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小心“鸠摩智”陷阱~3点避坑须知
作者:刘昊
某个静谧的下午,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我坐在来访对面,看着阳光透过玻璃折射到来访者的衬衫上,光经过的地方,有舞动的灰尘,在没有目的地四处翻滚。不一样的来访有不一样的反应,有的向咨询师不停倾诉,有的用哭泣占据了整个约定的时间,有的散发着能让空气凝固的沉默,有的表现出各种讨好或对抗,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反应。
这时,我们大脑中开始搜寻记忆中的知识,学习到的各种技术,身体和感受也会发出某些信号,通过这些,把治愈的齿轮恰好安放在来访者的创伤之处,这有时能够成功,至少是表面上的,但如果对方不为所动,甚至出现了强烈的阻抗,各种“症状”又轮番上阵,又要如何应对?如果无法应对,那么我们就要开始溯源。想办法弄清症状的源头。
1.
症状的源头
在电视剧《豪斯医生》里,某位农夫因为脚踝剧烈疼痛被送到医院,还伴有逻辑混乱的症状,这可能是有很多原因诱发,有家族病史?需要做一个核磁共振检测吗?还是血液问题,要进行全血球记数和血浆D二聚体检测,血管也可能出了状况,也许这位患者腿上的伤口是毒蛇咬的,需要花时间找到元凶,并判断蛇的种类,然后在几十公里之外的远方,转运抗毒血清。
当做完这一切的时候,病床上只剩下一具狰狞的尸体。
面对紧急病情时因无法灵活应对,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导致病人死亡。虽然这个情节是虚构的,但背后仍有值得探究的部分。医生所学的知识浩如烟海,如何精准地判断患者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然后恰当地施救,让其身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背后是扎实的理论学习、大量阅读文献以能掌握特殊线索,以及临床经验三者的完美结合。
咨询师与来访者的治疗关系,与医生面对患者的过程很相似。来访者通过症状来表达自己曾经历过什么。有时相似的症状指向的是不同的成因;而有时不同的症状却指向了相同的成因,面对这些情况,咨询师该如何判断?
曾有位后背刺痛的产妇,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刺痛使她无法去拥抱新生儿,这个症状指向的是难以接受这个随时可能哭泣的宝宝;而某个同样也是后背刺痛的高中生,无器质性病变,他的症状在诉说的是他无法处理和暗恋女同学的关系,难以回到学校正常上课。
面对这样的案例,理解这些症状的源头至关重要,那位痛苦的产妇,回忆起自己还很小的时候,母亲将其放在田边的堤坝上,然后独自下地去劳作,当时的来访者以为妈妈不要她了,那种对被抛弃和死亡的恐惧,深深的烙印在内心深处。
这种内在的感受经过潜意识经年累月的转写,最终成为了“躯体的预言”。
而咨询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来访者的记忆中寻找到症状的源头,并将症状与源头联系起来,摸清脉络,看见症状是从哪一颗种子里逐渐生根发芽长成现在的模样,而这必然需要扎实的理论学习、大量阅读文献,以及临床经验三者的完美结合。
其中,文献的学习,是链接理论和经验的重要桥梁。
2.
学习的出牌顺序
有人说,人生的出牌顺序太重要了,在恰当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可以事半功倍,学习心理学,同样也有出牌顺序,现在市面上相关的书籍有上千本之巨,这还不包括那些“实操”的技术类课程。
这些技术流派种类繁多,假设要对那两例后背疼痛的来访者进行治疗,可以采用谈话治疗、沙盘治疗、绘画治疗等,以此和那位高中生建立链接;还能参与团体心理治疗或家庭系统排列,让痛苦的新生儿母亲看到,原来还有和自己一样的人,以及让客体关系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那些所学过的技术,像一只只可爱的精灵,在咨询室里呐喊着:“选我,选我。” 但真的开始面对具体的案例时,咨询师就必须要考虑:怎样选择自己的出牌顺序才是对来访最为合适的?如果自己的选择有问题,那在进行提升学习时,又要如何优化自己的学习节奏,找到自己的章法?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看看鸠摩智的故事。
这是金庸先生所著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的人物,一出场就自带BGM,在两个负责撒花的大妈,和一众喇嘛的簇拥下,在飞舞的花海中,施展轻功,从轿子里飞出,脚踏道具金莲,轻盈的落在少林寺院内,特效感十足。
鸠摩智不仅拥有许多高大上的名头,也异常聪慧,十分痴迷中原武学,居然学会了十九项功法。这其中包括被段誉忽悠,将心法打乱,故意乱教给他的秘籍六脉神剑中的少泽剑。
还有习武之人做梦都想得到易筋经,也被其收入囊中,这本来是个学霸的励志故事,但事情的走向却慢慢发生了变化,他无法驾驭自己的欲望,企图强练少林72绝技,最终导致体内真气乱窜,走火入魔,以至武功尽失。
这位有点可爱的人物,还算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在失去所有的功夫后,他大彻大悟,返回吐蕃,专研佛法,终成得道高僧,武学上的遗憾,在其他方面,得到了代偿。
鸠摩智前半生的问题是,他拥有了广度,却缺乏深度,没有深刻的去领悟某项绝技,而是想雨露均沾,终于被自己的欲望撕碎。
精神分析的学习也是如此,面对海量的书籍、文献和课程,如何找出最能帮助我们成长的部分,而避免陷入“鸠摩智陷阱”?
我想有3个关键词可以概括:
选定一个方向,不乱用技法和理论,避免“真气乱窜”,是第一重;
2、溯源:
穷尽可能去追根溯源,弄明白该理论中重要观点的前世今生。因为表层上看起来放在一起有用而无害的东西,也许深层里不仅不兼容还会有“药毒反应”。因此,追根溯源,彻底清晰出一个理论的完整样貌,是第二重;
3、节制:
深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不断精简最终形成最佳治疗方案,不让我们的来访像文章开头的农夫那样,在过度检查和治疗中“丧生”。但是要达到节制,必须经由前两个步骤,精收和溯源,你才会知道,最少且最有效的动作是什么。
知识是无限的,但人生的时间却有限制,这既是为何各路英雄豪侠要去追索各式“武林秘籍”的原因,因为典籍是稀缺资源,能让我们单位时间的价值最大化。这也是UM心理为何要甄选精神分析领域里值得学习的稀缺文献的原因。因为搭建起稳固的治疗框架,必须有正宗的基础。
当然,好秘籍也要名师教,才能避免“走火入魔”,“指鹿为马”的谬误和危险。所以UM配备了国内11位学养精深的老师,以他们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为基础,对文献进行深入讲解,这个过程是为期12个月的强化训练,贯穿31篇经典必读文献,我想,这必然是能帮助我们每个有心提高“功夫水平”的从业者,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3.
下潜的阻抗
作为心理咨询师,深度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虽然理论的学习和对大师们文献的理解至关重要,但有时候这些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在读到第四段的第五行,里面爬出的瞌睡虫,就要黏住眼皮,即使对心理学有极致热爱的人,也难免进入梦乡,在潜意识的沙滩上晒太阳。
有成长的地方,就有阻抗。
作为心理咨询师,在面对晦涩的文献时,有时候可能会陷入迷茫,这会让自恋受挫,即使深度觉察自己,可能也会使用一些防御,我们也许把注意力转移到能满足自恋的领域,去体验各种各样短期容易上手的“技术”。
例如,追求短平快的学习,用各种碎片式的技术类文章,不同类别的小课,把自己塞的满满当当,每一口都吞的很满但是也很难嚼的很透,这样匆忙而急迫的学习,往往只能抓其形却不能得其神。我也曾是囤课大军的一员,直到有一次,在督导中被我的督导老师点醒,我才重新意识到,比起繁杂的多而碎,深入而专精的一次深度长期学习,能够创造和得到的,远比频繁切换什么都吃,要来的多的多。
我想,在我当时狂热的追求各种技术花样的背后,藏着的可能是巨大的焦虑,这些焦虑来自我的不确定,因为我飘在海面上,不在海水里,我看不见洋流的走向,也无从控制船行的方向。所以我更想抓住更多表层的技术,来维持自己的确定。
事实上,技术只是手段,拥有内在的底层逻辑,才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来访者症状背后的真相,就像美国著名翻译家科尔曼.巴克斯,最喜欢的一则故事里说的那样,当某位先知有艰巨的工作要做的时候,他就会去树林里的某处,点燃一堆篝火,然后开始以冥想,当下一代人同样遇到难题之时,他们不会去点燃火堆,或者闭上眼睛寻找答案,而是用某种方式去祈祷,当再下一代的后辈们再次遭遇险阻,他们坐在桌子前,没有祈祷和冥想,而是凭借思考也同样可以完成那些复杂的工作。
只要掌握核心部分的秘密,外在的方式可以千变万化,不管是点燃篝火,还是在闭眼冥想,或是在桌子后面思考。
而要掌握精神分析的核心,掌握那些技术成型背后的重要理解,阅读大师们的文献当然是一条“捷径”,UM心理精学文献馆,将晦涩的内容转化为齿间的芳香,并创造一个抱持的环境,学员们既可以通过直播,和老师们亲密接触,又可以在无限的回播中,不断的强化训练,社群式的学习特点,可以让同学们的思想相互碰撞,总结经验,避免自己落入闭门造车的风险。
不仅如此,UM心理也为学员们配置了发展通道,沉淀学习者的优质内容,不仅可以让我们的所学,能够帮助到来访者,让疗愈发生,也能惠及更多对精神分析感兴趣的人。
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这十一位摆渡人,将带我们穿越时间和空间,通过文献,与在精神分析历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大师直接“对话”,将他们作为自体客体,使其毕生总结出的精华,拆解、糅合,在结合自己的天赋、个性和热情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
掌握了内在的核心,所有外在的技术都被赋予更大的力量,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式。
这是心理咨询师内心的一场炼金之旅,让我们一起潜行,以十一位大咖为向导,去寻找并获取精神分析秘境之中的宝藏。
作者:刘昊
2021-01-12
2021-01-19