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减不掉的脂肪,是被你掩盖的悲伤

李煜玮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4-30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1.

发胖,是想找回被爱的感觉


小时候,不知谁家大婶对我家大人说:“这孩子的肋巴条简直像搓板,泡油缸里都泡不胖。”


读高中住校,每周回家老爸都会说多吃点,这孩子太瘦了,一直说到大学。


那个时候的我,是绝然想不到,时隔十几二十多年后,我会为了自己的脂肪跌宕起伏而烦恼。


我曾是个又瘦又能吃的怪人。高中时我们班最壮的大汉,蒋塑锦——一个不小心撞到就能把我弹飞到1米以外的巨人,请我吃拌面,他吃两盘我吃一盘半,他讪笑着说不完整一句话,从没服过谁的他服了我的饭量。


我能吃是有由来的。


小时候我长在山里,老爸是搞采矿工程的,每天下井是可以累掉半条命的。山里僻远,日子简单,劳作艰辛还常冒生命危险,回家吃肉,成为一天结束时最能扎实安慰身心的期盼。


于是,我家常可以见到这种场面:


暮色四合之时,热腾腾的肉被装在大碗里,一家四口围桌而坐,吃得热火朝天,每个人面前都渐渐堆起小山包一样的骨头,炉子上的高压锅继续呼哧呼哧喘气,酝酿着下一锅鲜香的炖肉。


这样的画面对我是有魔力的。


咕嘟咕嘟的热汤,无边暗夜,大雪簌簌地落下,一层层压住道路和远山,把一切声音都温柔地掩埋,世界寂静,星月难辨,唯有橘色灯光和扑鼻肉香能安抚心神。


于是,在长大后离家遥远的那些日子,在数年不得见父母一面的日子,我会不自觉地用吃来祭奠回不了家的哀伤。


哀伤有多大,对食物的渴望或许就有多强烈。



这渴望,或许也一部分传承自我的家族。


我的外婆在我妈10岁不到时就病逝了,留下我妈和我外公。外公工作忙,作为团场的资管,外公裤兜上挂的那串门钥匙,成为了我妈孤单一人时,安慰和照顾自己的法宝。


用那串钥匙打开门,能吃到同场很多人都吃不到的苹果,羊肉,白馒头。


忙碌的外公,还常会一卤一盆羊肉放在家,我妈放学回家,饿了就拿一坨来啃,一顿饭就打发了。


一直吃到我妈长大后再不要吃一口羊肉。


但是,用吃来安抚内心孤独,自我满足的方式,却成为一个深深的印记。


这个印记体现在两个地方。


一是她很喜欢烹饪。当年刘仪伟的烹饪节目她基本上期期不落,连我八十岁的外公都会盯着电视,一到节目时间就喊她:“晓惠,快来。”然后在我妈奔袭而至时颤巍巍地为她递上纸笔。


第二个印记,是她但凡出门,必带食物回家。


我小时候她常外出办事,在我们醒前出门日落才回,我和妹妹在家悬着心等啊盼啊,等她的脚步声在门外响起,满腹的委屈和挂念即将喷涌而出时,却被她从包里拿出的鸡腿、冰淇淋、糖葫芦、凉皮、牛肉干……一秒转化成了欢喜和幸福感。


后来我成年,我惊觉自己也有了这样的习惯,每次出门,都会想要给自己的恋人或要好的朋友买他们爱吃的东西,也会希望他们以同样的方式对我。


好吃的,变成了妈妈的代名词,变成了爱的载体


食物,意义非凡,而吃,变成了重要的情感通道,有时它就等同于爱本身


于是在那些遭受了重创,无力去爱,也求爱不得的时刻,吃变成了安慰自我的重要手段。受伤有多重,食欲就有多猛烈。



通过吃,我仿佛把妈妈和自己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脂肪像妈妈的怀抱,成为了防御内心风寒的棉被,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若内心寒冷未去,那些脂肪又如何能被融化,露出轻盈的心?



2.

发胖是对父母的忠诚


小Q是我的朋友,她告诉我,她发胖的故事,和她对爸爸的愧疚有关。


因为多年离家学习工作,使得她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后来因为生孩子,父母退休,一家人总算得以团圆。只是没想到,在家人能常团聚后,她从小脾气火爆少有情感沟通的爸爸,突然仿佛变了一个人,各种张罗,虽然情感交流依然很少,但是饭菜的丰盛程度却上了好几个等级。


小Q知道,老爸在用饭菜表达情感,正因为感受到这一点,她总觉得自己不多吃点,对不起老爸的心,也对不住那些久别无法照顾的缺憾。


就这样,她把自己从60公斤,喂到70公斤,在几近突破80的时候,她终于觉得不对劲了。


她察觉到自己在用食欲,满足爸爸想要亲近她的需要,也在用身上的脂肪,让自己从一个成年女人,退行到一个巨大婴儿的状态,来重新和自己的爸爸“相逢”


正因为情感上没有办法产生成年人的正面链接,所以小Q和爸爸一起,用了这么隐蔽的方法,重建了父亲和婴儿般自己的喂养关系。


每一口食物,是小Q父亲在无法与成年女儿亲近方面的间接补偿。


而小Q每一寸增长的腰围,都是没能对父亲说出口的爱。




3.

发胖是对自我的隐藏


意大利童话《不想长大的小泰莱莎》里,讲述了小姑娘泰莱莎,拒绝长大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我的另两位朋友。


她俩都是女生,共同之处都是她俩的发型打扮都是男性风,体型较胖,同性恋。


即使在我们这个时代,女生要公布自己的同性性取向并得到祝福,仍旧是件不容易的事。因此,她们各自背负着这个秘密许多年。


我问过她们最怕谁知道,她俩几乎都毫不犹豫地回答:“家里。”


她俩的童年并不怎么幸福。粗暴的家里人,没法给她们需要的支持和保障。


这种粗暴被她们内化成了严重的自我攻击,对外部世界不是过分相信,就是完全隔离。她们的情感模式仿佛还停留在少年时,对待世界非黑即白。


在这个被体验为危险且难以把握的世界里,怀揣着不能说的秘密,她们的脂肪或许就有了保险箱的意义


一来,可以减少自己的女性魅力,间接降低被父母催婚的压力。“因为我不够像女人,所以不谈恋爱,谈不了恋爱”也很正常。这保护了她们内心真正的性取向;


二来,发胖的状态使她们可以不以成熟女性的身姿面对世界,发胖的状态仿佛在说:“我还是个孩子,我还处理不好那些复杂的事情。”从而避免去面对那些冲突且痛苦的现实。




4.

发胖是对创造力的弥补


去年,我有一个发胖的转折。


当时我接了一个平台的课程邀请。因为是第一次做系列课程,经历了从大纲到逐字稿到录音的过程,每个过程都有各种折腾。那3个月里我一直觉得压力重重。


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的新要求,不断将我逼出舒适区,结果就是我常常拖到半夜赶稿,然后点一大堆外卖。


就这样,课写完了,8斤肉也妥妥地上了身。


我体会了一下当时的感觉,焦虑、孤独、无力,那种被拽出舒适区的感觉和被抛入了黑暗的婴儿应该没什么两样。


与此同时,在挤压自己去寻找方法的过程中,我也体验到了耗竭感,这种耗竭感让我的内部仿佛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洞,并带给我失控的感受。为了填补这个空洞,我的潜意识自动选择了最容易获得的素材—食物。


食物=饱足=填充,吃使我的精神世界仿佛重新找到了“乳房”—安稳的靠山。只是填报肚子只有一时之爽,而现实层面的、需要创造力去弥补的地方,却仍然没法得到解决。


就像《千与千寻》里的无脸男,即使他吃下再多食物,在如何去“爱”如何“获得爱”上,他仍然是束手无策的,对此的匮乏和无助让他最终想要通过吃掉千寻,直接填补心洞。



吃成为他用来抵消自己在爱这件事上的创造匮乏的方式。


所以,这类的发胖,是来自一个错位的循环,缺乏创造力去解决困境,演变成对食物的过度渴求


在上个月的中国精神分析大会上,一位教授对肥胖的解释更是让人震动,他说:“当有些女性想要一个孩子而不能时,她们会无意识的让自己发胖到好像怀孕,从而象征性的仿佛在孕育。”


孕育一个孩子,已经是创造力的最高级别。


而发胖,竟也能成为对孕育缺失的补偿。



事实上,对发胖的人来说,除去胖本身的压力,更大的痛苦,莫过于承受来自他人的嘲笑、贬低,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对自己是否值得被爱”的怀疑。


胖,在许多文化里等于异样。比如我们的文化里,胖这个词,总是和“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缺乏自律及追求”“邋遢和愚钝”等形象连接在一起。不久前,国内爆出某些幼儿园和学校,通过父母的身材来筛选入学的小孩,因为校方认为,发胖的父母自控力不行,孩子肯定也很难有出息。更有甚者,身材就等于阶层。有一句经典的美国广告语是这样说的:“你的体重就是自己社会阶层的宣言”。


大到整体的社会环境,小到一个人最紧密的亲友圈,对于胖,都套叠着层出不穷的“判刑标准”。当一个人被贴上了社会底层的标签、懒人的标签、吃货的标签,日积月累的暗示和催眠,都足以击垮一个人的自信。我见过很多胖人,格外温和好脾气,可是有时你能感受到到那种温和背后的无奈和心酸,温和很多时候是种保护色,只是不想自己的痛苦看起来太过滑稽和可笑,更害怕自己露出真实的不满,引来更剧烈的嘲讽和打击。


胖这件事,越从外在施压,反而越难有解。因为发胖而饱受攻击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内心稳定,可能需要披挂更厚的脂肪盔甲,来防御外界的枪林弹雨。


而那些总是攻击肥胖者的人,或许内心更脆弱。因为他们不得不使用这样的方式,摧毁对方改善的念头,让对方维持在肥胖的状态里,以此避免孤弱的自己被抛弃的命运。


如果脂肪会说话,我想,那些发胖的人的身体,都会讲述着各种各样悲伤的故事。在和脂肪抗争的过程中,有时我们是因对科学的饮食和运动不了解,所以败下阵来。更多的则可能是我们潜意识里隐藏的秘密和魔咒,那些对于关系的渴求和恐惧,对于自我的幻想和纠结,使得食物成为了其他东西而不仅仅是食物本身。


因此,如果要谈减肥,或许,我们需要先好好去处理和自己的关系,和重要他人的关系。关系理顺,能量流通的通道或许就会被打开。


而当我们处理好和食物的关系,理解脂肪背后的故事,或许就能重新为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寻找更健康和妥帖的保护和防御。


下一期,我们或许可以谈谈,怎样能够有效减肥,想了解的,欢迎评论区留言告诉我。


作者:李煜玮 第二、三季传播师计划助教,新斜杠青年,曾干过创业指导师,双语主持人,也当过品酒师,进过500强。服务过欧盟商会、西班牙贸易组、多国酒庄,也曾在职场发展与创业上,与上海滩的年轻人“杀伐过招”。狠辣天真的天蝎座,讲课时犀利到让人忘记性别,生活中欢脱到让人忽略年龄。


父母不管什么年龄的孩子快乐而亲密的在一起,是恰到好处的“远”的表现,这个“远”就叫分化,是健康的关系。本周上新,听曾老师谈关系中的距离和秘密。




RECOMMEND推荐阅读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