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坏脾气,其实是一种自卑

三木水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5-01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1.


不久前,于小彤凶哭女友陈小纭,被送上热搜。


争吵的起因,是一份歌单:女友的歌单里,有一首前男友的歌。


两人在车上,陈小纭在通过手机连接车载蓝牙播放歌曲的时候,不小心被于小彤发现了。


这就是事情全部的起因了。


被发现,不得了了。


于小彤要看女朋友手机,女朋友不给。


于是,于小彤情绪不断发酵,乃至中途停车,激动冲陈小纭大喊,直到凶哭了陈小纭。


在于小彤无比激动的大喊中,有一句话反复在说:


你难道不知道,我就是想看一下,看一下就没事了。


一直在重复。


他说的没错,陈小纭必然不知道。


陈小纭又不是男朋友肚子里的蛔虫,她怎么会知道。


但是,于小彤歇斯底里时,不听任何劝,不停地重复这句话。


就好像,对方本来就应该知道,自己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一样。



2.


有人批评于小彤脾气不好。


其实,这并非只是脾气不好。


或者说,每一个所谓的“脾气不好”,都是有原因的。


于小彤这次的“脾气不好”,其实是一种自恋。


是自恋非常隐秘的一种表现方式:觉得别人就应该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如果,别人不知道,或者没有按照自己想的来做,自己就会暴跳如雷。


从客体关系角度来说,自恋表明了一种客体选择的类型:爱一个如我们所愿的人或者是爱一个已经成为我们自己一部分的人。


或者反过来说:自恋的人,认为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应该是一样的。


我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


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


尤其表现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认为:对方就是应该知道我的想法。


就像于小彤这样,最后纠结的点,已经不在于是不是要看女朋友手机,而是:


你难道不知道,我就是要看一下,看一下不就没事了嘛,你难道不知道吗?


女朋友只能一边哭,一边道歉:说自己真的不知道。



3.


从发生学角度来说,自恋是心理发展中会出现的一个正常时期,这个时期,被称为自体恋阶段。


科胡特(kohut)认为,自恋是力比多(libido)对自己的投注。


力比多,即性力,由弗洛伊德提出。这里的“性”指的不是生殖意义上的性,而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我们可以简单把力比多理解为生命的一种原始本能的驱动力。


那么,科胡特所说的“力比多对自己的投注”又是什么意思?


这就要追溯到我们出生的时候。


我们在出生之后,会有一种本能的感觉:我们是无所不能的。


这也是自恋的第一个阶段:未分化和无客体阶段。


后来,在实际的生活中,这种感觉难以长久维持,它迅速会被父母破坏。


道理很简单,我们说,没有100分的父母。父母在满足孩子方面,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总是有不能满足的时候。


这个时候,我们的“全能感”就受到了破坏。


但是,这并非坏事。


如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适度受挫”——也就是说,这个挫败是孩子能够承受的——那么,孩子将开始意识到客体的存在,并且逐渐收回对父母的“完美投射”。同时,孩子本身原始和自我夸大的感觉也会逐渐被驯服,这就意味着适应了现实。


这个结构被整合到成人的结构中,并为我们的自我适应行动和我们的自身提供能量支持。


也就是说,父母能照顾好孩子,后来孩子也能照顾好自己。


努力去做,能做到最好;不能做到,也不过分强求。


科胡特把这个运作过程,称为转换型内化,也称为过渡客体。


这就进入了自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4.


什么是“适度挫折”?


其实这个度很难把握。


我们很难人为去设计一个“适度”的挫折。


有的时候,父母认为是一个小挫折,可能在孩子心理影响很大;有的时候,父母觉得问题很严重,实际上可能对孩子而言并没有什么,只是父母的过度保护。


所以,现实中,孩子很难“完美无瑕”地度过这一时期,父母的反馈,不知道在哪个方面,多少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未满足感或者说缺失。


如果缺失的情况比较严重,那么,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就会始终存在一个严重缺爱的“内在小孩”。


内心是匮乏的,脆弱的,空虚的。


这会带来自卑。


这个影响有多大?


它会一直在。


可以这么说,这个严重匮乏的“内在小孩”并不会随着我们的长大而长大,它会一直在那里。哪怕有一天我们自己已经为人父母,甚至儿孙满堂。



5.


同时,因为缺失照顾的情况比较严重,孩子并不能很好地从“无所不能、未分化”的第一阶段向“逐步指向现实”的第二阶段发展。


这导致“全能感”一直都在。


为了满足自己被过分夸大并且始终没有回落到现实的“全能感”,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于是,被迫发展出一些“看起来很厉害”的技能,来满足自己“看起来很厉害”的要求。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外面很成功,内在很空虚。


对应到内心的状态就是:看起来很自恋,事实上很自卑。


内心的空虚和外面看起来的强大,需要一个平衡,自恋就是一个平衡。


这种自恋带来的平衡,其实就是在替代自尊带来的平衡。


科胡特说,自恋带来的痛苦,主要源于没有能力在心理上调节自尊并把它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上。


因此,自恋和自尊感有关:自恋是在努力保持一定的自尊,让自己是没有被贬低的、有价值的。



6.


自恋,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自恋的人看起来孤傲,不合群。


似乎是因为: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对谁都看不上。


因此,自恋的人是相对与世界隔绝的状态,他们和外界的一切慎重地保持着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


太近了,太琐碎;太远了,又影响现实融入。


都不够好。


其实,潜意识中的想法是:不想和别人同流合污。


从另一个层面,自恋的人,与其说“不愿意”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不如说,“没有能力”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因为,一旦建立亲密关系,自恋的人就会面临“自我暴露”的风险。


一旦自我暴露,那么,这种勉力维持的平衡就会坍塌。


这对于自恋的人,是不能接受的。



7.


通常意义上,我们所认为的自恋,就是:自己对自己有和现实不一致的、过高的认知和评价。


实际上,自恋的表现很多:


对自己要求高;对别人要求高;对事情要求高;觉得谁都配不上自己;孤傲、不合群。


以及,认为别人永远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默认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一定是一样的,等等。


回到现实,看到现实中客体的存在,是成年后的我们,解决自恋问题的切入点。


自恋就是多多少少、程度不一地没有看到现实的客观世界。


现实客观世界藏着所有的答案,它会告诉我们,我们到底几斤几两;它会让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周围人真实的存在和他们真实的想法;它会让我们更加客观和理性地去处理问题。


它会把我们从“自我”的世界中拉出来,拉到现实世界的天马行空。


再倒推我们去解决自恋形成过程中那些涉及到内在驱力的问题。


内在驱力的问题不会马上解决,但是,解决问题的契机,却随时可以有。


作者:三木水  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学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带你从心理学看透世间万象。



RECOMMEND推荐阅读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