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京扮大象,获赞30万:父母会玩的孩子,活得有多爽

遇之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4-30

点击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免费看曾奇峰&武志红1小时对谈

中国“剩女”:单身不是我的错(可点击)


1.


近日,吴京裹被子扮大象的逗乐视频上了“热搜”。


为了满足孩子想看大象的愿望,吴京裹上花被,秒变大象。



吴京一边学着大象的样子艰难行走,一边翘起长鼻学大象吼叫,吴京玩得不亦乐乎。


而看着吴京的搞怪模样,老婆谢楠和孩子也是笑得停不下来。


网友们隔着屏幕,都觉得异常欢乐。


相比以往父母的刻板严肃,现在的父母更多地展现出了爱玩爱闹的一面。


因模仿李佳琦爆红的天天父子,不久前也再次证明了,说到玩,他们才是出色的一家人。


他们开发出的家中一日游,别具特色,博物馆参观和商场购物等特色项目让人拍案叫绝。



和氏璧边角料、杨贵妃吃剩的荔枝,极品沉香……只要脑洞大、名字响,件件都是珍品,个个价值连城。



这边刚当完博物馆讲解员,那边服装发型一变,天爸又立马化身导购员,热情推荐,让天妈来一场奢华的购物之旅。



天妈也不甘示弱,挑衣、看价,装优雅,被商品天价惊吓到又不甘露怯的可爱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难怪网友纷纷表示羡慕:家有会玩老爸老妈,宅家再久也不怕……


曾奇峰老师说过:“任何时候,快乐都是给自己和他人最好的礼物。”


每一个爱玩的父母,虽然可能没有听过这句话,却是深深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他们愿意放下父母架子,与孩子玩到一起,将快乐带给孩子也带给自己。



2.


有研究表明,父母越会玩,孩子越聪明。


以色列心理学家斯米兰斯基经过研究发现,游戏对于幼儿的运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规则意识等,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爱玩的父母可以通过游戏,联结亲子关系,而孩子也可以通过游戏学习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变得自信和成熟


所以斯米兰斯基建议,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多陪孩子玩。


前不久,在“在客厅能干什么”的微博话题里,许多网友贡献了自家独创的玩乐项目。



花式套圈、别样排球、被单舞狮、行李箱打铁、鱼缸钓鱼……


新生代、中生代甚至许多老一辈父母,都是乐呵呵参与其中。


许多网友慷慨,这个春节,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死板严肃的父母。也因为闲极无聊的家中娱乐活动,自己和父母竟然在无形中多了亲密,少了隔阂。


其实,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还是能和孩子开心地玩到一起的。


只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长的责任更多地从“养”转向“育”,很多家长,尤其是男性家长,就会开始下意识地疏远孩子。


这种疏远,会给很多父母带来安全感。他们不用担心,因为与孩子情感过于亲近,而在规则教育丧失原则;他们也不用担心因为自己不够威严,而在日后教育中,孩子不服管教。


可是,疏远带来的冷漠,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情感伤害,还会影响孩子在自信心、勇气、安全感以及交际能力上的表现。



有一位网友曾在知乎上自述:因为父母死板、守旧、严厉,自己也成了一个无趣的人,从小学到大学他一直没有很好的朋友,工作后依然不知道怎么跟人相处,他感到自己的人生毫无乐趣。


在相关话题里,许多网友都倾诉了类似的痛苦。


原生家庭中,父母的为人处世、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等会深深影响孩子。如果说,爱玩的父母带给孩子的是欢乐和自由,那么刻板严肃的父母,带给孩子可能更多的是,情感的冷漠和自我限制。



3.


没有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是一本正经、严肃又严厉的人。


当父母因为讲究父母的威严和体面,以不苟言笑和冰冷沉默对待孩子,结果,往往是父母拉开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我妈是一个老师,她的刻板严厉,比其他家长更为明显。


在我和妹妹的心里,我妈威严霸道,不爱玩乐,而且也不喜欢我们疯疯癫癫的嬉闹为乐。


小的时候,我非常羡慕那些能和孩子玩玩闹闹的家庭。因为那种和父母亲密无间的感觉,我家是没有的。


哪怕心里虽然也想亲近我妈,但是我却从不敢主动靠近她。因为我深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哪个地方做错了,然后引来我妈的说教或责备。


在小的时候我就发誓,长大后绝不像父母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孩子,我坚决不要成为一个刻板无趣的人,我要成为孩子王,和孩子开开心心地玩闹到一起。


可是长大后,有一年妹妹小住我家,在我叮嘱让女儿少疯玩多学习的时候,我妹感慨,我那个样子与我们小时候的母亲一模一样。


一样喜欢板脸说教、一样喜欢发号施令,一样不容辩驳。


人生最痛苦的是什么,是事与愿违,是自己成为了自己最厌弃的那种人。


我们的潜意识会倾向于让孩子体验自己的童年痛苦,把孩子制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


所以,为人父母,经常会不自主地轮回着自己父母曾经的养育方式,用父母曾经对待我们的方式复制在了孩子身上。



我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改变,主动陪孩子玩游戏,也刻意减少说教和限制。虽然一开始很难,但是,我的生活确实开始渐渐有了变化。


不仅孩子与我更亲近了,我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也变得更为顺畅,更重要的是,我自己也在与孩子的笑闹中得到了补偿,我开始享受与孩子疯玩笑闹的幸福和快乐。



4.


科胡特说:“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一代文学大师钱钟书是出了名的爱玩爱闹的“老顽童”。


在《我们仨》一书中,处处可见他的“玩闹”。



他是女儿钱媛的玩伴,天天淘气打闹。


在下馆子时,他们一起观察吃客、偷听聊天,然后化身侦探,来分析食客交谈中的情感大戏;


在家里,他们时不时来个好玩的恶作剧,然后来个恶人先告状,要求妈妈杨绛来评理;


在客人面前,他们还要借着外语单词和句子,来一场搞怪对话……


哪怕女儿不能陪自己玩时,钱钟书也经常能自得其乐,比如他经常会玩“石屋里的和尚”的游戏,披上被单当袈裟,坐在帐子里自言自语,自得其乐。


钱钟书在风雨飘摇的乱世里,给了女儿欢乐的童年记忆。


同时,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钱媛也懂得了乐观的可贵。在她后来的人生里,不管是遇到困难,还是遇到挫折,她都能保持热情和乐观的心态,微笑面对生活,让自己的人生也充满乐趣。


他暧昧成瘾,你却走了心(可点击)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正如钱钟书父女所展现的,会玩的父母,他们的开放、包容、乐观,他们处理冲突、自我调适的方式等,都会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如果每一个父母都能抛开高高在上、摒弃严肃刻板,该玩时玩,想闹时闹,不再刻意地压抑自己!


那么更多的孩子,会在与父母的玩闹里,更好的认识世界、接受自我,接纳他人!


玩是一个人的正常权力,不论是何身份,是何年龄,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玩带来的快乐。


愿所有人,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能尽情尽兴地玩闹,在欢乐有温度的家里,幸福过一生。


作者:遇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教育研究,乐于分享育儿心得,愿你我与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在生命的最初阶段,母亲如何学会与孩子亲密,如何保护孩子,以及最终帮助孩子过度至分离,从而帮助孩子建立一种积极、安全和恒定的关系。来樱花分享季,听听沈娟老师怎么谈亲子关系。
扫码进入

买好樱花分享直播门票就可以等着开播啦~



RECOMMEND
推荐阅读

1.暧昧一时爽,婚姻火葬场

2.中国剩女:单身不是我的错

3.跟另一半吵架,你跟孩子道歉了吗?


预约心理服务,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