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要的自我,在无用之美中

雪菲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5-01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人类是一种功利性非常强的动物,现在是,过去也是。但凡对人类的生存没有直接利益的思想、行为和事物,都会在每个时代饱受质疑和冷落。


然而当我们以天空的视角,回望整个人类历史,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


4万多年前,欧洲大陆上最后一小撮尼安德特人,被智人打败后,龟缩进了现在位于西班牙的一个洞穴里。在洞穴里猫了没多久,残存的尼安德特人就被我们的祖先彻底灭绝。没有人知道,他们要被团灭的时候究竟做了什么。直到现代人们发现了他们最后栖身的洞穴——里面布满了一幅幅岩画。


想象一下,几万年前,一个人类的群落,苟延残喘于生存和死亡之间时,有一个特别的人,他拿起一根棍,蘸了点草根和成的汁液,开始在岩壁上作画——这应该是人类第一个被取笑为“无用”的人,他一定每天都听到那些狩猎、布防的族人嘲笑他,“做这没用的事情,当心明天饿死!”


在即将灭绝的关头,绘制岩画对于尼安德特人毫无用处。难道只是为了临死前最后的娱乐?


尼安德特人岩画


刚过去的周末,在上海培训的间歇,我去看了一个画展。有朋友问我,到底有什么收获?同样的时间里,他在进行专业学习,而我,看起来在浪费时间,同时还要自掏腰包。说实话,我说不出来究竟有什么实际的获益。然而,我十分清楚,美术馆墙上那一幅幅或燃烧、或冷静、或柔软、或凝练的艺术作品,为我带来了一个月以来最强烈的情感波动,也给我带来了充盈感。我无法形容那种感觉,像是“空缺被填满”了。另外,我可以确定,那是一种静养、享乐或者工作都无法带来的感受。


无用之美,它最无用。但它也最美。


在一个有用的世界里,“用”体现了人对价值和结果的期待,其间必然隐含有目的和判断。有目的就会有得失,有判断就会有纠结。而在一个无用的世界里,不是说不再产生结果,而是说,你可以更专注于过程,也更专注于内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说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有用之物是水,无用之物是源;有用之物是枝,无用之物是根。这么看来,决定人生的高度与厚度的,应该是“无用”的东西。人生,只是拿来“用”,太可惜了。多浪费些时间在“无用”上,才是人诗意栖居的良药。


“人创造一件无用之物的唯一借口是:他热爱着它。”王尔德在说的这件无用之物,是艺术。



1.

艺术,回归主体意识


人类最大的困惑,是关于“自我”。随着文明和社会化的进程,人对于自我的探索,实际上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困惑。


我经常看到两岁左右的孩子,在商场里为了要一个雪糕就在地上打滚哭闹。有的父母会上前严厉阻止,有的父母会不好意思地笑。而我每每看到这样的情境就会想,这孩子怎么那么自然,那么真实,想吃一个雪糕就可以在地上打滚呢?为什么大人做不到呢?如果你考虑过这样的问题,细思极恐。


自我,是从一个人的身份中体现的。大部分人目前只能借助于社会化的方式来确立身份和身份之上的自我意识。但是,随着一个人社会化程度越高,也就越远离自由——我是老师、我是家长、我是精英、我是美女、我有文化、我有教养、我有品位……所以,我不可以这样,我应该那样。否则,就会损害一个人苦心经营的,独立于他人的身份和自我价值。


所谓的成长、成熟,其实不过是每个人都在做同一项功课——从社会的反应、他人的回馈中塑造一个更加符合社会规则的自己。我们从长大那一刻,决定开始寻找自我时,其实已经开始迷失自我。我们很容易从主体蜕变为一个客体,被周围的认知、规则、评判所影响,不再保有自我作为主体的体验。随着自我认同越来越强,我们对外有太多的要求,却很少向内拷问自己。我们的身份越来越清晰、固定、符号化、标签化;我们也越来越远离内心欲求、远离真实情感。我们,就这样沦为了一个个充满焦虑和困惑的矛盾体。这也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的,关于自我探索的最大的悖论。



艺术,却是一种抛开身份,恢复主体意识的创造活动。当然,这里强调的是真正的文学艺术。好的艺术,必须依靠更独立的主体意识、更本源的内在状态和更为个人化的方式去表达经验和感悟,包括生理和心理的。真正的艺术家只有放弃关注外在的,他人的想法,才能进行最高级别的纯粹的表达,也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所以,商业电影不是艺术,因为商业电影需要关注票房和其他维度的反馈。


当你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其中的主人公会变成一个镜像,你会看到里面人的生活,并不由自主地对照自己。这时,读者会向自己发出拷问:我自己是谁?我会满意自己的生活吗?你在透过另外一个客体开始反观自己这一主体。一旦产生了这种审视和追问,会让你莫名激动,会让你的神经竖起来。你会再一次回归到主体的状态,理解自我,理解世界。



2.

艺术,穿透力最强的表达


人,常常渴望表达。语言,是人际之间最有用的抽象符号。虽然,语言可以表达感知、情绪,但随着语言在思维层面上被组织、被传递的过程,当语言传递出的刹那,它已经处于意识化的层面。也就是说,人有更多深层的感觉、情绪,实际上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那些深层潜意识的无法被抽象化的东西,却是人与人之间更为共通的、本质的。


我接触过一个长期案例,在去探讨他少年时期的一段经历时,这位高知又逻辑的理工男表现出记忆模糊和困惑,同时我又能感觉到他对这一段经历有潜在的情绪起伏。有一次,我带了些纸和彩笔,开始和他一起边说边画。为了让他放松,我也拿了一张纸,在旁边随意涂画着。同时,我缓慢地问出一些问题,“如果有个底色,那段经历,你愿意用什么颜色来代替?”“你最想在底色里放进一个什么样的元素?”“你希望这个画面里有人出现吗?”随着我用这样的方式和他交流。他开始动笔作画,我看到一片纯黑的底色,画面上方出现一对眼睛,接着是一些类似狂风暴雨般的线条。慢慢地,他的笔触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重……我不再说话,静静地陪着他,释放着心底最浓郁的,不可言说的情绪。 


我使用到的是艺术治疗中的一种——绘画治疗。释放内心那些晦涩、难以言说的表达欲求,正是艺术的使命之一。


不断地将潜意识进行意识化,是人格完善和天赋开发的途径。艺术,是最符合这一进程的语言载体。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遇见触发情感的景象时,将其内心积聚的情感转化为创造力,再赋予作品中。普通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也会经历同样的感官和情绪的触发过程。


真正的艺术,都在与人类最隐秘、最深处的快乐、感伤、刺激等生命体验做联结。甚至,更多的现代艺术开始向人的直觉和潜意识表达做探索。


如果你走进巴黎的橘园美术馆,站在莫奈的巨幅《睡莲》组画前,静静地待上五分钟,你会想要潜入那暗绿的池塘,你会感觉到皮肤上水气弥漫的初夏湿热,你会忍不住屏息、默想、轻叹、悄悄走过,再频频回头。此时,绘画语言与深层情感正完美融合。根本不需要额外的语言表达。


莫奈《睡莲》组画之二


如果你曾经捧着一本文学读物,如痴如醉的连续看完,你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走不出作品里塑造的那个时代,那个氛围;甚至你会连续在一个月内,发现自己讲话的语气和心境,都颇有几分你喜爱的主人公的特点。


这就是艺术,好的艺术对人的潜意识具有强穿透力。那些被穿透的,正是人在茫茫现实中无力释放的欲求、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艺术,帮助你触及、表达和整合它们。



3.

艺术,激发当下的流动


现代人的焦虑已经是一种常态,我曾经在另一篇讨论都市人的焦虑之态时分析过。我们早已习惯为自己设定各种目标。目标,能为人的存在感提供动力,却也为人带来了等量的焦虑。因为目标属于未来时态,注意力持续聚焦于将要发生的且不可预知的事物,自然不可避免地带来隐隐的焦虑感。我们可以尝试寻找一种当下的“流动”状态,就是将一股动力注入到正在发生着的当下行为中。它是持续的,是专注的,是有生产力的,也是富于觉察的。


艺术,因其无用之美,恰是抵达“流动”状态的一种方式。沉浸在艺术中,你能较为容易地体验到当下的纯粹。 


我们欣赏王羲之写《兰亭序》,据说他后来再也写不出同样的大成之作。为什么?因为他不在那个状态了,也就是说当时那样的一个极为流动的状态,已不复存在。王羲之写《兰亭序》的那个当下,那个王羲之和后来的王羲之是两个人。当时的环境、心境、感知只属于那一刻的流动状态。用今天来写昨天的字的那个味道,肯定写不出来。


我的一位朋友,在一段心情烦躁时,开始尝试习字。过了一段时间,我再和她通话,发现她变得平和、豁达了。问其原因,她说,在习字进入一个月时,她开始能将自己放进习字时“此时此刻”的状态。她开始去专注于每一个笔锋的走势,每一次手腕的起落。一笔一划也开始和呼吸、心境相匹配。这种“此时此刻”的状态,就带出了身心内的凝聚和流动。她说,“面对自己的每一副字,再拿出看,哪怕有缺憾,你也能允许那个特殊的缺憾中,实际上饱藏着那一个当下,无数珍贵的情绪和感受。”


《兰亭序》摹本


可为什么艺术的普及度在国内如此低呢?大抵是因为欣赏艺术的“美”与观赏者的心态有很大关系。你需要花时间去浸入,并静下心来感受,才能体会到其真正的美感。无用之美带来的价值也才被允许传递到内在。


许多人以为审美是被高知人群所独享的,这是一个有失偏颇的观点。


丰子恺在《无用之美》中提出,“生活中充满了无用之美。”难道不是这样吗?地铁上读一本与专业无关的文学书籍;周末看一场心仪已久的艺术展;午后在路边支起画架沉浸在笔触与色调中;晚餐后专注地用毛线绣两只空中的飞鸟……


美,甘也。这是《说文解字》里古人对美的定义,是一种“甜蜜的味道”。看来,想要体验到美,需要你愿意去品尝。


作者:孙雪菲 第一季传播师计划学员,高管教练/领导力培训师,心理咨询师/企业管理类杂志专栏作者,深海潜水员/高山滑雪爱好者,西方古典艺术控,致力于在诗和远方中晃荡成斜杠青年晚期。公众号:雪菲



RECOMMEND推荐阅读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