇稿子让我们看到了人。作者用有边界克制的文字记录了这个家庭无边界的悲。”谷雨和作者姚璐、编辑王天挺一起聊了聊。我们相信,持续关注是重要的。以下是对谈内容。音频丨美里整编丨林双出品丨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我是不是很煽情?”谷雨:是什么契机想到要做这个选题?姚璐:当时这个案子还在进行中,章莹颖的男朋友侯霄霖接受一个视频采访,他说“在我心里早已把莹颖当作我的妻子”。听到这个,我心头动了一下。我们都是1990年左右出生的人,我就代入了一下:一个同龄人如何处理这种骤然的失去?还要承担把对方当作妻子的责任。这个案子被报道得比较多,一方面是报道案情,另一方面是报道父母,没怎么提到男友,但这个男朋友一直出现。作为一个中间人,他本身是没有被讲述过的。所以我去联系他,直到2020年6月底才开始正式交流。王天挺:当时他的具体情况怎么样?姚璐:他给我的感觉一直是一个非常冷静、理性的人,对外还在积极推动这个案子,在朋友圈会发希望大家写一些联合署名的信给学校,推动学校去解决。但我会看一些细节,比如他朋友圈的签名是“control
其他

对话导演陈东楠:你得脆弱,才能理解别人的脆弱 | 谷雨计划

自上一部作品《偷》之后,事隔7年,导演陈东楠带着最新作品,也是个人第一部纪录长片《旷野歌声》,在FIRST实验室电影周上举办了内部观影。从2014年开始,5年时间,陈东楠一直记录着一个苗族村寨小水井村合唱团的故事。放映后第二天上午,谷雨和陈东楠针对纪录片创作展开了一场对话。撰文丨赖章萍编辑丨韩萌出品丨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两部片子里的人都很赤诚和脆弱谷雨:你是学英语专业的,有没有一个特别的契机让你做了纪录片?陈东楠:我大学在西安交大读英语专业,爸妈对我的期待是进外交部做同声传译,但我一直想做一些自己可以创作的事情,当时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只是脑子里有一个模糊的方向,觉得也许是做电影或者是写东西。大三时,我去了央视的英语频道实习,被随机分配在纪录片组,当然干得也是比较琐碎的事情,跟纪录片制作没什么关系。当时我们的办公室里面有很多独立纪录片的碟片,在那里,我看了人生中第一部独立纪录片,是顾桃导演的《我的身体你做主》,讲的是中央美院的一个人体模特叫秦永健,然后,“秦永健”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我没有看过这样的东西,觉得好自由。其实,秦永健并不是一个很自由的人,他是一个北漂,做人体模特,他是生活中有很多局限和困苦的人,但是他在那个片子里就很自由,他很热爱他的模特职业,会一个人很沉浸地在大街上不顾旁人眼光做他的事情,当时我就觉得很被诱惑,那个片子里人物呈现的状态是我在其他片子里没有看过的。我很喜欢顾桃导演,后来还专门去拜访过他,他当时对我说:“你看我这窗户破了,冬天也没有钱来补上,你还要不要做纪录片?”(笑)总之,这个片子给了我一个启蒙。我在申请国外研究生的时候,注意到纽约大学,有一个专业是News
其他

2020年11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出炉 | 谷雨计划

谷雨奖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腾讯新闻联合发起,致力于成为最具专业水准的华语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奖项,助力优秀创作者,繁荣行业生态,引领人心向善社会向好。这是一个月度和年度的纯公益奖项,奖励杰出的原创深度图文作品和纪录片。经过征集与评选,现公布2020年11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同时,开放2020年12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提名、自荐渠道,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申报页面。【本月轮值评委召集人:曾鸣】(空缺)(点击标题阅读原文)撰文
2020年12月24日
其他

视频叙事四大通病, 你的作品里出现了吗?丨谷雨计划

眼下,各高校正陆续开始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开题。六年来,我指导或参与答辩了一些毕业视频作品,发现四个毛病比较突出:题材偏软、场景过少、情节乏力、解说太多。这些毛病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克服?怎么才能拍出合格乃至优良的毕设作品?撰文丨庄永志出品丨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作为综合性大学的新闻院系,我供职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不仅强调学生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也注重有志从事实务工作的学生的新闻采写、视频拍摄能力提升。入职六年,本人每年指导十位左右本科生和研究生完成毕业作品的拍摄与写作,参加了大部分毕业答辩(本人指导的研究生实行回避),对图文报道和纪实视频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探索。在这儿主要对纪实类视频作品的不足和改进展开讨论。对照业界纪实视频作品在题材价值、专业表达、完成过程和时间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与惯例,学生毕业作品普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需要说明的是,为尊重同学,缺陷明显的作品都不举出具体片名;指名的作品都由本人担任指导教师,并非这些作品多么完美,而是我比较了解、便于解析。题材偏软题材质量是毕业作品成败的关键。题材的选择,显示的是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作品价值的判断、对叙事角度的推敲。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大家往往偏爱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曲艺、手工艺之类的文化题材;或者老年人婚恋、艺考和志愿者服务这样的所谓社会题材。这些题材不是不可以做,但不少学生呈现的角度都比较单一,像非遗题材的片子不外乎这样几种模式:旅游宣传、工艺教学、赞颂名人和讴歌文化。题材偏软,角度逼窄,一方面源于有的同学“不求优秀,但求通过”的心态,另一方面也源于对社会生活调研不够、感知不深。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一般不向同学们硬性推荐具体的题材,只是建议他们——紧追当下重大事件(包括历史事件)、重大政策,对应去找人物、找故事,综合考虑题材意义、采访成本、人物故事、事件过程和变化以及画面表现这几个参数来做决定。重大事件和重大政策跟很多人的利益和兴趣相关,也是符合新闻专业特点的选择。比如今年,就可以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一全国行动中来寻找、调整自己的毕设选题。今年有三位研究生的毕设视频作品与抗疫相关。他们开题时的设想,当然都与此无关,但疫情发生后,他们及时调整——一位拍的是自己家乡唯一一家有资质的口罩厂,面对汹涌而来的市场机会的坚守与动摇;一位拍的是两家企业的艰难复工;一位拍的是自己和所在小区居民从惊惶到沉着应对的变化。2018年毕业的研究生袁源,跟拍了火灾过后腾退搬迁的三家人。跟拍近半年,经被拍摄者同意最后剪辑出来的是两家。片子拍得很平实,北京电影学院一位教授在“2018年西湖青年纪录片论坛”上看了片子说:“向这位同学致敬!他的《搬家》让我们看到巨灾过后小人物的创痛。”2016年,承载着集体记忆的南京长江大桥开始大修。有三位研究生跟拍半年多,从三个角度各自拍摄了一个讲述大桥故事的片子,算是一个系列;其中由第一个片子改编的短视频获得“央视首届青年创意微视频大赛”最佳学生作品奖。再来看三个本科生的毕设。2020年毕业的杨昕达,他拍的是1949年以前,抚育抗战烈士遗孤的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的故事。作为一位台湾同学,他把这部片子献给抗战胜利75周年。《遗族学校》浓缩版2019年毕业的本科生魏姝敏,她拍摄的是2018年福建泉州发生的数十吨的“碳九泄漏”事件。她跟拍半年,在西湖青年纪录片论坛上得了优秀奖,成了《财新》杂志的一名新记者。2016届本科生朱雅雯的毕业作品关注的是一位做传销的失独老人。在注意到2015年中国开始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她坚持要讲大政策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故事。她的片子突破了以往的两极叙事,让我们看到一位不一样的失独母亲:不再热衷组织失独妈妈报团取暖的公益活动,而是投身自认为既帮助别人也成全自己的传销活动——推广火疗,权健公司的火疗。从老人推广权健的原因和状态、对以往组织公益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对外孙的寄望,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失独老人对计生政策的看法、对养老的担忧、对社会扶助的感受。这些题材,有的来自重大灾难事件,有的出于重大政策调整,有的富有历史背景,且都适合画面表现,其本身蕴涵的意义令人期待。场景过少场景是纪录作品的基本单元内容,但不少片子里的画面人头接人头、被拍摄对象对着镜头或拍摄者大段大段地讲述,体现事件进展、人物活动的画面反而不多。出现这样的不足,一方面源于同学对视频表达特点的体认不强,一方面也源于对采访的误解。视频的生命力在于即时情景的记录与呈现,即使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与揭秘,也不能过分依赖被拍摄对象的口述画面。即便是新闻专业的研究生,不少同学一提到采访,首先想到的就是提问甚至只想到提问,忽略了观察、体验、测试和资料搜集(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没有理解视频采访首先是视(音)频取证的本质。提问只是一种方式,在拍摄前、拍摄中要提示学生综合应用包括提问在内的多种方式,千方百计跟拍、守候、陪伴,要争取采集到尽可能丰富的动态画面。2020年毕业的研究生姚祎婷,为拍摄以纪念纳粹受害者的文化记忆项目为背景的毕设作品,除了提前数月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跟项目发起人和受害者家属以及活动志愿者深入沟通之外,于今年2月克服疫情影响只身前往德国柏林实地拍摄。在记录若干场绊脚石安放仪式的基础上,重点追踪一个来自以色列的大家庭的故事。她以细致的跟拍、丰富的场景、珍贵的史料,推出作品《绊脚石计划》,不仅顺利通过答辩,还获得IM两岸青年影展优秀非剧情短片奖,奖金丰厚。浓缩版Vlog:《我去柏林探访绊脚石》2018年毕业的研究生王雷拍摄《乡村敬老院》,这本来是没有经验的人容易拍成流水账的题材,但他多次去这家养老院,潜心观察,用心交流,拍下了若干动人的场景:有痴呆老人一心要去找早已去世的母亲,有为了领一件捐赠衣物的争执,有老人的溘然离世……2015届的本科生张玉洁的毕设作品是对一幢烂尾楼何以烂尾的调查。这楼在2014年南京青年奥运会之前已经烂尾,但为了不影响青奥会形象,这个楼被一块巨大的彩绘围住。她去烂尾楼现场看,被狗追着跑;她设法进入买楼者的微信群,跟没法入住的房主交流;她请教律师,她查阅政府文件……综合应用了多种手法,把这些调查过程全部拍了下来。正式拍摄前,我反复提醒同学要找事儿,要充分掌握拍摄对象的生活习惯和近期要做的事情,要盯住重要事情(比如打官司开庭)的时间节点、重要节令(比如春节和清明)的时间节点。有三个拍摄重点:第一是拍现场,第二是拍关系,第三是拍资料,或者说拍东西。第一是拍现场:多跟拍,拍过程、拍动作、拍场面,当然也包括言语动作——对话。有些内容,如果被拍摄对象没有说,观众可能看不明白,拍摄时可以适当追问。第二是拍关系:跟拍摄对象有关的人最好都去拍,都去问。比如他说儿子过年不回家,那么就要去拍他儿子为什么不回、自己怎么过年,至少要去问,把问的过程也拍下来;这样才可能还原人物的生活场域。第三是拍资料:凡是主人公提到的东西,比如地里庄稼的长势、判决书原件、结婚照片,拍摄者一定要看到,而且要仔细看,要拍清楚是什么(如果是文件的话,关键文字要让观者看明白),不能只当空镜头拍,要用眼睛、用镜头去打量、搜集一切有用的事实,哪怕一时不知道将来能不能剪在片子里也要拍仔细。情节乏力有的作品,给人素材堆积的印象,看不出清晰的时间延续、空间转换和事件进展的脉络,更遑论情节的推进。这暴露了有的同学基本剪辑知识的贫弱、基础剪辑能力的低下,也暴露了对如何营造情节这一叙事核心的训练不足。一个15分钟乃至时长更长的视频,要吸引观者持续观看,必须有具体的人物、鲜明的个性、贯穿的事件,而这些要素都要通过情节予以展现。所谓情节,就是人物、事件的变化过程,其间有起始、有高潮、有波折、有结局,推动着、吸引着观者的感知与情感。无论是现象还是个案,总有其内在的逻辑线,剪辑时必须找到并清晰呈现,否则片子就是半成品甚至废品。行动中的被拍摄者,无论做好事还是坏事,总会遇到困难或障碍,他的应对、事情的成功或失败,就是情节的展开。魏姝敏跟拍半年,记录福建泉州的“碳九泄漏”事件作为非影视专业的学生,可以像新闻作品的深度报道那样寻求简洁明了的情节线索:以真相的发现、问题的求解、人物的行动、时间的延展或空间的转换为脉络结构全片。2017年毕业的本科生范德富以体验的方式暗访了南京市十几家健身房,他的片子就是以他发现问题的调查进展为线索层层追问:他先以顾客身份去办卡,发现价格水分很大;又以求职者身份去应聘,接受入职培训时发现有的健身房用旧设备、冒牌设备来假充新设备、名牌设备,泳池里污物明显沉积却说每天消毒;再以考证者身份去探究,发现有的培训机构只要交钱就承诺非专业人员顺利考取教练资格证。他的片子证据确凿、推进有力,获得全校毕业论文(设计)一等奖。前文提到的《搬家》,作者袁源的情节安排也是牵动人心:跟拍的两拨人,寒冷冬日搬家当晚在哪儿住?吃饭咋办?今后能不能在北京待下去?如果离开北京,生活和工作如何?作者以时间为序,故事从第一天跟拍搬家一直讲到第二年他毕业答辩之前的四月。只要跟拍充分,思路清晰,反复推演,生活的逻辑会在片中逐渐显影直到观者看见。解说过多很多片子,解说从头灌到尾,但不少显得多余:有看图说话般的画面图解,有所谓探索人物内心的主观揣测,有对人物与事件的直接评价,有对主题的生硬拔高。纪录片不一定非要依靠解说,画面辅以说明性字幕、人物的同期,足以完成明晰的叙事,尤其是非干预式纪录片。即使是文献类纪录片或者所谓专题片,也不一定需要大量解说。解说过多,体现的是学生的文字思维和训导惯性。有些选择以纪实视频作为毕业设计的研究生,本科阶段居然从未拍过视频,连简明新闻也没有拍过,有的同学以为“拍下问答加上解说”就是新闻类纪录片,这实在是极大的误解。视频叙事和文字叙事是两种介质、元素、语法、解读方式完全不同的叙事方式,既然不是强制要求,擅长文字的同学不必刻意选择视频作品作为毕设。真想尝试,不妨以文字报道为主适当穿插若干一分钟左右的简短视频,也算是对融合报道的小小实践。还有的同学,生怕观者看不懂、理解不了或担心作品不够深刻,非要“引导”观者,将作品的意义一一道出,比如拍南京的云锦,就要用气声回溯六朝古都的文化源远流长;比如拍南京的白局,就要用近乎朗诵的腔调赞颂这种地方曲艺的传承人多么德艺双馨。虽没有一刀切地禁用解说,但我会提醒同学尽量用简洁的说明性字幕、生动的同期配合画面完成叙事,不要用解说喧宾夺主、也不要用解说直奔主题。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三部片子虽涉及共和国建设的一段历史记忆,但作品不是平地起楼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借大桥大修的机会,聚焦南京大学建筑学教授鲁安东的“南京大桥记忆计划”的推进。片子展示的是鲁老师和他的团队的一个个工作场景:如何在国内外宣讲记忆计划,如何登门寻访当年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如何向民间征集与大桥为背景的全家福照片、印着大桥图案的洗脸盆和保温瓶上,如何再设计桥头堡内部的展陈……三部片子都没有解说或很少解说,但观者依然能清晰地、直观地感受到鲁老师和他的团队如何以敬畏之心打捞历史记忆、用国际眼光打造新的文化空间,为金陵古都也为国人搭建联接南京与全国、穿越历史与当下、贯通器物与心灵的集体记忆之桥。视频叙事通则列举和分析了以上视频叙事的通病,明眼人也许已看破我的通则——这通则就是:先求像,再求好。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毕业设计首先是一种训练,而训练的重点就是范式,我衡量同学视频毕设的标准就是视频叙事的两大要素——素材采集和故事讲述——的范式。指导教师和毕业学生即使无视、即使不自知,心下、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范式,只不过可能是落后的、模糊的范式。作为教师,我们岂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作为学生,理念不清、方法不明,作品又怎能称得上专业?素材采集,其实就是以镜头观察人生、探究世界;故事讲述,其实就是以画面重构生活、再现事件。先说采集。采集的杀手锏有两个,一个可以叫观察,一个可以叫探究。观察就是陪伴、是跟拍,是看、是听,是静静地记录,甚至仿佛摄像头窥视、机器人跟踪,拍摄到人物和事件的原始状态、日常影像,这是基础。纪实视频之所以可贵,首先是让观者见所未见、犹如亲见,像这次新冠疫情发生后FIGURE拍摄的《在武汉》让观者见证各行各业普通人的抗疫行动、《时尚先生Esquire》联合腾讯新闻制作的《武汉·重症区六层》让用户直面病房里的生生死死……没有这样的直播般的、目击式的纪实基础,无论叫Vlog还是叫纪实视频或是叫纪录片,都是纪实影像的冒牌货。《武汉·重症区六层》完整版仅仅被动观察,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学生的短期观察,很可能无法获知人物的过往和内心所想、无法了解事件背后的过程与结构,更难以发现有人刻意隐藏的事实,这就需要探究——主动提问,体验,实验,核查材料。提问,最好是事件进展中、人物在行动状态下与记录者的自然交流(当然,也不排除对抗式的诘问),这样更符合纪实影像的动态特征。当然,不少人也热衷于拍摄对象端然稳坐、淡妆轻描、精心布光的访谈。这样的问与答固然重要,但这首先是积累素材中的一种手段,如果视之为叙事的主要元素,让全片充斥大量的“精致访谈”,即使是重大事件的核心人物访谈,也最多可以看作是变种的口述史(Oral
2020年11月13日
其他

未来,故事还能讲下去吗?丨谷雨计划

人类对故事的痴迷伴随着整个文明史,每个人都渴望分享自己的故事,也追逐那些讲故事的人。因此,如何更好地讲述故事也成为时代流变中不变的主题。10月31日,性感大脑Club在北京·798艺术区-751D.Park东区故事开幕,主持人腾讯网副总编辑、首席主持人陈晓楠与知名非虚构写作者、谷雨奖评委召集人李海鹏,故事猎手花总,著名纪录片导演、两届金马奖获得者周浩,以及西北民谣代表性音乐人张尕怂,展开了一场以“有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人”为主题的精彩对谈。撰文丨余雅琴出品丨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讲故事的人会被AI取代吗?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被更多地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AI会否改变故事生产的方式?作为中国非虚构写作的先驱者,李海鹏认为,在不远的未来,人类如果仅仅需要一个消遣的故事,AI基于大数据分析,可以写得很快,写出很多套路,甚至比人写得还好。但如果是需要一个深入人类精神的故事,取决于人类精神能不能被AI识别。李海鹏对此,故事猎手花总持相似看法。一个故事的采集、讲述,甚至是创造,需要很强的共情能力。“固然期待有一天可以出现会讲故事的机器,但它们是否可以理解人类的情感,理解爱与恨,依然是一个未知的事情。”这份未知,在周浩眼中似乎要更清晰一些。他曾在深圳腾讯总部拍过AI研发者们——他们研发的围棋程序“绝艺”打败了柯洁。周浩设想,也许在十年之内就可以实现“所见即所拍”,无需摄像机,直接通过“脑机结合”将眼睛看见的东西加工整理。那么这时候大家看一个作品,到底是在看什么东西?周浩觉得是这个人如何解读这个世界。人类有被故事充填的欲望,同时也有创作故事的欲望,只是每个人的表达能力不同,这也产生了成千上万种解读。而观众感兴趣的,是作者看问题的角度是否会触发一些思考。“性感大脑各有各的性感”无论以何种工具、何种方式,讲故事的人始终要面临故事甄别和选择的问题。即使面对同一个事件,讲述者的直觉决定着自己的创作方式。对于民谣歌手张尕怂来说,“一回西北,啥题都有”。他找故事的方式就是打听不同的村子里谁是那个最会唱歌的人。花总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博客——个人视角、个人记录、个人表达,近乎本能地捕捉那些有故事的人。以《口罩猎人》为例,花总去酒店吃饭时遇到了一个卖口罩的人,被对方的夸夸其谈吸引,像一个猎人“闻到‘肉’的味道”,整个人都兴奋起来。而具体的创作,则是自己的拍摄和被拍摄对象互相激发的结果。周浩说自己不是一个“挑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形形色色的人群里,他都可以发现故事。“好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有人投资、有一个特别大的团队支持,核心在于想讲事的愿望。”最开始做纪录片的时候,周浩压根就不知道那叫“纪录片”,只是感觉自己有非常强烈的表达欲,这种感觉是成就一部好片子的根本。周浩他认为纪录片是一项“功夫在诗外”的艺术,感性地捕捉和理性的逻辑链条都是拍摄之外的训练。可以说,我们是带着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将自己的成长经验和作品杂糅在一起的。同时,他很相信职业直觉,也相信生活给予创作者的经验,甚至认为“30岁之前不适合做纪录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作者过了30岁还觉得有些东西一定要拍,那就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多半会成就出好的作品。网络时代,讲故事的方式变了吗?尽管人们始终喜欢讲故事,但也需要讲述故事的新方式。在今天,故事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丰富,必然也会需要新的方法论。李海鹏认为,传统的一些故事类型已经没有生存的空间,这类故事依托于传统的严肃媒体。在今天,大家都是个体,用自己的视角来做内容就可以了。过去一个故事好不好,判断的标准往往来自一个小圈子,普通读者的权重很小,而现在即使周围的人认为你的内容很好,网上的受众却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个变化可以说是巨大的。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故事化是呈现一个复杂事件唯一的方法,它从不同的切面入手,驱使人们去思考事情的真相。花总花总是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人,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所谓的“网生”纪录片,如果没有网络,世人很可能不会认识自己。他所得到的训练就是如何利用互联网语言来进行个人表达。具体到一部纪录片作品来说,可以剪辑一个长片版本送到电影节,但在网络上就不太好传播,而剪短之后,考验网络作者的则是如何在一个很短时间里将故事重新架构?花总认为专业的媒体人制作的专业内容对比普通博客来说,具有天然的优势——媒体人受过非常好的训练,有非常敏锐的嗅觉,在对真相的挖掘上、观点平衡性的把握上,他们都远远超过了网生博客。但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舒适区,可能会比较难以转型。而自己不属于任何“名门正派”,只能自己去探索如何寻找选题。让花总感到迷茫的是,自己的作品究竟是要用技术讲述故事,还是是要挖掘事件的真相,自己会不会在一两年之后就会“嫌弃”这些作品?他目前正在筹备一部关于直播的作品,涉及到很多行业内幕。对于目前的创作,花总不满足于仅仅是吸引眼球,他开始反思网生作品的浅薄,希望自己能做出更深刻和富有洞见的片子。花总说自己在互联网上红了十年,见证了一茬茬“网红”,大浪淘沙的原因在于大家很难生产能沉淀下来的作品。花总表示,“网生作者多数还在幼儿园阶段”。也许是对自己的一种期待,他把自己的作品定义为“非虚构影像”。周浩坦承网络作者对自己的影响,但同时坚持在自己的道路上继续耕耘。坚持做传统纪录片的人不多了,但是他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来创作。在新的资本时代,周浩认为愿意投资自己的人就是相信自己的拍摄,而不是要求自己的表达方式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同时,周浩也认为创作的定义并不重要,在很多电影节上纪录片和剧情片本来就是有一个模糊的边界的,而真实和虚构也并非我们以为的那么泾渭分明。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最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在讲出自己想说的话。张尕怂活动的最后,一直沉默寡言的张尕怂用一首西北的花儿结束了这场对谈。他唱道:“我的朋友,你半句话真,半句话假,半句话你绕来绕去把我绕晕了……”看上去幽默的一句歌词,似乎也道尽了故事的本质:真真假假,让人沉迷,也让人思索。◦
其他

我们如何把外卖骑手这个老选题做出“新意” | 谷雨计划

“一个在某个领域制造了巨大价值的行业,为什么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的制造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人物》团队与全国各地数十位外卖骑手、配送链条各环节的参与者、社会学学者进行对话,最终完成特稿《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文章引发了读者对外卖骑手工作生活困境、数字劳动关系,以及零工经济的讨论,并获得当月的谷雨公共写作奖。谷雨奖评委关军点评,“该作品是不计成本的‘一单’,本文在巨量信息中难得地并未走失,很清楚要实现什么。”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创作手记。撰文丨赖祐萱编辑丨金石去年秋天,编辑张跃找到我,问我有个选题感不感兴趣:「为什么外卖骑手的车祸越来越多?」当时她偶尔会看北京卫视一档叫《红绿灯》的交通节目,发现几乎每期节目都有外卖骑手违章、出交通事故的新闻,她很好奇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个现象。很快,我们讨论了一些约访对象和资料收集方向。当时,我们都没有想到在数百万外卖骑手的背后,是一个如此庞大、细密、盘根错节的系统。我粗略翻阅了过往资料,外卖骑手车祸的新闻有大把,主要都在报道现象,或泛泛的行业规则。当时有个感觉,外卖骑手车祸不可能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很复杂,很琐碎,具体是什么,我也没法解答。寻找骑手,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可是,开局就遇到上了困难。外卖骑手是最好找到的,他们无处不在。但外卖员也是最没有工夫搭理你的。他们总是在跑单,没时间也没精力,他们的需求也很朴素,要赚钱,接受采访既不赚钱还耽误事儿——而我总是提出要聊一两个小时的要求。说服他们本身就是一项挑战。那段时间,我去扫街,看见坐在路边休息的外卖骑手都会跑上前聊天。实际上这样的工作效率很低,成功率也不高。他们总怀疑我是不是美团或饿了么跑来调查他们的,或聊着聊着,他们就去接单了。即便留下了联系方式,也很难维持很深的交流。偶尔遇上几个能说的,那是运气好。我决定改变思路,在网上寻找骑手。我想,总会有一些喜欢上网、愿意在社交平台上表达的骑手。在知乎,我用「外卖」「外卖骑手」「美团」「饿了么」「送餐」「事故」「车祸」等词汇作为关键词,各种排列组合搜索,把历年来外卖行业相关问题以及问题下的每条留言、留言下的每则评论都逐一读过,但凡有人表明自己是外卖员,说了几句有信息量的话,我都会发私信给他们。不是所有人都会回复,不过成功率比扫街要好得多,也遇到了文章中几位很重要的讲述者。接着,我将搜索范围扩大至贴吧和QQ群。在和外卖骑手的交流中,我得知,这两个平台是他们很重要的社交场所。我把几个万人的骑手贴吧里重要的帖子都翻了一遍,发了一百多条信息,去联系那些比较有表达欲望,有过事故经历的骑手。编辑部的一些同事也知道我们在操作这个选题,也会留意帮忙寻找线索。2019年年底,有同事在自家小区门口看到了一起外卖员车祸。知道消息后,我立刻打车赶到现场,可是到现场时已经晚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些电动车外壳的碎片摊在地上。我只好站在刚刚发生过事故的街上数了数,10分钟里有8个外卖骑手逆行。2019年的最后两个月我几乎都在寻找全国各地愿意说出故事的外卖骑手——一篇有说服力的深度报道的基础,就是要有足够多的样本量,以及足够丰富且有力的证据和细节。我们的关注点不能只停留在北京,还要有上海、深圳、广州这些外卖单量巨大的一线城市,同时也要包括三四线城市、甚至是一些更加下沉的县城。样本量不仅要充足,还要分配平均,北方的、南方的、沿海的、内陆的;做骑手三四年的、做了半年辞职的、做过骑手离开又再次回来的……很幸运,在最后报道的呈现中,我们的访谈样本几乎覆盖了所有这些骑手的类型。在寻找外卖骑手的近两个月中,通过「为什么外卖骑手的违章和交通事故越来越多」这个切口,我初步了解了外卖平台骑手端的运行规则,什么是专送、什么是众包,骑手们送出一单外卖的过程是怎样的,同时,也获得了大量有关骑手工作困境的故事和细节。在整个选题的操作过程中,每进行一个阶段的采访,我和编辑都会进行一次梳理和复盘,将上一个阶段获得信息用关键词的方式进行整理和讨论,其中的很多细节,例如王福贵外卖箱中的可乐、画给顾客的小猪佩奇,朱大鹤得知送餐时间再一次被压缩后手心的汗,那条指引小刀去逆行的导航路线图……这些都在提示我们,这个选题有着极其复杂、且值得探寻的空间。外卖骑手在机动车道上操作这个选题时,很多时候,我会把自己当成侦探,面对一个发生车祸的外卖骑手事故现场,去找目击证人、找让骑手超速逆行的原因、找骑手想要追赶的东西,不同线索缠绕在一起,同时推进,为找到一个答案:这场车祸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因此,一篇扎实、令人信服的深度报道的成立,仅有故事、细节,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都是现象,我们还需要寻找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沿着外卖骑手讲述的工作流程,在调查的第二阶段,我们将目标定位于配送链条中的各个环节。我开始想办法去联系、接触站点的站长、调度、商务拓展等等。说服他们比骑手要更艰难,相比一线外卖员,他们掌握了更深层次的「内幕」和「秘密」,更清楚系统如何运作,他们会害怕跟我们说太多丢了工作。我的办法是先找到他们,建立联系,他们如果想说,我们就多聊一些,如果不想说,我也没有紧追,但我会时不时地给他们发微信,说说最近看到的外卖行业新闻,说说我知道的骑手故事,也询问一些故事中我不太明白的地方,渐渐地,不回复的人也回复了,文字回复变成打电话,有的还可以打好几次电话。这是一个不太容易建立起信任的时代,但只要你足够耐心,足够真诚,总会有所收获——无论世界以何种方式运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有一些永远适用且不会改变的基本规则。对骑手和配送站相关人员的沟通大多在晚上进行。那些不在北京的骑手,我只能约他们在收工后,打一个长长的电话。一位骑手习惯在妻子和孩子们都睡着后,再给我打,他们住在上海郊区老房子的一层,信号不好,他会走到院子里,一边抽着烟一边同我聊天。一位配送站站长跟我聊了几个小时后,发来妹妹的高中作文,让我帮忙检查一下病句错别字,然后说,「怕你觉得欠我人情,这样咱俩就算互相帮了忙。」聊得多了,骑手们也会跟我讲述他们的生活,一位骑手很喜欢说刚入行的事情,拿着高薪工资,去后海酒吧喝酒,结交外国朋友,最近他恋爱了,打算好好攒钱生活——一步一步深入的交流,骑手们也呈现了自己最真实的性格和生活,帮助我在采访中找准契机打开他们,理解他们。这个选题从开始操作到最后完成,大概经历了十个月的时间。在《人物》工作,需要具备多线程工作的能力,在操作长程选题的同时,也要操作其他的短程选题,但同时,还得保证在操作其他选题、完成编辑部制定的工作量的同时,始终保持对长程选题的关注和熟悉程度。因此,在操作别的选题时,我也会「潜伏」在各大骑手群里,观察他们每天都在聊些什么,关心什么,今天又送了多少单子,又遇到了什么客人和商家,对平台和系统又有什么吐槽。有时,我也会加入他们的聊天,针对他们谈论的、而我也同时了解的部分进行讨论。聊天的过程中,会有骑手来加我,有个上海的骑手就私信我,「大神,你啥时候去浦东跑单,带上我呗。」后来,我说服他成为了我的访谈对象。大雨中奔跑的外卖员在获得了足够多的故事、细节,并与配送链条各个环节的参与者进行深入交流之后,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个庞大系统的运行流程与规则,在我们最初试图探讨的那个现象背后,「系统」已经浮出了水面——外卖骑手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送餐规则所造成的问题,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而这个系统,也不仅仅存在于被骑手下载至手机的那个app中。为了对这个系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我们还需要寻求一些「他者视角」和「外部声音」,例如,交通法规的执法者——交警,用更长的时间、更大的样本量对骑手工作状态进行过更深入调研的社会学学者。通过视频平台上一则出圈的短视频,我注意到了深圳的「网红」交警「熊警官」,在同他的交流中,他以更丰富、大量的观察,从更客观、中立的视角谈了外卖骑手群体的困境和背后的原因,「他们摔倒后都是第一时间爬起来去看外卖洒没洒,几乎没有人关心自己。」这句话令我们非常难过。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物流平台、打车平台、外卖平台的兴起,也是我们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平台经济」时代,而与传统制造业时期的劳动关系相比,「平台经济」的时代,也是「零工经济」的时代,与传统制造业更清晰、牢固的劳动方式与劳动关系不同,「零工经济」下,劳动者似乎用更灵活、松散、自由的方式在数字平台上工作,但事实上,他们面对的是劳动关系更没有保障,更容易被系统操控与压榨的状况。在国外,已有很多学者对类似于uber这样的平台以及平台之上的数字劳工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零工经济」研究者Alexandrea
2020年10月28日
其他

《纳人说》:面对“走婚”等种种误解,摩梭人这一次为自己发声丨谷雨计划

“‘走婚’‘母系’这样的符号,对摩梭来说太单一了,也把一种丰富的族裔文化表现得太干瘪了。”撰文丨陈默出品丨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25个摩梭人凝视着镜头,谈自己对外界“走婚”看法的反感、出去打工的无奈、对祖母屋和达巴文化消失的担忧……10
2020年10月21日
其他

2020年9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出炉 | 谷雨计划

谷雨奖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腾讯新闻联合发起,致力于成为最具专业水准的华语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奖项,助力优秀创作者,繁荣行业生态,引领人心向善社会向好。这是一个月度和年度的纯公益奖项,奖励杰出的原创深度图文作品和纪录片。经过征集与评选,现公布2020年9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同时,开放2020年10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提名、自荐渠道,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申报页面。【本月轮值评委召集人:关军】(点击标题阅读原文)撰文
2020年10月20日
其他

我们如何写那个最有生命力的前妻宋小女丨谷雨计划

27年后,张玉环无罪归来。前妻宋小女的“生动”,也让她被媒体环绕。在张玉环出狱后的十天里,《人物》杂志作者林松果,从江西到福建,和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交谈。最终在特稿《前妻》中,保全了宋小女与两个家庭、两任丈夫和三个儿子之间相对完整的生活,该稿件获得了当月的谷雨公共写作奖。“这篇稿子的迷人之处,就是写出了张玉环一家被‘扰动’的状态”,谷雨奖评委南香红点评,“对于新闻来说,表达事实是重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而且远远不够。”谷雨邀请作者林松果与编辑朱柳笛,来分享这个复杂故事背后的创作手记。撰文丨林松果
2020年10月16日
其他

2020年8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出炉 | 谷雨计划

谷雨奖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腾讯新闻联合发起,致力于成为最具专业水准的华语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奖项,助力优秀创作者,繁荣行业生态,引领人心向善社会向好。这是一个月度和年度的纯公益奖项,奖励杰出的原创深度图文作品和纪录片。经过征集与评选,现公布2020年8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同时,开放2020年9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提名、自荐渠道,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申报页面。【本月轮值评委召集人:从玉华】(点击标题阅读原文)撰文
其他

从找故事开始,谷雨是这样进行非虚构写作的丨谷雨计划

自8月19日起,腾讯媒体研究院旗下课程体系“芒种特训营”联合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开授《谷雨非虚构写作课》。在28天的时间里,谷雨团队的四位导师结合自己从业以来多年总结的实战经验,从选题挖掘、沟通技巧、文字写作和编辑结构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度讲解与交流,以下为课程内容节选。
其他

安小庆:如何把已经写滥的选题尽量写得“开阔” 丨谷雨计划

初稿我写了两个标题,第一个叫《吴桂春的情书》,第二个是《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情书”“葬花词”“打胶机”,这三个意象都是采访中得来的。在我开始构思第一小节写什么的时候,它们几个自己出来了。
其他

关于爱情和婚姻,这5部纪录片比肥皂剧说的更明白丨谷雨计划

“老来多相忘,唯不忘相思”。赵青导演的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是自己的叔公叔婆,看似平淡,却十分真挚感人。两位老人树锋和味芳是一对相伴半生的耄耋夫妻,本该安享晚年的他们却遭遇了味芳罹患阿尔茨海默症。
其他

2020年7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出炉 | 谷雨计划

2019谷雨时节,谷雨奖诞生,该奖项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腾讯新闻联合发起,致力于成为最具专业水准的华语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奖项,助力优秀创作者,繁荣行业生态,引领人心向善社会向好。
其他

对话林松果、赵涵漠:不是只有在大城市,人们才会谈论性别问题丨谷雨计划

这些复杂交织的感受,是林松果最后在改稿中加进去的。她深刻的体悟是:不能把长丰实验的东西美好化、简单化。这些女性依然没有从沉重的现实里解脱出来,但是,长丰实验给了她们一些精神上的自足和丰盈。
其他

吴文光对话原一男:同为底层出身所以感同身受丨谷雨计划

至于《水俣曼荼罗》这个题目,我一开始心里想的是《水俣交响乐》,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旋律,最后配合成一个交响音乐的形象。但是我又想到日本人受佛教影响蛮深,佛教的世界观更能够体现我拍摄水俣病的主题。
其他

谷雨非虚构一线写作课开授丨写故事,我们是认真的

腾讯新闻、腾讯公益联合出品,谷雨工作室旗下支持优质深度内容创作与传播的项目。
其他

FIRST入围纪录片都讲了什么?4种样态N种真实人生丨谷雨计划

《光之子》既拥有一种内部视角,用卡先加的话来说,自己表达的是在离开家乡再回来后的所思所想;又有着一种可贵的外部观察,捕捉到了新媒介如何一步步介入牧民的生活,反思了现代化进程带给高原藏地生活的伤害。
其他

对话李斐然、张跃:要写好马布里,就要和他一样拼命丨谷雨计划

我意识到马布里从头至尾都是同一个人。在科尼岛、NBA、中国三种不同的环境里,他都是为了活下来,只是他在不同的环境里表现不一样。把这个逻辑想明白后,我就获得了“生存”这个主题,也是当时最契合他的主题。
其他

玛格南新提名摄影师:拍摄为了自我疗愈,坚信艺术能改变社会丨谷雨计划

我朋友会说,你怎么老是拍些看上去像是尸体的东西?那些可能就是我潜意识的可视化。我总是想起那些消失的人们和暴力的遗迹。我随身携带相机,一看到让我感觉到空虚和缺失的生活场景,就拍下来。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其他

2020年6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名单出炉 | 谷雨计划

2019谷雨时节,谷雨奖诞生,该奖项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腾讯新闻联合发起,致力于成为最具专业水准的华语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奖项,助力优秀创作者,繁荣行业生态,引领人心向善社会向好。
其他

玛格南新提名摄影师:人们需要看到自己如何被对待被尊重丨谷雨计划

得知自己被玛格南“通过”了,戴尔并没在社交媒体上大力宣传。反而,他的Instagram,每天都在转发关于美国警察暴力执法和黑人不平等待遇的消息。被警察“锁喉”致死的黑人乔治·佛洛依(George
其他

对话张月、张莹莹:作者不能喧宾夺主,有时反而需要退后一小步丨谷雨计划

张月:关于90年代他停止写作的那十年,在过往的那些资料里,他是比较轻描淡写的。冰山之下到底有没有痛苦,有没有挣扎,我判断应该有,其中有故事,因为那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职业和成就感的来源,突然停止了。
其他

对话荆欣雨、赵涵漠:像写李安一样写东北老四丨谷雨计划

和凭借《野狼Disco》爆红的董宝石相比,东北短视频博主老四算不上流量网红。视频号“老四的快乐生活”,粉丝197万,半红不红。但是和“老舅”董宝石一样,老四也是网友评出的“东北文艺复兴三杰”之一。
其他

普利策奖得主基德尔:非虚构作者目前的处境是艰难的丨谷雨计划

腾讯新闻、腾讯公益联合出品,谷雨工作室旗下支持优质深度内容创作与传播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