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一时爽,一直失控一直爽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在敦煌的鸣沙山,我有过一次滑沙的经历。站在山底看上面的人往下滑时,感觉沙山并不高,坡度也不是很陡。每一个滑下来的人都很轻松,过程也很迅速,似乎没有什么难度。
而当我真正站到山上俯看沙山时,却发现,在这个视角看到的沙山,变得又高又陡,完全不是在山底往上看时候的感觉。我感到一丝害怕,但还是抑制不住内心那股好奇劲儿,尝试了一把。
滑沙是坐在一个竹条制成的板子上面,竹板四周有约几公分高的木板围边。滑之前,工作人员反复强调,往下滑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双脚顶在板子前方的围边上,同时两手使劲抓牢竹板两边的围边。
我按照指导的姿势坐在了竹板上,心里想着:这很简单啊,也没什么难度。当我被推出,开始往下滑的时候,却发现并没这么简单。
一开始滑,速度还并不是很快,一切还在掌控之中。差不多滑到三分之一处,大概是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下滑开始飞速加快。耳边的风呼呼吹过,整个人感觉像飞了起来。
但我已顾不得感受这个飞一样的感觉。因为,随着下滑速度不断加快,仿佛失重了一样,我的两只脚开始不由得想要脱离顶住的竹板围边,而两只手似乎也在这加速下滑的运动中越来越难以抓紧那几公分的围边。在这样的飞速下滑过程中,一旦手脚脱离竹板,我可能会翻滚下沙山。我的内心升起一股巨大的恐惧。
我努力让两只脚一直保持顶在前方的木板上。尽管如此,两只手却是感觉越来越要抓不住两边只有几公分的木板边。眼看两只手就要挣脱时,我滑到了山底。当我意识到自己成功滑了下来的那一刻,全身通透,感觉只有一个字:爽!那是在战胜一段恐惧之旅之后,掌控感重新回到身体里的感觉。
摄影/包俊君
也就是这次滑沙,让我对失控有了一个新的体验——失控也会令人很爽。
说到失控,就不能不提到控制:失控让人恐惧,控制带来稳定。那失控之后的爽,又是怎么回事?下面就让我们细细看来。
1.
人们喜欢控制,恐惧失控
控制与生俱来。生命之初,作为婴儿的我们要全然地依赖着母亲的照顾和喂养才能活下来,而那个时候的我们,却拥有着一个婴儿的全能幻想。通过这个幻想,我们控制着全世界。渴了、饿了,就会有一个乳房来喂我,不舒服了,妈妈就会来照顾我。
随着渐渐长大,我们开始对自己的手脚有了掌控感。我们学会了爬、学会走,慢慢建立起更加清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感。
而如果一个人在最初建立自我控制感的时候受到阻碍,失控的感觉就会一直固着在他的潜意识里。这种固着会让一个人要始终对自己周围的环境保持控制,因为一旦超出其控制范围,他的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焦虑。
如果这一过程严重受挫,有可能会让一个人在成年之后一旦遭遇失控,就会感到崩溃。因为,失控不但会引发内心的焦虑,还会激发失控之后的巨大恐惧感。这个感觉,就像在滑沙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的手脚仿佛失重、即将不受控制地脱离竹板而引发的恐惧一样。
所以,对一些人来说,失控是绝对不可以发生的事情。对周围环境适当的控制可以让我们处在一个安全的境地,而当这种控制过度,则会束缚我们去感受一些新体验的步伐——凡是超出我控制的事情我都不会去做,这样就不会失控。
这样的人,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允许自己去做类似滑沙这样的事情。比如:
他们不会去尝试接受一份挑战性的工作,数年如一日重复着早已烂熟于心的事情,升职加薪遥遥无期,只能被发展的时代潮流渐渐淹没;
有人都不会让自己去享受一次旅游,因为去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让他们非常不适应,会激发内心的焦虑;
甚至,有人也不允许孩子去做超出任何ta的认知范围内的事情,于是又造就了一个失控不能的孩子。
因为只要不去做,就不会体会到失控,也就不会激发失控带来的焦虑和恐惧。这种来源于失控不能的焦虑和恐惧,会极大地限制和束缚我们的自由。因为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体验各种不同经历的机会。这样的人生,未免会过于狭窄。
2.
有些失控是“自我功能抑制”伪装成控制
虽然控制感为我们带来很多稳定的感觉,但有些人却总会让自己体验到失控。而细细品味,这个失控背后,却也是控制。
那天滑沙完后,我爬上山顶,继续看着一个个滑沙的人,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一位健壮的男士,大约也是在滑到我感觉到失控那个位置的时候,他的双脚离开了顶着的木板边,竹板瞬间像方向失控的汽车,偏离了原本直行下滑的路线。紧接着,他的手也松开了竹板,整个身体与竹板分离,翻滚下了沙山。沙山的沙很细很软,这位男士并没有受什么伤,只是样子有些狼狈。
是他的力气不够让双脚继续顶住、双手继续抓紧竹板吗?在经历了滑沙的过程之后,我清楚地知道,这显然不是力气的问题。我猜想,在感觉到自己手脚即将要脱离竹板的时候,这位男士放弃了努力,而是任由那股力量将自己与竹板分离,于是整个人翻滚了下去。
摄影/包俊君
是那一刻即将失控的恐惧,让他彻底失控了。
按照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发展出相应的自我功能对自己的一切进行管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获得健康的控制感。
但如果这个控制感在发展过程中被过度干预和阻碍的话,一个人的自我功能便有可能被别人替代,当遇到事情时,这个人便很可能出问题。
这样长大的孩子,在遇到一些困境时会自动认为:“我不能掌控这个局面,我搞不定这件事。”在这样想的同时,也是在期待着一个更加强大有力量的人来帮自己:“总会有人来帮我搞定的”。
当我们长大成人,遇到问题时仍旧抱着这种期待,结果可想而知。
像那位滑到半程就松开自己手脚的男士一样,他并非没有足够大的力气让自己继续保持滑沙的正确姿势。我不知道他在让自己的手脚脱离竹板的那一刻,是否内心期待着有人能够帮他继续保持正确姿势?还是觉得,即使手脚脱离了竹板也不会怎样。
但很不幸的是,他最后体验到的是翻滚下沙山的狼狈。因为,没有人会永远跟在你的身后替你控制好周围的一切。
这样的失控,是自我功能的抑制的结果,是在用看似能力不足的方式与早年的客体保持忠诚的连接。这种失控也是一种控制:“我用自己的失控,让另外的人来替我控制周围的一切,使我自己免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种保持连接的方式在成人之后很显然已经不再适合我们,而且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比如,原本会是非常爽的一次滑沙体验,结果却变成了一次狼狈的记忆。
3.
会让人“爽”的失控是怎样的失控
那究竟怎样的失控,会让我们感觉到“爽”?
前面说过,失控不能,是早期失控感固着的一种状态。婴儿通过控制母亲的乳房让自己不被饿死,因为这是食物的唯一来源。而长大之后,一个人如果没有发展出相应的能力,让自己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就会仍旧将控制维持在早年我们控制唯一食物来源的状态上。
而对于一个成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我功能,去应对日常生活的各种挑战。面对挑战,意味着总会面对或多或少的失控。只要我们相信自己拥有这个能力,就不会对一定范围内的失控感到过于焦虑和恐惧。而适当的焦虑和恐惧,有时候也会更加激发我们应对挑战的潜能。
就像滑沙的过程,在感觉到手脚即将脱离竹板的那段时间,我不断对自己说:“坚持住,一定要坚持住。你可以抓紧的。”事实上,最终我做到了,成功地滑到了山底。
也正是在经历了这段令人恐惧的失控之后,我才感受到这股通透全身的爽。
想要体验到失控之后的爽,首先,就是要允许失控的发生。
因为,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应对这样一个暂时失控的局面。
而在经历了这样一次“失控”的滑沙体验之后,下一次滑沙时,那些之前失控的感觉也就在我的控制范围内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失控的背后,也是控制,但却是不同于前一种自我功能抑制伪装后的控制。
相反,这是在自我功能发挥下所体验到的失控。
摄影/包俊君
在这个失控之后,我们体验到了不曾经历过的新感受;我们获得的,是更大范围的、对更多事物的控制感,这也意味着我们精神规模的扩大。比如:
接受一项挑战性的工作,会发现原来自己还可以做到原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会极大地满足自恋;
去一个新的地方旅游,见识到不同的风土人情,会发现原来生活还有这么多彩的许多面。
这些精神规模的扩大,会让我们的人生拥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灵活性和自由度的提升,就是让我们感到“爽”的原因。
当我们允许这样一个又一个“失控”的发生,我们也将更加体验到不断增进的自由与灵活所带给我们的“爽”。
所以说,失控一时爽,一直失控一直爽。
那么,你敢不敢让自己勇往直前地去“失控”呢?
作者:包俊君 二级心理咨询师 第二季传播师计划学员。坚信拨开乌云与迷雾,穿透而来的阳光才最能温暖治愈。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