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易烊千玺”惹千万人泪崩:好好活着,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大的尊重

MISS蔷薇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10-28
点击↑ 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很多人都觉得,《送你一朵小红花》的后劲大。


“回到生活中,看见父母苍老的身影,联想到电影里的情节,眼泪瞬间就下来了。”


这部电影围绕两个抗癌家庭的生活轨迹展开,讲述了一个简单却温情的故事:


二级脑癌患者韦一航本是一个从骨子里透着“丧”的少年,古灵精怪的病友马小远的出现,打破了他的“结界”,闯进他孤独而脆弱的世界,重新燃起了他对生命的热情。


在经历了丧气的2020年之后,这样的故事极易引发人们的共情与思考:向每一个正在经历生活磨难,却又充满勇气活着的人致敬,珍惜当下每一天。


所以,虽然是小众题材,票房却一路飙升,目前已突破8亿,成为当之无愧的2021年第一爆款。



影片前半部分,是充满浪漫的青春爱情片,“癌症”只作为一个背景存在着;而后半部分,则重点转向癌症病人及家属的心态刻画,将关注点聚焦在这个特殊的群体。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家庭都无可避免的事情,尤其是“病”这一关,成为很多家庭的不可言说之痛。


今天,想借着电影,和大家聊聊关于“疾病中的家庭”。



1.

回避,对恐惧的防御


电影中,韦一航出现了脑癌复发的征兆,全家人再一次被阴影笼罩。


去医院复查完回家的路上,大家沉默无言,直至一位抱着孩子乞讨的女人敲开了韦一航妈妈的车窗。


妈妈眼神复杂,隐忍的情绪瞬间崩溃:你的孩子病了么?他生病了吗?你就不能好好找份工作,养活你的孩子吗?


可发泄完之后,连几块钱停车费都要想办法抠下来的她,又低头掏出100元,递了过去。



这个场面,成为很多人的泪点。


妈妈不愿意承认韦一航脑癌可能复发的事实,恰好这一刻,另一位柔弱母亲的出现,让她得以有机会将巨大的恐惧投射出去,通过“发怒”,找回一些掌控感。


可同为母亲的心酸与脆弱,又让她忍不住怜惜。


还有韦一航的爸爸,在一次争执中,当韦一航脱口而出了一句“我再不逃出去喘口气,我还不如去死”时,狠狠甩了他一巴掌。




事后又哽咽着给儿子道歉:打小都没动过你一指头,老了还学会动手了,自从你生病之后,特别听不得死这个字。



疾病中的家庭,直面的是死亡,为了避开强烈的死亡焦虑和分离焦虑,大部分家庭形成了一种默契,用忌讳和压抑来回避对死亡的恐惧。


所以,韦一航成长的环境基调是灰色的,纵使有着父母和亲人强烈爱意的包围,也会感觉虚弱、沉闷,令人想逃。


当这层回避被突然撕裂,面对高浓度的恐惧,韦一航的父母都不约而同地使用“愤怒”来进行防御。看似有力量,实则是换了一种更激烈的方式,继续回避残酷的现实和自己的脆弱。


而对于韦一航来说,“丧”就是他最好的防御。在这个保护色之下,他装着接纳一切、认命认怂,却又和一切保持着距离。


然而,回避对生命的热情,其实是回避对死亡的恐惧。


除此之外,还有对失控的恐惧。



电影里,无论是父母、韦一航自己,抑或他的病友们,都希望自己能活得像个“正常人”。因为正常人,拥有正常的生活秩序。


现实中,很多人会极力否认自己患病的事实,强装没病,也是害怕会突然从原来的正常生活脱轨,拖着家人一起坠入无边的深渊。


这个深渊里,是无序的、混乱的、不确定的,充满着遗憾、无力和孤独。


曾奇峰老师曾说:当疾病敲开家庭之门的时候,病人和家属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这是一种有益的防御机制,可以暂时缓冲打击的力量,为最后接受现实做一点心理准备。


因此,觉察到这种防御方式,并且允许它的存在,是一种善意。



2.

接纳,带来深深的绝望


对于一些重症患者及家庭,短暂的回避之后,接纳是唯一的选择,当然,这也是一种成熟度更高的应对方式,意味着开始更加理性地与疾病相处,却也绝非易事。


首当其冲要面对的心理状态,便是绝望。


电影里,韦一航最终没有复发,他的“拯救者”马小远却复发了。



住院之后,马小远开始拒绝和韦一航见面,变得颓废、沮丧,和曾经乐观开朗的她判若两人。


而与此同时,马小远的爸爸,那个一直不着调、没正形,又十分孩子气的男人,一夜之间变成了沧桑成熟的父亲模样。


这个家庭,在接纳现实之后,就陷入了绝望之中。


马小远的绝望在于,她无法再拥有宝贵的生命,也无法出现在韦一航的未来之中;


而她父亲的绝望在于,继失去妻子之后,将再度失去另一个挚爱的女人,这个家也就散了。



除了心理方面,经济压力也成为另一大绝望的原因。


前两年,有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爆全网,真实记录了一个北京中产家庭,从岳父流感到肺炎、从门诊到ICU,29天阴阳两隔的经历。


其中有一部分关于费用的记录:


人工肺开机费6万,随后每天2万起。家里所有的理财、股票卖掉,再加上岳父母留下来养老的钱,理想情况能撑30-40天。再接下去,只能卖掉北京的房子。


当时这篇文章引起了强烈反响,“中产和破产之间只隔着一场病”的残酷事实,令人唏嘘、感叹。


而对于很多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往往走上的就是一条倾家荡产、砸锅卖铁、负债累累之路。朋友圈的每一条“xx筹”,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不可承受之重。


但令人欣慰的是,绝望中又孕育着希望:全家人的凝聚力和爱将有机会进入高光时刻。


电影中,为了给韦一航治病,母亲省吃俭用,父亲兼职专车司机,胃溃疡不舍得治,家里的桌子腿儿坏了,也只是垫上纸凑合着用。


甚至在家庭聚餐上,亲戚们纷纷表示,到了万不得已之时,愿意接力卖房帮助他家渡过难关。


这让沉默寡言、佯装冷酷的韦一航备受感动,深深向大家鞠了一躬。



这份无私之爱,也惹出了很多观众的泪水。


而现实中,《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里有一段话代表了不少家庭的心声:


“如果爸爸真到那一步,即使知道大概率没用,只要有1%的希望,我也得上啊。不花这钱,我余下一辈子都不会心安。”


疾病中的家庭,一旦选择了接受现实,并决定同心协力对抗病魔,就可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和伟大的爱。


也许最终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但这段特殊而珍贵的集体经历,将深深烙印在每个成员的灵魂中,流淌在家族的血液里。



3.

沉默,压抑在心底的内疚


但,对于这样深沉的爱,患病者是会心怀内疚的。


在一次喝醉之后,韦一航借着酒劲对马小远说出了一番心里话:我不想跟任何人产生联系,我怕我刚把我的真心掏出来,我就死了。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害怕自己舍不得别人,有了情感联结之后,独自面对死亡时,会激起更强烈的丧失感和分离焦虑;


二是害怕别人舍不得自己,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爱,最终却血本无归。


而后者,就是内疚感的表现。


在家庭系统中,患病者将秩序打乱,于是整个系统开始出现异常。


除了要承受“突然患病”的自责,在他们眼里,自己还是拖累者、负债者、消耗者,只会将家庭拖入毁灭,耽误别人的人生,毫无价值可言。


于是,自尊敏感的韦一航选择了用冷漠、孤僻和格格不入来避免“产生联系”,甚至偷偷以身试药来攒钱,以对抗“内疚和无意义”。 



他还小心翼翼问过妈妈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走了,你们会怎么生活?


这是一种担心,一种关切,但是更多的,其实是埋藏在内疚之下的自恋:他认为自己的离开,会导致系统完全崩溃。


每个人都活在系统之中,自己的状态确实对系统会有影响,但少了任何一个人,系统也会自动调节最终达到新的平衡。


就像韦一航的父母,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模拟了他们失去儿子之后的生活日常,老两口的日子缓慢而温情,也别有一番滋味。


于是韦一航明白,他该做的是珍惜当下,而不是忧虑将来。这也成为他勇敢地敞开心扉,重新拥抱生活的一个重要契机。


而其他家庭成员对患病者,其实也有着深刻的内疚。


比如,对于一个肺癌早期的男人,妻子认为自己对丈夫照顾不周,女儿则遗憾于将来可能连报答父亲的机会都没有了。


于是,她们对抗内疚的方式之一,就是尽可能让他过得更好一点,经常买一些人参、甲鱼之类的补品,导致家庭开销直线上升,经济压力持续增大。


对彼此的内疚,依然是源于爱。


只不过如果完全被内疚驱使,患病者倾向于“后撤退缩”,而其他成员倾向于“追赶付出”,最后就会变成一场“沉默的混战”。



在深度沟通的基础之上,看清彼此真正的需求,并让爱去填满对方的需求,或许才是这个阶段整个家庭最重要的功课。


身在系统之中,充分敞开和联结,尽情体验爱和滋养,活成饱满的状态;


告别之时,尝试着信任它的平衡功能,去放下、去释怀、去祝福;


哪怕生命只剩一秒,好好活着,就是对自己、对家人最大的尊重和爱意。


这是《送你一朵小红花》带来的启示,相信也是送给每一个“疾病中的家庭”的宝贵礼物。



UM心理 | 独家首发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
李松蔚、张沛超、李孟潮、李仑等心理学大咖齐力推荐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为什么你对他越好,他越不爱你?

2020-11-27

你会过什么样的人生?人生脚本早就注定了

2020-11-22

《隐秘的角落》被忽视的真相:父亲缺位,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2020-11-04

什么样的女人,会让人觉得很有气质?

2020-10-27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