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品喜新厌旧的人,往往对人恋旧拒新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你搬过家吗?
搬过几次?
据网易提供的一组数据,国内一二线城市的人均搬家次数是4-5次,30岁左右的人搬家最勤。
如果你搬过家,搬家的时候面对堆积如山的各式物品,你如何处理的呢?
是全盘打包搬走还是能扔就扔?
我是后者。
我搬家次数比较多,每次都肆意发挥断舍离的人生态度,一副扔出一片大好天地的气势。
闺蜜要过来帮忙,我说:不用,我东西少。
她说:你不是东西少,是扔得多。(扎心了)
1.
你来找我吧,但请越过这些物品
扎心的同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爱扔东西?
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想先聊一聊“囤”东西有什么心理动力。因为表面相反的两种行为,大都拥有相同的本质。
囤东西,以及搬家时舍不得丢掉任何不用的、陈旧的、甚至损坏的东西这些行为,都放在一起描述。
❶ 舍不得扔,或者不断地积累,这种状态让我们首先联想到匮乏,不够才需要填充,填充却不更新,貔貅就是这样,只吃不拉。
没有形成一个正常的代谢系统,迟早要出问题,我们又不是神兽。
❷ 不扔是给物品附上了某个早年客体的灵魂。
不扔,不扔,我就是不扔,不扔你就不会离开我,精神分析的语言叫做分离焦虑。
❸ 不扔,是对弱小的防御。
“我坐在满屋子的物品中间,它们仿佛成为了我力量的延伸,它们是我的左膀右臂,是我可以使用的武器。”
《疯狂的外星人》里有这样一个画面:外星人被激怒后,运用神秘力量调动房间内所有锅碗瓢盆杂物小件漂浮在空中,然后在空中旋转,最后一并发射。看到这里,第一感觉是如果在我家,确实没有什么能飘起来的东西。
❹ 不扔或囤,是对关系的补偿,属于匮乏的一种。
比如失恋了,去买点东西吧;
面试失败了,去买点东西吧;
和伴侣吵架了,去买点东西吧;
失去了那个你,囤回了这个它。
❺ 不扔是对关系的需要。
我们第一眼看过去,看到的是满屋子的物品,而不是这个人。
比如有的人喜欢收集娃娃机里的娃娃,如果你去她家,一架子的娃娃让你实在挪不开眼睛,这是她潜意识为关系设置的障碍物,一方面是隐藏:请你不要发现我,看娃娃就好了。一方面也在邀请:来,你来找我吧,但请先穿越过这些物品。
❻ 最后,囤东西还涉及到面子,精神分析的语言叫做自恋。
“我只爱我自己,我的世界只有我自己,我的物品是我的一部分,我爱它们等同于爱我自己。”
所以囤东西的人通常给人的感觉是,他有自己的小世界,尤其体现在一些收藏癖好的人身上。
2.
主动地扔抵消被动地分离
我们对照着以上分析,聊一聊扔东西。
❶ 你猜扔东西的人匮乏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同的是扔东西的人用不停地扔验证自己有,囤东西的人需要看见自己有。
前者偏好动态拥有,后者偏好静态拥有。
而清空之后的填充比一味地填充在实现效果上更加显著。
❷ 那么扔东西的人也有分离焦虑?
我们明明看到的是不能融合啊,扔嘛,就是不能在一起。
实际上有融合焦虑的人,一定有分离焦虑,他之所以耐受不住和他人的象征性亲密行为,是因为他预设了“亲密之后,分离一定到来”的模式。
有分离焦虑的人,也有融合焦虑。扔东西的人大抵害怕自己被物品裹挟和淹没,我们见过那种家里有很多玩具或书籍或其他同类物件的人,他们喜欢坐在中间拍照,扔东西的人见此,会有一种被吞噬的存在焦虑。
分离焦虑和融合焦虑是异体同质,这也是大多数不能进入亲密关系的人的主要内心拉锯,既不能独立也不能放心依赖。
❸ 前面说囤东西是防御弱小,那么扔东西就是彰显强大,手一挥,扔掉,利落干脆掷地有声。
两者本质上都是在现实层面压抑了攻击性。前者通过囤东西幻想自己的强大,后者通过扔东西来代偿攻击性的释放。
我把这个东西扔了,意味着我单方面宣告这件东西的死亡,这是终极攻击。
❹ 这样说来,扔东西的人显得有些绝情,扔掉之后绝不再回头看一眼,这像不像恋人分手时先提出那一方转身后的决绝?
“我也来体验一把抛弃别人的感觉”,每一个施暴的人曾经都是受害者。
早年有过多被迫和妈妈分离经验的人,日后会抓紧时间看准机会主动抛弃一切他可以抛弃的东西,物品也好,工作也好,关系也好。
抛弃别人还是被别人抛弃,前者比后者多的是掌控感。
好玩的是,对物品喜新厌旧的人,对人往往恋旧拒新。他们同样是在用主动的扔物品来抵消关系中被动的分离。
❺ 如果你去习惯扔东西的朋友家,你会有一种空白感,同时也会有一种每个区域都是独立的感觉,不同于囤货一族,你分不清他们家每个部分的功能。
扔掉之后腾出的空间,仿佛在召唤,留我个清净重新开始,重新开始。
一次又一次重复扔或者抛弃这个动作,实际上是在制造与早年相同的场景之后,期待不同于早年的新的经验发生。
坐在新家的新沙发上,面对新公司的新电脑,挽着新欢去新的餐厅,告诉自己“这一次会不一样,不一样”,这是对自我救赎的愿望。
❻ 扔东西的人也有明显的自恋倾向:“没有物品能配得上我。”
至少没有物品能够长久配得上他们,他们需要新的,新的。
新设计、新款式的才可能是少数人拥有的,他们忍受不了平庸。
如果一个物品变成了爆款,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其丢弃。
3.
让物品回归物品,情感回归情感
就在最近的一次搬家过程中,我没有扔掉那么多东西了,只要稍微在某个物品上停留一会儿,就会发现这个还能用啊(没坏),并且还能用得上啊(有使用场景),如果符合这两个条件,我就保留。
我能说是因为我婆婆在旁边一直问:“这个不要了吗?那个不要了吗?这里还有这个哦,还有那个啊……”基于对我的了解,她可能推测到我要扔掉很多东西。
嗯,是她提醒了我,让我看到物品只是物品,让我得以思考扔东西背后的需要。
同样地,囤东西的时候,你可以问一下自己:这个是必要的吗,多了它我的生活会有多大改观?少了它我的生活会受多大影响?只要你愿意做几次这样的利弊分析,过程中你可能就会发现一些潜意识的小动作藏在买买买和不舍得扔的后面。
睹物思人,是我们对物品赋予了太多意义的一厢情愿。
如果你不承认自己和一屋子幽灵住在一起,就让物品回归物品,让情感回归情感吧。
是扔是留,相信你很快会有决定。
作者:高高 第三季传播师学员。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入门私教,新入职妈妈。假性自我和真实自我都是我。
很多人带着对爸爸难以言说的爱恨,没有办法去审视、去思考、去救赎。
父亲节给自己一个机会“写下那些你对父亲说不出口的话”,扫码留言,还有机会得到咨询师的解答!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